《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4)(8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4)(85頁).pdf(8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4)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4 年 6 月前 言2023 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廣東海洋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親自為廣東現代化建設定向導航,賦予廣東新的使命任務,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為廣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關于海洋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在推進新
2、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構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格局等方面聚焦用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努力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全面反映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組織編寫了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了2023 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以及重點工作,介紹了沿海地級以上城市及佛山市海洋經濟發展主要成效,提出了2024 年廣東海洋經濟工作計劃。報告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省直有關部門、沿海地級以上城市及佛山市相關涉海主管
3、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編者2024 年 6 月目 錄第一章第一章 2023 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1第一節 海洋經濟總體運行情況.1第二節 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概況.11第二章第二章 2023 年年廣東廣東海洋經濟重點工作海洋經濟重點工作.17第一節 系統謀劃部署“海上新廣東”建設.17第二節 做大做強做優“海上產業”.18第三節 深入推進海洋科技自立自強.25第四節 加快完善海洋治理體系.30第五節 大力推進海洋生態建設.35第六節 強化海洋防災減災能力.37第七節 提升海洋經濟管理決策水平.40第八節 成功舉辦 2023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41第三
4、章第三章 2023 年廣東地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年廣東地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43第一節 珠三角地區.43第二節 粵東地區.59第三節 粵西地區.67第四章第四章 2024 年年廣東廣東海洋經濟工作計劃海洋經濟工作計劃.74主要指標解釋主要指標解釋.791第一章第一章 2023 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第一節第一節 海洋經濟總體運行情況海洋經濟總體運行情況一一、海洋經濟總量全國領先海洋經濟總量全國領先,成為引領地區經濟發展成為引領地區經濟發展的的“藍色引擎藍色引擎”海洋經濟總量連續海洋經濟總量連續 29 年居全國首位。年居全國首位。面對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重
5、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等新形勢新挑戰,廣東緊緊圍繞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全省海洋經濟回升向好,海洋經濟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作用不斷凸顯。據初步核算,2023 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為18778.1 億元1,同比名義增長 4.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 13.8%,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 18.9%(圖 1-1)。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11.0%,拉動地區經濟名義增長 0.6個百分點,服務穩住經濟大盤取得積極成效。1按照統計程序,本報告中涉及的海洋生產總值、海洋產業增加值數
6、據均為自然資源部反饋數據。2021 年最終核實數據為 17098.1 億元,2022 年初步核實數據為 18059.6 億元。相關數據后續調整以自然資源部最終核實反饋為準。2圖圖 1-1 2019-2023 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3 年全省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為 3.331.465.3(圖 1-2)。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海洋制造業2增加值為 4675.1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4.9%,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作用持續增強。海洋產業增加值為6809.4 億元(圖 1-3)。全省海洋生產總值構成見
7、圖 1-4。圖圖 1-2 2019-2023 年全省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年全省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2海洋制造業包括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涉海設備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涉海產品再加工。3圖圖 1-32023 年全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年全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3圖圖 1-42023 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構成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構成4涉海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持續完善涉海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持續完善。截至 2023 年底,全省擁有海洋經濟活動單位約 8 萬家。2023 年新認定涉海高新技術企業 277 家,存量涉海高新技術
8、企業 785 家;2023 年新3圖 1-3 中其他海洋產業包括沿海灘涂種植業、海洋鹽業和海洋礦業。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4圖 1-4 中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4認定涉海專精特新企業 140 家,存量涉海專精特新企業 465家5。二二、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加速構建海洋新質為加速構建海洋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持續推進全省“實驗室+科普基地+協同創新中心+企業聯盟”四位一體的自然資源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重大科技基
9、礎設施獲批立項。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極端海洋科考設施加快建設,大洋極地保障基地選址穩步推進,省級海洋數據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建設穩步推進。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獲評優秀重點實驗室。深圳海洋大學一期項目開工建設,深??瓶贾行幕I建工作有效推進。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牽頭的“西太平洋黃昏帶生態系統研究計劃”正式獲批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計劃項目。2023 年,全省海洋領域存量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1 個、省實驗室 1 個、省重點實驗室 49 個,涉海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0 個。海洋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海洋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投入 2.
10、05億元,支持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六大產業 29個項目創新發展,在海洋能源、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態安全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2023 年全省在海洋漁業、海5本報告中涉及的 2023 年全省海洋領域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存量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均不包括深圳市的數據。5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氣及海底礦產開發利用等主要海洋領域專利公開數為 16141 項6(圖 1-5),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海洋新興產業7發展迅猛,產業增加值為257.7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22.2%,占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 3.8%,較上年提升 0.6 個百分點(圖 1-6)
11、。圖圖 1-52023 年全省主要海洋領域專利公開數年全省主要海洋領域專利公開數6數據來源于粵港澳知識產權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7海洋新興產業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6圖圖 1-62019-2023 年全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及占年全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及占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三三、海洋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強化海洋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強化,筑牢高質量發展堅實筑牢高質量發展堅實基礎基礎用海用地要素保障進一步強化用海用地要素保障進一步強化。高效服務保障重大項目用海,2023 年全省共審批用海 353 宗,批準用海面積 17575.5公頃,同比增長 2
12、0.1%,為推進湛江巴斯夫、廉江核電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加快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當家”的競爭力。2023 年以來,全省共有 7 個重大項目用海獲得國務院批準,面積 1567 公頃。有序推進海砂市場化出讓工作,全省共有 11 個海砂區塊完成出讓前期工作,13 個海砂區正在按計劃推進海域使用論證、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等掛牌出讓前期工作。糧食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糧食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海水產品供應維護糧食安全大局,全年產量達 478.2 萬噸,同比增長 4.3%;藍色糧倉建設穩步推進,2023 年現代化海洋牧場開工項目達 40 個,7總投資超 120 億元。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海洋天
13、然氣產量為 123.7 億立方米;海洋原油產量為 1998.1 萬噸,同比增長6.0%;全省風力發電量為30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8%;核能發電量為 1180.5 億千瓦時,居全國首位。四四、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實現新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實現新發展,開放合作全面開放合作全面深化深化涉海區域增長極形成重要引領涉海區域增長極形成重要引領。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粵澳橫琴、深港河套等重大平臺為重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向海開放高地。2023 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 9市地區生產總值達 110214.7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5.2%,占全省的 81.2%,較 2022 年增加 0.1
14、個百分點。廣州積極打造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加快建設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深圳有力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海洋新城、蛇口國際海洋城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扎實推進國家深??瓶贾行?、海洋博物館等重大涉海項目籌建工作。不斷深化粵港澳航運、濱海旅游等產業合作?!按鬄硡^組合港”線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地 9 市全覆蓋,并延伸至粵西地區;深圳探索建設國際游艇旅游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印發實施;港珠澳大橋開通旅游試運營。海陸雙向國際航運物流通道不斷完善海陸雙向國際航運物流通道不斷完善。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已締結國際友好港口 90 對,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結對 51 對。累計開通
15、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 450 條,8聯通 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300 多個港口。2023 年,深圳港、廣州港、湛江港、汕頭港共計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 73.6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45.6%。全省開行國際貨運班列 1258 列,首次突破千列大關,同比增長約 30%,進口回程班列同比增長超 130%?!巴?廣州港-果園樞紐”中歐海鐵聯運快速班列首發,有效銜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經濟圈?!鞍拇罄麃?湛江-閣老壩站”黔粵班列開通?;洯偤hF聯運班列“灣港共建號”進入常態化運營。鹽田港亞太-泛珠三角-歐洲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入選國家示范工程。深化合作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深化合作
16、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持續打好外貿、外資、外經、外包、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開放窗口效應進一步增強。2023 年,廣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 3.04萬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 36.6%。海洋領域高水平國際展會效益顯著,2023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達成簽約及意向合作421 項;2023 深圳市海洋產業招商大會達成簽約及意向合作13 項、簽約及意向合作金額近 6 億元;海洋中小企業和科技成果投融資路演活動對接融資需求約 47 億元;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3)現場簽約項目 12 個,計劃總投資 695.8 億元;2023 廣東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吸引了 1000多家企業參展,
