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2024經濟轉型下青年的應對與準備研究報告(繁體版)(8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香港青年協會:2024經濟轉型下青年的應對與準備研究報告(繁體版)(88頁).pdf(8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首席顧問 徐小曼女士 顧問 鍾偉廉先生 研究員 張淑鳳女士 陳瑞貞女士 張靜雲女士 陸家穎女士 出版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研究中心 香港北角百福道 21 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4 樓 電話:(852)3755 7022 傳真:(852)3755 7200 電子郵件:yrhkfyg.org.hk 網址:hkfyg.org.hk m21.hk yrc.hkfyg.org.hk 出版日期:二二四年十一月 版權所有 2024 香港青年協會 Chief Adviser Ms.Hsu Siu Man Adviser Mr.William Chung Researchers Ms.Christa Cheun
2、g Ms.Chan Shui-ching Ms.Sharon Cheung Ms.Joanne Luk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Youth Research Centre 4/F.,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Building 21 Pak Fuk Road North Point,Hong Kong Tel:(852)3755 7022 Fax:(852)3755 7200 E-mail:yrhkfyg.org.hk Web:hkfyg.org.hk m2
3、1.hk yrc.hkfyg.org.hk Publishing Date:November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本報告內容不一定代表香港青年協會之立場。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青 年 創 研 庫 經 濟 就 業 組 顧 問 導 師:張 子 欣 博 士 倪 以
4、 理 先 生 召 集 人:劉 漢 耀 先 生 副 召 集 人:翁 德 建 先 生 潘 希 橋 先 生 成 員:白 礎 晧 先 生 何 穎 琨 女 士 吳 志 庭 先 生 李 智 賢 先 生 林 康 聖 先 生 林 灝 明 先 生 徐 佩 賢 女 士 徐 詠 康 先 生 徐 嘉 豪 先 生 梁 偉 基 先 生 陳 加 駿 先 生 陳 浩 升 先 生 陳 健 君 先 生 陳 康 翹 女 士 陳 雅 喬 女 士 陳 翠 珊 女 士 陳 輯 濤 先 生 葉 梓 聰 先 生 廖 智 樑 先 生 趙 一 嵐 女 士 劉 健 宇 先 生 潘 希 晴 女 士 羅 子 翔 先 生 研 究 員:陸 家 穎 女 士
5、 鳴謝 是項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實有賴下列人士的協助,並給予寶貴意見,使我們的資料和分析得以更為充實,謹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被訪人士(排名按姓氏筆劃序):李樹甘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馬介欽博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梁毓偉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陳文鴻教授 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麥萃才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所有曾接受實地意見調查和個案訪問的青年 i 研究摘要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加上複雜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挑戰,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自不能獨善其身,面對不少外來衝擊。近日,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新政府
6、上場或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同時為香港的未來經濟發展,尤其外貿前景添上更多不明朗因素。香港經濟向來有獨特的產業結構,較集中四大傳統支柱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過去多年持續貢獻香港超過五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截至 2022 年,行業共有1,449,800 就業人口1。然而,近年國際投資環境改變,令支柱產業的金融業承受壓力,相關的行業亦受到牽連2。特區政府雖自 2009 年起推動六項優勢產業為香港的新經濟引擎,然現時佔 GDP 比重不足 10%,經濟結構至今未有顯著改變。儘管香港現時經濟錄得溫和增長,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只有 1.8%3,可以預
7、視,若香港繼續依靠過往的增長模式,以及現時的產業結構,將不足以支撐長遠發展,香港急需尋找新方向及經濟增長點。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多次公開場合中呼應國家改革求變的理念,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各界都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4。事實上,香港經歷過多次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適時的轉型,是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歷程。在國家的發展策略下,特區政府近年亦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作為聯通世界角色,參與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以及鞏固和落實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 1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
8、/web_table.html?id=655-821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2 Finance730。2024 年 3 月 4 日。甲廈空置法律界掀裁員潮 律師樓唔夠生意縮中環Office 樓面。網址:https:/.hk/2024/03/04/香港-甲廈-空置-危機/,2024年 7 月 18 日下載。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1 月 15 日。二零二四年第三季經濟表現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1/15/P2024111500514.htm,2024
9、年 11 月 16日下載。4 hket。2024 年 9 月 23 日。李家超: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網址:https:/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載。ii 定位5,冀為香港開闢新領域,新機遇;當中人才發揮著關鍵作用,莫不與人力資源培育息息相關。青年是推動社會及經濟長遠發展的引擎,是重要的人力資源。面對經濟轉型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青年對香港經濟的前景和信心如何?置身經濟轉型下的香港,對經濟發展策略的看法,以及個人職涯的規劃和準備,均為社會刻下值得關注的課題?;渡鲜鲅芯勘尘?,本研究將透過實地問卷調查、青年個案,以及專
10、家和學者訪問,了解在職青年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尤其對於步向經濟轉型下的就業趨勢,盼就社會各界如何協助青年為個人事業和發展作出更好規劃和準備,以應對經濟轉型,提供方向及建議。主要結果 1.全球經濟環境轉變,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面對內外不少挑戰。八成半受訪青年同意香港經濟需要變革,六成對就業前景表達不同程度的擔憂。然隨產業結構變化、人力資源短缺與滯後等問題,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關鍵在於人才。2.儘管受訪青年對香港未來經濟環境不太樂觀,逾八成受訪青年仍會選擇留港發展。本港青年為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特區政府宜以更積極策略培育本地人才,正視他們技能提升的需要。3.受訪青年意識到經濟環境的變化
11、。逾八成同意面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道在所難免;然而若置身的行業需要配合轉型時,卻未必採取實際行動,意識和行動出現落差;其中不了解轉型方向是重要原因。4.香港經濟發展面臨樽頸,尋找新方向和擁抱機會是關鍵。受訪青年認同特區政府近期經濟政策,但關注經濟長遠發展及事業能否受惠。青年如何把握經濟轉型的機遇,開拓個人就業空間,值得進一步關注。5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7 月 11 日。行政長官出席高質量發展 提升港優勢研討會暨香港經濟日報企業大獎頒獎禮 2024 致辭。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7/11/P202407
12、1100335.htm,2024 年 7 月 26 日下載。iii 5.八成半受訪青年同意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惟不少受訪青年關注進修方式需與時並進,期望社會對網上學習形式持更開放態度,以配合職青進修需要及迎合進修模式的轉變。建 議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及討論要點,香港經濟轉型需要多方配合及到位的人力資源政策,尤其針對本地人才的培育需要。循進一步支持本港經濟轉型並為社會及青年做好準備,我們認為值得考慮下列建議:1.推動應用科學大學與企業合作,提供未來產業所需的技術培訓課程,同時鼓勵企業引入帶薪學習假期,並配合退稅的誘因,以加強培育本地人才。根據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2028 年本地勞動人
13、力缺口將擴大至 18 萬人,而其中熟練技術人員的短缺將更明顯,佔該年整體短缺人數超過三分之一6。意味香港須迫切培訓相關技術人員,以配合未來產業升級所需,不然拼經濟難以持續。隨著香港都會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相繼成為應用科學大學,建議當局可推動應用科學大學與企業合作,配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培育更多本地所需技術人才。參考新加坡TechSkills 加速器計劃下的項目技術沉浸及就業計劃(TIPP),由認可機構開辦一些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編程等短期密集培訓課程,協助外行人轉型,並提升技能;建議應用大學與業界可合作提供類似的培訓課程,加速本港人口向重點領域的產業轉型。而相關課程亦可多考慮納入內地科企作
14、為提供培訓的合作夥伴,畢竟中國內地的高端科技日趨先進,熟悉內地技術將增強在市場的競爭力。此外,現時外地不少地方如德國、南韓等,已引入帶薪學習假期。本港企業亦可考慮相關措施,為員工提供一至三天的有薪學習假期;而當局可為企業僱主提供退稅誘因,以鼓勵職場共建持續進修的文化。6 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11 月 14 日。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highlights/manpower_projection/2023mp_report_tc.pdf,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iv 2.當局可鼓勵開辦更多一帶一路專上學位課程及短期課
15、程,涵蓋東南亞、中東及南美洲等新興地區,並協調提供實習及短期工作,以培育通曉新興市場的人才,提升就業能力。近年本港除發展歐美市場外,亦積極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更多聯繫,包括不同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港府亦剛與秘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開拓南美洲市場。隨著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及經濟體的聯繫變得密切,本港有需要裝備本地人口具備相關地區的認識,加深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及培育通曉新興市場的人才。為迎接一帶一路地區的機遇,建議當局可鼓勵更多本地大專院校開辦與一帶一路地區相關的專上學位課程,涵蓋如東南亞、中東及南美洲等新興地區,讓學生及早認識不同地區的文化及語言,有助日後成為熟悉新興市場的人才。另外,部分本地機構
