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3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態環境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37頁).pdf(3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二二三年十月目目 錄錄前前 言言.1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要求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要求.2二、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二、積極減緩氣候變化.4(一)調整產業結構.4(二)優化能源結構.4(三)調整交通運輸結構.7(四)促進節能提效.8(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10(六)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11(七)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13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14(一)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14(二)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14(三)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15(四)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16(五
2、)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17(六)提升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韌性.18四、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四、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19(一)初步構建制度框架體系.19(二)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20(三)完善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21(四)加強管理和能力建設.21五、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五、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22(一)推動立法、政策和標準制定.22(二)完善經濟政策.23(三)加快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監測體系建設.24(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25(五)加快人才培養.26(六)深化低碳城市試點.26(七)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26六、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六、積極參
3、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27(一)深化應對氣候變化高層交往.27(二)推動多雙邊氣候變化談判.29(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30七七、關于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本立場和主張.32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前前 言言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關系人類前途和未來,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完整
4、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2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超過 51%。截至 2022 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17.5%,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 12.13 億千瓦。2021 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 24.02%。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 2.38 億噸,累計成交金額109.12 億元。為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2022 年以來的進展
5、,分享中國應2023年度報告2對氣候變化實踐和經驗,增進國際社會了解,特發布本報告。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要求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要求2022 年以來,中國繼續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求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2023 年 7 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
6、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并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加強統籌協調。新一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開始運行,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等關系。堅持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并重。生態環境部印發應對氣候變化重點任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3(2023-2025)。加快發展方式綠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低碳轉型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
7、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8、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正確處理好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2023年度報告4二、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二、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一)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 年,全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 15.5%和 31.8%,較 2012 年分別提高了6.1 和 3.6 個百分點,2023 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
9、加值同比增長 1.7%。通過實施能效提高、節能降耗、產品設備升級等措施,十年來,中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 26.4%,以年均 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 6.2%的經濟增長,相當于少用 14 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 30 億噸。嚴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嚴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兩高一低兩高一低”)項目盲目)項目盲目上馬上馬。修訂出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嚴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效準入關,強化項目環評、嚴格“兩高一低”環境準入。將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淘汰落后產能等情況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通過例行督察和拍攝制作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查實一批突出問
10、題,公開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充分發揮警示震懾作用。(二)優化能源結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5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2022 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 17.5%,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 1.52 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 12.13 億千瓦。-風電新增 3763 萬千瓦,總裝機量達到 3.65 億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 8741 萬千瓦,總裝機量達 3.93 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 334 萬千瓦,總裝機量達 0.41 億千瓦;-常規水電新增 1507 萬千瓦,總裝機量達 3.68 億千瓦;-核電新增 225 萬千瓦,總裝機容量 0.55 億千瓦;-全國已建成加氫站