17、線上參會的采購商超過 140 萬人次,成交額近 20 億元;2023 年第九屆廣東國際水產博覽會意向成交額9達到 308 億元;2023 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達成意向交易額103 億元。五五、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推進,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續提升提升打造綠美廣東海洋生態樣板打造綠美廣東海洋生態樣板。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2023 年獲得中央資金 10 億元,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岸線生態修復、魅力沙灘打造、濱海濕地修復、海堤生態化以及美麗海灣建設等“五大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高標準推進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
18、度在全球生態保護事業中謀劃和推進濕地保護工作。推進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海域、惠州惠東考洲洋 4 個萬畝級8紅樹林示范區創建,惠東考洲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初步建成。自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 年)實施以來,截至2023 年底,全省新營造紅樹林約 2656 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約 2010 公頃。開展“和美海島”創建示范工作,珠海的東澳島、外伶仃島、桂山島、三角島,陽江的海陵島、汕頭的南澳島,江門的上川島 7 個海島入選國家級“和美海島”(圖 1-7),占全國入選總數的 1/5。8畝為非法定計量單位,1 畝0.067 公頃。10圖圖 1-7 珠海三角珠海
19、三角島島(九控藍色海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九控藍色海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供圖)供圖)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以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為重點,以美麗海灣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堅,強化對 7000 多個重點入海排污口的動態監管,因地制宜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有效降低入海污染負荷,實現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質同步改善。2023 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 92.3%,為近 20 年來最好水平。11第二節第二節 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概況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概況一一、保障能源保障能源、食品和水資源安全的海洋產業穩步發展食品和水資源安全的海洋產業穩步發展海洋電力業。海洋
20、電力業。2023 年,全省海洋電力業增加值為 73.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13.9%。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 200萬千瓦,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超過 1000 萬千瓦;新增投資約 360 億元,累計完成投資約 1960 億元;項目年發電量約 188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5%。海洋油氣業。海洋油氣業。2023 年,全省海洋油氣業增加值為 973.8億元,同比名義下降 7.6%。海洋原油產量為 1998.1 萬噸,同比增長6.0%;天然氣產量為123.7億立方米,同比下降0.6%。海洋化工業。海洋化工業。2023 年,全省海洋化工業增加值為 748.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3.4%。原油加工量為
21、 8055.7 萬噸,同比增長 22.8%。海洋漁業海洋漁業。2023 年,全省海洋漁業增加值為 615.8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1.5%。全省海水產品產量為 478.2 萬噸,同比增長4.3%,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為357.3萬噸,同比增長5.2%;海洋捕撈產量為 113.7 萬噸(圖 1-8),遠洋捕撈產量為 7.2萬噸。海水魚苗量為 67.7 億尾。12圖圖 1-82019-2023 年全省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產量年全省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產量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2023 年,全省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增加值 63.2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3.3%。海洋水產品加工總量為 108.6 萬
22、噸。全國首個預制菜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啟動。廣州南沙區、佛山南海區等 13 個基地入選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榜。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2023 年,全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增加值為 95.0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4.4%。全年全省已建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產水量超過 1500 萬噸,已建海水冷卻工程海水利用量超過 500 萬立方米。海洋礦業。海洋礦業。2023 年,全省海洋礦業增加值為 4.5 億元,同比名義下降 8.2%。全省共有 11 個海砂區塊完成出讓前期工作。海洋鹽業。海洋鹽業。2023 年,全省海洋鹽業增加值為 0.1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48.6%。省鹽業集團下屬鹽
23、場(包括徐聞鹽場13和雷州鹽場)海鹽生產總面積為 7.8 平方千米(圖 1-9),同比增長 29.0%;海鹽總產量為 1.8 萬噸,同比增長 50.2%;海鹽總產值為 3256.3 萬元,同比名義增長 48.6%。圖圖 1-9 徐聞鹽場徐聞鹽場(廣東省鹽業集團供圖)(廣東省鹽業集團供圖)二、海洋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二、海洋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海洋船舶工業。海洋船舶工業。2023 年,全省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為81.8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47.9%。全省造船完工量為 352.9萬載重噸(圖 1-10),同比增長 41.3%;新承接船舶訂單量為 394.9 萬載重噸,同比增長 81.5%;手持船舶訂單量為
24、822.5 萬載重噸,同比增長 6.8%;全年民用鋼制船舶完工量為 134.4 萬載重噸,同比增長 62.8%。14圖圖 1-102019-2023 年全省造船完工量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2023 年,全省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為 996.1 億元,同比名義下降 4.0%。完成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 18.8 億噸,同比增長 7.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為 7.4億噸,同比增長 11.6%;完成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 7209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2.0%(圖 1-11)。全省海洋運輸的貨運量為62075萬噸,貨物周轉量為25385.2萬噸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省沿海生產
25、用泊位為 1303 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 401 個。15圖圖 1-112019-2023 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和和集裝箱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海洋旅游業海洋旅游業。2023 年,全省海洋旅游業增加值為 2902.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11.7%。全省 14 個沿海城市接待游客64439.4 萬人次,同比增長 83.4%。入境過夜游客達 1477.7萬人次,同比增長 742.3%。全省共有濱海主題的 A 級旅游景區 38 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景區 8 家、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4 家。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工程建筑業。2023 年,全省海洋工程
26、建筑業增加值為 70.9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9.1%。全省港口、航道項目完成投資額 202 億元,同比增長 0.9%。三、海洋新興三、海洋新興產業產業快速增長快速增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2023 年,全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為 115.3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48.0%。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2023 年,全省海洋藥物和生物16制品業增加值為 68.2 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0.6%。17第二章第二章 2023 年年廣東廣東海洋經濟重點工作海洋經濟重點工作第一節第一節 系統謀劃系統謀劃部署部署“海上新廣東海上新廣東”建設建設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
27、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將“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作為全省“十大新突破”之一。省委常委會會議、省委書記專題會議專門研究海洋強省建設工作并作部署。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給予廣東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政策支持,助力海洋強省建設再上新臺階。印發實施全面建設海洋強省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明確了海洋強省建設的廣東路徑。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加快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編制,構建陸海統籌、山?;陌l展格局。廣州、深圳、珠海、茂名等沿海地市陸續出臺海洋強市、海洋經濟發展等政策文
28、件,落實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有關部署。18第二節第二節 做大做強做優做大做強做優“海上產業海上產業”一、大力發展一、大力發展“海上牧場海上牧場”強化政策支撐保障。實施關于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全面構建海水種業體系、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等 17 條政策措施,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組織編制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規劃(2023-2035 年),將全省沿海劃分成 20 片“岸港島?!甭搫拥默F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區,區域內實現產業集聚、要素共享,推廣風漁融合、漁光互補等復合用海模式。出臺關于加強海洋資源要素保障 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29、,制定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10 條用海措施和海域使用金優惠政策。印發現代化海洋牧場生態健康養殖工作指引(試行),引導合理確定各養殖水域的適養物種、養殖規模、養殖密度。出臺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優化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建立環評管理“綠色通道”、試行豁免部分項目環評手續、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等 7 項支持政策措施。印發廣東省金融支持海洋牧場指導意見金融支持海洋牧場建設十種融資模式,強化對海洋牧場的金融要素保障。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昂Q竽翀霭痘N苗繁育與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正式揭牌,新認定海水魚省級19水產良種場 3 家,推進全省統一的水產養殖種質
30、資源數據庫和海洋水產資源庫建設,持續做強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芯片”。全力推進 3 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新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 40 個,總投資超 120 億元,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 622 個、桁架式網箱 3 個。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首批養殖金鯧魚喜獲豐收(圖 2-1)。推動自主研制水下清洗機器人、無人投喂船、多功能輔助船及船用設備等深遠海養殖配套設備,全面推動新技術、新設備研發和海上實驗。支持省內海水養殖龍頭企業承擔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 7 項,開展深遠海養殖、海洋育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圖圖 2-1 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明漁一號”首批養殖金
31、鯧魚喜獲豐收首批養殖金鯧魚喜獲豐收(陽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陽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二、規?;_發二、規?;_發“海上風電海上風電”20推動省管海域場址規?;_發,建成投產湛江外羅、陽江沙扒、珠海金灣、惠州港口、汕尾甲子、揭陽神泉、汕頭勒門等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超過 1000 萬千瓦。印發 2023年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方案,統籌海上風電資源競爭性配置,明確省管海域和國管海域風電項目配置范圍和競配工作。確定 17 個省管海域項目業主。穩妥有序推進國管海域前期工作預選項目限制性因素排查和非涉海前期工作。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集聚發展,陽江國際風電城初具規模,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汕尾海工基地和揭陽運
32、維基地加快建設,全省風電整機制造年產能超過 1000 臺(套),其中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較快,在整機、發電機、葉片、鑄件、樁基礎、塔筒、海纜、低電壓設備等方面已具備較強競爭優勢。三、整體打造三、整體打造“海上油田海上油田”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奮力推動油氣增儲上產,提升油氣供應保障能力。在珠江口盆地自營勘探發現的國內最大油氣田惠州 26-6 油田啟動商業開采。集遠程遙控生產、二氧化碳回注封存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海上油田恩平 15-1 油田群全面建成投產,高峰日產原油超過 7000 噸。國內首個海上油田群儲能電站潿洲電網儲能電站全容量成功并網。加強天然氣水合物鉆采技術研發。自主研發的天然氣水合物保