16、亦會提供學習語言及文化的短期課程,建議當局可鼓勵民間組織或專業團體推出更多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課程,提供有意到當地發展的人士獲得了解相關國家與文化的機會。當局亦可協調提供本地實習,如有受訪專家提出,善用香港常舉辦國際展覽的優勢,安排學生擔任翻譯兼職,掌握新興市場資訊;甚至提供到當地短期工作的機會,讓他們更好認識當地及建立人脈、經驗,提升就業能力。3.為進一步推動青年網上進修,建議當局檢視合資格網上課程的審批條款,納入更多成為持續進修基金課程;並考慮將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納入扣稅範疇,減輕青年進修的負擔。隨著工作環境轉變,不少在職人士對網上學習方式較為接受,本港可迎合進修潮流及模式的轉變
17、,檢視合資格網上課程的審批條款,納入更多成為持續進修基金課程。根據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網頁,現時持續進修基金合資格網上課程只有 5 個,鑑於申請成為合資格網上課程的門檻不少,包括培訓機構需在提供網上授課的設備、查核出席率及安排考核等方面符合多項要求並確保教學質素,才可開辦佔 50%-75%線上授課的課程;建議當局可檢視在平衡教學質素下放寬一些規限,並了解培訓機構申請時的困難與障礙,提出相應支援,以鼓勵更多有意開辦 v 不同類型線上課程的培訓機構申請為合資格課程,從而提供更便利在職人士透過線上持續進修的機會。另外,鑑於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漸受更多青年歡迎,為鼓勵參與持續進修,建議
18、當局可考慮納入相關課程為可扣稅的範疇,容許在現行薪俸稅下可扣除此類個人進修開支,藉此讓在職青年減輕進修負擔。而隨著 MOOCs 認受性提升,建議加入更多國際知名課程,如 Coursera 線上學位及 Google、IBM 提供的證書課程等。目錄 研究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3 第三章 文獻回顧 9 第四章 實地青年問卷調查及青年個案訪問結果 26 第五章 對本港經濟發展及就業準備的意見 45 第六章 討論及建議 56 參考資料 64 附錄一 實地意見調查問卷 68 1 第一章 引言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加上複雜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挑戰,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自不能獨善其身,
19、面對不少外來衝擊。近日,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新政府上場或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同時為香港的未來經濟發展,尤其外貿前景添上更多不明朗因素。香港經濟向來有獨特的產業結構,較集中四大傳統支柱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過去多年持續貢獻香港超過五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截至 2022 年,行業共有1,449,800 就業人口1。然而,近年國際投資環境改變,令支柱產業的金融業承受壓力,相關的行業亦受到牽連2。特區政府雖自 2009 年起推動六項優勢產業為香港的新經濟引擎,然現時佔 GDP 比重不足 10%,經濟結構至今未有顯著改變。儘管香港現時經濟錄得溫和增長
20、,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只有 1.8%3,可以預視,若香港繼續依靠過往的增長模式,以及現時的產業結構,將不足以支撐長遠發展,香港急需尋找新方向及經濟增長點。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多次公開場合中呼應國家改革求變的理念,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各界都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4。事實上,香港經歷過多次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適時的轉型,是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歷程。在國家的發展策略下,特區政府近年亦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作為聯通世界角色,參與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以及鞏固和落實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 1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
21、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655-821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2 Finance730。2024 年 3 月 4 日。甲廈空置法律界掀裁員潮 律師樓唔夠生意縮中環Office 樓面。網址:https:/.hk/2024/03/04/香港-甲廈-空置-危機/,2024年 7 月 18 日下載。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1 月 15 日。二零二四年第三季經濟表現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1/1
22、5/P2024111500514.htm,2024 年 11 月 16日下載。4 hket。2024 年 9 月 23 日。李家超: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網址:https:/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載。2 定位5,冀為香港開闢新領域,新機遇;當中人才發揮著關鍵作用,莫不與人力資源培育息息相關。青年是推動社會及經濟長遠發展的引擎,是重要的人力資源。面對經濟轉型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青年對香港經濟的前景和信心如何?置身經濟轉型下的香港,對經濟發展策略的看法,以及個人職涯的規劃和準備,均為社會刻下值得關注的課題?;渡鲜鲅?/p>
23、究背景,本研究將透過實地問卷調查、青年個案,以及專家和學者訪問,了解在職青年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尤其對於步向經濟轉型下的就業趨勢,盼就社會各界如何協助青年為個人事業和發展作出更好規劃和準備,以應對經濟轉型,提供方向及建議。5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7 月 11 日。行政長官出席高質量發展 提升港優勢研討會暨香港經濟日報企業大獎頒獎禮 2024 致辭。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7/11/P2024071100335.htm,2024 年 7 月 26 日下載。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青年是推動社會及
24、經濟長遠發展的引擎,是重要的人力資源。面對經濟轉型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青年對香港經濟的前景和信心如何?對個人職涯的規劃和準備如何?本研究透過實地問卷調查、青年個案,以及專家和學者訪問,了解在職青年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對個人職涯的規劃,盼就社會各界如何協助青年為個人事業和發展作出更好準備,以應對經濟轉型,提供方向及建議。2.2 定義 經濟轉型一詞,是現任特首李家超近日在公開場合中多次提及的說法,指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各界要識變、求變,並推動產業升級轉型1。而參考不同文獻,經濟轉型泛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變化,當中涵蓋產業組成結構、技術、市場、人力資源等部分的轉變,以提升該地區的生產力或競
25、爭力2。2.3 研究問題 是項研究的重點問題圍繞在職青年對香港經濟發展及轉型的看法,以及如何為個人事業作出規劃和準備,並從下列三個方向作出探討:(1)香港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概況、機遇及限制(2)經濟轉型下職青的事業發展規劃及就業準備(3)對本港相應人力資源培育的建議 1 hket。2024 年 9 月 23 日。李家超: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網址:https:/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載。2 Fiveable.(2024).Economic Restructuring.Retrieved November 12,20
26、24,from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economic-restructuring 4 2.4 研究方法 是項報告就上述研究方向進行資料蒐集,作出綜合探討。透過三方面蒐集資料:青年實地意見調查、青年個案訪問及專家和學者訪問。青年實地意見調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在職或待業青年對本港經濟及從事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對個人事業發展的考量及經濟發展的相關看法。青年個案訪問是進一步了解在職青年對經濟環境轉變及自身轉型的想法。而專家和學者訪問,則是了解目前本港經濟轉型的概況,並對青年裝備自身的意見及建議。2.5 實地意見調查 調查委託社會政策研
27、究有限公司協助,採用實地訪問形式,於 2024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4 日期間進行。進行訪問的地點,是從全港合共逾150 個港鐵站、輕鐵站和主要巴士總站等,透過隨機抽樣,選出其中 10個地點,於上述日期派出已接受專業訓練的訪問員,前往指定地點並邀請合適者進行面訪。訪問員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讀出問卷問題,再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輸入答案至電腦輔助面訪調查系統(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即時收集受訪者的意見。調查共訪問 600 名 18至 34 歲本地在職或待業青年。樣本標準誤低於2.0%。有關問卷調查的受訪者基本資料,可參看表 2.1
28、。問卷內容共 35 題(詳見附錄一),主要分為五個範疇:(1)對香港整體經濟前景的看法;(2)對事業發展前景的看法;(3)對個人事業發展的考量;(4)經濟發展及就業觀;及(5)個人基本資料。表 2.1:個人資料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310 51.7%女 290 48.3%合計 600 100.0%年齡(歲)18-19 38 6.3%20-24 156 26.0%25-29 204 34.0%30-34 202 33.7%合計 600 100.0%平均數:26.92 標準差(S.D.):4.457 5 (續)表 2.1:個人資料 人數 百分比 教育程度 小學或以下-初中(中一至中三)-高中(
29、中四至中七,包括毅進)132 22.0%專上非學位 205 34.2%大學學位或以上 263 43.8%合計 600 100.0%入咗職場工作有幾多年(年)(不足一年亦當一年計算)1-5 345 57.5%6-10 221 36.8%11-15 32 5.3%16 或以上 2 0.3%合計 600 100.0%平均數:5.07 標準差(S.D.):3.409 行業 金融服務業 68 11.3%貿易及物流 112 18.7%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 99 16.5%旅遊業 163 27.2%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 48 8.0%創新及科技產業 13 2.2%檢測及認證業 11 1.8%文化及創
30、意產業 56 9.3%環保產業 5 0.8%體育及相關活動 4 0.7%待業、失業 21 3.5%合計 600 100.0%職位 經理及行政級人員 23 3.8%專業人員 54 9.0%輔助專業人員 63 10.5%文書支援人員 205 34.2%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 183 30.5%工藝及有關人員 21 3.5%機臺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 19 3.2%非技術工人 11 1.8%待業、失業 21 3.5%合計 600 100.0%6(續)表 2.1:個人資料 人數 百分比 每月就業收入(若無固定月薪,計算過去 6 個月內平均每月收入)$0 12 2.0%$1-$9,999 36 6.0%$10
