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報告(4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報告(47頁).pdf(4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 年氣候變化戰略聯合國糧農組織-年氣候變化戰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羅馬,2024年糧農組織。2024。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羅馬。本信息產品中使用的名稱和介紹的材料,并不意味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對任何國家、領地、城市、地區或其當局的法律或發展狀況,或對其國界或邊界的劃分表示任何意見。提及具體的公司或廠商產品,無論是否含有專利,并不意味著這些公司或產品得到糧農組織的認可或推薦,優于未提及的其它類似公司或產品。糧農組織,2024 年 保留部分權利。本作品根據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政府間組織許可(CC BY-
2、NC-SA 3.0 IGO;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igo/deed.zh-hans)公開。根據該許可條款,本作品可被復制、再次傳播和改編,以用于非商業目的,但必須恰當引用。使用本作品時不應暗示糧農組織認可任何具體的組織、產品或服務。不允許使用糧農組織標識。如對本作品進行改編,則必須獲得相同或等效的知識共享許可。如翻譯本作品,必須包含所要求的引用和下述免責聲明:“本譯文并非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生成。糧農組織不對本譯文的內容或準確性負責。原英文版本應為權威版本?!背橇碛幸幎?,本許可下產生的爭議,如無法友好解
3、決,則按本許可第 8 條之規定,通過調解和仲裁解決。適用的調解規則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調解規則(https:/www.wipo.int/amc/zh/mediation/rules),任何仲裁將遵循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貿法委)的仲裁規則進行。第三方材料。欲再利用本作品中屬于第三方的材料(如表格、圖形或圖片)的用戶,需自行判斷再利用是否需要許可,并自行向版權持有者申請許可。對任何第三方所有的材料侵權而導致的索賠風險完全由用戶承擔。銷銷售售、權權利利和和授授權權。糧農組織信息產品可在糧農組織網站(http:/www.fao.org/publications/zh/)獲得,也可通過 publica
4、tions-salesfao.org 購買。商業性使用的申請應遞交至 www.fao.org/contact-us/licence-request。關于權利和授權的征詢應遞交至 copyrightfao.org。iii目 錄前言 v縮略語 vii 內容提要 ix I.引言1II.氣候變化: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威脅5A.最新科學實證 5B.農業糧食體系與氣候變化 7C.利用良好做法和創新對策 9III.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 范圍11A.糧農組織 戰略框架 與氣候變化 11B.愿景和指導原則 12C.氣候變化戰略 變革理論 15IV.落實三大支柱,加大行動力度19A.全球和區域層面:加強全球和
5、區域氣候政 策和治理 19B.國家層面:提高各國氣候行動能力 22C.地方層面:加大實地氣候行動力度 24V.實施 戰略 并衡量成效27參考文獻 29術語表 31iv 糧農組織/Luis Tatov前言當今世界,全球饑餓人數節節攀升,各國面對2019冠狀病毒?。–OVID-19)疫情依舊舉步維艱,生態系統持續退化,不平等現象不斷加劇,出臺全新 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 可謂恰逢其時。戰略 為未來十年確立了路線方針、指明了工作方向,以打造氣候韌性農業的愿景作為突破點,著力推動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加快落實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全新 糧農組織氣候
6、變化戰略 有的放矢、找準瓶頸掣肘,助力應對氣候危機構成的世界挑戰,同時推動化解錯綜復雜的各種挑戰,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地和環境退化、開發便捷經濟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保障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戰略 積極借鑒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及其他全球活動和論壇的最新成就、承諾和倡議,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彰顯出糧農組織決心加大對成員國支持力度,推動各國實現執行 巴黎協定 及其他相關框架的雄心壯志。建設可持續且有韌性的農業糧食體系不失為破局之方,可有效應對氣候危機挑戰,有助于恢復退化的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我相信,只要各方精誠團結,凝心聚力,多措并舉,統籌聯動,就能確保農業糧食體系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重要力量,建
7、設更美麗的宜居家園,為所有人保障糧食安全、發展更公平的未來。全新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 把目光投向糧食生產以外的廣闊維度,通盤考量種植業和畜牧業、林業、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及相關價值鏈、民生、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因素,并將婦女、青年和土著人民視作推動變革的生力軍,鼓勵他們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戰略 已獲得糧農組織理事會第一七屆會議批準,為落實糧農組織 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 保駕護航,為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各級及各部門依托農業糧食體系加速采取氣候行動提供動力。戰略 旨在協助各國落實國家主導的承諾和計劃,包括國家自主貢獻和國家適應計劃,確保有關各方,尤其是小規模生產者充分賦力、深度賦能,
8、并全面參與決策。在此,我衷心感謝糧農組織各成員國、各區域小組主席和副主席、理事會各下屬委員會主席以及理事會獨立主席給予鼎力支持,確保各方就制定 戰略 開展專業、透明、包容的磋商。vi只要勇于變革、大膽創新,立足科學謀思路、想對策,只要有效開展合作、大力發展伙伴,我們一定能夠切實落實全新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奮斗。讓我們攜手并肩,把 氣候變化戰略 的遠大目標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落實為真正的轉型,努力達成“四個更好”的共同目標,實現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不讓任何人掉隊。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vii縮略語AF適應基金CBD生物多樣性公約CC氣候變化CFS
9、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 COP締約方大會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屆會議GCF綠色氣候基金GEF全球環境基金GIS地理信息系統HLPE高級專家小組IFAD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LULUC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NAPs國家適應計劃NDCs國家自主貢獻PPAs計劃優先領域RBAs總部位于羅馬的機構REDD+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UN聯合國UNCCD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E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GA聯合國大會viiiviii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N聯合
10、國創新網絡UNISDR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SDG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WFP世界糧食計劃署WHO世界衛生組織CH4甲烷CO2二氧化碳N2O一氧化二氮化學符號ix氣候變化已構成全球性挑戰,需要跨部門多管齊下,并在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統籌推進。這類行動需要充分考慮各類國際目標和協定開展,例如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及其獲得廣泛認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 和 巴黎協定。還要牢固立足經濟、社會和環境維度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推進 2030年議程,糧農組織在職責范圍內,依托自身比較優勢,著眼未來十年,制定了全新 氣候變化戰略。氣候變化戰略 與 巴黎協定 遙相呼應,同樣認識到“保障糧食安
11、全和消除饑餓的根本性優先事項”。氣候變化戰略 提出農業糧食體系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并全力配合踐行其他組織和相關協定的宗旨。正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幾份報告所述,采取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糧食體系的影響,刻不容緩,當下無比重要。農業糧食體系必須增強抵御氣候變化當前及未來影響的韌性,學習良好做法,推進落實推動轉型的適應政策、計劃和行動。巴黎協定 呼吁“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為此,需要快速、大幅、持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減少農業糧食體系造成的排放量。根據國情和國家能力,酌情以連貫一致的方式通過
12、農業糧食體系采取氣候行動大有可為,有望最大程度取得適應與減緩共同成效,同時實現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糧農組織努力加大對成員支持力度,幫助成員著力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共同建設具有氣候韌性的低排放型農業糧食體系,努力實現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尤其是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目標。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對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采取氣候行動,對于立足各國國情和國家能力,連貫一致地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至關重要,也是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維度其他目標的關鍵所在。糧農組織成員在理事會第一六六屆會議上要求“在理事會第一六八屆會議之前進行包容性磋商,啟動全新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 制定工作”,并在理事會第一六八屆會議上對
13、 戰略 綱要和路線圖表示支持,有鑒于此,糧農組織開展包容性磋商進程,動員糧農組織成員、糧農組織總部、區域辦事處、次區域辦事處和駐國家代表處專家以及外部伙伴廣泛參與,最終制定了全新的 氣候變化戰略。內容提要x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全新 氣候變化戰略 以2017年發布的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 為基礎,對接并促進實施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彰顯糧農組織“建設一個沒有饑餓、沒有營養不良的世界,糧食和農業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促進提高所有人,特別是最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的愿景。糧農組織制定 氣候變化戰略 和氣候行動的指導原則強調包容、創新、合作、科學和實證、不
14、搞“一刀切”和統籌謀劃,以農民、畜牧養殖戶、漁民、水產養殖戶、依賴森林為生的群體、糧食價值鏈勞動者、土著人民、青年、婦女及婦女團體和弱勢群體為本。糧農組織 氣候變化戰略 愿景表述 如下:農業糧食體系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能夠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促進低排放經濟發展,同時提供健康膳食所需充足、安全、營養的食物以及其他農產品和服務,造福今世后代,不讓任何人掉隊。農業糧食體系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能夠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促進低排放經濟發展,同時提供健康膳食所需充足、安全、營養的食物以及其他農產品和服務,1 造福今世代,不讓任何人掉隊。1 農產品和服務源自作物耕作體系、畜牧體系、林業