33、壓取心與切割轉移分析系統首次在深海砂質水合物21儲層成功應用。天然氣水合物高分辨率震電聯合物性探測關鍵技術項目順利啟動?!澳虾1辈亢S蛱烊粴馑衔锏刭|科學重大創新及找礦突破”成果獲首屆自然資源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四、加快建設四、加快建設“海上裝備海上裝備”實施廣東省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發展船舶、海工裝備、海洋牧場等相關領域融資租賃,2023 年船舶租賃投放額超 110 億元,累計業務余額超 600 億元。加強海洋高端裝備研發,成功研制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號、國內首艘獲得法國船級社(BV)一級舒適性符號的豪華客滾船“阿爾及利亞
34、豪華客滾船”等一批海洋重器。全球最大的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全球首型大容量電池混動雙頭豪華客滾船 2 號船“P&O LIBERTE(P&O 自由)”號(圖 2-2)、全球最大豪華客滾船 2 號船“MOBY LEGACY(莫比傳承)”號完成交付。全球首艘油電混動客滾船“PIONEER(先驅者)”號順利出口英國。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的“海鯨”系列 85000噸散貨船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萬噸級海上鉆采平臺陸豐 8-1 完成安裝。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首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單點系統液滑環,自主研發出我國首條永久系泊鋼纜。22圖圖 2-2 大容量電池混
35、動雙頭豪華客滾船大容量電池混動雙頭豪華客滾船 2 號船號船“P&O LIBERTE(P&O 自由)自由)”號號(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五、發展高品質五、發展高品質“海上旅游海上旅游”推進旅游資源普查工作,深挖濱海(海島)旅游資源價值。創新旅游業態,優化產品體系,拓展旅游新空間,港珠澳大橋旅游試運營開通,推出多條深港聯游精品路線。深圳“灣區海上游”項目入選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案例,汕頭南澳縣獲評最佳海島休閑旅游示范區。加強營銷推廣,擦亮濱海旅游品牌,成功舉辦“活力廣東 時尚灣區”2023 年廣東旅游文化節。海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加快推進,廣東省海洋
36、文化遺產科技聯盟、大灣區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中心揭牌;完成“南海號”水下考古發掘、創全國單個考古項目文物發掘數量之最;石碑山角試點岸段及領?;c主題公園(教育基地)全面完成建設,并通過省級驗收;成功舉23辦 2023 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推動全省濱海景觀資源串珠成鏈,構建濱海旅游生態走廊和濱海鄉村旅游帶,沿海城市旅游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再提質。六、提質發展六、提質發展“海上服務海上服務”提升涉海信貸服務水平。成功發行全球首筆藍色浮息美元債券,4 億美元規模用于支持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和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創新推出“海洋牧場貸”“水產致富貸”“養蠔貸”“深海養殖貸”等多項信貸產品。
37、優化涉海政策性險種。創新保險產品設計,探索開展省、市現代化海洋牧場政策性保險。開發商業性新險種,拓展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鏈保險服務,發展海產品價格、天氣氣象指數保險。推行現代化海洋牧場保單質押、信用保證保險,提高中小微經營主體信用等級,發揮保險融資促進作用。積極發展航運交易服務。落實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國家航運保險業務有關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對注冊在廣州市的保險企業向注冊在南沙自貿片區的企業提供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啟動建設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廣州航運交易所全年開展船舶交易 755 艘,交易額 20.4 億元,船舶交易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截至 2023 年底
38、,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已進駐保險機構 3 家,完成線上交易保險 4861 單,累積實現保費約1.6 億元,風險保障金額約 475.1 億元。截至 2023 年底,南24沙航運產業投資基金累計為近洋碼頭等區重點產業項目投資約 27.5 億元。25第三節第三節 深入推進海洋科技自立自強深入推進海洋科技自立自強一、一、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2023 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牽頭獲批的國家級科技項目為 19 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3 項;牽頭獲批的省級科技項目為 16 項。啟動“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國家項目前期關鍵技術攻
39、關任務,獲得國家發改委可研批復。首次報道深海動物的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圖 2-3),揭示DNA甲基化在深海極端環境中的作用機制。首次揭示哺乳動物視蛋白多樣化與其亮、暗生境的適應機制。率先對南海U形海疆線正南區進行立體綜合科考?!昂Q笊镔Y源高值化利用與裝備開發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獲批組建。與南沙區人民政府、粵科金融集團聯合組建10 億元規模的“廣東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完成 5 家孵化公司的場地注冊及業務合同簽訂工作。2023 年獲得授權專利 19 件,登記軟件著作權 2 件,牽頭制定標準 1 項,出版專輯/著 2 部。發明專利“一株降解生物胺的明登乳桿菌及其應用”榮獲第 24 屆中國
40、專利優秀獎。26圖圖 2-33 種深海管狀蠕蟲及其全基因組種深海管狀蠕蟲及其全基因組 DNA 甲基化情況甲基化情況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州)供圖供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持制造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云”正式入列,具備海上“智能敏捷立體海洋觀測系統”調查能力。牽頭自主研發設計的國內首臺配備可自主升降折疊網箱的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設計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并啟動建設(圖 2-4)。主持研發的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數字孿生平臺正式發布。組建成立珠港澳海洋風險監測預警研究中心。與北京科技大學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合作
41、建設“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大灣區分中心”,聯合澳門城市大學27共建“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海洋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獲批建設珠海市鈦鋼復合材料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海洋科學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23 年獲得授權專利 45 件,登記軟件著作權 15 件,出版專著 3 部?!案咝阅軣o人艇淺水地形測量裝備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評 2022 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圖圖 2-4 配備可自主升降折疊網箱的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配備可自主升降折疊網箱的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珠海琴”效果效果圖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供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
42、東省實驗室(珠海)供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研制的新一代深遠??扇珴搼腋《ㄉ钪€式養殖網箱“海塔 1 號”已開工建造,6 萬方矩形可移動柱穩式養殖平臺“恒燚 1 號”、深遠海大型智能網箱“深藍 2 號”等養殖平臺已基本建造完成(圖 2-5),助推海洋牧場示范建設。高體鰤人工繁殖技術取得突破,構建了高體鰤規?;敝臣夹g體系。初步構建了“南海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庫”。建成并啟用智慧漁業28大數據中心,加快推動漁業大數據應用。完成湛江市紅樹林養殖塘適宜紅樹種類調查,初步篩選出 6 個較適宜種植品種。成立湛江蠔產業技術研究院。研制的國內首臺 50 千瓦級溫差能發電系統陸地聯調取得圓滿成
43、功。完成海洋可控震源系統研制,在北部灣油田首次開展了可控震源與海底節點聯合采集工作。在北部灣盆地海底電纜地震數據處理技術示范應用、海洋工程檢測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2023 年獲得授權專利 25 件,其中發明專利 16 項、實用新型專利 9項;完成研制樣機 11 套。圖圖 2-56 萬方矩形可移動柱穩式養殖平臺萬方矩形可移動柱穩式養殖平臺“恒恒燚燚 1 號號”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供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供圖二二、海洋科技取得多點突破、海洋科技取得多點突破29海上風電裝備研發制造再上新臺階,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MySE18.X-
44、20MW在汕尾成功下線;自主研發制造的全球首臺“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MyAC-JS05 在陽江海域順利安裝;全球首條500 千伏海纜耐壓試驗一次通過。世界首臺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下水調試,攻克了波浪能高效俘獲及轉換、抗臺風自保護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國內最大功率 50 千瓦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成功發電。國內首套 20 千瓦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在南海完成首次海試。我國自主設計實施的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在恩平 15-1 平臺順利完鉆。我國首次約 4000 米深海電磁聯合探測地質實驗獲突破,顯著提升我國利用海洋電磁法探測海底地質結構和資源的實力。30第四節第四節 加快完
45、善海洋治理體系加快完善海洋治理體系一、健全海洋管理法規制度一、健全海洋管理法規制度印發廣東省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試點工作方案,探索推進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試點工作。印發海岸線占補指標交易辦法(試行),健全海岸線占補制度政策體系。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海砂開采海域使用權和采礦權掛牌出讓工作規范,規范海砂市場化出讓流程和工作程序。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的通知,指導沿海地市規范有序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出臺廣東省洗砂管理辦法,明確禁止在出海水道與河道水域從事洗砂等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活動,并明確梳理了各相關部門職責。二、加強海域海島精細化管理二、加強海域海
46、島精細化管理加強用海用島項目日常監管,將歷史用海用島項目納入監管底數,對 54 宗存在問題的用海項目單位進行督導整改。加強海砂開采監管,指導海砂開采企業建立和完善海砂開采監管臺賬。組織開展粵西地區省級近海海底基礎數據調查。組織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完成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清單和處置方案編制工作。成功搭建三角島海域海島低空無人機遙感監測網絡(圖 2-6),實現對海島生態和環境的智能化、常態化監測。31圖圖 2-6 三角島三角島海域海島海域海島低空無人機遙感監測網絡低空無人機遙感監測網絡(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廣州地理研究所供圖供圖)做好海岸線資源保護,印發海岸線保護整治修復實施
47、方案(2023-2025 年),加強規劃與審批管理,推進海岸線綜合整治,加快海岸線生態修復,強化執法監管與考核。推動海岸線占補,協調指導廣州、湛江兩個試點地市完成全國首宗海岸線占補指標交易。加強自然岸線管理,配合完成自然岸線保護考核工作。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加快推進“未批已填”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區域處置方案備案工作。有序推進已批準但尚未完成圍填海項目處置工作,印發已批準但尚未完成圍填海項目處置協議(范本),督促指導沿海有關地市抓緊與原海域使用權人協商簽訂處置協議。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列入自然資源部已批類項目監管清單的 91 個項目中,已有 59 個項目的協議稿通過審查。加快盤活利
48、用圍填海歷32史存量,共新增審批寶鋼國際南沙物流基地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南沙流通中心項目等 11 宗已備案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區域內項目用海,批準用海面積 242.3 公頃,涉及投資額 315.8 億元。三三、強化海洋執法監管、強化海洋執法監管積極維護用海用島秩序,強化重點海域、重點時段、重點船舶管控,保持海洋環境保護執法高壓態勢。核查用海疑點疑區 442 個,立案查處違法用海用島案件 61 宗。組織開展“靖海 2023”專項執法行動及海上聯合行動,以海洋牧場、海砂開采、海洋傾廢等為執法重點,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全省共檢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11259個(次)、各類船舶 2
49、6920 艘(次),查處海洋生態環境違法案件 50 宗。加強海洋漁業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電、炸、毒”、涉漁“三無”船舶作業、“絕戶網”非法捕撈等違法、違規行為,全年共查獲涉漁案件 5900 宗,推動“兩法銜接”案件49 宗,清理違規漁具 209 萬米。重點加強休漁期執法,繼續落實“兩個最嚴格”“三個嚴禁”要求,查獲涉漁違法案件1573 宗。狠抓珠江禁漁監管,查辦案件 173 宗。持續開展涉漁“三無”船舶專項清理整治,查扣涉漁“三無”船舶 557艘。開展粵閩、粵桂瓊聯合執法行動,查獲涉嫌違法違規船舶 142 艘。深入開展省際聯合執法,聯合廣東海警局、香港33漁農署等開展同步執法行動,共同打擊非法
50、捕撈行為;聯合浙江、福建等省執法部門,開展跨海區逗留漁船專項整治,實施重點監控、專人盯守,召回跨海區漁船 215 艘。四四、營造關注海洋、營造關注海洋良好良好氛圍氛圍成立全國首個省級關注海洋活動組織委員會廣東省關注海洋活動組織委員會(圖 2-7),通過開展建言資政、公益性主題宣傳實踐、生態文化節慶等公益活動,助推海洋強省建設。以“生態海島 和美發展”為主題,舉辦 2023 年“綠美廣東關注海洋”合作交流活動,圍繞粵、閩、桂、瓊海島協調發展的主題,開展區域合作交流圓桌會議,探討深化廣東、福建、廣西和海南四?。▍^)省際合作方式。圖圖 2-7 廣東省關注海洋活動組織委員會廣東省關注海洋活動組織委員會