31、,000-$14,999 38 6.3%$15,000-$19,999 189 31.5%$20,000-$29,999 240 40.0%$30,000-$39,999 66 11.0%$40,000-$49,999 17 2.8%$50,000 或以上 2 0.3%合計 600 100.0%2.6 青年個案訪問 青年個案訪問於 2024 年 8 月 2 日至 27 日期間進行,透過青年協會網絡及滾雪球方式,成功邀得 20 名香港在職青年進行深入訪談。訪問主要以面對面或即時通訊軟件方式進行。在 20 名受訪個案中,男性佔 13 人,女性佔 7 人,他們的年齡介乎22 至 39 歲。教育程度方
32、面,具高中學歷及非專上學位者各佔 1 人,擁有大學學士學位及大學學位以上者則分別有 12 人及 6 人。受訪者亦從事不同的職業,包括電訊公司技工、小學教師、市場推廣從業員、人力資源經理及初創公司總監等。入行年資方面,受訪者的工作經驗由最少 1年至接近 15 年。至於每月就業收入,少於$10,000 有 1 人;介乎$10,000至$19,999 有 2 人;介乎$20,000 至$29,999 及介乎$30,000 至$39,999,各有 5 人;而達到$50,000 或以上則有 7 人。有關受訪者之詳情,可參看表 2.2。7 表 2.2:青年個案背景資料 個案 性別 年齡(歲)教育程度(學科
33、範疇)職業 入行年資(年)每月就業收入(HK$)1 女 29 大學學位以上(法律)大學助教 1 20,000-29,999 2 女 33 大學學位以上(商業數據分析)科技公司 高級經理 10 50,000 或以上 3 女 39 大學學位(中國語文)小學教師 5 20,000-29,999 4 女 31 大學學位(社會科學)行政人員 8 30,000-39,999 5 男 35 大學學位(文化研究)行政人員 13 50,000 或以上 6 男 36 專上非學位(酒店管理)電訊公司 技工 10 20,000-29,999 7 男 24 大學學位以上(社會科學)智庫政策 研究員 1 20,000-2
34、9,999 8 男 30 大學學位(社會學)人力資源 經理 8 30,000-39,999 9 男 32 大學學位(風險管理)銀行經理 10 50,000 或以上 10 男 39 大學學位(化學)綠色科技 公司總監 15 30,000-39,999 11 男 35 大學學位(市場學及公共關係)市場推廣 從業員 15 50,000 或以上 12 女 30 大學學位(心理學)保險公司 高級顧問 1 30,000-39,999 13 男 29 大學學位以上(商業管理及地理)商務發展 經理 5 50,000 或以上 14 女 34 高中(-)零售網店 營運經理 10 15,000-19,999 15
35、男 30 大學學位以上(新聞與傳播)新聞記者 1 20,000-29,999 16 男 37 大學學位以上(中醫學)中醫師 13 30,000-39,999 17 男 26 大學學位(法律)法律助理 2 50,000 或以上 18 男 29 大學學位(中國及環球研究)活動策劃 公司董事 3 10,000 19 男 22 大學學位(計算機科學)初創公司 聯合創辦人 1 10,000-14,999 20 女 27 大學學位(會計)金融公司 從業員 5 50,000 或以上 8 2.7 專家學者訪問 2024 年 8 月 12 日至 9 月 3 日期間,本研究透過邀請,共成功訪問5 名熟悉是項研究議
36、題的專家及學者。該 5 名受訪人士分別為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馬介欽博士,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陳文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博士,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梁毓偉先生。訪問內容環繞對本港經濟及就業準備的意見,以及對在職青年裝備自身及把握轉型機遇的建議。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3.1 本港經濟環境概況 背景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貿易格局亦不斷變遷,加上中美貿易戰持續、保護主義抬頭及地緣政治角力,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無可避免受外圍因素影響,且疫後復蘇力度減慢,經濟增長放緩。另方面,香港產
37、業結構較集中於四大傳統主要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近年國際投資銀行業務縮減,影響香港在內的投資區域1,相關的行業亦受到牽連2,令支柱產業中的金融業承受壓力,不能單靠過往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審時度勢突破經濟樽頸?,F時香港正處於變動期,為應對當前挑戰,國家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結束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面對內外環境劇變,需要識變、應變及求變,以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多次公開場合中也呼應改革求變的理念,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各界要積極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4。事實上,香港近年亦面對急速的科技發展和變化,包括
38、人工智能、新型物料、數據科學、生物科技等的新衝擊;追上新質生產力發展,成為本港未來發展其中的重點關注。香港的經濟轉型 回顧香港自開埠以來經歷過多次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每一次的轉型,都為香港帶來機遇,令產業提升到更高的層 1 hket。2024 年 4 月 22 日。裁員潮200 名香港銀行家去年被裁 人工高成為詛咒、薪酬較新加坡同行高 40%至 70%。網址:https:/ 名香港銀行家去年被裁%E3%80%80 人工高成為詛咒、薪酬較新加坡同行高40-至 70-,2024 年 7 月 16 日下載。2 Finance730。2024 年 3 月 4 日。甲廈空置法律界掀
39、裁員潮 律師樓唔夠生意縮中環Office 樓面。網址:https:/.hk/2024/03/04/香港-甲廈-空置-危機/,2024年 7 月 18 日下載。3 鄭寶生。2024 年 7 月 23 日。香港要改革 夏寶龍見陳茂波 促改革求發展。網址:https:/ 年 8 月 4 日下載。4 hket。2024 年 9 月 23 日。李家超: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網址:https:/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載。10 次。香港過往曾經歷兩次轉型期,均涉及重要的產業結構轉變。根據港大經管學院鄧希煒教授分析5,第一次經濟
40、轉型發生在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末,由轉口港集中於低收入勞動力密集的工業轉化成較高增值的工業化城市,由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第二次轉型則從 80 年代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今天以金融及專業服務帶動的經濟結構。由此可見,適時適地進行經濟轉型,是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歷程。有不同學者指出,香港現時急需第三次經濟轉型,主因本港一直側重金融、地產等服務業主導經濟發展,令產業結構變得單一;另傾斜金融發展亦衍生貧富懸殊加劇、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減少等問題。面對內外環境的變化,促成另一次轉型的逼切性6。在國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香港在原來的經濟基礎上,有其定位及角色,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
41、展。特區政府近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作為聯通世界角色,參與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 等國家戰略,鞏固和落實 十四五 規劃下的 八大中心 定位,希望為香港經濟開拓新機遇。至於如何進一步帶動產業結構轉變,為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有輿論認為香港或須靠推動再工業化7,發展高端工業(如:自動化科技、大數據、工業 4.0),才可實現第三次經濟結構轉型。尤其借助高科技產業,創造更多元及具向上流的就業機會。為尋找經濟新出路,香港經濟轉型的方向何去何從,是刻下值得探討的課題。以下部分將檢視本港經濟不同環節的數據作分析,以探討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5 香港公共圖書館。2024 年 11 月 6
42、 日。都會香港專題講座:香港新時代:經濟轉型及青少年心理。網址:https:/ 年 11 月12 日下載。6 hket。2021 年 5 月 24 日。港大鄧希煒倡第三次經濟轉型 香港在金融地產以外還可以做甚麼?。網址:https:/ 香港在金融地產以外還可以做甚麼?,2024 年 11 月 13日下載。7 同上 11 根據2024 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世界經濟增速將從 2023年的 2.7%降至 2024 年的 2.4%8。全球經濟放緩,本港情況亦不樂觀,而問題亦已持續一段時間,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圖 3.1 可見,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自 2018 年開始走下坡,其後
43、表現反覆;而疫後香港 GDP 的走勢及反彈,亦遜於內地、新加坡乃至全球平均水平,直至在 2023 年才稍為好轉。圖 3.1:GDP 逐年增長率比較(%)資料來源:World Bank(2024).Retrieved November 12,2024,from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end=2023&locations=HK-CN-OE-SG-1W&start=2017&view=chart 疫情過後,本港經濟仍需時復蘇,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外圍環境不明朗,作為外向型經濟體,本港外貿前景的挑戰頗大
44、。圖3.2 顯示,2024 年 6 月本港出口雖然上升 10.7%9,但升幅低於市場預期的 13.1%。而最新公布的出口情況,亦顯示增速放緩10,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政府早前對 2024 年 GDP 實質增長預測,也只維持於 2.5%至 8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24).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4.Retrieved November 12,2024,from https:/ 9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0 月 28
45、 日。二零二四年九月份對外商品貿易統計。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0/28/P2024102800385.htm,2024年 10 月 29 日下載。10 同上-8-6-4-2024681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按年變幅(%)世界中國香港中國內地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成員國新加坡12 3.5%水平11。但因應全球及本地的最新發展,政府剛公布的第三季經濟報告,可見已將今年經濟增長修訂為原先預測的 2.5%下限區間12,部分因素與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走向難料有關。圖 3.2:本港進出口表現按年變幅(%)資料來源
46、:政府統計處。本港目前經濟狀況並不樂觀,本地經濟雖有錄得溫和增長,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2024 年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上升 0.4%,個別環節表現參差13。最新數據也顯示,儘管今年首三季合計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 2.6%,經季節性調整後,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在第三季下跌1.1%14。隨著香港經濟增長步伐放緩,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期,其發展方向的成效,將是未來重要的關注。11 楊翠麗。2024 年 10 月 18 日。香港經貿概況。網址:https:/ 年 10 月 28 日下載。12 有線新聞。2024 年 11 月 15 日。政府修訂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 2.5%經濟顧問:美對華關稅不利全球
