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年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年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15頁).pdf(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倫敦經濟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劉 晨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4264 簽發人:陳衛東 審 稿:周景彤 梁 婧 聯系人:王 靜 劉佩忠 電 話:010 6659 6623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4 年 8 月 2 日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解讀系列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解讀系列之三三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助力
2、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從歷史、現在和未來看,發展未來產業具有重大意義。未來產業的不同特征決定了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需要高度關注基礎性技術攻關、多方主體協同參與、兼顧發展與治理?;诖?,決定從多方面作出部署,為下一步政策重點提供了明確指引。研究院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1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
3、前瞻性新興產業1。繼 2014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各級政府圍繞未來產業作出一系列部署。特別是 2023 年以來,未來產業已經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2023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 年 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4 年 7 月,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提出“
4、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一、發展未來產業的重大意義(一)從歷史看,各國過去持續加碼的未來產業部分已經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未來產業本質上是動態概念,伴隨全球經濟發展和產業更替演變,每個時代都存在產業更替和當下階段未來產業的孕育??v觀全球產業發展史,每次工業革命都伴隨著一系列未來產業的涌現,未來產業從技術研發到落地再到產業化應用也深刻改變了國家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格局。英國率先發明、廣泛應用以蒸汽機為代表的18世紀未來產業,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與領導者;美國依托以電動機、內燃機、計算機等為代表的一批 19 世紀、20 世紀的未來產業,成為超級經濟大國。從主要發達國家的歷史數據來看,
5、各國在工業革命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通過推動不同時期未來產業發展,實現了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增速(表 1)。我國早期布局的新能源、光伏等產業正持續釋放紅利。1986 年 11 月,高技術 1 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2024 年 1 月。2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正式發布(即“863 計劃”),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選擇生物、航天、信息、先進防御、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15 個主題項目作為我國發展高科技的重點。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其中的重點領域之一。2001 年,國務院發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優先
6、發展技術領域,將鋰離子電池及相關產品列為優先發展技術領域,為鋰電池產業化奠定了基礎。2009 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布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2,進一步為新能源汽車產業落地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據中國汽車協會數據,2024 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492.9 萬輛和 494.4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0.1%和 32%,銷量全球市場占有率由 2023 年的 31.6%升至 35.2%。表 1:美國、英國和日本經濟增長和 TFP 的增長(%)國家 美國 英國 日本 類別 GDP TFP GDP TFP GDP TFP 1820-1
7、870 年 4.2 0.15 2.05 0.15 0.41 1870-1913 年 3.94 0.36 1.9 0.31 2.44 0.21 1913-1950 年 2.84 1.62 1.19 0.81 2.21 0.2 1950-1973 年 3.93 1.75 2.93 1.48 9.29 5.12 1973-2003 年 2.93 0.91 2.15 0.65 2.62 0.63 1820-2003 年 3.62 0.7 1.97 0.61 2.7 1.23 資料來源:Maddison A.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Essays i
8、n Macro-Economic HistoryJ.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二)從現在看,當前國內外形勢下亟需加快培育壯大未來產業 前沿技術一旦跨越產業化的“達爾文?!?,就有望高速增長成為一批千億級、萬億級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催生規模龐大的新興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從而成為引 2 通過提供財政補貼,計劃在 3 年左右的時間內,每年發展 10 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 1,000 輛新能源汽車進行示范運行。這項計劃涉及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務出行、市政、郵政等公用領域,目標是到 2012 年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 10%。3“達爾文?!笔强?/p>
9、技成果轉化中的一種現象,用來形容技術研發與市場生產脫節。從技術發明到應用再到產業化,需要長時間反復驗證和大量資金投入,這個科研機構和企業都不愿觸碰的中間地帶,猶如魚蝦水草都無法生存的“死?!?,阻擋著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腳步。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3 領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加快未來產業發展既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外部形勢要求,也是我國持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自身現實需求。從國際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演進,為了贏得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搶占世界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強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布局,出臺相關發展戰略,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表 2)。表 2:主