51、成立大會成立大會(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34成功舉辦“2023 世界粵商大會打造海上新廣東發展論壇”“2023 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海洋大講堂”“海洋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圖 2-8),為建設海洋強省營造良好氛圍。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國家主場活動在汕頭成功舉辦,廣東省主場活動在湛江順利舉辦。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圖圖 2-8 2023 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供圖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供圖)
52、35第五節第五節 大力推進海洋生態建設大力推進海洋生態建設一、穩步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基底一、穩步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基底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各級涉海自然保護地共計 124 個,保護面積達 39 萬公頃,其中,涉海自然保護區 65 個(國家級 7 個、省級 8 個、市縣級 50 個),海洋特別保護區 7 個(國家級 6 個、縣級 1 個),地質公園 1 個,風景名勝區 3個,森林公園 22 個,濕地公園 26 個。除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外,海洋特別保護區、涉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有 98 個,保護對象涵蓋中華白海豚、海龜等珍稀瀕危物種,以及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和海岸、海島等典型海洋生
53、態系統。二、二、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深入貫徹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全面推進紅樹林營造和修復工作,著力打造 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出臺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對全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進行系統部署。加快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截至 2023 年底,全省新營造紅樹林約 2656 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約 2010 公頃,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獲得了較好恢復?!皣H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三、加快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三、加快推進美麗海灣建設2022-2023 年下達省財政專項資金 2.28 億元,重點支持36長溪灣、青澳灣、資深灣、遮浪港、鎮海灣、珍
54、珠灣、水東灣、外羅灣 8 個海灣開展美麗海灣建設。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努力打造美麗海灣示范區,2022 年汕頭市青澳灣、深圳市大鵬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四、全面加強海洋污染防治四、全面加強海洋污染防治制定實施 廣東省 2023 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將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年度目標分解到沿海各市,壓實各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加強入海排污口監管,督促指導沿海各市全面開展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確?!坝锌诮圆?、應查盡查”,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大陸及有居民海島岸線已基本完成排查,將 7000 多個入海排污口納入廣東省重點入海排污口監管系統并實施動態管理。強化陸海統籌、系統治理,
55、加強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廣州市和江門市分別編制蕉門水道和潭江“一河一策”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方案,珠海市、中山市強化前山河流域總氮協同治理與管控。2023 年全省 36 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中 32 個水質為優良,無V類和劣V類斷面,珠江口 12 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為 3.15 毫克/升,與 2020 年相比下降了 0.07 毫克/升。2023 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 92.3%,為近 20年來最好水平,珠江口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 77.8%,同比提升 6.1 個百分點,首次達到國家下達的“十四五”攻堅目標。37第六節第六節 強化海洋防災減災強化海洋防災減災能力能力一、
56、全力做好海洋災害防御工作一、全力做好海洋災害防御工作2023 年,全省共發布海浪警報 93 期、風暴潮警報 36 期、赤潮監測預警專報 18 期,啟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 8 次;成功應對 30 輪強降雨和 6 個臺風登陸或正面影響。沿海各地市共緊急轉移安置受海洋災害影響人員 12843 人。全省未發生造成人員群死群傷的重大地質災害。制定廣東省漁業船舶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 2023 行動方案,全面開展漁船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全省共檢查漁船 53645 艘次,發現和整改隱患 7258 個。強化海上應急處置,妥善處置海上報警事故 84 宗、救助遇險船舶 84 艘、漁民 249 人,發送警報預報信息
57、498 萬條,有力保障了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二、不斷提升海洋預警監測水平二、不斷提升海洋預警監測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完成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形成全省海洋災害隱患風險“一張圖”,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海洋觀測活動監管,完成全省海洋觀測站點情況統計,建立全省海洋觀測站點臺賬,制定海洋觀測站點監管方案。加快海洋觀測網建設,投放 10 套海洋固定浮標,積極推進湛江、潮州、陽江、茂名觀測站建設。謀劃在湛江等地建設粵東、粵西海洋預警監測區域性機構。開展珠江口、粵西海域近海生態趨勢性監測和典型生態系統監測等海洋生態調查監測,形成廣東省 202338年度河口、砂質海岸、紅樹
58、林、海藻場、海灣等海洋生態調查與評價項目系列生態調查產品。三、積極開展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三、積極開展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從化區人民政府以“防范災害風險 護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從化區共同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圖 2-9),通過“進村入戶”“百名專家聯千村(學校)”等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活動,以及“卓粵自然防災減災攜手同行”2023 年地質與海洋災害科普宣傳作品征集活動,增強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強化防災減災技術支撐,不斷提升廣東省地質與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綜合防御與處置能力。發布2022 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增強各級防災減災部門及社會公
59、眾海洋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居民海洋防災減災自救互救能力。強化安全警示教育宣傳,印制廣東省商漁船碰撞風險示意圖,開展漁船安全生產宣傳日暨應急演練活動,制作并發布藍海警示漁業船舶檢驗等系列警示教育片,有效提升漁民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技能。深圳市聯合社區應急辦開展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對市民現場科普相關知識;惠州、汕頭等地開展地質與海洋災害應急演練及宣傳活動。39圖圖 2-9“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宣傳活動(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供圖)40第七節第七節 提升海洋經濟管理決策水平提升海洋經濟管理決策水平實施廣東省海洋經濟統計調查制度,健全海洋經濟調查指標體系。穩步推進全省海洋
60、經濟活動單位名錄更新工作,形成約 8 萬家海洋經濟活動單位名錄。全方位擴大涉海企業直報節點,截至 2023 年底,全省有效參與直報的企業近2500 家,直報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首次開展上下游產業涉海單位認定及剝離系數調查工作。在內陸地區探索開展海洋經濟統計。強化海洋經濟運行分析,連續 3 年發布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引導社會對海洋經濟的發展預期。指導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漁業全產業鏈核算,試點開展海洋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監測評估工作;支持廣州創新開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 3 個海洋產業涉海系數估算研究。支持深圳開展海洋產業招商引資企業遴選方法研究,評估重點涉海企業引入深圳的可行性和優先級,并初步完成
61、招商引資企業重點庫和儲備庫。支持珠海印發珠海市海洋經濟產業招商圖譜(學習版),推動全市海洋經濟招商引資工作提質增效。41第八節第八節 成功舉辦成功舉辦 2023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成功舉辦 2023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簡稱“海博會”)。本屆海博會以“開放合作 共贏共享”為主題,舉辦了系列論壇及項目路演、推介、商洽等活動(圖 2-10)。海博會設置了“1 個主館+N 個專題展”。1 個主館,圍繞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工程與環保、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與醫藥、海洋旅游與文化六大應用場景,展現海洋領域的最新成果、前沿科技與國際合作機遇;N 個專題展,縱向展示
62、和促進藍色產業細分領域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流、創新與應用。首次設置雙展區,展覽總面積 11.25 公頃,刷新歷屆海博會紀錄;吸引了 16 個國家和地區的 658家海洋領域重點企業、機構和組織報名線下參展,數量創歷屆新高,同比增長超 60%,其中境外展商超過 100 家;開展各類配套活動 178 場次,達成簽約及意向合作 421 項。舉辦2023 深圳市海洋產業招商大會,達成簽約及意向合作 13 項、簽約及意向合作金額近 6 億元。舉辦海洋中小企業和科技成果投融資路演活動,對接融資需求約 47 億元。發布2023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等重要成果。我國首制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
63、輪、“深海一號”能源站、“?;惶枴鄙钏畬Ч芗?、“璇璣”系統、“海洋石油 720”深水物探船等“大國重器”集體亮相。42圖圖 2-102023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43第三章第三章 2023 年廣東地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年廣東地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第一節第一節 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F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恒力石化(惠州)PTA9項目全面投產,??松梨诖髞啚逞邪l中心啟動建設,“灣區海上游”入選全國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案例。海洋科技
64、創新策源力不斷增強,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獲批立項,國內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試航成功,海洋溫差能發電等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深圳國際海事研究院揭牌。對外開放全面持續深化,中歐藍色伙伴關系論壇等活動成功舉辦,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增長 31.2%。綜合立體交通體系逐漸成形,廣州、深圳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鞏固提升,廣州港國際通用碼頭工程開工,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大灣區組合港”線路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 9 市和 5 個關區,基礎設施“硬聯通”日漸完備。一、一、廣州廣州海洋規劃政策體系持續完善海洋規劃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出臺高層次謀劃全面建設海洋強市等政策文件,在空間發展布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生態
65、文明建設、海洋管理、海洋開放合作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廣州面向 20499PTA 為工業用精對苯二甲酸。44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 中設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專篇。其中,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作為廣州六大城市性質之一;廣州面向 2049 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明確面向灣區的“兩洋南拓、兩江東進、老城提質、極點示范”空間發展方針,提出經略海洋,建設創新引領型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加快加快建設建設。廣州海洋產業創新聯盟成立,進一步推動海洋產業資源共享與交流合作,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南沙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深藍智谷孵化
66、器登記成立。國內首艘自主研制的“夢想”號大洋鉆探船試航成功(圖 3-1)。截至 2023 年底,全市集聚了 58 個涉??蒲袡C構、42 個省部級以上海洋科學實驗室、10 個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資源不斷集聚。圖圖 3-1“夢想夢想”號大洋鉆探船號大洋鉆探船(任穎芝攝任穎芝攝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45國際大港地位進一步鞏固。國際大港地位進一步鞏固。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產,建成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廣州港桂山錨地擴建工程,加快南沙港區五期、廣州港 20 萬噸級航道等工程前期工作。廣州港全年凈增外貿航線 7 條,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五、第
67、六位。在 2023 年度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國際都市游船活力指數中,廣州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二。在 2023 年世界銀行等聯合發布的“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排名中,廣州港在全球貨物吞吐量前十港口中位列第三。2023 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廣州保持全球第十三位。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成效顯著成效顯著。建設南沙省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范區,統籌大角山海岸線兩側陸??臻g生態保護。完成南沙區大角山海濱公園生態海堤改造及提升項目一期,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 1 千米,種植紅樹林面積 4 公頃。加快實施南沙濕地二期紅樹林營造修復項目,營造紅樹林面積 26.5 公頃,有效提