15、、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包括相關生態系統。糧農組織/Vyacheslav Oseledkoxi氣候變化戰略 圍繞三大支柱開展行動,聚焦以下層面行動:全球和區域層面:加強全球和區域氣候政策和治理;國家層面:提高各國氣候行動能力;地方層面:加大實地氣候行動力度。氣候變化戰略 通過一項定期審查的 行動計劃 進行實施,其中明確目標、指標、時限和責任及一套跟蹤流程,并制定了能力建設、資源籌措和宣傳交流計劃。為實施 氣候變化戰略,將努力面向駐羅馬糧農機構和其他聯合國機構、金融機構及私營部門等方面,并借助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等渠道,建立多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內容提要糧農組織/Luis Tatoxii糧農組織/Pa
16、ulina Prasua11.據估計,全世界的饑餓人數在2020年增至7.2億至8.11億,2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已對糧食安全、營養和貧困造成切實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受2019冠狀病毒?。–OVID-19)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影響,糧食安全和營養挑戰進一步加劇。3 當前分析表明,要實現到2030年消除饑餓和一切形式營養不良4 的目標,必須大力采取行動加快進展,尤其是要可持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收入,應對獲得健康膳食所需安全、營養食物方面的不平等問題,同時加快氣候行動5。2.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6 確立了獲得廣泛認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十年”要求加快解決擺在世界
17、各國面前最重大且往往相互交織的挑戰,包括貧困和饑餓、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和荒漠化。聯合國秘書長的報告 我們的共同議程7 提出,農業糧食體系8 轉型是關鍵的行動領域,并指出應根據國情和國家能力,酌情以連貫一致的方式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3.世界各地頻頻發生糧食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糧食凈進口國造成影響。為消除糧食危機多重復雜的根源及其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不利影響,各國政府、民間社會、私營部門和國際社會應統籌協調短期、中期和長期應對舉措。各方重申,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根源在于貧困、不平等加劇、0。各方仍感關切的是,糧價過度波動可能構成嚴重挑戰,影響各國抗擊貧困和饑餓,
18、阻礙發展中國家努力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并落實國際商定的發展目標,包括可持續發展目標(尤其是與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相關的目標)。2 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2021。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 養狀況: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確保人人可負擔健康膳食。羅馬,糧農組織。https:/www.fao.org/3/cb4474zh/cb4474zh.pdf3 同腳注2。4 糧農組織。2021。聯合國糧農組織營養工作愿景和戰略(印制中)。正如理事會第一六六屆會議報告第24(b)段所述,已 獲理事會通過。5 氣候行動意味著加大工作力度,
19、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抵御和適應氣候所致影響的能力。https:/sdghelpdesk.unescap.org/learn-more-about-climate-action6 聯合國。2015。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A/RES/70/1號 文件。7 聯合國。2021。我們的共同議程:秘書長的報告。紐約,聯合國。https:/www.un.org/zh/content/common-agenda-report/assets/pdf/common_agenda_report_zh.pdf8 農業糧食體系涵蓋了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的過
20、程,包括種植、漁獲、收獲、加工、包裝、運輸、流通、貿易、購買、制備、食用和 處置。還包括同樣構成生計的非糧食類產品,以及所有為我們獲得這些食物和農產品發揮作用的人及活動、投資和選 擇。在糧農組織 章程 中,“農業”一詞及其衍生用詞包括漁業、海洋產品、林業和林業初級產品。fao.org/3/nf693zh/nf693zh.pdf引 言I2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4.注意到2021年9月23和24日由聯合國秘書長召集的2021年糧食體系峰會和2021年7月26至28日在羅馬舉行的峰會預備會,并指出秘書長發表的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主席總結和行動聲明并非談判商定的文件。5.在職責9
21、 范圍內,糧農組織努力幫助世界各國重回正軌,到2030年消除饑餓和一切形式營養不良(可持續發展目標2)、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目標1)和減少不平等(可持續發展目標10),同時確保清潔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6)、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可持續發展目標12)、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可持續發展目標14和15)和利用伙伴關系(可持續發展目標17)。農業糧食體系高度依賴氣候和環境條件,因此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3)是實現這些目標和農業糧食體系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努力落實 2030年議程,糧農組織著眼未來十年,制定了全新 氣候變化戰略。6.氣候變化戰略 與立足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脈相通,并與
22、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包括相關原則10)、關于氣候變化的 巴黎協定(包括第二條第一款和第二款)11和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相關段落的共同目標與合作配合連貫一致,并就此注意到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第1/CP.26號決定第5和6段、第1/CMA.3號決定第6和7段以及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的 巴黎協定/公約 締約方會議第1/CP.26號決定第17和18段、第1/CMA.3號決定第22和23段。7.糧農組織制定 氣候變化戰略 的目的是根據各國國情和能力,支持如第4段所述,以連貫一致的方式實施 巴黎協定。氣候變化戰略 與其他現有倡議和機制協調,根據需要酌
23、情為所有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制定和落實氣候承諾提供支持,著力在土地相關減緩和適應對策中發揮糧農組織價值,包括依據相互商定的條件推動技術轉讓,自愿分享知識和良好做法及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成果,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層面依據相互商定的條件改善對研究成果和技術的公平獲取,例如開展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同時完善獲取投資和資金資源的渠道。8.為應對日益加劇的短期和長期氣候、糧食安全、營養和貧困挑戰,同時考慮到主要的環境問題,氣候變化戰略 旨在加大糧農組織氣候行動力度,應成員國要求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給予支持。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在諸多方面相互交織,因此需要統籌應對氣候變化,最大限度實現協同效益,解決氣候行
24、動與其他關鍵環境領域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權衡取舍問題。9.根據2017年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12 和 對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3)的支持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2017年)的執行情況的評價13 建議,氣候變化戰略 突出了高效、包容、有韌性且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氣候變化戰略 加大了糧農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 9 糧農組織 章程 序言對糧農組織宗旨定義如下:提高它們各自管轄下的人民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確保提高所有糧農 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的狀況;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10 尤其是關于“適應”的段落中所述原則
25、。11 巴黎協定 第二條:一、本協定在加強 公約,包括其目標的履行方面,旨在聯系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努力,加強對氣 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 工業化前水 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 并不以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復原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并 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 發展的路徑。本協定的履行將體現公平以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考慮不同國情。12 糧農組織。2017。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羅馬,糧農組織。https:/
26、www.fao.org/3/i7175e/i7175e.pdf13 糧農組織。2021。對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3)的支持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2017 年)的執行情況的評價。專題評價系列,2021年3月。羅馬,糧農組織。https:/www.fao.org/3/cb3738en/cb3738en.pdf 3目標13及其他相關目標的工作力度,并加強了與 2030年議程 的對接。氣候變化戰略 旨在應對各類相互交織的挑戰,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環境退化、便捷可再生能源需求以及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氣候變化戰略 以農業糧食體系為著眼點,通盤考量所有農業部門、相關價值鏈和
27、生態系統,并認識到兼顧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維度的重要性。氣候變化戰略 立足現有最佳科學與創新原則,認識到加大融資和負責任投資14 力度對根據國情和國家能力以連貫一致的方式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重要性。此外,氣候變化戰略 旨在促進婦女、青年、土著人民和弱勢人群在氣候行動中的賦權和參與。10.氣候變化戰略 注重根據不同背景和現實(包括農村、城郊和城市地區)制定糧農組織氣候行動,并酌情支持各國制定、修訂和落實國家主導的承諾和計劃中涉及農業糧食體系的部分,包括國家自主貢獻、國家適應計劃、國家適當減緩行動、長期低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戰略、災害風險減少計劃以及其他相關目標和承諾。此外,氣候變化戰略 還考
28、慮到了不同維度的風險,包括不作為風險、系統性風險、減少氣候和環境風險、弱勢人群和社區具體需求和能力以及將氣候風險管理15 納入糧農組織各工作領域。11.氣候變化戰略 還參考了各國新提交和經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16 其中指 出 95%的適應貢獻包括農業部門的適應貢獻,并且大多數涉及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都將土地和水資源以及生計作為重點適應領域。此外,95%經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包括農業和/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部門的減緩貢獻,70%包括減少和管理災害風險。氣候變化戰略 考慮到了多種多樣的國家情況、需求和優先重點,為糧農組織考慮區域、國家和地方特點構建了堅實基礎。14 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20
29、14。農業和糧食系統負責任投資原則。羅馬,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https:/www.fao.org/3/au866c/au866c.pdf15 糧農組織氣候風險管理工作側重于將氣候風險因素納入規劃,并為立足實證干預和決策提供支持。16 Crumpler,K.、Abi Khalil,R.、Tanganelli,E.、Rai,N.、Roffredi,L.、Meybeck,A.、Umulisa,V.、Wolf,J.和Bernoux,M.。2021。2021年全球(臨時)更新報告 國家自主貢獻中的農業、林業和漁業。第91號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文件。羅馬,糧農組織。https:/doi.org/10.