10、要經濟體圍繞未來產業持續加碼 資料來源:世界主要經濟體未來產業布局的重點領域,王怡帆、李曉華,企業改革與發展2023 年 11 期 4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表 3:2023 年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前 20 名的國家 資料來源:2023 年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報告 從國內看,近年來我國未來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據2023 年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報告4,2023 年美國、中國已連續兩年占據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榜前二名,其中美國在創新生態系統和技術能力、產業多樣性和新興產業方面位居榜首,中國在人才與教育方面位列全球第一(表 3)。一批先行城市也已在未來產業孵化培育上取 4 2
11、024 年 2 月由科技咨詢機構 ICVTA&K 發布,根據 2023 年的技術熱點,綜合考慮產業技術創新與趨勢、市場需求與趨勢、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政府政策與法規、社會與文化變遷等因素,評選出八大未來產業。所選產業分別是量子信息、深空深海探測、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與腦科學、先進通信和生物技術。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5 得顯著成效。例如,安徽量子信息、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浙江類腦智能、江蘇未來網絡等逐步形成一批全球創新引領成果。同時,國內與部分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差距依然明顯,需要通過未來產業發展進一步激發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
12、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從我國對世界技術前沿的追趕進展情況來看(圖 1),2019 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僅有美國的 40%左右,距離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仍有明顯差距。特別是 2007 年以來,我國相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勢頭明顯放緩。圖 1:中、美、日、德、英五國全要素生產率(1956-2019 年)(PPP 計價)資料來源:美國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數據庫(FRED)(三)從未來看,我國重點部署的未來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4 年 1 月,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前瞻性部
13、署,同時也提出打造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等標志性產品。從長遠來看,這些未來產業賽道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例如,人形機器人領域,隨著本體制造、驅動控制、智能感知、大模型等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在工業領域,人形機器人可以承擔危險環境下的作業任務,如核電站維修、化工廠巡檢等;在服務領域,人形機器人正在進入醫療康復、家政服0.20.40.60.811.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中國 6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務、教育陪伴等多個場景。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形機器人在助老助殘方面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高盛預測,在最理想的情景下(產品設計、用例、技術、可負擔
14、性和公共接受度等障礙被克服),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或將達到 1540 億美元。量子計算領域,量子計算較傳統計算具有更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和更低的能耗,同時運算能力根據量子比特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在未來AI領域具有較大潛力。據國際咨詢機構 ICV 數據,中美是量子計算整機公司最多且類型分布最廣的國家,且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與海外科技巨頭差距正不斷縮小,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比國際同類量子計算機具有更大的速度優勢。據 ICV 預測,量子計算的應用邊界有望繼續拓展,2023-2035 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從 47 億美元激增至 8117 億美元(圖 2)。圖 2:全球量子計算產業規模
15、(十億美元)資料來源:ICV 二、從未來產業的主要特征看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需要關注的重點(一)先發鎖定性和爆發式增長決定了投入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基礎性技術攻關 未來產業具有鮮明的先發鎖定性。先行國家能夠通過建立包括專利技術、知識產權、標準規范等在內的“先發壁壘”,沿著上下游產業鏈培育完整生態,成為區域性0.81.34.76.110.543.4215.5811.7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20212022202320252027202820302035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7 乃至全球性的技術和產業中心。例如,美國依托在半導體領
16、域的先發優勢和全球話語權,構建了“阿斯麥光刻機臺積電先進制程英偉達AI芯片”全球壟斷供應鏈,控制全球半導體總市值超過 4 萬億美元。同時,未來產業一旦突破和形成,往往會引發相關生產、生活領域的根本性變革,實現爆發式增長。例如,隨著數字化進程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創新不斷涌現,數字化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斷擴展,數字經濟作為曾經的未來產業正在持續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加速器和倍增器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速持續超過 GDP 增速(圖 3)。據國家數據局數據,2023 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 12 萬億元,占 GDP 比重達 10%。圖 3:2015-2022 年我國
