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年以科技金融為主要抓手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年以科技金融為主要抓手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15頁).pdf(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倫敦經濟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陳衛東 中國銀行研究院 李佩珈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4312 簽發人:陳衛東 聯系人:劉佩忠 電 話:010 6659 6623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4 年 10 月 22 日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以科技金融為主要抓手,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是應對內外部挑戰、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現實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必然
2、要求中國金融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續的方向演進??萍冀鹑谑墙鹑谥С中沦|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涉及金融體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產品等多方面。2024 年以來,商業銀行圍繞新質生產力建設要求,在科技金融組織架構、授信流程、定制化金融產品、科技金融生態打造等做了諸多新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共性但也有差異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績。未來,銀行科技金融需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及規律,在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展現新作為、做出新突破,重點從頂層設計、產品創新、風控機制、專營機構、投貸聯動業務發展、生態圈打造等多個方面加快發展,更好滿足科技企業融資需求。研究院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
3、58 期)1 以科技金融為主要抓手,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是應對內外部挑戰、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現實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必然要求中國金融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續的方向演進??萍冀鹑谑墙鹑谥С中沦|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涉及金融體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產品等多方面。2024 年以來,商業銀行圍繞新質生產力建設要求,在科技金融組織架構、授信流程、定制化金融產品、科技金融生態打造等做了諸多新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共性但也有差異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績。未來,銀行科技金融需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及規律,在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展現新作為、做出
4、新突破,重點從頂層設計、產品創新、風控機制、專營機構、投貸聯動業務發展、生態圈打造等多個方面加快發展,更好滿足科技企業融資需求。一、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的新探索 全球經濟發展史表明,生產力的高低是決定社會變遷、政治變革、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競爭力高低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是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石,代表著戰略方向,指引著產業未來,對金融也提出了新要求。(一)2024 年科技金融政策最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戰略提出后,從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各界都在積極行動、加快落實。2024 年以來,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
5、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國務院印發“新國九條”和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人民銀行圍繞提高信貸資金質效,出臺科技創新和設備更新再貸款政策;證監會出臺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等政策;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 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關于銀 2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表 1)。這些措施為我國科技金融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表 1:2023-2024 年政府關于科技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 時間 主要政策及內容
6、 2023 年 10 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支持科技發展做出了明確指示,將科技金融列在“五大篇章”首位 2024 年 1 月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 2024 年 4 月 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 5000 億元,利率 1.75%,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等 21 家金融機構 2024 年 4 月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 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 2024 年 4 月 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2024 年 5 月 國家金融監督管
7、理總局出臺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 2024 年 6 月 證監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 2024 年 6 月 國務院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就培育多元化創業投資主體、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等提出指導意見 2024 年 6 月 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就構建科技金融專屬組織架構、風控機制、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做出安排 2024 年 9 月24 日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作的通知關于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
8、圍的通知,對大型商業銀行下設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將試點城市由上海擴大到 18 個城市等 2024 年 9 月26 日 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從銀行視角看,尤其要特別關注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新機遇。2018 年及之前,商業銀行參與企業股權投資業務的方式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通過境外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間接投資于內地權益市場,通過設立各類產業基金的方式是其進行運作。二是通過募集理財資金方式間接投資工商企業股權。三是加大與外部各類機構合作,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例如,通過發放認股權貸款、開展并購貸款等方式支持
9、企業發展。2018 年以來,監管當局不斷放寬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限制。原銀保監會印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開啟了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新探索。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3 不過,此階段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AIC 主要從事的銀行債權轉股權工作,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股權投資。2021 年,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才真正放寬,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鼓勵 AIC 在業務范圍內,在上海開展不以債轉股為目的的科技企業股權投資業務。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 年至 2024 年 1 月末,五大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簡稱 A
10、IC)作為普通合伙人LP,已累計認繳出資股權投資基金超過 2900 億元,合計投資基金超過 180 只,逐漸成為一級股權投資市場的重要出資人。表 2:五大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產規模 機構 財務指標 2024 上半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工銀投資 總資產(億元)1752.82 1786.29 1801.96 1726.31 1456.57 凈資產回報率(%)11.06 9.9 9.93 36.88 7.69 農銀投資 總資產(億元)1235.82 1221.31 1222.93 1201.85 1098.60 凈資產回報率(%)7.73 12.63 13.07
11、 15.49 7.47 建信投資 總資產(億元)1303.61 1288.99 1365.72 1401.78 1212.01 凈資產回報率(%)10.4 10.91 11.09 16.14 6.73 中銀資產 總資產(億元)898.76 879.17 854.98 848.68 787.48 凈資產回報率(%)12.08 12.55 11.76 14.08 7.95 交銀投資 總資產(億元)678.89 650.9 619.8 570.71 490.41 凈資產回報率(%)12.35 14.19 6.47 22.63 11.28 合計 總資產(億元)5191.01 5175.76 5245.