30、4060/cb7442en 糧農組織/Rodrigo RodrichI5氣候變化: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威脅A.最新科學實證17 IPCC。2021。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V.Masson-Delmotte、P.Zhai、A.Pirani、S.L.Connors、C.Pan、S.Berger、N.Caud、Y.Chen、L.Goldfarb、M.I.Gomis、M.Huang、K.Leitzell、E.Lonnoy、J.B.R.Matthews、T.K.Maycock、T.Waterfield、O.Yeleki、R.Yu和B.Zhou
31、(編)。劍橋,劍橋大學出版 社。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18 同腳注17。19 IPCC。2019。決策者摘要。參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H.-O Prtner、D.C.Roberts、V.Masson-Delmotte、P.Zhai、M.Tignor、E.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a、M.Nicolai、A.Okem、J.Petzold、B.Rama、N.M.Weyer(編)。ht
32、tps:/www.ipcc.ch/site/assets/uploads/sites/3/2020/07/SROCC_SPM_zh.pdf20 IPCC。2022。決策者摘要。參見: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 二工作組報告。H.-O.Prtner、D.C.Roberts、M.Tignor、E.S.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a、M.Craig、S Langsdorf、S.Lschke、V.Mller、A.Okem、B.Rama(編)。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https:/report.ipcc.ch/ar6w
33、g2/pdf/IPCC_AR6_WGII_SummaryForPolicymakers.pdf12.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17 確認,當前及未來幾十年,由于熱浪、強降水、重旱、火災和熱帶氣旋日益加劇,并可能蔓延世界各地,地球毫無疑問地正在及將要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風險。13.此外,更長期的氣候緩發變化還將以多種方式影響農業糧食體系、糧食生產和民生,需要加快采取適應行動。IPCC報告18 19 提及了更長期的氣候變化,例如平均氣溫上升、季節特性變化、熱旱交加、強降雨、缺水、病蟲害暴發變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此外,隨著全球
34、氣溫上升,全球水循環將更趨緊張,長此以往,大部分地區每個季節和每年降水量和地表水流量的變化必將越來越顯著。這都將影響農業各部門以及相關價值鏈、生計和生態系統。14.2022年的IPCC 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 報告20 稱,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日漸增多,已讓億萬人陷入重度糧食不安全,并危害了水資源安全。深受氣候變化之害的部門已經因此蒙受經濟損失,其中農業、林業和漁業所受影響因地而異。全世界身處這類事件多發地區的人們深受其害,其中西部、中部和東部非洲、南亞、中南美、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北極地區居多。部分地區同時面臨貧困、治理挑戰、基本服務和資源獲取困難、暴力沖突以及農業、林業和漁業等生
35、計不堪氣候變化影響,人們的處境往往更加不利?,F已掌握各種可行有效的適應對策,能夠減少人與自然面臨的風險。綜合、有效、創新的對策能夠發揮適應與減緩之間的協 II6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同效應并減少顧此失彼,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在適應和減緩方面發揮著作用,但面臨氣候變化威脅,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是增強氣候韌性的根本保障。15.IPCC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21 指出,森林對抵御、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用作碳匯和碳封存、保存生物多樣性以及緩沖氣候變化影響造成的風險。造林、再造林和毀林造成的森林覆蓋變化,通過水和能量的交換,對區域地
36、表溫度產生了直接影響。此外,森林保護著沿海地區,木制品可提供可再生材料和能源,替代不可再生和污染性材料和能源。16.此外,IPCC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 還發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有 21%-37%源自全球糧食體系。源頭涉及糧食生產、土地用途變化、加工、包裝、流通、制備和消費(包括糧食損失和浪費)。由于農業糧食體系多種多樣,地方、國家和區域層面不同環節對排放總量的貢獻大不相同。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需要加強碳匯,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排放強度,此外還要大幅減少所有其它來源排放量,實現 巴黎協定“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
37、的目標。17.正如IPCC 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22 所述,從1970年起,海洋持續升溫,吸收了氣候系統中90%以上的多余熱量。與沿海環境、小島嶼(包括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極地和高山區息息相關的人類社區極易受到海洋和冰凍圈變化及相關影響,例如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海平面事件、海洋熱浪、冰凍圈萎縮和永久凍土融化。由于海洋升溫、海冰變化和生境生物地球化學變化,很多海洋物種的地理分布范圍發生改變,生物循環出現季節性波動。這改變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豐富度和生物質生產,從赤道延伸到了南北極。在很多熱帶地區,受到全球變暖和生物地球化學變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魚類和貝類種群縮小,已造成漁獲量進一步減
38、少。21 IPCC。2019。氣候變化與土地。IPCC關于氣候變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續土地管理、糧食安全及陸地生態系統溫室 氣體通量的特別報告。P.R.Shukla、J.Skea、E.Calvo Buendia、V.Masson-Delmotte、H.-O.Prtner、D.C.Roberts、P.Zhai、R.Slade、S.Connors、R.van Diemen、M.Ferrat、E.Haughey、S.Luz、S.Neogi、M.Pathak、J.Petzold、J.Portugal Pereira、P.Vyas、E.Huntley、K.Kissick、M.Belkacemi和J
39、.Malley(編)。22 同腳注19。7B.農業糧食體系與氣候變化23氣候變化戰略 認識到,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 的“宗旨與 生物多樣性公約 相一致,即為可持續農業和糧食安全而保存并可持續地利用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這些資源而產生的利益?!?4糧農組織。2015。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風險與對策。羅馬,糧農組織。http:/www.fao.org/3/a-i5188e.pdf25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2021。聯合國幫助建設有復原力的社會的通用指南。執行摘要。https:/unsdg.un.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9/UN-R
40、esilience-Guidance-Exec-Summ-Sept.pdf18.農業糧食體系已面臨挑戰,難以可持續提供促進健康膳食的充足、易獲、可負擔、安全、營養食物以及其他原材料、生物能源、加工產品和服務,滿足日益增長和城市化的全球人口需求。氣候變化與其他因素已經開始破壞近期在改善可持續農村生計以及抗擊饑餓和一切形式營養不良方面取得的進展。同時,從短期和長期來看,農業糧食體系及相關生計還受到生物多樣性喪失(包括生態系統退化、物種滅絕和遺傳資源侵蝕23)和自然資源獲取方面競爭相互交織的影響,為此需要樹立雄心壯志并協調采取對策。19.氣候變化造成的氣候變異以及極端天氣頻率增加和變強,已構成多重挑
41、戰:加劇了風險和影響,影響了糧食安全和營養的所有維度(可供性、獲取、利用和穩定性),嚴重影響了最弱勢社會群體,并給水土資源以及脆弱農業糧食體系和生態系統帶來了壓力24。亟需采取行動,通過預防、預判、消化、適應和轉型方面的能力建設減少氣候風險,25 推進各方面決策、政策和氣候行動,例如氣候風險、影響和脆弱性評估;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具有氣候抵御力的基礎設施和風險轉移系統,包括保險和社會保護、前瞻行動、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適應和抵御氣候變化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計劃。20.因此,保證農業糧食體系主體繼續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安全、營養的食物以及其他產品和服務,需要立足健康的生態系統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2、和保護,采取各種高效的氣候變化抵御和適應行動。同時,需要農業糧食體系應對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問題,包括減少生態系統轉換、農場能耗以及糧食損失和浪費。糧農組織/PatrickMeinhardtII8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21.氣候變化對生產潛力造成的改變和破壞,可能引起農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從短期來看,通過實現糧食從多糧地區到缺糧地區的轉移,貿易能夠發揮重要作用,解決天氣變異和極端天氣事件加劇造成的減產問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制定的有利貿易政策,能夠納入氣候變化適應戰略,因為貿易量和貿易流動能夠穩定氣候變化造成的區域性生產力變動和糧價波動26
43、。22.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的一些行動已促進了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以及可持續發展。這些行動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續生產糧食和生物能源、可持續管理森林、恢復景觀、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發展農林業、可持續管理和恢復高碳生態系統(例如泥炭地、濕地、牧場、紅樹林和森林)、復墾退化土壤以及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26 糧農組織。2018。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羅馬,糧農組織。https:/www.fao.org/3/I9542zh/i9542zh.pdf 9C.利用良好做法和創新對策27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數十億美元的機遇:調整農業支持方向,推動糧
44、食體系轉 型。羅馬,糧農組織。28Limketkai,B.、Guarnaschelli,S.和Millan,A.。2020。氣候變化背景下糧食體系轉型融資?!皻夂蜃兓?、農業和食品安全研究計劃”和KOIS關懷金融公司。https:/cgspace.cgiar.org/bitstreamhandle/10568/101132/CCAFS%20KOIS%20Financing%20the%20Transformation%20of%20Food%20Systems%20Under%20a%20Changing%20Climate.pdf23.為應對氣候挑戰,應根據糧農組織開展工作的區域、國家和社區的