47、經濟。網址:https:/www.i- 2-5-經濟顧問-美對,2024 年 11 月 16 日下載。1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8 月 16 日。二零二四年第二季經濟情況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8/16/P2024081600341.htm,2024 年 10 月 29日下載。1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1 月 15 日。二零二四年第三季經濟表現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
48、eral/202411/15/P2024111500514.htm,2024 年 11 月 16日下載。-40.0-30.0-20.0-10.00.0+10.0+20.0+30.0+40.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 2 3 4 5 6 7 8 9202220232024進口(按年變動百分率)出口(按年變動百分率)13 主要行業的發展情況 本港經濟現時靠四大支柱行業及發展新興產業維繫,目前四大主要行業佔 GDP 比重反映本港經濟發展的重心。圖 3.3 顯示,2018 年至 2022年四大支柱行業均貢獻超過五成,其中金融
49、服務業與貿易物流業所佔最多,各佔接近兩成,其次是專業服務,佔逾一成。旅遊業經歷疫情打擊,則從 2018 年高位下跌至目前佔 GDP 僅 0.4%,仍需時間反彈。圖 3.3:2018 年、2020 年及 2022 年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佔 GDP 比重(%)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四大主要行業多年來僱用超過四成的香港勞動人口,但有分析顯示,四大支柱產業的就業比重自 2011 年持續下降,其中以貿易及物流和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為甚15。表 3.4 顯示,截至 2022 年,四大主要行業共有 1,449,800 人16;以貿易及物流佔較多(16.4%),其次是專業服務(15.5%),接著是金融(7.5%
50、)及旅遊業(0.8%)。不過值得注意是,金融服務業雖是高增值行業,但向來就業人數佔整體不多,能夠受惠的人亦不多。15 鄧希煒、吳延暉。2022 年 10 月 18 日。創建優質工作之城。網址:https:/www.hkubs.hku.hk/wp-content/uploads/2022/09/green_papers_2022_chi_s.pdf,2024 年 10 月 28 日下載。16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655-821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19.8%21.2%
51、11.9%4.5%23.3%19.8%11.6%0.4%22.4%22.5%11.0%0.4%0%10%20%30%金融服務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旅遊業2018年2020年2022年14 表 3.4:2018 年、2020 年及 2022 年香港四大支柱行業就業人數及比率(%)金融服務業 貿易及物流業 專業服務 旅遊業 就業人數%就業人數%就業人數%就業人數%2018 264,300 6.8 722,200 18.6 553,800 14.3 258,300 6.6 2020 276,200 7.5 622,600 16.9 564,900 15.3 49,000 1.3 2022 269,7
52、00 7.5 591,200 16.4 559,300 15.5 29,600 0.8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至於新興產業方面,圖 3.5 則顯示 2018 年至 2022 年六大優勢產業佔 GDP 比重,可見整體仍佔不足 10%。其中,佔最多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只有 4.5%左右,其他產業亦佔介乎 0.3%至 2.4%之間,反映自 2009 年提出六大優勢產業以來,經濟結構至今未有顯著改變,相較支柱行業,現時發展有待加強。圖 3.5:2018 年、2020 年及 2022 年香港六大優勢產業佔 GDP 比重(%)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此外,上述 6 項產業合計職位佔總就業比重少於兩成,就業貢獻度
53、不足;亦造成現時產業結構下具前景的職位未必足夠,不少人只能從事低薪行業。表 3.6 顯示,2022 年 6 項優勢產業僅提供約 53 萬個職位,就4.8%0.4%0.3%0.8%1.8%1.3%4.5%0.4%0.3%1.0%1.8%1.4%4.5%0.4%0.4%0.9%2.4%1.3%0%2%4%6%2018年2020年2022年15 業貢獻度尚不足 15%17。而 2022 年有數據顯示18,本港從事零售、餐飲及酒店服務業、建造業等基層行業約 86 萬人,佔所有行業職位比重逾26%,新興產業一類較有前景的工作顯然不足以吸納現時大量的基層勞動人口。表 3.6:2018 年、2020 年及
54、2022 年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就業人數及比率(%)文化及創意產業 環保產業 檢測及認證 產業 創新及科技 產業 醫療產業 教育產業 就業 人數%就業 人數%就業 人數%就業 人數%就業 人數%就業 人數%2018 234,730 6.0 44,130 1.1 14,620 0.4 41,580 1.1 99,910 2.6 87,030 2.2 2020 228,600 6.2 47,390 1.3 15,110 0.4 45,310 1.2 103,170 2.8 88,450 2.4 2022 221,280 6.1 43,560 1.2 15,060 0.4 49,490 1.4 111,
55、410 3.1 88,480 2.4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勞動人口特徵 本港目前失業率為 3%,總就業人數為 371.02 萬人19。比起 2019 年的 387.14 萬人,數字至今減少近 16 萬人,反映人力供應持續緊張,與移民潮及人口老化等因素有關。對於發展一些新興產業而言,這對本港亦構成壓力,包括面臨人力不足以推動產業發展的窘境。尤其創科方面,首份香港創科人才指數 2023報告早前推算 2032 年創科人才只達 6.5萬人,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預期 2032 年達 10 萬人,存在 3.5 萬人差距20。另根據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最新數字,八大中心的各個領域在五年後亦有不同程度
56、的人力供求不足。表 3.7 顯示,除了創科外,其他八大中心重點領域如航空、貿易及航運中心等,至 2028 年將分別缺乏至少 1 萬至 2.3 萬人不等。17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655-830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18 香港 01。2024 年 10 月 28 日。施政報告推產業多元 4 大支柱貢獻逾半 GDP 6 優勢產業仍無優勢?。網址:https:/ 年 11 月 13 日下載。19 統計處在 2024 年 10 月 18 日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2024
57、 年 7 月至 9 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 3%,與 6 月至 8 月的數字相同。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的就業人數,則分別為 369.09 萬、367.02 萬及 361.32 萬。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press_release_detail.html?id=5471,2024 年 10 月 28 日下載。20 資料來源:創科香港基金會網頁,網址:https:/talent.hkxfoundation.org/,2024 年 10 月 3日下載。16 表 3.7:2028 年選定產業的人力供求差額 八大
58、中心 2028 年人力供求差額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18,000 至-23,000 國際航空樞紐-18,000 至-23,000 國際貿易中心-11,000 至-16,000 國際航運中心-10,000 至-15,000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6,000 至-8,000 國際金融中心-1,500 至-4,500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1,000 至-4,000 區域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500 以內 資料來源: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11 月 14 日。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highlights/manpower_projec
59、tion/2023mp_report_tc.pdf,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本港就業人口的教育程度以完成專上教育者最多,2023 年的人數為1,177,000 人,佔僱員總人數的 40.8%21。本港亦有相當比例的僱員為 非技術工人及服務及銷售人員,佔僱員總人數的 32%,共有 925,000人,僅次於經理、專業人員及輔助專業人員。如此可見,高學歷及基層勞工均構成本港主要勞動力。隨經濟轉型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相應人力資源短缺與滯後,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關鍵在於人才培育及轉型,以下章節將了解現時本港的人力資源措施,並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作出探討。3.2 經濟轉型下的人力資源支援措
60、施 香港 今年施政報告表示政府將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標誌當局在人力資源策略上步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本港為在職成人提供不同的支援及資助,如僱員再培訓局的課程及持續進修基金等,從而提升技能(up-skilling)及獲得新知識與技術的培訓(re-skilling)?,F從以下方面說明:21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網頁,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br.html?ecode=B10500142023AN23&scode=210#section_2,2024 年 10 月 28 日下載。17 a)僱員再培訓局(再
61、培訓局)為配合香港的經濟發展和人力培訓需要,推動全民持續進修及技能提升,今年施政報告已提出改革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定位由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提升至為整體勞動力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事實上,過往再培訓局大多提供為期較短、為即時就業而設的培訓,並以服務行業的工種和技能為主,未能有效配合新興產業而提升本地人力的生產力。根據僱員再培訓局策略性檢討報告,再培訓局未來亦會循以下方面改革(表 3.8),相信更能推動全民持續進修並學習新技能22:表 3.8:再培訓局的改革方向 服務對象及 範圍 調整教學 模式 轉型的支援 培訓機構 委聘機制 其他改革 由現時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
62、,提升至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包括較高學歷人士 推動網上學習及研究提供微證書課程 發展 技能為本 的課程階梯,制定技能培訓的進階架構及路徑,以助在職/待業者銜接相關職業或崗位入職標準的技能提升和新技術培訓知識 納入有能力提供合適課程的培訓機構,包括探討與國際企業及專業團體合作頒發行業認可資格,以及與本地大專院校、大型企業、科技公司和專業人士等合作 整合與持續進修基金等培訓資助、設置綜合培訓服務中心作為技能增值/持續進修及終身學習的平臺樞紐 資料來源:僱員再培訓局。2024 年 10 月 16 日。僱員再培訓局策略性檢討報告:摘要。網址:https:/www.erb.org