12、59 5178.62 4554.66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2024 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直接股權投資試點范圍。9 月 24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的通知是對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進一步放落地。根據此次新政策,五大行股權投資業務試點城市由上海擴大到18個城市,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也將放寬,考核機制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等,這對推動相關業務發展無疑將帶來重大機遇。2024 年 6 月末,5 大行 AIC 總資產規模約為 5191 億元,保守估計全年總資產規模約為 800
13、0 億,按照表內投資占比由原來的 4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4%提高到 10%的新規,預計新增股權投資規模將由 2023 年末的 207 億元增加至 800 億元,年度新增股權投資規模接近 600 億元(表 2)。(二)銀行業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探索 商業銀行圍繞打造科技金融專門隊伍、專門產品、專門政策、專門機構、專門考評、專門流程“六?!睓C制,加大科技金融資源投入,形成了一些共同作法。組織機構方面。當前,越來越多銀行重視成立專門科技金融組織,強化對科技金融的直接對接。例如,2024 年 1 月,工商銀行在北京成立設立總行科技金融中心,發布科技金融“春苗行動”方案,目前形成總
14、行、分行、支行、網點四級聯動的專業服務體系。中國銀行早在2022年就與科技部火炬中心合作,共同開展科技金融“一體兩翼”助力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2024 年 4 月,又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將在 24 個省市同步設立科技金融中心。農業銀行則構建了“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科創金融事業部或專職團隊科技專營支行”的三級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 2024 年 1 月,已設立 19 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招商銀行通過在總行層面成立科技金融領導小組、設立科技支行等,首批確定了 6 家重點分行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并先后設立 15 家科技支行。浦發硅谷銀行是國內首家致力于服務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銀行,2024 年 8 月又
15、將其變更為上??苿撱y行有限公司,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持股比例為100(表3)??偟膩砜?,“總部+區域科創中心+科技支行”的專業組織架構在大型銀行普遍建立。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2023年披露的數據,我國已設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專營機構超 1000 家??萍冀鹑趯佼a品方面,各家銀行根據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投入、成長快”的融資特征,開辟金融服務專屬綠色通道。中國銀行發揮多元化、國際化優勢,探索“貸款+直接投資”“商行+多元化金融”“融資+融智”的業務模式,為科創企業提供“一點接入、全球響應、綜合服務”的金融解決方案,形成了包括十大場景、54 個產品科技金融綜合產品譜系。建設銀行則聚
16、焦企業創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不同階段融資需求,形成“科技云貸”“善科貸”“善新貸”“科技易貸”“科技創業貸款”“科技研發貸款”“科技轉化貸款”等滿足科技企業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5 融資需求。例如,“科技云貸”主要針對小型企業,“善新貸”主要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科技易貸”主要服務中型科技型企業。表 3:主要銀行科技金融專門機構設立情況 銀行名稱 科技金融組織機構設立情況 工商銀行 2024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設立總行科技金融中心,發布科技金融“春苗行動”方案。目前形成總分支網點四級聯動的專業服務體系 農業銀行 構建科技金融服務
17、中心科創金融事業部或專職團隊科技專營支行的三級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 2024 年 1 月,已設立 19 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成立 200 余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在 6 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城市所在分行試點建立科創金融事業部組織體系 中國銀行 2024 年 4 月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將在 24 個省市同步設立科技金融中心。在部分科技資源集聚區域重點打造科技金融專營支行或特色網點,構建“總-分-支”科技金融多層次組織體系 建設銀行 總行層面成立科技金融領導小組,強化總體設計和業務推進;分行層面,構建“1+N”科技金融特色機構體系在科技資源集聚的上海、廣東深圳等地,授予重點分行“總行級科技金融