45、各種情況,利用、因地制宜制定和試行良好做法和創新對策,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此外,發展國家和地方層面農業糧食創新體系及其主體的伙伴關系和能力,也是共創、調整、傳播、獲取和應用創新的關鍵。24.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需要聚焦氣候行動,立足科學和實證,進行技術、金融、政策、立法、社會和制度方面的創新。這些對策通常體現為一攬子舉措。例如,為推廣新技術,可能需要制定有利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獲得針對性融資,彌合數字鴻溝,提升社會認可度,以及建立完善的治理和制度。同樣重要的是,探索和學習土著人民糧食體系,并將民間和土著知識和做法與立足科學的對策和創新相結合。25.為推動農業糧食體系,以良好治理與適當法律和制度框架為
46、支撐的政策,應鼓勵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投資以及良好做法、技術和創新的應用并減少壁壘,推動建立普遍、基于規則、開放、非歧視和公平的多邊貿易體系??赡苄枰獙徤鞣治霈F行政策和立法,包括分析激勵舉措如何能夠緩解氣候及其他環境問題27,或是否會意外加劇人們在氣候變化下的不利境況。26.為根據和立足國情和國家能力以連貫一致的方式加快農業糧食體系轉型,也需要建立創新、包容的融資機制,并掌握不斷完善的融資方案。例如,需要評估投資相關的風險,并應用適當的風險化解機制。28 創新的氣候行動融資方式不斷涌現,包括碳市場舉措、公私部門合作和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全新模式。還需要建立衡量、報告和核實制度,設定基線,并開展實地能力
47、建設,而在這些方面,糧農組織已能夠應成員要求貢獻深厚的專長。此外,包括公共和私營部門渠道贈款和貸款、保險和小額融資在內,不同類型融資的融合機會越來越多。因此,要鼓勵各方全面實施 巴黎協定,包括落實資金承諾。II糧農組織/LuisTato10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27.最近,基于對政策和項目成果以及社會研究的分析,已進一步注重行為科學,對減少阻礙采取必要氣候行動的壁壘提出了新的看法。29 從規劃和落實候變化干預舉措開始,就需要動員包括青年和婦女在內的各類農業糧食體系主體,使其更好了解各自的價值觀、動機、局限和競爭壓力。28.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30 認為科學
48、、技術和創新極具轉型潛力,同時也認識到潛在風險,例如技術演進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獲取不平等和排斥的風險。因此,正如全新 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 所強調,除了制定政策和法規減少這類風險,還需要投資人力資本和能力建設,培育創新體系。31 29 Barrett,C.B.、Benton,T.、Fanzo,J.、Herrero,M.、Nelson,R.J.、Bageant,E.、Buckler,E.、Cooper,K.、Culotta,I.、Fan,S.、Gandhi,R.、James,S.、Kahn,M.、Lawson-Lartego,L.、Liu,J.、Marshall,Q.、Mason-D Cr
49、oz,D.、Mathys,A.、Mathys,C.、Mazariegos-Anastassiou,V.、Miller,A.、Misra,K.、Mude,A.G.、Shen,J.、Majele Sibanda,L.、Song,C.、Steiner,R.、Thornton,P.和Wood,S.。2020。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一攬子社會技術創新舉措。打造可持續、公平、包容糧食價 值鏈創新國際專家組報告。伊薩卡、紐約和倫敦??的螤柎髮W阿特金森可持續發展中心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https:/ 糧農組織。2021。2022-31年戰略框架。羅馬,糧農組織。https:/www.fao.org/3/cb7
50、099zh/cb7099zh.pdf31 糧農組織。2021。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綱要和路線圖。理事會第一六八屆會議。羅馬,糧農組織。11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 范圍IIIA.糧農組織 戰略框架 與氣候變化32更好生產之一:銳意創新,促進可持續農業生產;更好生產之二:藍色轉型;更好生產之四:小規模生產者公平獲取資源;更好營養之二:保障最弱勢群體營養;更好營養之三:人人享有安全食品;更好環境之二:發展生物經濟,促進可持續糧食和農業;更好生活之一:性別平等和農村婦女賦權;更好生活之二:包容性農村轉型;更好生活之三:應對農業和糧食緊急狀況;更好生活之四:打造韌性農業糧食體系;更好生活之五
51、:“手拉手”行動計劃。29.氣候變化戰略 將根據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 實施,后者旨在“支持落實 2030年議程,著力推動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實現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和更好生活,不讓任何人掉隊”。由于糧農組織的氣候變化工作具有跨領域性,因此 氣候變化戰略 與“四個更好”一脈相承,從而有助于實現“四個更好”。已將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四大推動因素確立為優先重點:制度和治理;消費者意識;收入和財富分配;創新技術和方法。30.“四個更好”折射出農業糧食體系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維度緊密相連,因此鼓勵糧農組織圍繞20個計劃重點領域,站在戰略的高度,統
52、籌協調各項干預舉措。氣候變化正是計劃重點領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糧食體系”的焦點所在。此外,氣候變化還直接體現在其他11個計劃重點領域32中,并間接反映在全部計劃重點領域中。31.糧農組織氣候變化干預舉措的有效性和一致性高度依賴 2022-31年戰略框架 的四項跨領域/跨部門“加速因素”(技術;創新;數據;互補因素(治理、人力資本和制度)和跨領域主題(性別、青年和包容)。12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32.糧農組織七項核心職能33 也為落實氣候行動提供了指引,氣候變化戰略行動計劃 將就此進一步闡述。最近,糧農組織就營養、私營部門合作、性別平等、農業各部門生物多樣性主流
53、化、全組織環境責任和科學與創新等主題制定了相輔相成的戰略。氣候變化戰略 及其 行動計劃 努力與上述所有這些戰略建立聯系、協同增效、形成互補。33 糧農組織核心職能:1.匯總、分析、監測和促進獲取數據和信息;2.推動和支持各國及其他伙伴制定和實施規范性和標準制定 文書;3.推動、促進和支持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農業糧食體系政策對話;4.通過能力發展等形式,支持各級機構制定、實施、監測和評價循證政策和計劃并善用投資;5.推動伙伴關系和聯盟,促進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和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 體系;6.建議和支持開展相關活動,匯總、推廣和促進掌握知識、技術和良好做法;7.開展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宣傳溝通
54、。34 食物環境包含人們能從身邊獲得的食物以及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價格、方便性、標簽和營銷。食物環境應確保人 們能平等和公平獲得足夠、負擔得起、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同時要考 慮到影響獲取的各種物理、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因素。CFS 2021/49/INF/14-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糧食體系和營養自愿準則。35“同一個健康”是一種綜合的、增進聯合的方法,目的是可持續地平衡和優化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其認為人 類、家養和野生動物、植物以及更廣的環境(包括生態系統)的健康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依賴的。https:/www.who.int/zh/ne
55、ws/item/01-12-2021-tripartite-and-unep-support-ohhlep-s-definition-of-one-health?fbclid =IwAR3UCTXjwxgiLJcHcFeSnsXdn6vxNW-ul-aFE9nYsxtWvNmSjOIP6IcTd84B.愿景和指導原則33.氣候變化戰略 的愿景和指導原則是指引糧農組織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采取氣候行動的方針。34.愿景。糧農組織希望采取氣候行動建設未來,從而實現:農業糧食體系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能夠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促進低排放經濟發展,同時提供健康膳食所需充足、安全、營養的食
56、物以及其他農產品和服務,造福今世后代,不讓任何人掉隊。35.指導原則。氣候變化戰略 旨在促進和加強糧農組織對農業糧食體系以及以此維生的生計轉型的貢獻,使其增強氣候變化抵御和適應能力,實現低排放。氣候變化戰略 立足以下與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 直接掛鉤的原則:i.采用農業糧食體系方法。為解決復雜的問題,在采取氣候行動時,需要與圍繞農業糧食體系相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他環境和發展目標采取的行動發揮協同效應。農業糧食體系方法包括價值鏈及其主體,涵蓋從自然資源基礎到生產、加工和銷售、食物環境34 和消費、消費者行為、食品質量和安全、糧食損失和浪費、可再生能源生產、能源效率和使用以及所有這些環節之
57、間復雜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和2,需要采用農業糧食體系方法,解決因氣候變化而進一步加劇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問題。架起糧食、水資源和能源的紐帶,并落實“同一個健康”方針,35 正是多措并舉的范例。ii.圍繞農民、畜牧養殖戶、漁民、水產養殖戶和依賴森林為生的群體,尤其是小規模生產者、土著人民、婦女、青年、當地和邊緣社區以及弱勢人群。在糧農組織實地氣候工作中,需要賦權予人,支持地方層面氣候行動,并面向和動員深受氣候變化影響(例如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沿海社區)和管理著全世界大多數生態系統資源的城鄉人口。13IIIiii.采納良好做法和創新。氣候變化戰略 的核心行動包括支持梳理現有良好做法
58、以及民間、傳統和土著知識,并支持形成、探索和推廣創新、積極、可持續、因地制宜的氣候變化抵御、適應和減緩對策,同時加強各國農業糧食創新能力和體系。iv.立足科學實證(包括開放的科學和數據)。為解決氣候變化挑戰,需要多學科生成、分享和高效利用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按性別和年齡分列的最可靠數據,包括氣候、自然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數據以及各地主流農業糧食體系信息。糧農組織是可持續發展目標2、5、6、12、14和15相關具體目標的主要監管機構之一,是農業、林業、漁業、水產養殖業、糧食、土壤、水資源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最全面的來源。因此,糧農組織具備獨特的優勢,能夠支持立足科學和實證決策并利用民間和土著知識,
59、同時遵守糧農組織數據政策(包括即將出臺的數據保護政策,密切關注隱私權保護)和知識產權政策。v.促進國家主導的氣候行動取得可持續成果。戰略 切合以國家自主、引領、承諾和相互問責取得成果為基點的有效性原則,其中由各國掌舵,并由糧農組織應各國要求,通過全系統能力建設舉措36 給予支持,從而有效加強各國抵御、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制度和技術能力。氣候變化戰略 實施工作應以糧農組織治理機構確立的優先重點為指引。vi.通過戰略伙伴關系貫徹落實。通過與各方伙伴廣泛合作,糧農組織及成員能夠提升氣候行動的力度和影響。這需要動員參與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的有關各方,包括政府機構、國際、區域和國家氣候和其他融資機構、駐羅
60、馬糧農機構和其他聯合國組織、區域和次區域組織和經濟共同體、私營企業、研究界和學術界、媒體、基金會、農民組織和其他民間社會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除了推進既有伙伴關系,例如全球土壤伙伴關系和森林合作伙伴關系,糧農組織還尋求與新伙伴合作,包括與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私營部門主體在能力建設、技術合作、知識和研究、投融資、可持續創新以及數據共享和傳播方面協作,37 并與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伙伴促進發展全球南方的資源、對策、技術和知識。38 vii.將性別平等、青年參與、土著人民參與和社會包容納入主流。氣候變化戰略旨在推進規劃和實施轉變性別觀念、39 40 動員青年、廣泛參與、包容社會各界的氣候行動,包括加強當地社