68、升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2023 年,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面積 187.3 公頃?!笆奈濉币詠?,全市累計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面積 212 公頃,提前完成省下達的 203 公頃紅樹林營造修復面積任務。二、二、深圳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建設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印發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3-2035 年),明確建設全球46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研究編制深圳特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條例,推動海洋城市管理法治化進程。出臺深圳市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強化對海洋經濟主體集聚、海洋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產業生態優化等方面的支
69、持。編制完成深圳市漁港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引導傳統漁港轉型升級。印發深圳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落實水產種業振興行動。港口服務功能持續優化港口服務功能持續優化。2023 年,深圳港國際班輪航線通往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300 多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0 年位居全球前四,深圳國際船舶登記中心掛牌運營。新增12 個組合港和內陸港,深圳港貨物吞吐量增長 5.2%,集裝箱吞吐量為 2988 萬標箱,單箱貨值增長 6.0%。大鵬LNG走廊累計接卸量達 1.2 億噸,穩居全國第一。前海合作區集聚近 500 家重點航運相關企業,在港口運營、船舶運輸、船舶管理、船員服務等領域形成集群優勢。深圳港鹽田港區
70、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一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有序開展生態化海堤建設,完成深圳市東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鵬城東段、海洋新興產業基地、機場三跑道等部分岸段整治修復6.2千米(圖3-2)。成功申報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獲得中央獎補資金4億元。積極落實全國海洋預警監測任務,完成深圳海域海洋生態資源調查監測,為海洋管理及保護修復提供基礎47數據。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東部海域水質長期保持一類,西部海域入海河流總氮濃度下降14.1%。圖圖 3-2 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岸線整治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岸線整治項目項目(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深圳市規劃和自
71、然資源局供圖)藍色金融藍色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設銀行深圳分行成立了海洋產業經營中心機構,為涉海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建設銀行深圳分行海洋漁業支行正式揭牌。招商銀行成功發行全球首筆藍色浮息美元債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平安漁業保、海洋牧場平臺保險、船舶建造險、遠洋船舶險等藍色保險產品,承保全國首單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三、珠海三、珠海海洋產業提質增效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全鏈條打造現代海洋牧場,以現代化裝備技術推動養殖走向深遠海。加快建設萬山、外伶仃海域兩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成 6 座人工魚礁區。強化48用海要素保障,積極探索“標準?!惫??!爸楹G佟薄案袷?1
72、號”“九洲一號”等深海養殖平臺開工建設。開創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的分段接力海鱸養殖模式?;浉郯拇鬄硡^海產品交易中心建成開業,洪灣中心漁港獲評國家中心漁港。魚林村光伏復合項目并網發電。海洋旅游呈現出強勢復蘇的勁頭,全年海島游客 163.6 萬人次,同比增長 116.1%。國內首條公鐵同層跨海大橋金海大橋建設完工。珠海隧道、黃茅海大橋等項目加快建設。全國首個氣田地下數智化系統在金灣高欄港終端正式投用。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天然氣儲運基地金灣“綠能港”的 5 座全球最大 LNG 儲罐主體結構完工(圖 3-3)。圖圖 3-3 金灣金灣“綠能港綠能港”項目基地項目基地(珠海市自然資源局供圖珠海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73、49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截至 2023 年底,全市海洋領域創新平臺 28 個,其中省級實驗室 1 個、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 3 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4 個。成立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落地藍??萍籍a業園、白蕉海鱸產業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珠海海發藍色種業產業園。珠港澳海洋風險監測預警研究中心在南方海洋實驗室掛牌成立。國內首臺自主研發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投入試運行。金灣區中航通飛“鯤龍”AG600 正式進入表明符合性試飛階段。云洲智能無人艇榮獲第七屆世界無人機大會“無人系統設計獎”。海洋生態保護基礎不斷夯實海洋生態保護基礎不斷夯實。出臺全省首
74、部市級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珠海市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明確珠海海島保護與利用的六大重點任務。印發珠海市深化治理港口船舶水污染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船舶水污染物治理和岸電使用工作的通知,強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印發珠海市美麗海灣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做好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工作。積極實施“一灣一策”,重點打造情侶路和萬山群島美麗海灣?!皷|澳島東澳灣重點海灣整治項目”入選 2023 年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強化海洋漁業資源保護,開展人工魚礁建設和增殖放流,海域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狀況顯著改善。健全泡洗海砂監管執法機制,打擊水上非法洗砂洗泥。50四、佛山四、佛山海洋船舶與工程裝備制造業聚力發展海洋船
75、舶與工程裝備制造業聚力發展。國內首座油電混合動力自航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精銦 03”號順利完成交付(圖 3-4),滿足當前復雜海洋環境的工程勘察與海上風電施工需求,實現海上風電勘察及施工管理一體化作業。海洋照明產業布局加快,面向養殖照明、漁業捕撈的集魚照明、深海裝備的深海照明三大方向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打造新型養殖光照智能系統,推出 1000W LED 集魚燈產品,萬米級 LED 深海照明裝備成功應用于“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精銦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項目啟動,致力于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孵化加速基地,導入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共同設立基金,面向孵化加速基地的項目開展投資業務,為加速
76、基地提供產業賦能。圖圖 3-4 油電混合動力自航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油電混合動力自航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精銦精銦 03”號號(夏惠峰夏惠峰攝攝 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供圖供圖)五、惠州五、惠州51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快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快打造。2023 年,全市規模以上石化工業增加值 512.4 億元,同比增長 5.1%。2019-2023年,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連續 5 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 30 強”第一,??松梨诨葜菀蚁┮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項目全面推進,已達到煉油 2200 萬噸、乙烯 220萬噸、芳烴 250 萬噸、P
77、TA500 萬噸的年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松梨诨ぱ邪l中心正式落戶大亞灣石化區,瑞士化工巨頭科萊恩集團在大亞灣新建的先進無鹵阻燃劑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恒力(惠州)500 萬噸/年PTA 項目全面投產,石化產業全產業鏈持續完善?,F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有序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有序推進。積極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出臺惠州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振興工作方案?;葜莠F代化海洋牧場海水經濟魚類種業創新基地揭牌。深水網箱養殖等現代漁業規模逐步擴大,惠州大百匯現代漁業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有序推動。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推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特色產業項目建設,發展現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服務。
78、黃金鲹在第四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上成為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主推品種。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工作扎實推進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工作扎實推進。扎實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創建工作,完成惠東縣考洲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實施方案,全年全市新造紅樹林 83.3 公頃,總面積達773.3 公頃,紅樹林修復面積約 97.7 公頃。積極開展紅樹林52現狀調查、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跟蹤監測及成效評估、紅樹林碳匯核算評估試點研究等工作。連續兩年申報造林獎勵指標,共計獲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1026 畝,其中獲自然資源部獎勵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820 畝,獲省獎勵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206 畝,進一步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實現紅樹林變
79、身“金樹林”?;葜莺谜袠羌t樹林濕地、惠州鹽洲紅樹林濕地入選省重要濕地名錄,好招樓濕地公園入選“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名單(圖 3-5)。圖圖 3-5 好招樓濕地公園好招樓濕地公園(惠州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惠州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港口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港口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高標準規劃惠州港發展,編制推動惠州港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開展惠州港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推動惠州港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深度參與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葜莞勰芗壧嵘?,53新建成生產性碼頭泊位 4 個,荃灣、東聯、碧甲 3 條航道升級改造工程加快推進?;葜莞圮鯙掣蹍^ 5 萬噸級液化烴碼頭項目安裝工程開工建設。2023
80、年,惠州港實現貨物吞吐量9158 萬噸,同比增長 1.7%;集裝箱吞吐量 54.6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29.5%。六、東莞六、東莞海洋科技海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小豚智能“航行控制系統”產品入選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起的 2023 年第二批船舶工業“強鏈品牌”產品目錄。東莞市海洋創新藥物與生物制品重點實驗室入選東莞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靶履茉创ьI域水面多功能智慧巡檢機器人”“應用于船舶清洗的水下機器人”“核電領域水下清污巡檢機器人”等海洋機器人入選東莞市機器人標桿企業與應用場景推薦目錄(第一批)名單。海洋工程項目順利推進海洋工程項目順利推進。梅沙大橋、華陽湖大
81、橋正式通車。宏川碼頭新建 2 萬噸級泊位正式投入運營。獅子洋通道各項建設工作進展順利,橋梁下部結構與橋梁樁基施工如期開展。廣州港新沙港區 11 號、12 號通用泊位及駁船泊位工程土建工程完成交工驗收,13 號泊位工程項目建成。長安新區深圳海洋科技研發服務基地項目竣工驗收。獅子洋通道土建工程 T12 合同段首根鉆孔樁順利開鉆。海洋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海洋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深化。依托濱海灣新區,利用黃金海岸交椅灣段(圖 3-6),成功舉辦青春風采跑馬拉松比賽、“火柴盒”音樂會、濱海國風音樂會等特色文體活動。54虎門鎮歷史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3-2040)獲批,構建以歷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工
82、業旅游、商貿旅游為四大特色的旅游產業體系。通過修繕炮臺舊址、加大文物巡查力度、完成文物建檔等工作,進一步助力鴉片戰爭海防遺址公園建設。鴉片戰爭博物館 2023 年全年共接待觀眾逾 517萬人次,接待量創歷史新高。圖圖 3-6 東莞濱海灣新區濱海驛站東莞濱海灣新區濱海驛站(東莞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供圖東莞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供圖)七、中山七、中山海洋高端裝備制造加快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加快發展。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整體建成,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 500 千瓦氫燃料電池動力工作船“三峽氫舟 1 號”完成交付。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MySE18.