11、數量超過 350 座,約占全球總數的 40%。圖 1.2012-2022 年風電、水電、光伏、核電累計裝機2023年度報告6a 新增發電裝機比例b 發電總裝機比例c 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總發電裝機比例圖 2.2022 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情況提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提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加強煤炭清潔安全高效利用,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2022 年全年完成改造 2.9 億千瓦以上,截至 2022 年底,累計完成燃煤電力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10.6 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比重約 94%,火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下降 0.3%。2023 年實現全面供應國
12、 VIB 標準車用汽油。加速發展新型儲能加速發展新型儲能。截至 2022 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 870 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約 2.1 小時,比 2021年底增長 110%以上。2022 年新增裝機中,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占比分別達 3.4%、2.3%。此外,飛輪、重力、鈉離子等多種儲能技術也已進入工程化示范階段。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7圖 3.2015-2022 年中國火力發電平均供電煤耗(三)調整交通運輸結構鐵路鐵路、水路貨運占比持續提升水路貨運占比持續提升。截至 2022 年底,全國鐵路貨運量比 2017 年增加 12.96 億噸,在全社會貨運量中占比由
13、2017 年的 7.8%增加至 9.8%;水路貨運量增加 18.75 億噸,在全社會貨運量中占比由 2017 年的 14.1%增加至 16.9%。大宗貨物綠色集疏運輸比例不斷增長大宗貨物綠色集疏運輸比例不斷增長。環渤海、長三角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等 17 個港口,煤炭集港全部改為鐵路和水路運輸。2022 年,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的鐵礦石、煤炭通過鐵路、水運、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等方式的疏運比例分別達到 70.0%和 92.3%,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 875 萬標箱,同比增長 16%。2023年度報告8中長距離運輸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公轉鐵、公轉水”持續推進持續推進。京津冀及周
14、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力度不斷加大。截至 2022 年底,晉陜蒙煤炭主產區大型工礦企業中煤炭和焦炭的長距離運輸,鐵路運輸比例提升至 75%以上。(四)促進節能提效大力推進工業領域提質增效大力推進工業領域提質增效。加速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轉型,組織綠色制造標桿創建,截至 2023 年 3 月,累計培育國家層面綠色工廠 3616 家、綠色工業園區 267 家、綠色供應鏈企業 403家,帶動推廣綠色產品近 3 萬種。推進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紡織等行業創建 86 家能效“領跑者”企業,行業內先進綠色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
15、率(PUE)值降至 1.1 左右,帶動各地近 7 萬家制造業企業實施智能制造,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9000 余個,其中 2500余個基本完成了數字化轉型,209 個探索了智能化升級。2012-2022 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幅度超過36%,大宗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近 10 個百分點。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動落實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夏熱冬暖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9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標準的修訂。結合各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開展建筑節能改造,2022 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
16、舊小區 5.25 萬個,各地結合改造共改造提升水電氣熱信等各類管線 4.83 萬公里。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深入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截至 2022 年底,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共70.32 萬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 54.26 萬輛,占比 77.2%。全年完成運營里程 291.6 億公里,客運量 353.37 億人次。2022 年,充電基礎設施年增長數量達到 260 萬臺左右,累計數量達到 520萬臺左右,同比增長近 100%,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同比下降 4.7%。2022 年我國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全年新接船舶訂單總量 49.1
17、%。全國機場場內電動車量占比約 24%,車輛設備國產化率超過 90%,年旅客吞吐量 500 萬人次以上機場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備實現“應裝盡裝、應用盡用”。加強新建、改擴建機場綠色建造和清潔能源應用,有序開展“雙碳機場”評價工作。2023年度報告10專欄一專欄一 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1620 萬輛,占汽車總量的 4.9%。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 312.8 萬輛,同比增長 41.6%。新能源汽車新注冊登記量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 26.6%。2022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705.8 萬輛和68
18、8.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96.9%和 93.4%,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圖 4.2018-2022 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變化情況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推動 89.7%的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發布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示范案例 483 個,評選 146 家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相較 2020 年,2022 年全國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綜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別下降 2.44%、2.52%和 2.51%。(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1控制甲烷排放??刂萍?/p>
19、烷排放。編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統籌煤層氣開發和煤礦瓦斯綜合治理,編制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方案,組織開展煤礦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技術示范。推動農業和廢棄物處理領域甲烷排放控制??刂坪鷾厥覛怏w排放控制含氟溫室氣體排放。繼續落實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推動修訂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和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要求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各地不得新建、擴建用以生產制冷劑、發泡劑等受控用途的二氟甲烷(HFC-32)等 5 種氫氟碳化物(HFCs)化工生產設施(不含副產設施)。加強數據統計和管理,開展 HFCs 生產、使用及進出口統計調查和生產企業核查,制定
20、 2024 年度全國 HFCs 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加強HFCs 的進出口許可審批。(六)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高森林與草原碳匯。提高森林與草原碳匯。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截至 2021 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24.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2022 年完成造林 6304 萬畝,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 13.14億畝。2023年度報告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提前實現到 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推動 18 個市(縣)和 21 個國有林場開展林業碳匯試點建設工作。增強濕地碳匯增強濕地碳匯。2022 年,濕地保護法實施,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等 18