61、區和土著人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技術、實踐和努力。此外,糧農組織通過法律、監管和制度框架等方式,重視確保機會均等和平等分享氣候行動惠益,動員婦女、青年和土著人民參與氣候討論,以及支持各國減少社會排斥。36 糧農組織。2019??沙掷m糧食及農業:綜合舉措。羅馬,糧農組織;愛思唯爾出版公司。https:/ 糧農組織。2021。聯合國糧農組織私營部門合作戰略(2021-2025年)。羅馬,糧農組織。38 糧農組織。2021。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行動準則(2022-2025年)。羅馬,糧農組織。39 糧農組織。2020。聯合國糧農組織性別平等政策(2020-2030年)。羅馬,糧農組織。40 氣候公約
62、第3/CP.25號決定(加強版性別問題利馬工作方案及其性別行動計劃)。14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viii.支持包容性多利益相關方舉措。根據開展多利益相關方舉措的良好做法,41 在國家和地方層面規劃和決策進程中,動員農業糧食體系、國家和國際實體、公共和私營部門以及民間社會各利益相關方參與并發揮互補作用,有助于在糧農組織氣候行動中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這類舉措包括加強協調,聯合分析問題,共創對策,共同制定方法、指標、計劃和行動,共同建立創新多利益相關方治理機制。ix.加大支持力度。亟需加大對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的行動力度,努力增強抵御和適應能力,減輕氣候變化造成的風險和脆弱境況
63、。通過農業糧食體系采取氣候行動,可以形成一些最具成本效益的對策方案,在實地最大限度實現適應與減緩的協同效益。糧農組織將汲取經驗教訓,推廣良好做法,加快氣候行動,酌情在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氣候變化抵御、適應、減緩和融資方面,并在彌合 巴黎協定 各項目標落實差距方面給予成員支持。x.不搞“一刀切”。糧農組織氣候行動考慮到各國國情,兼顧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各種背景、特定、優先重點、協同效應和能力。這意味著因地施策,不用“一刀切”的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問題的起因和緣由各異,可能需要不同手段實現共同目標。41 糧食安全和營養問題高級別專家組。2018。依托多利益相關方
64、伙伴關系,在 2030年議程 框架內為實現糧食安全和營 養籌措資金并推動進展。糧食安全和營養問題高級別專家組報告。羅馬,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15IIIC.氣候變化戰略 變革理論36.氣候變化戰略 的基本邏輯保障是對一系列挑戰、影響、三大行動支柱及其預期成果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以及涉及糧農組織氣候行動的一系列假設和前提。37.挑戰即“根源與后果”,反映了糧農組織希望在 氣候變化戰略 中解決的問題。氣候變化嚴重影響農業糧食體系及相關生態系統和生計,對貧困、糧食安全和營養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農業糧食體系也加劇了氣候變化。糧農組織成員仍需獲得支持,以便著力采取良好做法和創新對策,解決抵御、適應和減緩氣
65、候變化的問題,建設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在滿足人們對營養、安全食物以及其他農產品和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如不采取亟需行動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氣候變化將繼續破壞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和營養,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貧困和不平等,并有可能加劇沖突和流離失所,尤其是在已深陷糧食不安全困局的國家和地區,同時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不可持續的做法也將不斷加劇氣候變化。38.綱要圖所述糧農組織支持包含的要素均與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所述核心職能協調一致,包括能力建設、戰略伙伴關系、包容性舉措、全新政策、做法和技術以及拓寬融資渠道。下文第IV部分將對各支柱作進一步闡述。圖:變革理論
66、綱要 人們遭受貧困和不平等,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根源與后果糧農組織支持提高能力支柱I:全球和區域層面包容性舉措全新政策、做法和技術獲得并增加氣候融資成 果戰略伙伴關系1.將農業糧食體系納入國際氣候議程2.糧農組織數據和文書激發全球氣候行動支柱II:國家層面1.糧農組織成員履行并監測氣候承諾2.糧農組織成員將氣候行動納入政策、計劃、做法和投資主流支柱III:地方層面1.農民采用適應做法(以風險地區為主)2.各主體推進低排放型發展路徑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影 響糧農組織成員和農業糧食體系利益相關方加快應對氣候變化,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愿 景農業糧食
67、體系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能夠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促進低排放經濟發展,同時提供健康膳食所需充足、安全、營養的食物以及其他農產品和服務,造福今世后代,不讓任何人掉隊當 前2030年農業糧食體系采用不可持續的做法和價值鏈,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農業糧食體系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造成糧食不安全和生計風險16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39.支柱構成了全球和區域、國家以及地方層面三條相輔相成的行動方針,認為推進實現預期成果、影響和愿景,需要全部三個層面齊頭并進。三大支柱含有相互交織的氣候抵御型、低排放型發展路徑的要素:全球和區域層面:加強全球和區域氣候政策和治理;國家層面:提高各
68、國氣候行動能力;地方層面:加大實地氣候行動力度。40.為實現全球和區域、國家以及地方層面六項成果,需要糧農組織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協同采取氣候行動,包括采取氣候風險預判和預防以及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措施(見大綱圖)。這些成果能夠形成合力,沿著各國自身發展路徑,根據國情和國家能力以連貫一致的方式促成并加快各方期待的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轉型。糧農組織努力確保農業糧食體系、相關生計和生態系統的各個環節相輔相成,同時對自然資源基礎、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環節,并對其他可通過開展建設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的行動而減小脆弱性的部門,開展氣候脆弱性和風險分析。41.影響是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轉型進程中的里程碑,糧農組織能
69、以自身知識和其他形式支持對其產生影響,但無法僅靠自身予以掌控。氣候變化戰略 旨在產生以下影響:糧農組織成員和農業糧食體系利益相關方加快氣候行動,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低排放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42.氣候變化戰略 及其實施工作依據的主要假設如下:盡管態勢不明朗、行動有延誤,應對氣候變化仍是全球當務之急,應與COVID-19疫情和社會經濟挑戰應對工作雙管齊下。農業糧食體系已得到廣泛認可和采納,成為了氣候變化對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行各業尤其是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優先采取氣候行動并加大力度的政治意愿十分強烈。認識到所需行動規模和緊迫性,通過縱向資金以及其他公共
70、和私營渠道,增加對農業糧食體系等方面的氣候融資。43.氣候行動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下:i.糧農組織高效貫徹落實:糧農組織需要為總部和權力下放辦事處配備充足的人力和財政資源,并擴大內部協調、外部協作和伙伴關系,從而高效滿足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日益增長的需求。例如,其中包括投資內部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加強氣候工作和知識管理方面的協作、協調和交流,制定新舉措,建立創新的公共和私營部門伙伴關系,加強氣候融資,并將氣候變化納入糧農組織各工作領域主流。需要確保 氣候變化戰略 與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 及其計劃重點領域和糧農組織近期其他戰略42及國別規劃框架之間連貫一致與協作配合。氣候變化
71、、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負責內部協調糧農組織氣候相關工作,促進與糧農組織其他部門、各權力下放辦事處和各計劃交流對接,從而提高效率并避免重復工作。將根據正在制定的糧農組織數據保 護政策實施 氣候變化戰略。最后,實施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組織環境責任戰略(2020-2030年)后,將有助于減少糧農組織碳足跡。42 例如 聯合國糧農組織私營部門合作戰略(2021-202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各部門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戰略、聯合國 糧農組織營養工作愿景和戰略、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17IIIii.拓寬氣候融資渠道:關鍵要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國內及國際農業糧食體系建設(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森林及土地利
72、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融資工作。糧農組織將促進為農業糧食體系提供國際及國內氣候投融資??v向資金(尤其是綠色氣候基金、全球環境基金、適應基金和多邊開發銀行提供的資金)與其他多邊和雙邊資金,將繼續在加強糧農組織實地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探索創新的氣候融資機遇,尤其是正根據 巴黎協定 第六條建立的機制。還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私營部門合作戰略(2021-2025年),通過創新伙伴關系和投資,促進與私營部門合作。糧農組織將響應成員的支持請求,為成員制定、實施和監測項目提供支持,從而加大成員氣候行動的規模、范圍和步伐。糧農組織將繼續利用自身獨特的比較優勢,為各國籌措氣候融資,聯結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優
73、先重點,助推氣候議程。18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 糧農組織/Vyacheslav Oseledko19落實三大支柱,加大行動力度IV44.氣候變化戰略 聚焦下述三大相輔相成的戰略支柱。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 所述“加速因素”(技術;創新;數據;互補因素治理、人力資本和制度)和跨領域主題(性別、青年和包容)均反映在三大支柱中。作為 行動計劃 的一部分,一項專門面向公眾和專業受眾的宣傳計劃將為落實三大支柱提供支持。43Buto,O.、Galbiati,G.M.、Alekseeva,N.和Bernoux,M.。2021。農業和土地利用部門氣候融資2000至2018