17、GDP 和數字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速(%)資料來源:Wind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茖W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在此背景下,需要推動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然不足。2021 年,我國基礎研發占總研發支出比重為 6.5%5,遠低于美國(14.8%)和日本(12.7%);5 據統計局數據,2022 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 R&D 經費比重為 6.57%,考慮到 OECD 目前披露的其他國家數據僅更新至 2021 年,因此本
18、文統一選取 2021 年數據比較。0510152025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速中國GDP增速(不變價)8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測算的創新投入分數6來看,我國近年來與美國、日本仍有不小差距(圖 4)。同時,我國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據斯坦福大學編制的2022 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我國共 7795 人上榜,低于美國(7.8 萬人)、英國(1.8萬人)和德國(1萬人)?;A研究是催生顛覆性技術的源頭活水,是孕育未來產業的搖籃。面對當前發展未來產業的機遇和不足,有必要繼續加大基礎研究
19、經費投入。圖 4:主要國家基礎研發占總研發支出比重和創新投入指數情況 資料來源:OECD,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二)不確定性決定了需要多方主體協同推動投入增長機制不斷完善 未來產業的發展在技術、市場和組織等方面存在著眾多不確定性。一是技術的不確定性。在產業發展初期,難以事先準確判斷哪條技術最終會成功。1995 年以來,全球 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 Gartner 每年發布新興技術成熟度報告(圖 5),分析預測與推論各種新技術的成熟演變速度及要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然而,該曲線對于技術預期成熟時間的預測始終缺乏準確性。例如,2012 年音頻挖掘/語音分析技術普及年 6 創新投入指數由五個分項組成,涵
20、蓋了推動和促進創新活動的經濟要素,分別是:制度、人力資本和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0%5%10%15%20%02040608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中國:基礎研發占總研發支出比重(右軸)美國:基礎研發占總研發支出比重(右軸)日本:基礎研發占總研發支出比重(右軸)創新投入指數:中國(左軸,分)創新投入指數:美國(左軸,分)創新投入指數:日本(左軸,分)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9 預期為 5-10 年,但該技術 2013 年便脫離曲線;2012 年大數據普及年預期僅 2-5 年,但 20
21、13 年其普及年預期增長為 5-10 年。圖 5:2022 年新興技術成熟度路線 資料來源:Gartner 二是應用場景的不確定性。雖然根據技術的性質及其轉化形成產品的功能可以大致推測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場景,但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是技術和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未來產業相關的新技術落地場景難以事先預判,甚至一些性能非常優異的技術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場景而失敗。例如,2021 年元宇宙以其融合虛擬與現實、集社交、娛樂、商業于一體的全新人類交互方式爆火出圈,但由于選擇消費場景落地的同時存在始終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用戶體驗不足、內容匱乏等問題,落地應用遠未達到預期。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2023 年對于虛擬現
22、實和增強現實產品的購買意愿下降了 23%。此前重點布局元宇宙項目的 Meta 公司也因經營業績不佳,要求其旗下負責 VR、AR 和元宇宙的硬件團隊在 2026 年前削減近 20%的支出。三是成功實現產業化的不確定性?;仡櫤芏嗲把丶夹g及新興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從科學發現、新技術的工程化到產業化往往要經歷數十年時間,即使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時間近年來有所縮短,但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要 10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持續進行基礎研究、新產品開發和工程化商業化的投入,但難以保證營收,很多企業因無法承受長期的虧損而退出,有可能會進一步放緩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例如
23、,摩托羅拉在 20 世紀 90 年代組建的銥星系統雖然技術功能強大,但由于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支撐其高額的投資而導致銥星公司破產。因此,需要加快構建與未來產業成長相適應的創新生態系統,呵護未來產業從投入到增長全過程的有效運轉。從國內外經驗看,前沿基礎研究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管理制度、經濟金融、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社會氛圍等全面支撐,除了相關企業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也涉及政府部門、研發機構、金融機構等主體之間的多維度協同合作。通過厘清培育未來產業在技術、數據、人才、資本等方面的發展瓶頸,構建未來產業協同創新的共同體,賦能未來產業發展。一是通過政府頂層規劃和政策推動,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和
24、資金支持。二戰爆發后,美國政府成為美國科技創新最大的支持者和最主要的贊助者。1941 年 6月,美國成立了由萬內瓦爾布什(Vannervar Bush)任主任的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OSRD),這個機構成為二戰期間美國國家科學研究的中樞機構,成功開展了合成橡膠、批量生產的青霉素、雷達、無線電引信和原子彈的研究工作。自1957年開始,美國政府對研發費用的投資已經超過了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 2%,1966 年達到最高的2.8%,1956 到 1979 年,聯邦政府是美國研發經費的最主要提供者。此外,國會制定保護知識產權的專利制度,推動技術市場化的轉讓制度,實行稅收抵免制度和反壟斷立法等,為美國科技創新
25、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二是構建多主體協同研發機制,實現未來產業核心技術的快速攻關。20 世紀 70年代中后期,日本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VLSI),以富士通株式會社、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日本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5 家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企業為主體,以官辦的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綜合研究所等為支撐,通過設立聯合研究所和企業內部研究所等,圍繞下一代計算機所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并實現了突破。1986 年,日本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生產國。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11 三是在政府引導下逐步完善金融對產業科技創新的長效支