63、/SRreport/ExSummary/ERB%20Strategic%20Review%20Report_Executive%20Summary_chi.pdf,2024 年 10 月 27 日下載 該局近年來開始放寬報讀資格,增加更多貼近未來趨勢的課程種類(如創科)。例如,今年 4 月至 9 月推出的創科愛增值計劃,提供逾 50 項創新科技相關的培訓課程,包括人工智能、雲端計算、區塊鏈技術及機械人流程自動化等,引入不限學歷的特別安排23。而今年施政報告 22 僱員再培訓局。2024 年 10 月 16 日。僱員再培訓局策略性檢討報告:摘要。網址:https:/www.erb.org/SRr
64、eport/ExSummary/ERB%20Strategic%20Review%20Report_Executive%20Summary_chi.pdf,2024 年 10 月 27 日下載。23 資料來源:僱員再培訓局網頁,網址:https:/www.erb.org/corporate_information/detail/ERBlaunchestheLoveIT/zh/,2024 年 11月 22 日下載。18 亦宣布落實一系列短期措施,包括取消參與培訓人士的學歷上限,以全民培訓為目標、增加最少 15,000 個年度總學額、加強與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合作,以及加強職涯規劃和職業配對等服務
65、24。b)持續進修基金及其他進修支援 本港目前透過鼓勵培訓及持續進修,作為提升在職人士技能的主要途徑,包括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25。持續進修基金為年滿 18 歲或以上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符合資格的申請人在完成修讀基金課程後,可不限次數申領合共最多 25,000 元資助,並不設有效年期限制及年齡上限。針對本港一般在職人士在經濟轉型下的就業支援,尤其裝備數碼新技能以提升就業競爭力,現時在持續進修基金下登記可申請發還款項課程有超過 8,000 個,涵蓋 14 個行業範疇,其中包括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如電子程式的教學應用、商業電子轉型、數據庫與大數據導論等課程26。至於本港提供的其他
66、進修資助,目前則較為針對主力發展的行業如金融服務及創新科技,藉提供專業人才培訓,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在這些重點行業工作的從業員(或有志於從事這些行業的在職者),一般可獲得較多培訓上的支援。例如,政府目前致力建立金融人才庫,以保險及資產財富管理為例,政府自 2016 年起開展為期 3 年的 提升保險業及資產管理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其中亦向現職從業員提供培訓資助27,該計劃現已延長至 2026年。另外,在 2022 年 9 月推出的 金融科技從業員培訓資助先導計劃,24 僱員再培訓局。2024 年 10 月 16 日。僱員再培訓局歡迎施政報告來年將全力推進改革工作為全民提供持續培訓。網址:http
67、s:/www.erb.org/corporate_information/detail/ERBwelcomesthePolicy369/zh/,2024年 11 月 15 日下載。25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頁,網址:https:/www.wfsfaa.gov.hk/tc/ce/cef/overview.php,2024 年 10 月 25 日下載。26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5 月 29 日。立法會:署理教育局局長就發展數字教育議員議案開場發言。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5/
68、29/P2024052900516.htm,2024 年 9 月 6 日下載。27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頁,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funding_schemes/pilot-programme-to-enhance-talent-training-for-the-insurance-sector-and-the-asset-and-wealth-management-sector.html,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19 亦為成功取得金融科技專業資歷的從業員提供最高八成學費資助28。在
69、綠色金融方面,政府亦於 2022 年底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資助從業員及有志投身行業的人士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培訓,以應對低碳及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29。至於培訓創科人才方面,目前政策則主要針對在學學生為主30,亦透過吸引人才入行的方式(涵蓋本地及非本地人才),推動就業人口轉型31。針對已入職場青年提升科技專長上,目前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則有提供 2(政府):1(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讓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32。除政府措施的推動外,坊間機構及組織亦配合現時創科及新科技發展,積極向在職人士或青年提供支援33,包括數碼港透過數碼港學院平臺,連繫學術機構、專業團體與企業,
70、分別為從業員、青年與初創企業提供科技及創業培訓,涵蓋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知識產權等課程活動。另外,非營利組織 Generation 創世代香港亦自 2018 年與業界夥伴及非政府組織合作,為有志加入 IT 相關行業的非大學學位青年,提供包括數據分析師、前端網頁開發員等不同技能轉型的課程34。28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頁,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policy_highlights/financial-technology.html,2024年 9 月 2 日下載。29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
71、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頁,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funding_schemes/pilot-green-and-sustainable-finance-capacity-building-support-scheme.html,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30 透過創科實習計劃,港府鼓勵 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於在學時體驗創科工作,並透過贊助創科科技獎學金,資助大學生參與創科交流活動。引自於: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6 月 24 日。招攬人才及輸入勞工的推行情況。網址:http
72、s:/www.legco.gov.hk/yr2024/chinese/panels/mp/papers/mp20240624cb2-883-3-c.pdf,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31 例如,目前在研究人才庫計劃下,本港資助合資格公司聘請 STEM 相關學科的大學畢業生進行研發工作,並於 2023 年增加聘用研究人才的資助,及向博士學位研發人才發放額外生活津貼。引自於:Brand Hong Kong。2024 年 5 月 20 日。創新及科技。網址:https:/www.brandhk.gov.hk/docs/default-source/factsheets-library/hon
73、g-kong-themes/2024-05-20/innovation-and-technology_tc_may-20.pdf,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32 同上 33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4 年 2 月 27 日。數碼港的工作進展。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4/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20240227cb1-217-2-c.pdf,2024 年 9 月 4 日下載。34 資料來源:Generation Hong Kong 網頁,網址:https:/hongkong.generation.org/,2024
74、年 11 月 1 日下載。20 新加坡 新加坡為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經濟發展在短短的數十年中,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的轉型,近年更步向以知識經濟、高端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齊頭並進的新發展階段。在推動人力配合經濟轉型發展上,新加坡政府自 2015 年推出的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Future),被公認為亞洲地區頗成功的例子,藉提 升 國 民 的人 力 資本 及 協 助 其轉 型,從 而 推 動 經濟 發 展。配 合SkillsFuture 的推行,新加坡在持續教育及培訓課程的開支於 2015 年至2020 年間每年超過 10 億新元(約 60.73 億港
75、元)。該計劃針對成年在職人士的技能培訓,推出了多項支援措施:a)資助課程方面 SkillsFuture 計劃與本港持續進修基金性質相若,同樣採取財政誘因鼓勵持續進修。自 2015 年,年滿 25 歲以上新加坡公民(包括職青),透過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SkillsFuture Credit),可獲發放 500 新加坡元補助金(約 3,000 港元),用作報讀公共部門、高等院校、網上平臺及私人機構等開辦的課程,而政府會定期增發補助。該補助金不設時限,並可累積使用35。另外,政府亦會向僱主就其資助的培訓課程,提供相當於課程費用 50%至 95%的津貼,以及缺勤薪金補貼36。值得注意是,有別於大型開放
76、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不包括在本港持續進修基金的認可課程名單內,新加坡的 SkillsFuture 計劃可供學員使用培訓補助支付包括 MOOCs 在內的課程費用,相關安排較能配合在職人士自主安排進修時間的需要37。b)掌握新興技能方面 此外,為讓新加坡國民為未來工作做好準備並掌握必要技能,所有國民亦可選擇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SkillsFuture Series)的培訓 35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17 年 11 月 17 日。香港的持續進修情況。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
77、ications/chinese/1718rb01-continuing-education-in-hong-kong-20171117-c.pdf,2024 年 10 月 3 日下載。36 同上 37 同上 21 38,藉參與行業相關的短期課程,掌握新興技能。針對未來需求較高的技能及知識,新加坡政府自 2017 年推出金融、創業、數據分析、先進製造、科技化服務等 8 大領域的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課程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程度,可滿足不同學習能力與需求的學員。至於技能創前程數碼簡介計劃(SkillsFuture for Digital Workplace)更提供短至兩天的培訓課程,在政府資助
78、下僅需 50 元學費(約 300 港元),讓國民及在職者掌握基本數碼技能及思維,把握數碼經濟的機遇。c)加速轉型計劃 新加坡近年亦推出新的工作技能速成課程,其中 技能創前程工作學習訓練營(SkillsFuture Work-Learn Bootcamp)是為期 3 年的試行計劃39,為職涯中期的成人提供約 8 至 12 周的密集課程,圍繞大數據、軟件開發、數碼行銷等需求較高的工作,安排短期的集中訓練營培訓,再安置學員在工作崗位從事相關工作。這項培訓計劃由精深技能發展局、五大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和美國麥錫肯公司的非營利組織 Generation Singapore 合作開發40。另外,因應數字