74、年全球和區域趨勢。羅馬,糧農組織。A.全球和區域層面:加強全球和區域氣候政策和治理45.支柱I聚焦糧農組織全球和區域倡導工作,旨在將包容性農業糧食體系納入氣候變化對策,預期成果如下:國際氣候、環境、災害風險、人道主義和發展議程充分考慮作為氣候變化對策一部分的糧食安全、營養、農業糧食體系、自然資源和生計因素,通過農業糧食體系氣候融資給予支持。國際社會、各國和各方伙伴獲得并利用糧農組織及伙伴收集和制定的涉及氣候變化和農業糧食體系的數據、科學、實證、工具、方案、準則和標準,用途包括應成員要求監測和報告氣候脆弱性和風險分析、適應方面障礙和適應成本分析、評估模型以及有關氣候變化抵御、適應和減緩的良好做法
75、和政策。46.亟需推進作物和畜牧生產業、林業、漁業、水產養殖業、相關價值鏈及依靠這些部門維生的生計、糧食安全和營養、水資源管理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恢復領域的氣候行動討論??赏ㄟ^加強糧農組織區域和全球層面倡導工作來推進這方面討論。通過這類行動,糧農組織旨在促進提高作為重要氣候對策一部分的農業糧食體系的受關注度,包括促進利用必要的氣候融資。43 在 氣20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候公約 締約方會議第二十六屆會議上,各國商定繼續就科羅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44 的政策討論領域開展工作,并加強圍繞海洋采取行動,45其中水產品生產可發揮關鍵作用。47.糧農組織在國際發展和
76、環境進程中發揮的咨詢作用廣受好評、備受信賴,包括 氣候公約、巴黎協定、2030年議程、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拉姆薩爾濕地公約 和 2015-2030年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糧農組織的倡導和支持工作對于成功推進 氣候公約 的一些行動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開展科羅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支持將農業納入國家自主貢獻和國家適應計劃,開展“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46 活動,以及推進馬拉喀什全球氣候行動伙伴關系。糧農組織將繼續響應各方要求,在涉及農業糧食體系的方面,支持 氣候公約 工作和談判流程、附屬和組成機構(適應委員會、最不發達
77、國家專家組)以及 巴黎協定 強化透明度框架和全球盤點。48.此外,還要認識到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挑戰互為因果,應當兼顧解決。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糧農組織能夠提高各方認識水平并提供技術專長,確保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規劃連貫一致,包括支持制定和實施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49.糧農組織將支持在氣候行動中納入農業糧食體系,為此:繼續參與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及其他論壇,倡導和推進建設高效、包容、有韌性、低排放且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并將其納入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策以及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議程;支持成員和伙伴確定、制定、實施和監測相關全球和區域舉措和承諾,包括在 氣候公約
78、締約方會議第二十六屆會議(“全球甲烷承諾”、關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導人宣言 和 非洲聯盟綠色復蘇行動計劃)和下屆會議籌備期間啟動的舉措和承諾;繼續促進更好將農業糧食體系因素(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水產養殖業以及相關價值鏈、生態系統和生計)納入 氣候公約 主要工作流程;倡導架起糧食、水資源、能源和森林紐帶,促進獲取可持續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強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提高所有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適應能力;繼續倡導藍色糧食體系/水產品體系,更好將可持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與其他海洋用途結合起來;倡導確保氣候和環境融資議程認可并支持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對氣候行動的貢獻。44 氣候公約 FCCC/
79、SBI/2021/16號文件第42-53段和FCCC/SBSTA/2021/3號文件第43-54段。45 氣候公約 第1/CP.26號決定,第60-61段。46 減少毀林所致排放量;減少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保護森林碳儲量;可持續管理森林;增加森林碳儲量(氣候公約 第1/CP.16號決定,第70段)21IV50.糧農組織將促進創新與協作,為此:推廣和擴大農業創新,例如參與各類全球和區域伙伴關系和舉措,包括但不限于“農業創新應對氣候變化任務”和“農業創新全球行動議程”,并與 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 協調一致;促進農業糧食體系以及其他受到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環境和人道主義發展議程影響的部門的
80、利益相關方進行對話、交往和交流。51.糧農組織將促進和加強利用數據、信息、數字化和科學以激發行動,為此:利用和依托糧農組織既有工具,包括事前碳平衡工具(EX-ACT)、全球畜牧業環境評估模型(GLEAM)和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FAOSTAT)數據,生成、收集、分析、驗證、統一有關氣候變化以及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開放數據以及現有最佳科學、信息、知識、良好做法、創新、工具和技術,并提供給國際社會、各方伙伴和各級決策者;更新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糧食體系影響的知識庫,明確并縮小全球知識差距,權衡氣候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潛在取舍;促進生成有關耕地、牧場、森林、炭地和其他濕地、海洋以
81、及其他水生環境碳封存的科學和實證,酌情盡可能減少農業糧食體系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支持設計包容、易于農業糧食生產者掌握的農業糧食體系碳市場機制;將氣候風險因素納入糧農組織全組織體系和規劃主流,為此明確將氣候風險作為糧農組織改進后的環境和社會保障體系中一項單獨的標準,并將其納入糧農組織項目周期。22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B.國家層面:提高各國氣候行動能力52.糧農組織致力于帶動成員明確農業糧食體系氣候目標,并確定優先順序加以實現。支柱II聚焦因地制宜、推動轉型、國家主導的氣候行動,而為提供支持,通常開展合作,利用融資,并加強作為氣候變化對策一部分的可持續農業糧
82、食體系,預期成果如下:糧農組織成員落實、監測和報告本國農業糧食體系戰略和/或氣候變化戰略所述氣候承諾,與其他承諾對接,并跟蹤進展,促進可持續發展,包括根據強化透明度框架及其他國際報告框架定期向 氣候公約 報告。糧農組織成員將氣候變化抵御、適應和減緩納入本國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政策和立法、計劃、做法以及國內及國際投資主流,包括采用糧農組織國別規劃框架和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合作框架。53.在國家層面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時,還探索了氣候變化與農業糧食相關領域之間的有效合力和聯系,例如減少災害風險,保護和可持續用生物多樣性(包括保護授粉媒介),恢復生態系統,促進土壤健康,控制土壤侵蝕,促進動植物衛生,水土資源
83、綜合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土地權屬和集體領土權,海洋酸化,防治荒漠化,遏止毀林和土地退化,以及改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營養。54.糧農組織將加大援助力度,以便:應各國要求,支持各國提高氣候公約 總體框架下氣候變化談判能力,包括在國家自主貢獻、國家適應計劃、REDD+戰略和長期低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戰略中,就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態勢制定、落實和更新國家承諾的能力;根據 聯合國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支持各國加強研究、推廣、培訓制度和創新體系,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包括明確、制定和傳播符合國情、因地制宜的對策,以及應備氣候災害并從中恢復;支持各國加強前瞻行動、早期預警系統、分析和規劃
84、,推進加強韌性,鞏固人道主義、發展與和平紐帶;加強各國生成、收集、監測、分析、報告和利用氣候行動所需數據和信息并推進數字化(包括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能力;應各國要求,支持各國通過支持建立監測和評價以及排放量和碳封存衡量、報告和核實等制度,設定基線、監測并報告氣候承諾落實進展,包括采用強化透明度框架及其他國際報告框架下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指標。55.糧農組織將加強伙伴關系和氣候融資渠道,為此:支持各國利用新興融資渠道和機制獲取資金,大規模采取適應和減緩措施;支持各國優先開展國際及國內融資并撥給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氣候行動;支持各國面向區域、國家和地方組織(包括農民組織、民間社會、駐羅馬糧農機
85、構和其他聯合國機構、研究組織以及金融機構),并通過南南及三方合作,確立公共和私營部門戰略伙伴關系,加快氣候行動。23 糧農組織/Giuseppe BizzarriIV56.糧農組織將促進采納良好做法和創新對策,為此:支持明確和推廣既有良好做法以及創新技術、社會、政策、立法、金融和制度對策,助力氣候行動;支持各國在短期與長期氣候行動、措施和成果之間、氣候行動與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下行動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并解決權衡取舍,包括采用生態農業和其他創新方法47 以及景觀和生態系統綜合方法,同時注意眾多可持續農業生產和價值鏈開發方法。57.糧農組織將推進平等和包容主流化,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為此:促進婦女、青
86、年和合法權屬權利持有人(包括土著人民、邊緣和少數群體以及殘疾人)生計機遇、包容、有效融入和參與國家層面氣候規劃、決策和行動;提供技術、法律和政策支持,促進包容、轉變性別觀念的氣候政策、立法和行動;支持境況極度危險和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尤其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制定具體的抵御和適應行動。58.糧農組織將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為此:酌情促進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農業糧食體系、國家社會保護體系和其他主要部門的國家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制度框架、戰略以及發展和融資計劃和預算編制的主流;應各國要求,支持各國將農業糧食體系因素納入國家戰略和計劃,包括國家適應計劃、國家自主貢獻、長期低
87、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戰略、災害風險減少計劃和人道主義響應計劃;應各國要求,支持各國將交織疊加的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因素納入相關國家計劃(國家自主貢獻、國家適應計劃、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及行動計劃、長期低溫室氣體排放發展戰略、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并連貫一致地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自主貢獻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及行動計劃的氣候目標;推進政策和法律改革,支持并促進抵御、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47 創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續集約化、免耕、有機農業以及所有其他推進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建設的創新和技術。24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C.地方層面:加大實地氣候行動力度59.支柱III旨在加快糧農組織與駐
