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子行業國產CPU產業鏈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10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電子行業國產CPU產業鏈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106頁).pdf(10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除了先進制程某些環節缺失以外,國產CPU還存在一個嚴重的短板,即來自于國內CPU生態建設的落后。 生態對于CPU產業影響極大。上世紀90年代,以復雜指令集為代表的英特爾憑借著與微軟的Wintel體系,在通用CPU領域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至今仍牢不可破。精簡指令集則被逐漸擠壓到嵌入式市場,后來智能手機興起后才獲得新生:ARM通過構筑與Android的生態合作(AA體系),占據了全球95%的移動芯片授權市場。 對于X86內核授權的廠商:生態最為完善,但發展存在安全可控和技術授權兩大壁壘,海光自去年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后,AMD表示最新的架構不再進行授權,兆芯使用威盛電子的x86早期授權,性能相對落后。 對于Arm指令集授權廠商:生態體系與安全可控最為平衡,且通過架構授權把握主動權,隨著Arm生態愈發繁榮,若不考慮美國實體清單的負面影響,前景最為光明。 對于自研架構廠商:完全自主可控的引領者,厚積而薄發,其最大的瓶頸在于生態壁壘。 總結:目前國產CPU主要需求來自服務器、政企、工業等市場,鮮少出現在消費級市場。我們認為基于安全的自主可控是推動國產CPU成長的主要力量,且基于架構的差異性帶來的應用不同,我們認為指令集架構不會直接消亡,不同架構都會衍生出行業龍頭,考慮通用CPU等格局極為穩固,可關注物聯網以及汽車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