79、經濟發展,新加坡資通訊媒體發展局(IMDA)自 2016年亦推出TechSkills 加速器計劃(TechSkills Accelerator),聯同SkillsFuture 計劃、新加坡勞動力局及國內外產業夥伴,強化或重新培訓資訊科技相關領域的人才,以填補人才需求缺口。尤其針對非專業人員,當局提供技術沉浸及就業計劃(TIPP),既資助接受相關領域的線上密集培訓營(bootcamp)課程,同時藉行業人員提供指導,讓學員與行業專家交流,從而助就讀者轉型為具就業能力的資訊科技專業人員41。38 資料來源:SkillsFuture SG 網頁,網址:https:/.sg/wp-content/upl
80、oads/2021/11/EEO_Engagement_Deck_Bilingual_20210129.pdf,2024 年 10月 3 日下載。39 聯合早報。2022 年 6 月 29 日。政府推出新的工作技能速成課程。網址:https:/ 年 11 月 12日下載。40 吳芳、郝理想、吳芒。2022 年。以需求促發展,以技能贏未來:新加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歷程、架構與特徵。成人教育第 9 期,79-87。41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022 年 11 月 7 日。新加坡 TechSkills 加速器計畫 促進產業自主培訓資通訊人才。網址:https:/www.italent.org.tw/eP
81、aperD/7/ePaper20221100002,2024 年 11 月 13 日下載。22 韓國 韓國在過去數十年間亦經歷經濟轉型,引導傳統的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技術和創新驅動型產業轉型。疫後韓國亦以數碼新政和綠色新政作為推動重大轉型的國家策略,以繼續保持領先經濟體地位。韓國面對工業 4.0 社會的來臨42,伴隨勞動力市場所需技能的快速變化,其對策主要透過鼓勵持續學習及培訓,讓國民成為符合時代潮流變遷所需的人才。韓國政府於 2000 年制定 終身學習法 並於 2007 年修訂,其後成立國家終身教育振興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felong Educati
82、on),國民包括在職者也可從其每 5 年規劃一次的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中,得到適切的裝備。其中,國家終身教育振興院亦與教育部合作,每年為 19 歲以上低收入成人發放 35 萬韓元(約 1,935 港元),可用於支付6,400 多門的課程費用。另韓國分別在第四次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及第五次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2023-2027),因應新產業發展及技術創新而推進不少項目,其中不乏針對在職者持續學習及提升技能的措施,值得參考。部分措施如下43:第四次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2018-2022)增進國民終身學習的機會 鼓勵帶薪學習假期,支持員工參加自願性學習,根據其職業及生活能力
83、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此項制度自 2021 年以 20 億韓元(約1,153 萬港元)作出試行44。42 工業 4.0 又稱第四次工業革命。按階段而言,工業 1.0 為機械化生產取代勞工手作的階段;工業 2.0 為使用電力驅動大規模生產的階段;工業 3.0 是使用電子裝置及資訊技術增進工業製造的精準化、自動化的階段;工業 4.0 的目標則是讓製造業實現高度電腦化、數碼化及智能化。43 林麗惠、林秀儀。2020 年。韓國終身教育的推展策略及其對臺灣的啟示。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1(5),95-112。44 李秀珍。2023 年。韓國終身教育改革新舉措。成入教育第 3 期,81-86。黃月純。2024 年
84、 4 月 11 日。韓國終身教育政策推動現況與分析。終身教育期刊第 27 期,31-50。23 在工作中追求終身學習 建立線上學習系統,為工業 4.0 時代的就業做好準備。與學校合作,開發職業相關的 K-MOOC 課程,打破時空限制,鼓勵員工學習和運用新的工作技能。建立職業終身教育中心,提供就業支持及創業教育方案;鼓勵機構提供學習計劃以增加就業競爭力。成立職業教育促進小組,讓在職人士的工作技能可通過相關領域的公司認證。第五次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2023-2027)45 推動 3050 人生飛躍終身學習政策 針對 30 多歲和 50 多歲人士的持續教育及轉業需要,將 30 歲及50 歲定為人生
85、飛躍的年齡段,並為該年齡段人士提供學習諮詢、學習時間、學習成本、學習內容等全面創新的支持,也延續推動向企業職場工作者提供 終身學習休假 制度(Lifelong Learning Leave)。擴大大學作為持續學習的平臺,提供再教育/提升教育的機會 大學教育不只為適齡學生服務,亦擴展到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機 構;提 供 不 限 於 2-4 年 的 學 位 課 程,亦 開 辦 微 學 位(Microdegree)等,讓從未接受大學教育的成人可修讀各類非學位課程,並獲得學分或學位。中國內地 內地通過改革開放,成功實現從農業大國向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的轉型,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加
86、上以出口和房地產驅動的增長模式遇到樽頸,國家正開展第二次轉型,其中包括向製造強國、數字經濟方向轉型46。為加速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產業升級,國家最近亦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領域包括智 45 黃月純。2024 年 4 月 11 日。韓國終身教育政策推動現況與分析。終身教育期刊第 27期,31-50。46 李迅雷。2023 年 5 月 12 日。中國經濟如何二次轉型。網址:https:/www.tkww.hk/a/202305/12/AP645d7a4be4b0c614abad4a29.html,2024 年 11 月13 日下載。24 慧網聯新能源汽車、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低
87、空經濟、量子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與未來產業47。中國教育部指出,2030 年國內將有 15 個行業面臨技能缺口,當中10 個為工業領域,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等;這些領域的人才缺口多達 3,000 萬48。事實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已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成為學習型大國。為培養勞動人口的技能,政府近年亦推出了 國務院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及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其中,國家在十四五時期首次編製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作為5 年專項計劃,對培訓的質量有明確要求49。例如,通過培訓,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証書或職業技能等
88、級証書的人員須達到 4,000 萬人以上。另外,規劃也提到產訓結合,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作出培訓的安排。而人社部會指導各地,根據國家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需求,調整培訓專業的補貼項目,以助企業培育創新型、應用型及技能型人才。此外,技能中國行動亦針對技能人才達到 4,000 萬以上並佔就業人口比例達 30%的目標任務,推行多項舉措50,包括:(1)健全政策制度體系,如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2)技能提升行動,如大力發展技工教育;(3)技能強企行動,如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企業自主開展技能等級認定等;(4)技能激勵行動,如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以提升
89、技能人才的待遇及社會地位;以及(5)技能合作行動,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進職業資格證書的國際互認。47 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任何運用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增加效率、提高質量,都可視為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引自於:黃健群。2024 年 5 月。解析大陸新質生產力及其對臺商可能影響。網址:https:/www.tkww.hk/a/202305/12/AP645d7a4be4b0c614abad4a29.html,2024 年 11 月13 日下載。48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1 年 1 月。中國的技能轉型。網址:https:/ 年 11 月 14 日下載。49 人民日報。2022 年
90、 1 月 8 日。我國首次編制國家級職業技能培訓五年專項規劃。網址:http:/ 年 11 月 14 日下載。50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2 年 2 月 10 日。技能中國行動,瞭解一下。網址:https:/ 年 11 月 14 日下載。25 小結 本章闡述香港經濟轉型的基本背景及經濟狀況,反映本港現時面對轉型的挑戰不少,尤其經濟增長放緩,傳統產業發展停滯,新興產業的發展亦有待加強,亟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力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及轉型的其中關鍵,現時香港勞動人口主要由較高學歷的僱員構成,同時非技術工人、服務及銷售人員等基層員工亦佔一定比例,在經濟轉型下,如何針對不同階層及學歷人士的裝備與
91、需要,是未來加強人才培訓措施的重要元素。本章亦探討香港及其他地區面對經濟轉型下的人力發展支援政策。香港方面,現時當局正轉向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以全民培訓為目標,並且透過持續進修基金及各項資助計劃,鼓勵市民進修增值,以應付就業環境的變化。新加坡方面,為步向高增值產業轉型作出準備,當局有不同持續進修的激勵措施,其中措施包括提供 MOOCs 的課程資助,並有針對資訊科技業的加速人才轉型計劃,或值得本港借鑑。韓國方面,近年的終身教育振興基本計劃有不少支援就業人口持續學習的措施,以迎接工業 4.0 時代。這包括推動帶薪學習假期、開發線上課程及優化大學作為成人持續教育的平臺。至於中國內地方面,為
92、應對轉向新興產業的技能缺口,國家已針對職業技能培訓作出綱領性規劃,亦推動技能中國行動,可見推動就業人口大規模轉型的決心。26 第四章 實地青年問卷調查及青年個案訪問結果 本章綜合實地青年問卷調查(下稱調查)及青年個案訪談兩方面的結果,以了解受訪青年對本港經濟前景及事業發展的看法,以及對經濟發展及就業準備等意見。結果闡述如下:4.1 對香港整體經濟前景的看法 4.1.1 受訪青年對香港的經濟前景傾向不樂觀。六成不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四成則持相反意見;至於對香港未來 3 年經濟前景的信心一般,稍高於 5 分的平均分。全球經濟放緩,加上中美貿易戰持續、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角力,以及疫後影
93、響等因素,香港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其整體經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調查顯示,在 600 名 18 至 34 歲的受訪青年中,六成(60.3%)不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而表示同意的則佔四成(39.7%)【表4.1】。調查又顯示,分別有六成至七成半受訪者表示同意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減弱(60.3%)、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63.2%),以及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停滯不前(75.8%)【表 4.1】。此外,當被問及對香港未來 3 年經濟前景的信心時,以 0-10 分計(10 為最高),受訪青年的信心一般,平均分為 5.95 分,稍高於調查所設 5 分的一般水平【表 4.2】。儘管香港經濟錄得溫和