83、X-20MW 成功下線。明陽智能為日本入善町海上風55電項目成功交付風電機組。明陽智能成功入選“2022 年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 鏈主 企業名單(第一批)”,被確定為高端裝備領域的“海工裝備產業鏈”鏈主企業、新能源領域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鏈主企業。截至 2023年底,神灣磨刀門水道沿岸已集聚 7 家船艇制造企業,年產值近 27 億元。海洋海洋文旅融合加速推進文旅融合加速推進。依托翠亨新區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推介交流會,簽約引入 8 個重點文旅項目,總投資達19.53 億元。推出“岐江之夜 樂伴香山”音樂會和三鄉茶果、海洲魚餅等非遺美食展銷,打造灣區海洋文旅融合消費新模式。中山市
84、博物館“風起伶仃洋”陳列展獲全國十大展覽精品優勝獎。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體系建設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體系建設。深中通道主線貫通(圖 3-7),深江鐵路中山段有序推進,南中城際動工建設,南中高速公路 TJ01 合同段主線順利貫通。大灣區多式聯運港鐵鋼軌項目正式啟動,提升大灣區貨物運輸效率。新增中山港深圳鹽田港等 5 條“組合港”航線。56圖圖 3-7 深中通道深中通道(中山中山市自然資源局供圖市自然資源局供圖)八、江門八、江門海洋海洋傳統傳統產業提質發展產業提質發展。高標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和廣東(江門)漁港經濟區,投用重力式深水網箱 152 個,桁架類網箱平臺 1 個。成立江門海洋集團
85、有限公司,布局種苗培育、深海養殖、精深加工、裝備制造、融租服務、海上風電“六位一體”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黃茅??绾Mǖ赖群Q蠊こ探ㄖ椖考涌旖ㄔO,崖門出海航道二期試航,實現 1 萬噸級船舶全潮通航、2 萬噸級船舶乘潮通航,華津碼頭正式啟用,江海聯運增添新優勢。多層次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多層次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加快打造加快打造。出臺江門市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多措并舉提升全57市濱海旅游消費質量水平。加快推動川島旅游度假區構建一門戶、兩古港、三海灣、四組團的旅游發展格局,持續優化配套旅游交通服務,啟動臺山川島浪漫海岸項目,串聯文旅項目形成精品旅游線路。臺山上川島入選全國“和美海島
86、”(圖 3-8),宿集項目動工建設,啟超故里小鳥天堂、華僑城古勞水鄉成功創建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5 家中高端酒店和 56 家精品民宿開業運營,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圖圖 3-8 上川島飛沙灘旅游區上川島飛沙灘旅游區(林榮波攝林榮波攝 臺山市自然資源局供圖臺山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化。印發實施江門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江門市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江門市 2023 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以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為重點,推進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開展了“碧?!薄熬负!薄敖逗S蛭廴痉乐温摵闲袆印钡认盗袑m椥袆?。海域水
87、質持續改善,202358年全市 5 條入海河流水質達標率 100%,近岸海域水質位列珠江口城市第一。扎實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作,截至 2023年底,累計完成海岸線整治修復 21.3 千米;營造紅樹林 171.0公頃,修復紅樹林 119.2 公頃。59第二節第二節 粵東地區粵東地區粵東地區海洋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重點海洋產業項目順利推進,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廣東潮州華瀛 LNG 接收站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全球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汕尾下線,省管海域紅海灣場址 200 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獲準建設。港口航線布局不斷優化,“汕頭廣澳深圳蛇口組合港”通關模式試運行,南澳縣前江碼頭對臺
88、小額貿易實現首航,小漠港區首條大灣區港澳航線開通。綠美建設扎實有力,陸豐新添“嶺南濱海生態城”名片,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等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加快建設。一、汕頭一、汕頭海上風電海上風電產業加快串珠成鏈產業加快串珠成鏈。舉辦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產業項目開工簽約大會和風電技術創新大會,項目簽約金額360 億元。華能汕頭勒門(二)60 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正式并網投運。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投入使用(圖 3-9),“海神平臺 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風電機組在汕頭智能制造基地組裝下線,全球最大的 40 兆瓦級動力學六自由度風電機組加載實驗平臺開工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提速,15 個項目已落地。
89、60圖圖 3-9 廣東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汕頭市供電局供圖汕頭市供電局供圖)海洋生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力文明建設扎實有力。汕頭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獲中央資金 3 億元支持。南澳島入選 2023 年自然資源部公布的“和美海島”名單,南澳縣被評為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澄海義豐溪海岸線生態修復項目被列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澄海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龍湖區、南澳縣入選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涉海涉海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汕頭廣澳港區鐵路汕頭海灣隧道“鮀島號”盾構機順利始發??缟穷^灣新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廣澳港區三期工程獲省發展
90、和改革委員會核準立項,通過自然資源部用海用島審查。廣澳港區 2 萬噸級石化碼頭主體基本完工。牛田洋快速通道、南澳聯絡線、京灶大橋、梅潭大橋、潮汕大橋加快建設。二、潮州二、潮州61海洋漁業發展提質增效海洋漁業發展提質增效。列入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先行市,入選省粵東種業創新與繁育中心、碳匯漁業示范區名單。全省首個花鱸省級良種場加速建設,32 個育苗池已初步建成。全力打造陸基中高密度海水溫棚養殖基地,2023 年,饒平縣中高密度陸基溫棚養殖企業達 49 家,年產量 2500 噸,養殖效益較傳統池塘養殖提高 46 倍。市內首批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正式投產,累計總投資額達 4.28 億元,饒平縣成為全省
91、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投產最多的縣。國內海水種業龍頭企業海大集團落戶饒平縣,謀劃打造“廣東省海水育苗現代產業園”。臨港臨港產業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發展不斷壯大。海洋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廣東潮州華瀛 LNG 接收站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圖 3-10)。大唐潮州電廠 5-6 號機組開工建設。全市沿海已建成風電場4 個,裝機規模 196.5 兆瓦,年發電量 4.0 億千瓦時。海洋工程項目加快推進,金獅灣港區亞太燃油倉儲有限公司公共通用碼頭項目已完成護岸工程、防波堤工程、碼頭工程和海防路建設。潮州港新增大型港口裝卸生產設備,有效提升集裝箱作業效率。汛洲島跨海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港口集疏運能力不斷提升,2023
92、 年全市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 1632.2 萬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 1049.2 萬噸,同比增長 44.2%。62圖圖 3-10 廣東潮州華瀛廣東潮州華瀛 LNG 接收站項目接收站項目(潮州港經濟開發區潮州港經濟開發區供圖供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加快推進推進??偼顿Y 1600 萬元的饒平縣大埕灣海岸線生態環境整治項目竣工驗收??偼顿Y5.05 億元的廣東潮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加緊推進。澄饒聯圍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水閘部分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 1.29 億元。持續強化海上違規養殖清理整治工作,嚴厲打擊非法吊養及禁養區內網箱養殖行為,清理整治違法違規吊養養殖面積約
93、4.95 萬畝,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77.3%,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汕尾三、汕尾現代海洋牧場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加快建設。舉辦中國(汕尾)海洋經濟產業大會,重點引進海洋牧場、海洋工程裝備等 20 個投資項63目,投資總額為 604.35 億元。全國首個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項目江牡島海域海洋牧場開放式養殖用海項目成功落戶。全國首個布置于臺風無掩護海域的樁基桁架式“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全國首個具備綜合科研實驗功能的“風漁融合”項目中廣核(陸豐)風漁融合項目建設加速(圖3-11)。汕尾(馬宮)漁港經濟區、紅海灣遮浪漁港、陸豐漁港經濟區加快建設,5 個總庫容 8 萬噸的冷鏈物流項目基
94、本建成。圖圖 3-11 中廣核中廣核(陸豐)(陸豐)風漁融合海洋牧場項目風漁融合海洋牧場項目(汕尾市汕尾市農業農村農業農村局供圖局供圖)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加快打造加快打造。紅海灣實驗室完成首期工程建設,與廣東省科學院和廣東工業大學合作共建汕尾產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汕尾市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兩個協同創新平臺,賦能海洋風電產業提質增效。紅海灣三、四、五海上風電項目取得核準,裝機總容量 150 萬千瓦。完成 550 萬千64瓦海上風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工作,共吸引了華潤、中廣核、深能源、中海油等 7 家大型央企、國企參與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截至 2023 年底,已并網投運后湖海上風
95、電場、甲子一海上風電場、甲子二海上風電場 3 個海上風電項目,裝機總容量 140萬千瓦,建成了粵東地區首個超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海洋文旅產業加速融合海洋文旅產業加速融合。出臺全省首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地方條例,牽頭成立中國紅色旅游研學發展城市聯盟,入列文旅康養城市聯盟,螺洞世外梅園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獲評“廣東省漁歌之鄉”等多個稱號。舉辦 2023 中國(汕尾)文旅融合發展大會,共有 14 個文旅產業項目簽約,計劃總投資 100.3 億元?!氨枷蚝j懾S坐著高鐵來趕?!薄爸苣┯紊俏病钡任穆萌诤习l展系列活動持續釋放文旅市場消費潛力,全年接待游客突破 3400 萬人次、增長 3
96、50.7%,總收入增長 151.4%。四、揭陽四、揭陽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加速形成。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累計已完成投資 756.6 億元,2023 年累計實現工業產值約 950 億元,顯著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名列全省第一。吉林石化 ABS 項目全面投產,巨正源(揭陽)新材料基地項目開工建設。以廣東石化項目為“超級鏈主”,伊斯科、巨正源、東粵化學為“強鏈主”的“一超多強”上下游高度關聯、65產業特色鮮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初步成形。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初具雛形。神泉一(二期)海