21、 處國際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 82 處,總面積 764.7 萬公頃。完成東部平原區湖泊濕地碳儲調查。增加農田土壤碳匯。增加農田土壤碳匯。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推進秸稈還田沃土。2022 年,東北典型黑土區完成黑土耕地保護利用面積 1.01 億畝次,全國秸稈還田約 4 億噸,提升了農田土壤碳匯能力。提升海洋碳匯。提升海洋碳匯。印發實施 6 項技術規程,規范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 3 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碳匯計量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開展藍碳生態系統典型分布區域碳儲量調查和碳匯監測試點工作。海南出臺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工作方案。發展巖溶和其他碳匯。發展巖溶和
22、其他碳匯。開展西南典型流域巖溶碳匯本底調查,編制巖溶碳匯監測國家標準 2 項,啟動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巖溶碳匯人工增匯試驗場建設。推進水土保持碳匯作用、機理和測算方法研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3(七)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出臺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出臺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2022 年 6 月,印發實施國家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并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之一。截至 2023 年 9 月,已有 29 個?。▍^、市)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積極開展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積極開展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試點。推動城市和產業園區組織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聚焦重點
23、領域和行業,從目標、管理、路徑、技術等方面,提升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水平。截至 2022 年底,組織開展了 9 個?。▍^、市)6 個重點行業的 415 個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7個產業園區規劃環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和 16 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減污降碳協同等試點。浙江省積極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深圳市大鵬新區發布減污降碳協同指數。強化環境質量改善和碳排放協同管理。強化環境質量改善和碳排放協同管理。全國燃煤鍋爐從近50 萬臺降低到目前不足 10 萬臺,減少燃煤使用量 4 億多噸。北方地區完成農村散煤治理 3700 萬戶左右,減少散煤消費量7000 多萬噸。淘汰老
24、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輛超過 3000 萬輛。在實現大氣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的同時,協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度報告14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一)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2022 年 6 月,17 部委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的重點任務,對當前至 2035 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部署。印發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強化省級行政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二)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加強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評估和管理
25、加強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評估和管理。編制形成2023 年中國氣候風險評估報告,研究編制適應氣候變化脆弱性、影響和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印發 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完成氣象災害致災因子調查和危險性評估以及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調查,建設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探索建立常態化普查評估機制。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 2023、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5加強氣候變化高端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氣候變化高端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和應用。深入開展基于數值模式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能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搭建極端事件在線快速歸因
26、原型系統。加強部門聯動,強化直達基層責任人的氣象紅色預警“叫應”機制。強化綜合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綜合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編制印發“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構建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加強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搶險救援、自然災害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設,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區域布局,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三)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水資源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水資源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加大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力度,2022 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 6100 億立方米以內。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加快修復河湖
27、生態環境,推進華北地區等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在長江上中游、黃河中上游、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6.3 萬平方公里。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索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提升陸地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陸地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配套的 92023年度報告16個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全部印發。部署 52 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 8000 萬畝。支持25 個地市開展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2022 年以來,部署29 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預期完成
28、修復治理面積 32 萬畝。組織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和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逐步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提升海洋提升海洋與與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印發“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紅樹林、海草床、濱海鹽沼、海藻場等海岸帶藍碳保護恢復。建立海岸帶氣候變化綜合風險評估決策支持系統,強化海平面變化監測和影響評估。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嚴控新增圍填海,加強無居民海島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四)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