18、創新中心”招商銀行 在總行層面成立科技金融領導小組,設立科技支行,并在 2024 年將科技支行數量擴大到 20家 中信銀行 打造科技金融“1+12+200”的專業化組織體系,在總行和 12 家科技型企業聚焦的地區成立分行科技金融中心,選擇近 200 家經營機構作為科技金融先鋒軍支行 興業銀行 形成“1+16+N”的總分支、前中后臺協同體系,即總行牽頭,16 家重點分行科技金融中心,N 家科技特色支行及專營團隊的隊伍體系 民生銀行 總行層面成立科技金融委員會和科技金融部,統籌管理推動全行科技金融業務全面發展;分行層面制定實施方案,配套政策支持,支行層面設置科技金融特色支行/機構 資料來源:中國銀
19、行研究院,作者根據新聞進行整理 科技企業專屬評價體系方面,針對科型企業技術密集、知識產權豐富、專業性強等特點,各家銀行紛紛探索構建科技企業專屬評價體系,以破解科技企業缺抵押、缺擔保的融資痛點。例如,興業銀行從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科研團隊實力、科技資質、科技創新成果獎項等15個維度對綠色低碳技術企業進行量化評估,在客戶準入、授權管理等方面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建設銀行注重構建“科技創新表”和打造基于“技術流”科創評價體系,從專利含金量、技術轉化能力、研發投入的穩定性和強度等多個維度,評價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進行差異化增信支持。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通過專利權質押方式向掌握了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術的某企
20、業發放貸款 1.4 億元,用于 6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支持其 CCUS 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萍计髽I股權投資支持方面,越來越多銀行重視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的方式加大企業支持。相比債務融資,股權投資具有投入規模大、不需要企業定期支付利息或本金等特點,與科技企業成長特點更相適應。近年來,越來越多銀行重視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的方式加大企業股權支持。2024 年,商業銀行參與設立產業基金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24 年 5 月,工行、農行、中行等國有六大行首次共同參與集成電路國家大基金投資,合計出資 1140 億元,占整個基金規模的比重為 33.14%;2024 年 8 月,中國銀行設立
21、目標總規模 300 億的科創母基金,工銀投資設立工融金投綠能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新疆工融雙碳股權投資基金、國能工融強鏈股權投資基金,截至 8 月末,工銀投資已成為 8 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體??萍冀鹑谏鷳B打造方面,各家銀行非常重視強化與內外部機構的合作,以實現對科技企業的精準對接和風險的有效分擔。例如,中國銀行注重科技生態圈打造。2024年 9 月,推出“中銀科創生態伙伴計劃”,旨在打造以服務科技型企業為核心,匯聚政府、投資機構、產業龍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組成的科創生態圈,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南京和蘇州等11個地區陸續開展系列探索,未來擴大覆蓋至18 個科技創新活躍城市。建設銀行
22、注重打造以“創業者港灣”為載體的科技型企業綜合服務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早發現、早培育、早轉化,目前已覆蓋 26 家分行,為3.8 萬家入灣企業提供超過 550 億元信貸支持。(三)主要成就 總的來看,銀行業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了初步成就。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 3.1 萬億元,相比 2021 年增長了近 1 倍,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家數已達到 26.17 萬家,相比 2023 年末的 21.2 萬家進一步提高;獲貸率為 46.8%,相比 2021 年提高了 5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則從 2021 年的 10.19 萬億元增加到 2024年二季度末的
23、 16.02 萬億元,獲貸率則從2022 年的53.4%增加至 55.6%。截至 2024 年 8 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 3.09 萬億元,同比增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7 長 21.2%(圖 1);“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 4.18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4%。圖 1:2021-2024Q2 年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及獲貸率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研究院 表 4:部分上市銀行科技信貸情況(截至 2024 年 6 月末)銀行名稱 科技信貸發放情況 工商銀行 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近 3.1 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近 4000 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