97、上風電全容量并網,推動揭陽海上風電投產容量累計突破 90 萬千瓦(圖 3-12),年發電量超 30 億千瓦時。全省首個 5G 深覆蓋海上風電場國家電投揭陽慈航海風場網絡覆蓋成功交付,助力海上風電信息化探索邁出堅實步伐?;洊|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運維中心成功落戶。圍繞海上風電產業鏈上游主機、葉片、塔筒、鋼管樁、海纜等部件的生產制造,對應引進了美國通用電氣、藍水、遠景、明陽、天順、亨通等一批項目。圖圖 3-12 國電投國電投 90 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揭陽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揭陽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海洋牧場建設加速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加速推進?;輥砗Q竽翀鍪痉俄椖空絾咏ㄔO,規劃養殖面積 19
98、4.6 平方千米,產量預計達到 8 萬噸,產值約 137 億元?!盎蒗U 1 號”大型深水鮑魚養殖網箱、66前詹風電桁架式網箱等項目扎實推進,國家電投粵東海洋牧場產業研發中心揭牌。國家電投“新能源+海洋牧場”融合創新示范基地在惠來神泉開工,將構建“海上發電、海下牧漁”發展新模式,推進養殖、海工、裝備、碳匯多領域融合創新。67第三節第三節 粵西地區粵西地區粵西地區世界級臨港產業加速集聚,寶鋼湛江鋼鐵、湛江中科煉化、湛江巴斯夫、東華能源(茂名)和陽江青洲海上風電等一批綠色石化、能源項目建設陸續開工投產。涉海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提速,陽江港進港航道完成改造,湛江港拆裝箱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吉達港區進港航
99、道開通運行。海洋生態文明成效顯著,湛江制定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發布全國首個地級市紅樹林保護修復規劃,陽江建成“牧海耕田”示范帶,茂名水東灣新城海岸帶綜合示范區高分通過驗收。對外開放合作持續深化,“深湛組合港”正式啟動,開通“陽江鹽田”海鐵聯運班列,成功舉辦 2023廣東國際水產博覽會、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3)等展會活動。一、湛江一、湛江海洋牧場建設取得新海洋牧場建設取得新成效成效。印發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行動方案(20232035 年),出臺湛江市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十五條措施等政策,支持種業、裝備、養殖、科技、金融保險等多個領域與關鍵環節,全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示
100、范市。匯編金融支持海洋牧場發展 20 項產品服務清單,開展 7 場“一縣(市、區)一場”產業投融資對接會,搭建企業與金融機構有效對接合作橋梁,服務優質企業超 300 家,達成融資意向近 200 億元。編制水68產種業發展布局規劃,水產苗種場達 480 家,國家級水產良種場數量占全省 40%。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落成,智慧漁業大數據中心啟用,南海海洋牧場智能裝備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揭牌。海上養殖平臺“海威 2 號”(圖 3-13)、全國首臺“廣東造”自升式桁架類網箱“聯塑 L001”下水投產,深海養殖網箱增至 3563 個。全國首個金鯧魚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金鯧魚產業集群獲批創建國家優勢特色
101、產業集群,啟動官渡生蠔產業園建設,全市水產產業鏈年產值超 700億元。圖圖 3-13 海上養殖平臺海上養殖平臺“海威海威 2 號號”(湛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湛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臨港產業臨港產業加速集聚加速集聚。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完成投資超 100 億元,首期項目建成投產,核心裝置全面開工。寶鋼湛江鋼鐵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建成投產,廉江核電一期項目完成投資 57.1 億元,中科煉化 2 號 EVA 項目開工,烏石油田群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國家電投湛江徐聞海69上風電場 300 兆瓦增容項目海上主體工程動工。全國首個海上油田群儲能電站潿洲電網儲能電站全容量并網投用。涉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102、提檔升級涉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湛江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入選 2023 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湛江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 2023 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湛江市入選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名單。湛江港拆裝箱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東海島港區航道工程完成交工驗收,湛江港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工程開工,徐聞港客滾輪渡港口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通過中期評估,湛江巴斯夫項目大件碼頭建成投用。鷺洲跨海大橋、環城高速公路南三島大橋、海川大道擴建等項目建成通車,疏港大道擴建工程完工。廣湛高鐵湛江灣海底隧道工程穩步推進。開放合作持續深化開放合作持續深化。2023 廣東國際水產博覽會圓滿
103、舉辦。新增“湛江溫州”“湛江寧波”等內貿班輪航線。作為首個大灣區外港口,成功啟動“深湛組合港”?!罢拷侥?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快線”成功首航,不斷暢通湛江外貿集裝箱海運物流通道。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運營海鐵聯運班列 37 條,開行中歐接續班列 4 條。與海南相向而行持續深化,開展新時代湛江徐聞港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規劃編制,瓊州海峽客滾運輸應急保障基地工程、徐聞港進港公路支線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與??谑泻炗喓献鲄f議,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上升為省際合作70平臺。湛江港新增 2 條“灣港共建號”線路、6 條“與海南相向而行”海鐵聯運線路、3 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粵瓊海鐵
104、聯運班輪“灣港共建號”進入常態化運營。二、茂名二、茂名綠色石化產業集群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加速崛起。截至 2023 年底,全市擁有各類石化企業 700 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 300 多家,煉油加工能力與乙烯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投資超 300 億元的茂名石化升級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國內首套液體橡膠裝置建成投產。廣東茂名綠能項目、東華能源(茂名)烷烴利用一期()建成投產(圖 3-14),原油制化學品項目取得突破,一批代表新技術、新模式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圖圖 3-14 東華能源東華能源(茂名茂名)烷烴利用一期(烷烴利用一期()項目基地項目基地東華能源(茂名)有限公司供圖東華能源(茂名)有限
105、公司供圖71涉海交通基礎設施涉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提速提速。博賀新港區 10 萬噸級油品碼頭、5 萬噸級化工碼頭、4.38 千米公共管廊完成建設。吉達港區東作業區進港航道工程已完成,東二港池的 1#、2#液體散貨泊位工程順利竣工,防波堤一期項目建設全力加速。茂名東站至博賀港區鐵路正式建成開通,將打造成為粵西地區的貨運集散地。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持續高水平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持續高水平推進。截至 2023年底,全市擁有 2 個涉海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累計認定海洋相關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1 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3 家。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茂名分中心等多個重大
106、創新平臺加快建設。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30 多家企業分別與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 10 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海洋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海洋生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持續加強海洋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全力構建經濟發展的藍色生態屏障。截至 2023年底,全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 46.95%,達到省下達的 40%的指標要求并位居全省前列。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 1.0068 萬公頃。大力開展博賀灣整治工程項目,水東灣新城圓滿完成海岸帶綜合示范區建設,水東灣海洋公園(一期)建設
107、項目成為全省 3 個首批美麗海灣試點之一。茂名濱海公園、放雞島分別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海岸、美麗海島。茂名油頁巖礦區7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入選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三、陽江三、陽江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能力不斷提升。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扎實推進實施“金融+海洋”工程,出臺 關于金融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金融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強化對藍色金融工作的政策引領。編制陽江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場金融產品信息匯總,有效促進金融機構與企業高效對接。搭建對接平臺,舉辦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南粵行(陽江站)暨陽江綠色產融合作對接會、漠江金融論壇(綠色金融專題)暨陽
108、江碳減排企業融資對接會等活動,促進金融機構與海洋產業企業進行現場簽約授信。發放粵西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有效拓寬綠色融資渠道。推出“水產致富貸”“蠔情貸”“船舶貸”等創新金融產品,為促進海洋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牧場建設取得實效取得實效。截至 2023 年底,全市重力式深水網箱增至 866 口,年產量超 10 萬噸,產值超 30 億元,深水網箱數量和養殖產量均居全省前列?!昂Q竽翀?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較大進展,全球首臺“風漁融合一體化智能養殖網箱”實現首網收魚,國內首創的漁風融合智慧漁業養殖平臺項目開工。閘坡國際海產交易市場、漠陽農批粵西水產品交易市場建成運營。海
109、上風電全產業鏈加速發展。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加速發展。構建風電全產業生態鏈,成功舉辦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3)(圖 3-15),簽約項73目 12 個,主要涉及海上風電集約化運維中心、海工裝備智能制造、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共享儲能等合作事項。青洲一、青洲二、青洲四等 150 萬千瓦項目完成建設,三山島 300萬千瓦項目完成競爭配置,南網區域首個海上風電配套建設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并網投產。啟動建設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核心區,東方海纜、中材葉片、天順風能、藍水海工裝備基地等海上風電、高端海工裝備制造項目動工、投產。世界首座 500 千伏交流海上升壓站、世界首條 500 千伏三芯海底電纜在陽江青洲一
110、、青洲二項目中成功運用。圖圖 3-15 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3)現場)現場(陽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陽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74第四章第四章 2024 年年廣東廣東海洋經濟工作計劃海洋經濟工作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及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省政府工作報告等的要求,強化陸海統籌聯動,優化海洋開發利用,做大做強做優現代海洋產業,不斷提升經略海洋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