29、能力。強化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 年,全國已累計建成 10 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 1 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全國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7強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啟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申報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內澇防治能力,授予 26 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00 余個城市開展了國家園林城市建設,全國各地建設 3520 個“口袋公園”。發布首批 19 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名單,78 個城市開展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強化健康領域適應
30、氣候變化能力。強化健康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完成世界衛生組織(WHO)“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倡議研究”雙年度項目,開發高溫熱浪健康風險預警模型技術,開發預警發布平臺。強化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開展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2022 年新增公路綠化里程約 11 萬公里。鐵路系統新增鐵路宜林地段實現全面綠化,全國鐵路綠化里程累計達 5.59 萬公里,鐵路線路綠化率達 87.32%。(五)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統籌劃定落實統籌劃定落實“三區三線三區三線”。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
31、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全國劃定陸海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 319 萬平方2023年度報告18公里,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優先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支撐作用,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城市化地區空間布局。適應人口總量、結構變化和流動趨勢,分類引導城市化地區高效集約發展。調整城鎮內部空間功能結構布局,依托構建社區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區域布局。優化防災減災
32、救災資源區域布局。統籌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和城市地區排澇以及沿海城市防臺防潮等需求,科學劃定洪澇風險控制區,明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控區域,保障洪澇災害風險防控設施布局,提高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六)提升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韌性強化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快推進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工作,建立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氣候系統、水資源、珍貴瀕?;蛘咛赜幸吧鷦又参?、雪山冰川凍土和自然災害影響的預測體系,完善生態風險報告和預警機制。開展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影響研究,建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19變化適應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強化黃
33、河流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黃河流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黃河流域開展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工程與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進行重點水源涵養區封育保護等。實施“黃河流域適應計劃提升氣候韌性”技援項目,研究編制黃河流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四、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四、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一)初步構建制度框架體系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法規制度體系。2023 年印發2021、2022 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明確配額發放、調整、核定及清繳履約等管理流程,啟動發電行業 2021、2022 年度配額分配和清繳履約工作。推進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機
34、制推進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機制。編制形成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及配套管理制度,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2023年度報告20(二)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全面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全面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 家,履約完成率為 99.5%。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圖 5.全國碳市場成交量及收盤價情況發布關于做好 2021、2022 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相關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
35、、2022 年度)配額發放和履約工作。第二個履約周期新增上線 2021 和 2022 年度碳排放配額標的“碳排放配額 21”和“碳排放配額 22”。通過豁免機制、靈活機制等多項措施,助力企業完成履約清繳工作,全面保障履約完成。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1(三)完善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加強碳排放數據管理的制度規范加強碳排放數據管理的制度規范。2022 年制修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發電設施,提升了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日常監管工作機制建立日常監管工作機制。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聯合監管工作機制,強化對企業排放情況的日常
36、監管,要求企業對碳排放關鍵參數實施月度存證,省市兩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加強數據技術審核。強化執法強化執法。2022 年以來,持續推動發電行業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問題整改,公開曝光 4 家技術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典型問題案例。編制發電行業碳排放現場監督執法指南,將碳排放監督執法列入生態環境執法。(四)加強管理和能力建設建設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建設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實現碳排放數據報送、日常監管、第三方核查、配額分配、交易履約、分析決策等全業務線上操作,實現數據統一管理和集中調度。完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2023年度報告22加強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強培訓和能力建設。組織舉辦系列提升市
37、場主體綜合能力培訓班,就平臺應用、配額分配、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規范等工作要求,對相關單位等開展全方位培訓。組織出版全國碳市場百問百答(第一版),通過全國碳市場幫助平臺及時解答相關政策和技術問題 806 個。五、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五、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一)推動立法、政策和標準制定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立法。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法、能源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工作,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內容寫入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法律。完善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完善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政策體系。制定出臺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減污降碳等重