94、增長,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上升 0.4%,個別環節表現參差1。然而,值得注意是,上述數據反映受訪青年對整體香港經濟前景傾向不樂觀。從數據交叉分析顯示,受訪者從事貿易及物流或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的,相對有較高比率不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而相反,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8 月 16 日。二零二四年第二季經濟情況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8/16/P2024081600341.htm,2024 年 10 月 29日下載。27 從事環保產業或體育及
95、相關活動行業的,則有較高比率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表 4.3】。此外,受訪者從事貿易及物流或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的,有較高比率同意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表 4.4】。表 4.1:請問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同意 唔同意 非常同意 幾同意 唔係 幾同意 完全 唔同意 唔知 難講 合計 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停滯不前 455 75.8%145 24.2%69 11.5%386 64.3%136 22.7%9 1.5%-600 100.0%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 379 63.2%221 36.8%55 9.2%324 54.0%211 35.2%10 1.7%-600 100.0%香港嘅國
96、際競爭力減弱 362 60.3%238 39.7%120 20.0%242 40.3%216 36.0%22 3.7%-600 100.0%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 238 39.7%362 60.3%39 6.5%199 33.2%324 54.0%38 6.3%-600 100.0%表 4.2:(請以 0-10 表示:0=完全無信心,5一半半,10=非常有信心)平均數 標準差(S.D.)N 你對香港未來 3 年嘅經濟前景又有幾大信心 5.95 1.560 600 表 4.3 交叉分析表:你有幾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按行業劃分)行業 金融服務業 貿易及物流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
97、業 旅遊業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 創新及科技產業 檢測及認證業 文化及創意產業 環保產業 體育及相關活動 合計 同意 37 54.4%30 26.8%40 40.4%66 40.5%13 27.1%6 46.2%5 45.5%28 50.0%4 80.0%3 75.0%232 40.1%不同意 31 45.6%82 73.2%59 59.6%97 59.5%35 72.9%7 53.8%6 54.5%28 50.0%1 20.0%1 25.0%347 59.9%合計 68 100.0%112 100.0%99 100.0%163 100.0%48 100.0%13 100.0%11 100.0
98、%56 100.0%5 100.0%4 100.0%579 100.0%*p0.01 28 表 4.4 交叉分析表:你有幾同意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按行業劃分)行業 金融服務業 貿易及物流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 旅遊業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 務業 創新及科技 產業 檢測及認證業 文化及創意產業 環保 產業 體育及相關 活動 合計 同意 33 48.5%85 75.9%62 62.6%103 63.2%35 72.9%7 53.8%6 54.5%30 53.6%1 20.0%2 50.0%364 62.9%不同意 35 51.5%27 24.1%37 37.4%60 36.8%13 2
99、7.1%6 46.2%5 45.5%26 46.4%4 80.0%2 50.0%215 37.1%合計 68 100.0%112 100.0%99 100.0%163 100.0%48 100.0%13 100.0%11 100.0%56 100.0%5 100.0%4 100.0%579 100.0%*p0.01 研究亦訪問了 20 名從事不同行業的青年個案。有受訪個案亦表示香港只著眼於傳統行業而較少在其他方面發展。例如,個案 15 指出香港具備專業服務的優勢,如法律、會計及金融服務。然而,他認為香港只靠保持過往這些支柱經濟並不足夠,情況雖不至太差,但卻缺乏新事物可推動發展。香港的營商環境對
100、很多公司仍有吸引力。香港是一個服務型的經濟體,尤其高端服務,例如法律、會計、金融服務,暫時不會太差,但經濟發展靠這些服務未必足夠,這是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支柱,不是新的物事。我暫時看不見香港有什麼新的東西,一些本來的優勢不是差的,可以保持,但如果說要推動發展就有不足。(個案15新聞記者)個案 9 及個案 3 也表示香港競爭力減弱,從外商的分區總部撤離以及港人的兩文三語能力下降等,反映了對這方面的憂慮。我覺得以前很多外地公司以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分區總部,但近期已看到有些公司已撤出香港。另外,以前一些內地科技金融公司在港發展,這幾年卻轉向其他地方,不太專注於本地市場。(個案9銀行經理)香港人的競爭力有
101、下降,第一是語言能力,我用英文打電話多次被要求轉回中文,缺少使用英語的環境,這慢慢會喪失兩文三語的優勢;第二是缺乏國際視野,雖然香港人很喜歡去旅行,但卻不熟悉外國的政策及國際議題,種種因素都令我對香港的前景感到不太樂觀。(個案3小學教師)29 4.1.2 多數受訪青年同意香港經濟需要變革,亦同意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而對特區政府近期的相關措施,較多認為有助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惟受訪個案雖認同有關措施能助本港經濟,就長遠發展有所關注。面對全球大變局,本港經濟仍依賴傳統支柱產業,缺乏多元經濟基礎,應對上出現左支右絀。香港若要走出當前經濟困境,尋找新方向、新動力是關鍵。調查顯示,八成半(84.5%
102、)受訪青年表示同意 香港經濟需要變革,另逾七成半(78.7%)則同意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表 4.5】。此外,針對本港近期的經濟措施,表 4.6 顯示,分別超過八成受訪青年認為推盛事經濟(84.7%)、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83.2%)及鞏固八大中心建設(81.5%),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有幫助。其次,認為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及積極開拓一帶一路 沿線市場 有幫助,分別佔七成半(75.3%)及六成三(63.3%)。至於認為 推高才通計劃(引入專才)是有幫助的,只佔五成六(56.3%)。表 4.5: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同意 唔同意 非常同意 幾同意 唔係 幾同意 完全 唔同意
103、唔知 難講 合計 香港經濟需要變革 507 84.5%93 15.5%177 29.5%330 55.0%87 14.5%6 1.0%-600 100.0%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 472 78.7%128 21.3%86 14.3%386 64.3%119 19.8%9 1.5%-600 100.0%30 表 4.6:你認為以下措施,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有幾大幫助?幫助 冇幫助 非常 有幫助 幾有幫助 唔係幾有幫助 完全 冇幫助 唔知 難講 合計 推盛事經濟 508 84.7%92 15.3%100 16.7%408 68.0%85 14.2%7 1.2%-600 100.0%發展數字經濟,推
104、動新質生產力 499 83.2%101 16.8%142 23.7%357 59.5%93 15.5%8 1.3%-600 100.0%鞏固八大中心建設 489 81.5%111 18.5%126 21.0%363 60.5%101 16.8%10 1.7%-600 100.0%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 452 75.3%148 24.7%80 13.3%372 62.0%129 21.5%19 3.2%-600 100.0%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380 63.3%220 36.7%49 8.2%331 55.2%197 32.8%23 3.8%-600 100.0%推高才通計劃(引
105、入專才)338 56.3%262 43.7%73 12.2%265 44.2%231 38.5%31 5.2%-600 100.0%數據交叉分析顯示,受訪者從事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相對有較高比率同意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有助促進本港經濟發展【表 4.7】。表 4.7 交叉分析表:你有幾同意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有助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按行業劃分)行業 金融服務業 貿易及物流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 旅遊業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 務業 創新及科技 產業 檢測及認證業 文化及創意產業 環保 產業 體育及相關 活動 合計 同意 54 79.4%85 75.9%6
106、4 64.6%122 74.8%44 91.7%8 61.5%8 72.7%48 85.7%1 20.0%4 100.0%438 75.6%不同意 14 20.6%27 24.1%35 35.4%41 25.2%4 8.3%5 38.5%3 27.3%8 14.3%4 80.0%0 0.0%141 24.4%合計 68 100.0%112 100.0%99 100.0%163 100.0%48 100.0%13 100.0%11 100.0%56 100.0%5 100.0%4 100.0%579 100.0%*p0.01 31 就上述列出措施,有受訪個案認為措施有成效,並提出相關意見。個案
107、15 認為在疫後發展盛事經濟來振興旅遊業,是合理措施,然而這只是形式上轉變,未能改變香港經濟的策略。另方面個案 7 則指出盛事經濟可以是中期的規劃,藉持續引進盛事來帶動旅遊、消費;他認為具備一個短中長期的規劃,有利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發展盛事經濟很合理,因為之前COVID影響很大,希望振興旅遊業。我不覺得盛事經濟是特別新,幾十年來社會都是如此運作,旅遊界亦知道本來也是這樣做。這些initiative(舉措)保持著經濟不斷運作,但這並不是一些根本地改變香港經濟的策略。(個案15新聞記者)政府要有一個短中長期規劃,如熊貓經濟是短期規劃,盛事經濟是中期一點,透過引進不同的盛事,然後帶動旅遊、消費,這
108、個可能持續三至五年,至於在長期方面可能要靠國際創科中心。一個短中長期的規劃對於香港的經濟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有受訪個案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及其他新興經濟持正面的看法。例如,個案 18 認為本港因應國家政策如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等作出經濟上調整,或能受惠於政策的紅利。視乎香港如何調整以應對經濟局勢,例如國家有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等不同政策出臺,如果能夠把握及享受到這些政策的紅利,其實情況不會太差。(個案18活動策劃公司董事)有受訪個案雖對本港發展數字經濟持開放態度,但同時亦表達其憂慮。個案 12 指出香港在法規上較多限制,認為有些技術本來是便利的,但受到監管後變得不方便使用,
109、令科技發展相對緩慢。香港在法規上較多限制,令科技發展相對緩慢。以金融科技為例,發展亦較滯後,科技通常打破一些常規,但香港金管局的監管較嚴,非常規的做法需要接受監管安排並不理想。我認為有些技術是便利的,但受到監管後變得不方便使用。當科技行快咗一步,但一旦快於法規的進程便要後退,這方面可見發展數字經濟其中的限制。(個案12保險公司高級顧問)32 在鞏固八大中心方面,個案 1 對八大中心的了解不多,認為有關措施或可為青年提供多些崗位或訓練,令就業機會增加,但卻不認同必然會增加收入或帶來可觀的發展前景。我沒有仔細了解八大中心的資訊,但知道跟創科、金融科技、航運有關。八大中心會為青年提供多一些崗位及訓練