111、。一一、堅持向海而興堅持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向海圖強,系統系統謀劃謀劃推進推進“海上新海上新廣東廣東”建設建設加快制訂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探索政策性創新,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支撐體系。制訂海洋強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情況評估,標定海洋強省建設的著力點、突破點。出臺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組織沿海地市編制市級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推進陸海一體化保護和協同發展。高質量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環珠江口 100 公里“黃金內灣”概念規劃,支撐環珠江口地區一體化建設創新開放高地。出臺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指導意見,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推進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
112、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支持珠海、汕頭、湛江、陽江、汕尾等市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75市。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著力完善涉海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大型集裝箱碼頭和疏港鐵路建設,進一步打通跨江跨海和出省大通道。二二、堅持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堅持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堅持“制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現代化海洋牧場、海洋油氣化工等萬億級產業集群,聚力打造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海工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海上牧場、
113、“藍色糧倉”,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規?;_發海上風電,支持陽江國際風電城、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工程基地等建設。整體打造海上油田,加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升油氣供應保障能力,推進烏石、恩平、惠州等油田群建設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加快深圳、珠海、惠州、潮州等地 LNG 接收及儲氣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海上裝備,支持海工等重大裝備研制及產業化。發展高品質海上旅游,建設濱海旅游帶和生態文化旅游帶,探索推動“跨島游”,以游艇業為重點積極培育新業態,推動粵港澳游艇“自由行”。加快湛江巴斯夫、中海殼牌惠州三期等重大外資項目建
114、設,推動惠州???6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等建成投產,鼓勵和支持現有項目增資擴產。三三、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一體推進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一體推進,不斷激發海洋不斷激發海洋強省建設動力活力強省建設動力活力加強高水平海洋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建好用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大洋鉆探船等海洋資源勘探開發“國之重器”。高標準建設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海洋綜合科考基地、省級海洋大數據平臺,推動國家深海、極地綜合保障基地落戶廣東。開展海洋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攻關。深入實施涉??萍碱I域各類省級科技計劃,啟動海洋科技重大專項旗艦項目
115、指南編制,在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天然氣水合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電子信息、智慧邊海防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裝備研發。創新海洋資源要素供給新模式,全力做好重大項目用海用島服務支撐,加快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完善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配套措施。強化海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摸清全省海洋公共基礎設施家底,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四四、堅持開發與保護一體推進堅持開發與保護一體推進,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77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工程”,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強化岸線精細管控和生態修復,深化入海排污口整治、海水養殖尾水治理、港口和船
116、舶污染防治,穩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質。加強海岸線保護利用,出臺海岸線保護整治修復實施方案(2023-2025 年),落實海岸線占補制度,規范海岸線占補實施流程,強化海岸線整治修復監管。高標準建設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加快建設江門臺山、湛江雷州和徐聞、惠州惠東等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打造一批紅樹林種植-養殖塘耦合示范基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發展海洋碳匯,開展碳匯開發交易試點。加強海島分類保護利用和濱海濕地恢復,打造魅力沙灘、美麗海灣。深入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強入海排污口監管,穩步推進問題排污口整治。強化海洋智能網格預報,構建“岸-海-空-天”立體化海洋預警監測體系,全面加強海
117、洋觀測預警體系建設。繼續做好海平面變化、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海洋生態等調查評估工作,以高水平的海洋預警監測工作助推我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五五、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塑造海洋發展新優全面塑造海洋發展新優勢勢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深做實海洋科技、海洋旅游、海洋服務等產業合作,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78源、全國經濟重要增長極。加強國際合作創新,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引領力的海洋國際合作創新機制,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框架下的計劃、項目及活動,推動涉海國際組織在廣東設立分支機構。建設海洋文化展示窗口,扎
118、實推進深圳海洋博物館、大灣區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中心建設,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制定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政策,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駐點招商、以僑引商,引進一批標志性的涉海重大項目。推動外貿提質增效,發揮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廣東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等重要平臺作用,擴大優勢涉海產品進出口和招商引資規模。大力建設智慧口岸,優化重點海運航線,推動中歐班列提質增效。79主要指標解釋主要指標解釋1.海洋經濟:海洋經濟: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依據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 20794-2021),海洋經濟活動分為海洋產業、海洋科研教育
119、、海洋公共管理服務、海洋上游相關產業和海洋下游相關產業。2.海洋產業:海洋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沿海灘涂種植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等。3.海洋生產總值(海洋生產總值(GOP):):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簡稱,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我國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海洋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各海洋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之和。4.增加值:增加值: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與服務活動的最終成果。5.海洋漁業:海洋漁業:包括海水養殖、海洋
120、捕撈、海洋漁業專業及輔助性活動。6.沿海灘涂種植業:沿海灘涂種植業:指在沿海灘涂種植農作物、林木的活動,以及為農作物、林木生產提供的相關服務活動。7.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指以海水經濟動植物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食品或其他產品的生產活動。808.海洋油氣業:海洋油氣業:指在海洋中勘探、開采、輸送、加工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服務活動。9.海洋礦業:海洋礦業:指采選海洋礦產的活動。包括海岸帶礦產資源采選、海底礦產資源采選。不包括海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開采活動。10.海洋鹽業海洋鹽業:指利用海水(含沿海淺層地下鹵水)生產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鹽產品的活動。11.海洋船舶工業海洋船舶工業:包括海
121、洋船舶制造、海洋船舶改裝拆除與修理、海洋船舶配套設備制造、海洋航標器材制造等活動。不包括海洋工程類船舶、海洋科考船、海洋調查船制造和修理活動。12.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指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活動中使用的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的制造活動,包括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海洋風能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裝備、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裝備、海洋信息裝備、海洋工程通用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造及修理活動。13.海洋化工業海洋化工業:指利用海鹽、海洋石油、海藻等海洋原材料生產化工產品的活動。14.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指以海洋生物(
122、包括其代謝產物)和礦物等物質為原料,生產藥物、功能性食品以及生物制品的活動。8115.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指用于海洋開發、利用、保護等用途的工程建筑施工及其準備活動。16.海洋電力業海洋電力業:指利用海洋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的電力生產活動。17.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等活動。18.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指以船舶為主要工具從事海洋運輸以及為海洋運輸提供服務的活動。19.海洋旅游業海洋旅游業:指以親海為目的,開展的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度假住宿和體育運動等活動。20.海洋科研教育:海洋科研教育:包括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教育。21.海洋公共管理服務:海洋公共管理服務: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基金會與國際組織,海洋技術服務,海洋信息服務,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海洋地質勘查等。22.海洋上游相關產業海洋上游相關產業:包括涉海設備制造、涉海材料制造。23.海洋下游相關產業海洋下游相關產業:包括涉海產品再加工、海洋產品批發與零售、涉海經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