26、持。政府方面,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政府建立了非常詳細的各類企業的發展情況數據庫,包括企業的規模、人數、區位、產品市場、發展階段、生產規模、主要融資形式、當前的主要問題等,并實時更新相關數據和企業動態,為金融機構分析各類企業的最優融資模式和規模提供了信息支持。間接融資方面,由于傳統商業銀行穩健運營、風險控制的偏好難以匹配科技型企業的“輕資產、高風險、高成長”特征,以硅谷銀行為代表的科技銀行對現有銀行的金融功能進行創新和完善,充分發揮渠道支持作用,將銀行貸款、風險投資、資本并購相結合,形成“投貸聯動”的支持模式。直接融資方面,美國不僅形成由主板市場、二板市場、區域性交易所、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和地方性柜
27、臺交易市場的金字塔型結構,極大地滿足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直接融資和創業風險資本退出的需要。同時,資本市場建立了“自愿升級、強制降級”的轉板制度,并可實現跨級轉板,有利于提高上市科創公司整體質量,形成對硬科技的準確價值判斷。(三)顛覆性決定了未來產業投入增長過程中需兼顧發展與治理 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基礎,一旦轉化形成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將會對現行規則、制度等持續提出新要求。例如,雖然國內低空經濟產業正處于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仍面臨空域資源申請繁瑣、政府部門職責不清、飛行服務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人工智能給世界帶來重大變革的同時,也引發了社會關于AI 導致結構性失業、隱私
28、信息泄露、數據過度收集和濫用、易被犯罪分子使用、加劇壟斷行為等一系列倫理問題的廣泛討論。據麥肯錫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到 2030 年預計 3.75 億名勞動者可能面臨再就業問題;美國福布斯網站稱,人工智能已經成為電信詐騙領域最強力的武器。同時,未來產業標準化建設也成為全球話語權競爭的重要領域。歐盟委員會出臺的歐洲人工智能,提出要率先確立合適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法律框架,對現有人工智能產品的權責進行規范,深入分析面臨的各項挑戰,也需要相關各方通力合作,并通過歐洲人工智能聯盟出臺具體的人工智能倫理準則;歐盟委員會出臺的民用、國防和航天工業協同行動計劃,明確探索航天事業的民用軍用融合模式,與
29、相關利益方密切合作,促進民用與國防混合標準的使用 12 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和新規則的制定;歐洲的新能源戰略也通過加強氫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統一監管規則,積極爭取國際標準制定權和全球領導權,占據全球氫能產業制高點。三、決定全面部署下一步政策重點 未來產業發展涉及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中試熟化、上市推廣、場景拓展以及技術、產品標準形成等環節,決定提出的“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不僅需要持續加大資本投入,也需要優化政策、人才、技術、數據等各類資源配置。結合未來產業的主要特征,下一步未來產業發展與投入增長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強化基礎研發能力,推進未來產業關
30、鍵技術突破。決定指出,“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等;同時也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應持續加強未來產業領域基礎研究能力。集中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領域專家成立聯合攻關工作組,引導和支持未來產業相關產業鏈各環節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小巨人”企業組建專項領域產業研發聯盟,針對關鍵技術薄弱環節、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技術標準,形成技術生態體系,在持續迭代中不斷優化產品和技術。另一方面,加大培養重點領域人才,完善產、學、研、
31、用一體化的人才培育機制。推動企業、科研機構針對未來產業、重點技術探索多元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路徑。圍繞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領域,完善從短期到長遠期的人才引進和培育計劃,大力培養高級、復合型、應用型、基礎型等不同類型人才。篩選國家重點行業重要人才,建立國家級專家人才庫,對入庫科研人員考慮個稅減免優惠和專項補貼。對海外高層次專家設定專項人才引進計劃,通過提供包括綠卡、研究團隊組建、啟動資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持,持續完善引人機制,爭取實現“一人一策”。二是充分發揮各主體作用,形成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全過程支持體系。決定圍繞強化政府多方位支持、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金融體制等方面作出宏觀觀察
32、2024 年第 35 期(總第 546 期)13 全面部署。政府方面,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科技源頭問題、基礎問題做好探索性研究,探索發布前沿技術攻關目錄與未來產業發展指引,建立未來技術動態清單,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搭建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基礎平臺。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發資金、政府產業引導資金與市場化投資基金的聯動機制,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和導向作用。綜合采用政府采購、消費補貼、資質發放、試點示范等方式持續釋放需求潛力,推動未來產業加速商業化轉型。企業方面,建設未來產業科創企業孵化基地,引導科創企業前瞻謀劃新賽道,按產業需求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
33、為關鍵核心技術驗證提供試用環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金融機構方面,加大耐心資本支撐。針對未來產業孵化培育長周期、高風險、高投入等特征,未來產業的資金支持更需要“耐心資本”,亟需加快形成未來產業從基礎研發、小試中試到產業化不同階段的差異化資金支持機制。鼓勵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等加大投入,支持商業銀行探索設立專戶科技貸款運營機制,實現“專戶專貸、專項考核”,科技賬戶只能發放科技貸款,緩解銀行對不良資產的顧慮。三是完善治理體系建設,為未來產業投入平穩增長保駕護航。決定強調,“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應加快未來產業治理模式,創新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探索建立“邊孵化邊調整”的市場導引制度,鼓勵部分發展較快地區開展改革政策先行先試。探索適用未來產業發展的“沙盒”監管措施,實行分級分類監管,根據風險類型和重要性、敏感性程度,對不同產業活動設定差異化監管要求、賦予不同主體責任。完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推動科技界與未來產業界自律,推動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應用全鏈條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面向社會普及科技倫理知識,引導公眾理性關注并參與科技倫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