24、額近 2.1 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超 3300 億元 農業銀行 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 2.6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25%中國銀行 共為 8.35 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 1.71 萬億元授信支持,綜合化服務累計超過6500 億元 建設銀行 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 1.8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971.61 億元,增幅達 12.31%招商銀行 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達到 5829.97 億元,較年初增長 8.35%;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 3826.93 億元,占公司貸款總額的 15.39%;科技企業客戶數量達14.49 萬戶,較年初增長 5.80%浦發銀行 服務科技型企業超 6.4 萬戶,科技金融貸
25、款余額超 5500 億元 中信銀行 科技金融貸款余額 4330.89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4.19%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根據各家銀行半年報進行整理 上市銀行科技貸款投放力度明顯加大。截至2024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科技貸款余額較高,分別為 2.63 萬億元和 2.1 萬億元,建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1.60 2.012.452.733.136%38%40%42%44%46%48%50%0.00.51.01.52.02.53.03.52021202220232024Q12024Q2貸款余額(左,萬億元)獲貸率(右)8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款 1.8 萬億元
26、,中國銀行共為 8.35 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 1.71 萬億元授信支持,綜合化服務累計供給超過 6500 億元。除了國有大行外,股份制也積極行動,截至 2024 年6 月末,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的科技金融貸款余額分別達到了 5829.97 億元、5500 億元和 4330.89 億元(表 4)。四、商業銀行支持科技企業的主要困難 一是銀行與資本市場聯動不足。目前科技金融產品創新主要局限于銀行體系。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形成金融對科技發展的全周期、全流程、全場景資金支持,需要強化信貸和資本、保險等市場體系的相互聯動。2023 年,我國直接融資(股票加債券)占整個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僅
27、為 10.1%,遠低于 2016 年高點時期的 24%,特別是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占比更是僅為 3.67%。直接融資占比較低不利于科技型企業獲取長期資本支持,同時也是企業杠桿率過高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我國資本市場建設起步晚,“新興轉軌”特征明顯,資本市場容易出現波動。其他各類直接融資支持有限。以政府引導基金為例,截至 2023 年,我國共設立 2086 只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約 12.19 萬億元,已認繳規模約 7.13 萬億元,國有資金已成為我國創投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但總的來看,還存在著資金分散、投向重復、項目落地率不高以及資金“沉睡”等問題。二是間接融資金融供給與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存在錯
28、位??萍计髽I具有資金投入多、成功不確定性高、研發失敗風險大、投資周期長等特點,而傳統商業銀行信貸發放往往“重盈收、重擔保、重抵押”,二者間存在三大矛盾。其一,風險收益不對等的矛盾。銀行僅能按照合同收取固定收益,但項目投資失敗往往帶來本息損失。其二,銀行負債短期化和投資長周期化之間的矛盾。芯片等科技企業的研發周期普遍在8-10年,而銀行以儲蓄資金為經營起點,負債周期普遍在 1-3 年。其三,銀行“重抵押”與科技企業“輕資產”之間的矛盾??萍计髽I資產多以知識產權為主,而銀行重視廠房、設備等硬資產抵押。近年來,銀行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以破解創新型企業“輕資產、缺擔?!崩Ь?。但由于發明專利、商標
29、著作權等缺乏有效、活躍的評估交易市場,金融機構無法對知識產權進行準確估值及交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受限。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9 2023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8540億元,項目數為4.2萬項,分別同比增長75.4%和 50%,但與科技企業的需求之間仍有較大差距(表 5)。表 5:商業銀行專利、商標質押融資規模 年份 金額(億元)項目數(萬項)2015 902 0.21 項(專利)2016 1086 0.26 項(專利)2017 1089 0.42 項(專利)2018 1219 0.54 項(專利)2019 1515 0.84 2020 2180 1.2