88、羅馬糧農機構等其他機構協作配合,給予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支持,促進地方可持續發展和賦權,尤其幫助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男性和女性(包括農村、城郊和城市小農、畜牧養殖戶、牧民、林農、依賴森林為生的群體、漁民、水產養殖戶、糧食價值鏈各環節勞動者、婦女團體、青年、兒童、土著人民、殘疾人以及邊緣和少數群體)逐漸減小脆弱性,預期成果如下:各主體(尤其是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通過氣候風險管理和適應,增強抵御和適應能力,從而減小風險,促進農業糧食體系、生態系統和相關生計可持續發展。各主體建設抵御和適應能力更強的農業糧食體系,在緩解方面實現協同效益,推進低排放型發展路徑。60.糧農組織旨在
89、促進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主體及其社區、團體和價值鏈以包容和轉變性別觀念的形式參與其中,促進獲取知識、良好做法、創新和融資,推動地方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糧食安全和營養以及氣候變化抵御、適應和減緩挑戰,并兼顧其他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面向規模大小不一的農民和其他主體的對策,因地區和優先重點、能力和資產而異,旨在提高適應和減緩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糧農組織將幫助地方利益相關方直接從采用糧食價值鏈各環節農場、流域、陸地景觀和海洋景觀層面包容性、氣候抵御型、低排放型農業糧食做法和方法中獲益。.61.糧農組織將支持地方主體,為此:賦權予掌握農業糧食體系和氣候變化相關知識和創新對策的農民、漁民和水產養殖戶
90、、森林管理者、依賴森林為生的群體、土地管理者、地方團體和社區以及其他地方主體,促進開展同儕學習(例如農民和牧民田間學校),促進開展其他類型教育、推廣和培訓,促進利用數字技術推進知識交流,降低采用良好做法的門檻,以及加強獲取和可持續利用自然和財政資源;通過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等形式,加強既有的并發展新的伙伴關系和舉措,支持農民和其他地方主體發掘相關伙伴開展合作,并酌情采取團體、協會和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在采取氣候行動方面占據更有利的地位。25IV62.糧農組織將推廣良好做法和創新,為此:支持氣候風險管理,就預判的地方層面氣候影響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制定低成本、包容、易掌握的氣候風險管理措施,包括早期預
91、警機制;根據地方情況、陸地景觀和海洋景觀以及不同群體(包括婦女、男性和青年)需求,探索和推廣良好適應做法和創新舉措以及相關協同效益,并納入民間和土著知識;探索和酌情推廣低排放成果,包括減少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并加強碳封存,同時考慮推進溫室氣體低排放型發展路徑過程中潛在的權衡取舍、適應失當風險和轉型風險;交流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可持續和包容性經營模式的良好做法;提高當地主體、團體和社區(包括土著人民)的認識和能力,使其更好了解并受益于氣候融資,例如幫助農業部門把握不斷涌現的碳市場機遇,包括碳封存和碳抵消計劃、其他環境服務付費計劃以及相關可用監測制度。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S Saff
92、ron Heritage of Kashmir.27實施 戰略 并衡量成效V63.糧農組織將在職責范圍內,依托自身比較優勢,全力實施 氣候變化戰略,發揮農業糧食體系知識領域世界前沿機構的作用,推動規范性工作、技術合作、能力建設以及政策和對話,為全球到地方各級提供行動支持。糧農組織在以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i)在各國積極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提供農業糧食體系和自然資源管理領域各個環節的國際技術專長;(ii)在中立論壇上發揮倡導和規范作用,影響國際討論、全球和區域協定以及準則、工具、方法和標準制定;(iii)收集和分析數據,為制定知情政策和決策提供支持,并為監測進展制定指標;(iv)為制度建設、治理
93、和規劃提供支持;(v)支持成員籌措公共和私營部門資源、提供投資支持并推進南南合作。此外,糧農組織為實現科學、政策和實踐對接提供了獨特的中立平臺,支持實施各項國際倡議、協定和條約,并協助將科學付諸實踐。糧農組織的規范作用與自然資源管理領域和農業方方面面的廣泛技術和政策專長相結合,始終走在前列,不斷促進對話,加強經驗和知識交流,并支持成員和伙伴在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采取氣候行動。64.將制定一項 行動計劃,為實施 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2022-2031年)提供指引。為應成員國要求落實對 氣候變化戰略 實施進展和影響的監測和報告,行動計劃 將明確成果、產出、指標、目標、時限和責任。為此,需要為
94、糧農組織氣候行動制定并按適當標準分列具體的目標和指標,反映干預舉措對不同人群(包括男性、婦女、青年、土著人民和邊緣群體)的效應和影響。這些目標和指標將盡可能與糧農組織 2022-31年戰略框架 及其計劃重點領域和 2030年議程 及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目標和指標相統一。還將與 巴黎協定 里程碑式成果和 仙臺框架 監測制度,并與當前國際適應指標的制定工作相一致。65.此外,行動計劃 將指明行動方向,指引糧農組織加強業務模式,努力以高效、連貫一致的方式,圍繞 戰略 三大支柱落實氣候行動。行動計劃 將尤其重視開展能力建設、資源籌措、伙伴關系和宣傳交流,以此滿足實施 氣候變化戰略 的需求。還將基于一
95、項能力需求評估的結果,解決糧農組織總部和各權力下放辦事處的學習、知識和能力問題。作為 行動計劃 的一部分,將制定一項資源籌措計劃,包括明確核心預算,并通過多樣化伙伴關系和融資協定開展外部氣候融資。將制定一項針對性宣傳交流計劃,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貧困、不平等、糧食安全和營養之間聯系的認識,鞏固糧農組織在應對農業糧食體系各環節氣候變化的主導地位。此外,通過高效的宣傳就應對氣候挑戰交流既有知識、良好做法和新穎對策,將有助于各級及時采取氣候行動。加強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并28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28推廣糧農組織“手拉手”行動計劃地理空間數據平臺48等舉措,對于各國和農業糧食
96、體系各主體交流信息和知識(包括熱帶農業、林業和漁業研究成果)發揮著重要作用。66.最后,行動計劃 將重視各部門外部利益相關方,與其結成重要伙伴,推進 戰略 的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層面實施工作。在糧農組織內部,氣候工作以 戰略 及其 行動計劃 為指引,各層級和各部門積極投入,確保全組織共擔責任、發揮自主。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將負責協調全組織氣候工作落實以及全組織 氣候變化戰略 實施進展和影響監測和報告工作。67.理事會將在 氣候變化戰略 獲得通過五年后討論中期審查事項。48 https:/www.fao.org/hih-geospatial-platform/zh/29參考文獻CB
97、D(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1992.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io de Janeiro,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CBD.2000.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Decision.COP 5 V/6.https:/www.cbd.int/decision/cop/?id=7148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N
98、utrition Division Meeting Programming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MI198).Rome,FAO.Retrieved through FAOTERM(https:/www.fao.org/faoterm/en/).FAO.2013b.FAO Strategy for Partnerships with the Private Sector.Rome,FAO.https:/www.fao.org/3/I3444E/i3444e.pdfFAO.2019a.The ten elements of agroecology.A Council
99、 document FAO 163/13 rev.1.Rome,FAO.(Approved CL 163/REP-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FAO(2-6 December 2019).FAO.2019b.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An Integrated Approach.FAO and Elsevier,Rome.FAO.2019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for Family Farmers Unlockin
100、g the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Ruane,J.(ed.).Rome.http:/www.fao.org/3/ca4781en/ca4781en.pdf FAO.2021a.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FAO.Hundred and Sixty-sixth Session.26 April 1 May 2021.https:/www.fao.org/3/nf693en/nf693en.pdfFAO.2021b.FAO Strate
101、gy for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20212025.Rome,FAO.https:/www.fao.org/3/cb3352en/cb3352en.pdfHLPE(HighLevelPanelofExperts).2019.Agroecological and Other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that Enhance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A report by the High Level Panel of Exp
102、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Rome.http:/www.fao.org/3/ca5602en/ca5602en.pdf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2018.Global Warming of 1.5C.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
103、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V.Masson-Delmotte,30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 P.Zhai,H.-O.Prtner,D.Roberts,J.Skea,P.R.Shukla,A.Pirani,W.Moufouma-Okia,C.Pan
104、,R.Pidcock,S.Connors,J.B.R.Matthews,Y.Chen,X.Zhou,M.I.Gomis,E.Lonnoy,T.Maycock,M.Tignor and T.Waterfield(eds).Geneva,IPCC.https:/www.ipcc.ch/site/assets/uploads/sites/2/2019/05/SR15_SPM_version_report_LR.pdfIPCC.2021.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