38、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財政支持、統計核算、科技、教育、標準等支撐保障方案,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發布溫室氣體環評技術指南 12 項;批準 2 項碳排放相關國家計量基準、71 項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3碳排放相關計量標準裝置和研制 474 種碳排放相關標準物質。發布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及氣候宜居指數等國家標準。建立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達標管理制度,制定出臺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系列標準,發布 9批道路運輸車輛達標車型。(二)完善經
39、濟政策推動碳排放權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碳排放權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一體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延續新能源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延續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等行業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發行綠色金融債,按季度開展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增加 1000 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再貸款額度。截至 2022 年末,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
40、用專項再貸款余額分別為 3087 億元、811 億元,綠色貸款余額22.03 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超過 1.5 萬億元。推出碳中和2023年度報告24債券、藍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轉型債券等產品。推動 23 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組織報送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印發氣候投融資項目入庫參考標準。健全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健全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將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由 6 個城市擴大到全國 48 個市(市轄區),出臺相關項目實施指南。印發綠色數據中心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深化電價政策和電力交易改革。深化電價政策和電力交易改革。落實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創
41、新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煤、電上下游協調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慮企業能耗、環??冃У纫蛩匮芯客晟聘吆哪苄袠I階梯電價政策。延續新建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平價上網政策。推動開展綠證交易,2022 年綠證交易量 969萬個,較 2021 年增長 15.8 倍。(三)加快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監測體系建設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形成能源活動部分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探索工業核算方法。初步完成 2015 年-2020 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并啟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修訂。推動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庫建設。發布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研制碳源匯監測核校支撐系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5推動碳
42、監測評估試點。推動碳監測評估試點。實現重點行業、城市、區域三個試點層面全覆蓋,5 個試點行業共建成 93 臺在線監測設備,建成63 個高精度、95 個中精度城市監測站點。印發 10 余項碳監測技術指南或規程。(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能力。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能力。把應對氣候變化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建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在水土保持碳匯能力、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模式、交通領域科技示范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相關研究。持續開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推動燃料電池、建筑綠色低碳、新能源汽車等 3 家“雙碳”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
43、目錄編制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目錄編制。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等 20 余個重點專項以及“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等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探索“技術+金融”融合的轉移轉化模式。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示范應用,石油石化企業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正式投運。編制印發涵蓋節能減排與低碳等六個領域 85 項技術的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以及涵蓋節能提高能效、非化石能源等領域 35 項技術的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2023年度報告26(五)加快人才培養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推進“雙碳”相關新職業的設立和管理工作,構建形成完整的國家“雙碳”職業體系,
44、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2022 年版)中新增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新職業,制定碳排放管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組織開展培訓活動,加強碳排放管理和碳市場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出版碳達峰碳中和干部讀本。(六)深化低碳城市試點開展低碳城市試點進展評估開展低碳城市試點進展評估。2023 年上半年,對全國三批81 個低碳城市試點開展評估,圍繞低碳試點工作的主要任務,評估整體進展,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形成并發布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評估報告,為推動更多城市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益借鑒。(七)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政府積極宣傳引導政府積極宣傳引導。圍繞“全國節能宣傳周”
45、“全國低碳日”“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開展宣傳活動,利用新聞媒體向社會公眾普及氣候變化知識,宣傳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7成效。開展綠色出行宣傳月和公交出行宣傳周活動。企業積極行動企業積極行動。中央企業“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多家企業專門成立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基礎研究。2022 年 3 月,海南電網與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共同打造的海南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正式上線發布。吸引公眾廣泛參與。吸引公眾廣泛參與。提升碳普惠公眾參與程度,激勵全社會參與碳減排。深圳打造“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至今已有 80.5 萬戶家庭開通碳賬戶,累計碳減排量約
46、1.2 萬噸,等效節約標準煤約 4516 噸。舉辦綠色低碳亞運會和大運會。六、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六、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一)深化應對氣候變化高層交往領導人氣候外交提升全球氣候治理凝聚力。領導人氣候外交提升全球氣候治理凝聚力。自 2022 年至2023 年 6 月底,習近平主席在 60 余次的重要會議和活動中強調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視頻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提出“我們要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進程,將雄心轉化為行動,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協同應對氣候2023年度報告28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同美國總