30、2021 3098 1.7 2022 4868.8 2.8 2023 8539.9 4.2 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銀行研究院 三是缺乏差異化的授信及風險管理體系??萍夹推髽I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不同成長階段面臨諸多特殊風險,亟需出臺差異化的授信和風控政策。對于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而言,由于客戶、產品、管理相對穩定,風險特征與其他行業差異不大。但是對于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企業而言,技術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欺詐風險突出。目前,部分銀行雖然已針對科創企業制定了專門的授信和風控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覆蓋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客戶,但針對性、全面性仍然不足,特別是在企業核心技術和模式評估、客戶上下游供
31、應鏈管理、“輕資產”行業知識產權認定、授信盡職免責機制、內外部綜合經營公司聯動等方面亟待規范、明確。四是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需要與時俱進。近年來,銀行積極探索設立科技子行、試點投貸聯動等方式以支持創新型企業,但效果有限。一方面,科技銀行主要以支行為主,在資源調動等方面均受到明顯限制,另一方面,投貸聯動發展緩慢,效果難以彰顯。這既有銀行自身的原因,也有監管的原因。例如,因分業監管要求、資本充足率限制、資產質量考核等要求,銀行參與股權性資本投資始終面臨風險大、資本占用高等問題,亟需完善監管等配套條件。例如,根據 2023 年 10 月 26 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 10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
32、58 期)的資本新規,銀行對于獲得國家重大補貼,并受到政府監督的股權投資,將采用250%的風險權重,相較此前表內股權投資 400%-1250%的風險權重出現了顯著降低。但考慮到能獲得國家重大補貼的項目數量不會很多,大部分股權投資業務仍將面臨較高的風險權重要求。如果按 2024 年五大行新增 600 億元股權投資規模計算,則意味著需補充資本規模在 1500 億元至 7500 億元(表 6)。表 6:五大行 AIC 需新增的資本估算 2024 年新增股權投資規模(億元)股權投資風險權重 需新增資本(億元)情形 1 600 250%1500.0 情形 2 600 400%2400.0 情形 3 60
33、0 1250%7500.0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五是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發展較為緩慢。作為既有機制的突破,投貸聯動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資提供了可能,是銀行加大對科技創業支持的全新路徑,但實施效果欠佳。其一銀行各部門以及各機構之間缺乏推薦、補償或共擔機制。由于不同機構的考核激勵、風險偏好、業務流程等存在較大差異,雙方在目標和行動上難以做到完全一致,建立業務聯動機制要付出較大的溝通成本和協調成本。其二傳統風控理念與科創企業的成長特點不適應。傳統商業銀行是低風險偏好者,往往基于企業抵押和現金流等發放貸款,與科創企業經營特點不相適應。與此同時,科創企業尤其是部分新經濟企業在營收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
34、與傳統企業相差較大,雖然其連續虧損,但在資本市場上廣受歡迎,這對銀行基于傳統的財務指標的分析手段形成挑戰。其三考核要求影響基層人員授信積極性。傳統考核體制下,商業銀行追求每筆貸款 100%成功收回,信貸質量考核和風險問責是按每一筆信貸業務來進行,對客戶經理來說,信貸客戶培育和貸款增長之“功”,卻難以抵補一筆不良貸款之“過”,導致客戶經理寧可不做,也不可錯做。六是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科技企業面臨約束。根據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資金投資企業股權并無限制,但在凈值化轉型、股市波動較大背景下,理財資金中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11 權益投資的占比不斷下降。截至20
35、24年6月,權益投資占理財產品余額比重降至2.86%這一歷史最低點(表 7)。這既與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理財產品投資風險偏好更趨于審慎有關,也與發行難度加大,風險控制、投資決策與資金募集難題上升。與此同時,投研能力不足、缺乏差異化的考核激勵機制等因素也始終制約理財資金對權益市場的布局。例如,在資金募集方面,根據資管新規,理財投資產業基金只能以發行封閉式私募理財產品來參與產業基金,而產業基金投資周期平均在 3-5 年。根據按照期限匹配的要求,理財資金來源期限也需要 3 年或 5 年以上,但事實上銀行能募集到的理財資金期限普遍以 1 年內產品為主,很難適應產業基金運作要求。表 7:理財產品權益類資產
36、投資占比(2015-2024)理財產品投資余額(億元)權益類資產投資占比(%)2015-12 23.67 7.84 2019-06 25.12 9.25 2020-12 28.84 4.75 2021-06 28.66 4.08 2021-12 31.19 3.27 2022-06 31.81 3.21 2022-12 29.96 3.14 2023-06 27.70 3.25 2023-12 29.06 2.86 2024-06 30.56 2.78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 三、思考與建議(一)加快出臺科技金融戰略規劃,并推動規劃的全面落地 科技金融是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其實現