105、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V.Masson-Delmotte,P.Zhai,A.Pirani,S.L.Connors,C.Pan,S.Berger,N.Caud,Y.Chen,L.Goldfarb,M.I.Gomis,M.Huang,K.Leitzell,E.Lonnoy,J.B.R.Matthews,T.K.Maycock,T.Waterfield,O.Yeleki,R.Yu and B.Zhou,(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
106、ty Press.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IPCC.2022a.Annex II:Glossary V.Mller,R.van Diemen,J.B.R.Matthews,J.S.Fuglestvedt,C.Mndez,A.Reisinger,S.Semenov(coords.).In:IPCC.2022.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
107、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O.Prtner,D.C.Roberts,M.Tignor,E.S.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a,M.Craig,S.Langsdorf,S.Lschke,V.Mller,A.Okem,B.Rama(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n Press.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2/downloads/
108、report/IPCC_AR6_WGII_Annex-II.pdf IPCC.2022b.Annex I:Glossary van Diemen,R.,J.B.R.Matthews,V.,Mller,J.S.Fuglestvedt,V.Masson-Delmotte,C.Mndez,A.Reisinger,S.Semenov(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USA.In:IPCC.2022.Climate Change 2022: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
109、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R.Shukla,J.Skea,R.Slade,A.Al Khourdajie,R.van Diemen,D.McCollum,M.Pathak,S.Some,P.Vyas,R.Fradera,M.Belkacemi,A.Hasija,G.Lisboa,S.Luz,J.Malley,(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and
110、 New York,NY,USA.https:/report.ipcc.ch/ar6wg3/pdf/IPCC_AR6_WGIII_Annex-I.pdfUNCCD(UnitedNationsConventiontoCombatDesertification).1994.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in those Countries Experiencing Serious Drought and/or Desertification,Particularly in Africa.Nairobi,United Nati
111、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FCCC(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1992.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Rio de Janeiro,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GA(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2016.Report of the open-ended intergovernmental expe
112、rt working group on indicators an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disaster risk reduction.A/71/664.New York.UNIN(UNInnovationNetwork).2019.UN Innovation Toolkit.https:/work/un-innovation-toolkit UNISDR(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eduction).2009.2009 UNISDR Terminology on Disaster Risk Red
113、uction.Geneva,UNISDR.UnitedNations.2021.UN Common Guidance on Helping Build Resilient Societies.Executive Summary.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oup.31術語表 適應能力(IPCC,2022a):系統、機構、人類和其他生物適應潛在損害、利用有利機遇或應對不利后果的能力。農業糧食體系(糧農組織,2021a):農業糧食體系涵蓋了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包括種植、漁獲、收獲、加工、包裝、運輸、流通、貿易、購買、制備、食用和處置。還包括
114、同樣構成生計的非糧食類產品,以及所有為我們獲得這些食物和農產品發揮作用的人及活動、投資和選擇。在糧農組織 章程 中,“農業”一詞及其衍生用詞包括漁業、海洋產品、林業和林業初級產品。生態農業方法(糧農組織,2019a):生態農業是其中一種方式,有助于以可持續方式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并支持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農業考慮到多樣化農業體系比較典型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重要特點之間的相互作用。認識到知識分享和加深理解具有巨大潛力,有助于推動可持續農業成為現實所需的糧食體系的行為變化。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
115、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能力建設(糧農組織,2019b):全系統能力建設旨在廣泛取得更有影響、更具轉型意義、更可持續的成果,幫助各國根據本國優先重點,自主決策、自愿開展內生發展進程。在業務層面上,全系統能力建設多措并舉,增進賦權,加強組織、網絡、集體行動機制和多利益相關方進程,并營造更有利的政策和治理環境。氣候變化(IPCC,2022a):氣候狀況發生變化,借助統計檢驗等手段,表現為平均數據的變化和/或特性的變率,并持續較長時期,往往長達數十年或更久。氣候變化可由內部自然作用或外力引起,例如太陽活動周期變化、火山噴發以及人為持續改變大氣成分或土地用途。注意,按
116、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公約)第一條定義,氣候變化指直接或間接歸因于人類活動的氣候變化,而人類活動改變了全球大氣的成分,而且是在可比時段內觀測到的自然氣候鬼改變之外的變化。因此,氣候公約 區分了由人類活動改變大氣成分引起的氣候變化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化適應(IPCC,2022a):在人類系統中,針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及其影響進行調整的過程,以便緩解危害或利用各種有利機會。在自然系統中,針對實際的氣候及其效應進行調整的過程;人類干預可能促進對預計的氣候及其影響進行調整。32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2031年氣候變化戰略氣候變化減緩(IPCC,2022b):旨在減少排放或增加溫
117、室氣體匯的人類干預。極端氣候(極端天氣或氣候事件)(IPCC,2021):天氣或氣候變量值高于(或低于)接近變量觀測值區間上限(或下限)的閾值。按照定義,從絕對意義上說,所謂極端天氣的特點可能因地而異。如果某種極端天氣模式持續一段時間,例如一個季度,則可歸為極端氣候事件,尤其是在造成本身就屬極端的平均或總體影響的情況下(例如一個季度持續高溫、大旱或暴雨)?;哪ǚ乐位哪s,1994):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減少災害風險(聯合國大會,2016):減少災害風險的目的是防止新的災害風險、減少現有災害風險和管理殘余風險,所有這些都有助于
118、加強復原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們的無生命環境作為一個生態單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動態復合體。生態系統方法(生物多樣性公約,2000):生態系統方法是一種綜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資源的戰略,旨在推動以公平方式養護和可持續使用資源。排放(氣候公約,1992):溫室氣體和/或其前體在一個特定地區和時期內向大氣的釋放。溫室氣體(氣候公約,1992):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的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健康膳食(改編自:糧農組織等,2021):膳食質量和數量滿足所有人實現最優生長發育的需求,保證所有生命階段正常人體機能、身心健康和社會福
119、祉,促進預防一切形式營養不良。健康膳食的確切結構因個體特質(例如年齡、性別、生活方式)而異。健康膳食具有多樣、均衡、安全的特點,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添加糖和鈉的攝入。創新(聯合國創新網絡,2019):創新是獨辟蹊徑,無論是用新辦法解決老問題,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還是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農業創新(糧農組織,2019c)是個人或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首次應用全新或已有的產品、流程或組織形式的過程,目的是提高成效、競爭實力、沖擊抵御能力或環境可持續性,從而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促進經濟發展,或改進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在農業糧食體系背景下,創新(高專組,2019)用作動詞時,指個人、社區或組織對商品及服務
120、的設計、生產或循環再生過程中做出的變化以及對周圍體制環境做出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各自背景下是全新的改變,有助于推動向有助于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可持續糧食系統轉型。創新還可用作名詞,指該過程產生的變化。創新包括做法、規范、市場、體制安排等方面的變化,可能有助于建立與現狀不同的新的糧食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網絡。33營養(糧農組織,2013a):影響人體生長、功能和恢復的食物攝取以及生物、社會和經濟進程的相互作用?;锇殛P系(糧農組織,2013b):糧農組織各部門和外部各方為實現同一目標而聯合或協調開展的行動?;锇殛P系中的所有各方共同推動實現產出和各項目標,不僅僅是一種財務關系。私營部門(糧農組織,202
121、1b):糧農組織認為私營部門包括一系列廣泛的實體,從農民、漁民和中小微企業(包括合作社、農民/漁民/生產者組織和社會企業)到大型企業、國內和跨國企業以及慈善基金會。私營部門還包括工商業協會以及代表私營部門利益的聯合會。任何主要由私營實體資助或管理的聯合會、組織或基金會都將被視為私營部門,以及包括國有企業。韌性(聯合國,2021):個人、家庭、社區、城市、機構、系統和社會面對各類風險,積極、高效和有效預防、抵抗、消化、適應、應對和恢復,同時維持可接受的運行水平,不損害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人權和福祉方面長遠前景的能力。匯(氣候公約,1992):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氣溶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的任何過程、活動或機制。源(氣候公約,1992):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氣溶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的任何過程或活動。脆弱性(聯合國大會,2016):實體、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或過程所決定、使個人、社區、資產或系統更容易受到危害影響的狀況。CC2274ZH/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