47、統拜登在印尼巴厘島會晤,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等離不開中美協調合作;-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圍繞深化綠色伙伴關系達成重要共識;-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德國總理朔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巴西總統盧拉等舉行會晤,強調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高層對話交流凝聚政治共識高層對話交流凝聚政治共識。2022 年以來,繼續推動氣候變化議題作為高層對話交流的重要內容,加強政治動力。-兩次召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中美氣候特使及團隊開展多次磋商,就加強雙邊合作、共同推動多邊進程進行對話交流;-與歐盟、加拿大共同舉辦第六、七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
48、主辦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出席第三十一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77 國集團和中國”環境、科學、技術和創新部長級會議、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9論壇領導人會議和部長級會議、哥本哈根氣候部長級會議、彼得斯堡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第二屆中日韓碳中和論壇等,凝聚政治共識。-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秘書處、國際能源署加強溝通交流,與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埃及、阿聯酋等國家開展部長級雙邊會談,增進理解、增強互信。(二)推動多雙邊氣候變化談判全面深入參與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等主渠道國際談
49、全面深入參與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等主渠道國際談判進程。判進程。全面參與聯合國沙姆沙伊赫氣候大會(COP27)各議題談判磋商,協調各方立場,為大會達成一攬子平衡成果貢獻中國智慧,在發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適應、損失和損害問題上取得階段性進展,會前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參加公約附屬機構會議,就重點議題保持協調,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編制完成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和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成效,講好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故事”。協同推進公約外渠道談判進程。協同推進公約外渠道談判進程。開展政府間氣候變化2023年度報告30專門委員會(IPCC
50、)第七屆主席團競選籌備工作,我國科學家連續第五屆當選 IPCC 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積極推動國際海事組織出臺國際海運溫室氣體減排正式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等多渠道下氣候變化相關對話磋商,引導各方相向而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發起專題討論,推動加強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在內的與貿易相關的環境措施的審議監督。(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深化氣候領域雙多邊合作機制。深化氣候領域雙多邊合作機制。制定中國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倡議。推動實施中歐綠色行動、建設中歐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舉辦中國北歐碳中和交流活動,實施中歐環境與綠色經濟合作項目。牽頭制定二十國集團(G20)轉型金融政策框架。推動綠
51、色氣候基金(GCF)和全球環境基金(GEF)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支持力度。推動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加大資金動員力度,平衡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舉辦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3)。與全球適應中心、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等國際組織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持續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中瑞零碳建筑項目合作。積極參與災害治理國際合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31南南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南南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國已與39 個發展中國家簽署 46 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包括建設 3個低碳示范區及開展
52、 70 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2022年以來,承擔應對氣候災害、改善土地利用等氣候領域援助項目 54 個。-累計舉辦 52 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 120 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約 2300 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安排實施全球發展倡議下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轉移、氣候信息服務等12 期研修班,培養相關領域人才300 余名;-繼續實施中非應對氣候變化 3 年行動計劃,推動落實中非“綠色發展”工程;-與東盟國家共同開展中國東盟紅樹林研究、低碳學校(社區)建設;-舉辦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災害管理合作部長論壇,啟動中拉災害管理合作機制,宣布向加方提供防災減災資金支持;
53、-舉辦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啟動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心、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舉辦中國太平洋島國應2023年度報告32對氣候變化對話交流會、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防災減災合作研討會。-主辦中國印度洋地區發展合作論壇;攜手打造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2022 年以來,持續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主辦第三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西、坦桑尼亞、新加坡等 14個國家簽署綠色發展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發起“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截至 2022 年末,已有45 家金融機構和企業簽署
54、了該原則,成立非洲等區域辦公室。七七、關于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第 28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中方全力支持阿聯酋成功辦會,期待同各締約方共同合作,確保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COP28)延續并深化“共同落實”的主題,以全球盤點為契機,發出聚焦行動、加強合作的積極信號。一是共同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33制度安排。這是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的根本。二是開展聚焦落實的全球盤點。希同各方共同推動全面平衡評估巴黎協定落實情況,展現各方落實成效,識別加強氣候行動和國際合作面臨的障礙,為制
55、定進一步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政策提供信息。三是充分回應發展中國家長期關切。發達國家應在 COP28前兌現 1000 億美元承諾,明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共同推動COP28 就全球適應目標框架達成有力決定,完成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及相關融資安排建設。四是務實推進公正綠色轉型。應立足各國國情、能力、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統籌能源、糧食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積極穩妥推進公正綠色轉型,避免設立“一刀切”的目標。應按照 COP27 達成的減緩工作方案決定授權,深化政策技術交流和互學互鑒,助力各方政策目標落實。五是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各方應多做有利于團結和合作的實事,摒棄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和單邊措施,共同促進各方增強政治互信,營造全球合作積極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