37、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商業銀行要強化使命擔當,從戰略層面做好科技金融發展規劃,明確科技金融的目標愿景、實施路徑、保障措施等制度安排。同時,要認識到科技金融對銀行價值理念、風險偏好、人才培訓、業務能力等形成巨大新挑戰,需要跳出壘大戶、重規模的發展老路,從發展理念、風險偏好、組織機構、工作機制、產品創新、科技人才等方面全 12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面變革、頂層設計,并切實推動戰略的全面落地。(二)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好滿足科技企業融資需求 針對不同企業資金需求的不同,精準畫像,開發定制化金融產品。例如,專精特新成長貸、小巨人貸、技改創新貸、單項冠軍貸等,開發“專精特新
38、”專屬金融產品。大力拓展科技債券和資產證券化業務,并其募集資金專項用于符合國家戰略、支持關鍵核心領域科技創新的項目;加快構建與“專精特新”企業內在特征相一致的授信審批新模式。除了傳統的財務指標外,還應考慮科技含量、知識產權等因素。根據科創企業“軟資產”豐富的特點,推廣知識產權質押、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三)加快股權性投資業務發展,強化理財資金的對接 當前,商業銀行 AIC 從上海擴圍至北京等地,為銀行資金參與股權投資提供了新渠道。這不僅有利于能夠拓寬投貸渠道、增加信貸投放和多樣化盈利模式,還能夠提升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并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未來,要把握好機遇,加快股權投資業務發展。
39、一是建立“投資+貸款”聯動的頂層設計,構建協同發力的工作機制。既有強化與母行(總行、分行)與股權投資子公司之間的緊密協作,與要強化外部機構的跨界合作。二是優化投資模式與策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支持。積極探索直接投資、合作投資、產業基金、并購貸款等靈活多樣的投資模式,以適應不同企業和項目的需求。強化綜合服務,為被投企業提供包括戰略規劃支持、資金管理優化等在內的全方位、全周期資支持。三是強化理財資金對股權投資的對接。參考對標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的考核機制,吸引優秀人才;豐富權益投資策略,提升獲取超額回報的能力;平衡投資者與“+權益”產品之間的風險和收益期望,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四)基于技術
40、成熟度和企業生命周期,提供多樣化科技金融產品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47 期(總第 558 期)13 相比初創期企業,成熟期企業風險明顯下降,此時擴大規模、提高占有率、強化競爭優勢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金融支持任務主要是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即通過擴大規模、提升品牌、加快國際化布局等助力企業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轉化。為此,更好發揮銀行信貸資金作用,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投資的支持力度;積極運用銀團貸款、并購貸款、項目融資、出口信貸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其在境外開展業務活動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深化制造強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制造業戰略的對接合作
41、,強化對中國創造、中國品牌、中國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布局的金融支持;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重點領域的、有實力的制造業企業開展并購融資。(五)提高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層級,強化科技金融業務能力 銀行機構要提升對科技企業的支持強度,可以考慮要進一步提升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的經營層級,強化對科技金融的直接對接。要注重培養一支懂科技、懂產業、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有條件的機構可以參考普惠金融做法,成立專門的科技金融管理部門和經營團隊,統籌科技金融客群管理、產品創新及客戶經營;要圍繞科技企業不同生命周期,加強業務部門與風險部門協同,做好產品創新與迭代,提高產品適配性;建立適合科技企業發展的專門管理制度,從長期收益覆蓋長期風險的角度,制定專門考核制度,將激勵約束和盡職免責落到實處。(六)打造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生態圈,形成科技金融支持合力 科技企業細分行業眾多、技術門檻高、專業性強,需要信貸人員既能要懂技術和產業,也要看懂企業和市場,這是巨大的能力挑戰,很難依靠商業銀行自身來解決,為此需要強化與政府和各類機構的合作助,實現信息的實時對接反饋、互聯互動,需要強化與政府、投資機構、中介組織等合類機構合作,有效破解科技金融服務中“技術難看懂、產業前景難判斷、風險難識別、企業價值難評估、風險難緩釋”等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