110、,機會增加,但至於能否賺很多錢,或者發展前景可觀,我看是不一定。(個案1大學助教)個案 8 對高才通計劃有所保留,認為目前搶人才的幫助不大,除了門檻不高,吸引來港的內地人才不一定留下定居,未必能代替移出港人,故此難言對香港經濟發展有很大貢獻。另方面,個案 17 支持政府繼續搶人才的政策以及發展總部經濟,多到新興市場宣傳推廣,以吸引企業招聘香港人才。搶人才好像沒太大幫助,內地人來港只要唸一間QS100的學校便可來港,未必能取代移民香港人,大家的特質不同;取了港人身分後未必來港定居,不會有很大貢獻。(個案8人力資源經理)我希望未來香港可以聯通國際,正如特首強調香港要面向國際,我期望政府可以加強及發
111、揮這個作用,吸引更多外資回流。我也期望政府可以繼續做好搶人才政策及發展總部經濟,可多到中東、杜拜等地宣傳推廣,吸引企業招聘香港人才。(個案17法律助理)4.2 對個人行業發展前景的看法 4.2.1 雖然整體受訪青年對個人行業的發展前景稍傾向樂觀,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合共有六成受訪者對前景表達不同程度的擔憂,另逾四成半亦表示在過去一年曾遇到就業不穩定情況。表 4.8 顯示,被問及對自己從事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時,以 0-10 分計(10 為最高),受訪青年的信心稍傾向樂觀,平均分為 6.33 分。按受訪青年所從事的行業劃分,受訪者對其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不一,其中從事金融服務業、體育及相關活動、創新
112、及科技產業、文化及創33 意產業、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環保產業的,其平均分均高於整體的6.33 分;至於從事旅遊業、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貿易及物流、檢測及認證業的,其平均分均低於整體的 6.33 分【表 4.8】。另方面,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合共有六成(59.5%)受訪者對就業前景有不同程度的擔憂,包括薪金下調(18.5%)、專業知識技能追不上時代(16.3%)、自己從事的行業需求下降(15.2%),以及整體職位空缺減少(14.2%)等。至於表示沒有擔憂的則佔四成(40.5%)【表 4.9】。此外,在過去一年,有逾四成半(46.8%)受訪青年曾遇到就業不穩定情況,當中包括 被增加工作
113、量(18.8%)、薪金下調(10.3%)、找不到工作(8.7%)、員工福利被削減(7.7%)等;而有逾五成(53.2%)則表示未遇到上述就業不穩情況【表 4.10】。表 4.8:(請以 0-10 表示:0=完全無信心,5一半半,10=非常有信心)你對自己從事行業發展前景有幾大信心 平均數 N(按行業劃分)金融服務業 6.82 68 體育及相關活動 6.75 4 創新及科技產業 6.69 13 文化及創意產業 6.52 56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 6.48 48 環保產業 6.40 5 旅遊業 6.25 163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 6.13 99 貿易及物流 6.12 112 檢測及認
114、證業 6.09 11 整體(標準差 S.D.=1.501)6.33 579 此題的答題總數撇除了屬待業、失業的受訪者。表 4.9: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你對就業前景嘅最大擔憂?(最多選 3 項)N=600 人次 百分比 薪金下調 111 18.5%專業知識技能追不上時代 98 16.3%自己從事的行業需求下降 91 15.2%整體職位空缺減少 85 14.2%自己從事的專業需求下降 53 8.8%未能累積職場經驗 52 8.7%未能累積所屬專業的經驗 42 7.0%沒有擔憂 243 40.5%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次數佔總答題數字之百分比。34 表 4.10:過去一年,你曾遇
115、過以下邊啲情況?(可選多項)N=600 人次 百分比 被增加工作量 113 18.8%薪金下調 62 10.3%找不到工作 52 8.7%員工福利被削減 46 7.7%放無薪假 26 4.3%被解僱裁員 22 3.7%減少工時 12 2.0%未遇過上述情況 319 53.2%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次數佔總答題數字之百分比。有受訪個案亦表達對從事行業發展前景信心的考量。例如,從事創科個案 19 表示經濟環境轉變,現階段仍能找到工作機會,只是薪酬期望較以往低。另屬金融界的個案 12,認為經濟環境令公司的員工福利減少,但她衡量過晉升機會及薪金吸引,仍願意繼續留在行業發展。以我自
116、己的IT行業來說,有點差但未至於很差的感覺,也會找到工作,但對比三年前,預期薪金可能低了10%-20%,有一個落差,但不至於沒有工作。(個案19初創公司聯合創辦人)想過去留問題,雖然經濟環境令公司員工的福利減少,但對比其他的工作,衡量過晉升機會,加上目前職位的薪金較有吸引力,所以暫時會繼續留在這行業。(個案12保險公司高級顧問)4.2.2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逾八成受訪青年同意改變就業航道是在所難免。不過,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轉型,其中較多因為尋求較大發展空間;八成受訪者則表示不會考慮,其中主因是不知道轉型方向。調查顯示,逾八成(82.2%)受訪青年同意面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
117、道是在所難免,而表示不同意的佔逾一成半(17.8%)。不過,調查亦顯示,面對經濟帶來行業的轉變,兩成(19.7%)受訪青年表示會考慮轉型,而表示不會的佔八成(80.3%)【表 4.11 及表 4.12】。反映青年在意識與行為出現落差。35 在表示會考慮轉型的 118 名受訪者中,其中主要想尋求較大發展空間(33.9%)和了解不同行業(33.1%),分別佔逾三成三。其次是累積個人資本(29.7%)、學習新技能(28.0%),以及增加個人就業能力(25.4%),分別佔由兩成半至近三成不等【表 4.13】。此外,較多表示打算轉去旅遊業(27.1%)、文化及創意產業(17.8%)、以及貿易及物流(13
118、.6%)【表 4.14】。至於在表示不會考慮轉型的 482 名受訪者中,主因是不知道轉型方向(29.9%),其次是對其他行業沒有興趣(25.7%)和欠缺相關行業的技能和知識(21.8%),分別佔由逾兩成至近三成【表 4.15】。接著是不想放棄本身的專業經驗(18.7%)、難以調整心態重新適應(13.1%)、轉型成本太高(12.2%),以及不知道相關資訊及轉型機會(12.0%),分別佔由一成二至一成八不等【表 4.15】。反映個人對轉型方向不了解或認知不足,是影響轉型的重要原因。表 4.11: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同意 唔同意 非常同意 幾同意 唔係 幾同意 完全 唔同意 唔知 難講 合計 面對經
119、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道是在所難免 493 82.2%107 17.8%97 16.2%396 66.0%99 16.5%8 1.3%-600 100.0%表 4.12:面對經濟環境帶來行業嘅改變,你有冇考慮過轉型?人數 百分比 有 118 19.7%冇 482 80.3%合計 600 100.0%36 表 4.13:(有考慮)你有考慮轉型嘅原因?(最多選 3 項)N=118 人次 百分比 尋求較大發展空間 40 33.9%了解不同行業 39 33.1%累積個人資本 35 29.7%學習新技能 33 28.0%增加個人就業能力 30 25.4%開拓新產品服務 11 9.3%目前行業停滯不
120、前 10 8.5%沒有原因 -唔知難講-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次數佔總答題數字之百分比。表 4.14:(有考慮)你打算轉去邊啲行業發展?人數 百分比 旅遊業 32 27.1%文化及創意產業 21 17.8%貿易及物流 16 13.6%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 13 11.0%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 13 11.0%金融服務業 11 9.3%創新及科技產業 9 7.6%環保產業 2 1.7%檢測及認證業 1 0.8%合計 118 100.0%表 4.15:(冇考慮)你冇考慮轉型嘅原因?(最多選 3 項)N=482 人次 百分比 不知道轉型方向 144 29.9%對其他行業
121、冇興趣 124 25.7%欠缺相關行業的技能和知識 105 21.8%不想放棄本身的專業經驗 90 18.7%難以調整心態重新適應 63 13.1%轉型成本太高 59 12.2%不知道相關資訊及轉型機會 58 12.0%沒有原因 63 13.1%唔知難講-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次數佔總答題數字之百分比。在轉型問題上,有受訪個案也表達他們的考量因素。如表示會考慮轉型的個案 19,他一直持續學習,並願意接受挑戰,認為轉型對個人沒有太大阻力,只要看到機會就會作出嘗試。另個案 7 也表示會考慮轉型,他有興趣裝備與內地研學旅遊導師的相關技能,並相信有關技能或認證,37 可在未來提供
122、就業保障;加上坊間有不少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學習應試機會。我不是沒想過轉型,始終startup(初創企業)的成功率不高,一般初創企業多數不到三年會倒下。我已有準備,持續學習不同skills(技能),要跳去其他領域應該不難。我個人比較喜歡接受挑戰,阻力未必很大,如果有需要學習一些事物,我就會去做。(個案19初創公司聯合創辦人)轉型是需要的,就算現在內地講的研學旅遊指導師,我也有興趣去裝備這一門技能。不一定馬上轉,但至少我有這樣的技能、認證,以後萬一有什麼危機出現,我也可以養到自己?,F在有很多線上學習資源,未必需要找院校讀,只要肯讀,都可以通過到一些考試。(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至於表示不會考慮轉型
123、的個案,較多出於行業性質及相關技能的問題。個案 12 曾考慮轉型並有意從事綠色金融工作,因現時市場上相對有較多職位;不過由於她本身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經驗,一下子投入另一特定範疇且較專門的行業,未必可行。個案 20 則表示欠缺具體方向,認為多數公司出於資源考慮,招募人才會較謹慎。她認為自己缺乏裝備及方向,要轉型並不容易。而個案 8 則基於實際金錢和行業操作性的考量,不敢貿然轉行。我並非沒想過轉型。即使現在有較多綠色金融的職位,其實還沒有一個落腳點。由原本行業轉去另一個行業,本身我只從事不算相關的數碼支援工作,如果要轉型似乎需要專注一個行業某個特定範疇,會比較專門,不太可行。(個案12保險公司高級顧
124、問)有想過尋求轉型,但未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或可以實踐的計劃?,F時各公司會謹慎去運用資金,寧願聘請一個well-equipped(良好裝備)的人,也不請一個只有熱誠的年輕人,所以我要轉型也不容易。(個案20財務公司顧問)38 沒考慮轉型做旅遊業,始終要找可賺到錢的行業。金融、資訊科技業也不錯,但我不懂相關知識,亦不能單靠進修便可入行,始終要了解行業的實際操作。(個案8人力資源經理)4.2.3 面對經濟環境轉變,逾八成受訪青年仍會選擇留港發展。此外,較多受訪者表示會調整心態以面對改變。面對經濟環境轉變,表 4.16 顯示,逾八成(84.0%)受訪青年仍選擇留港發展,只有逾一成半(16.0%)表示有考
125、慮到香港以外地方發展事業。在有考慮到外地發展事業的 96 名受訪者中,較多會選擇 中國內地(19.8%)、臺灣(17.7%)、澳洲(12.5%)、新加坡(9.4%)等,比率分別佔由近一成至近兩成;亦有逾一成半(17.7%)表示沒有固定地方【表 4.17】。反映在中港兩地經濟融合下,香港青年亦多選擇到內地發展事業。表 4.16:面對經濟環境帶來行業嘅改變,你有冇考慮過到香港以外發展事業?人數 百分比 有 96 16.0%冇 504 84.0%合計 600 100.0%表 4.17:(有考慮)你會考慮到香港以外邊個地方發展事業?人數 百分比 中國內地 19 19.8%臺灣 17 17.7%澳洲 1
126、2 12.5%新加坡 9 9.4%英國 7 7.3%日本 5 5.2%美國 3 3.1%沒有固定地方 17 17.7%其他 7 7.3%合計 96 100.0%39 過去一年,受訪青年是如何面對行業環境的轉變?表 4.18 顯示,較多受訪者選擇調整心態以面對改變(30.7%);但同時亦有相約比率選擇不需面對(29.3%)。至於選擇休息旅行(20.3%)、在相同行業轉工(14.5%)及持續進修(14.0%)的,分別佔由近一成半至兩成。表 4.18:過去一年,你如何面對行業環境嘅轉變?(最多選 3 項)N=600 人次 百分比 調整心態以面對改變 184 30.7%不需面對 176 29.3%休息
127、旅行 122 20.3%在相同行業轉工 87 14.5%持續進修 84 14.0%轉做斜槓一族(Slasher)23 3.8%轉行業 20 3.3%開拓新產品服務 19 3.2%創業 7 1.2%其他-唔知難講 15 2.5%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次數佔總答題數字之百分比。是次研究訪談中,也分別了解不同個案的應對方式。個案 7 從事智庫工作,恆常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研究資助,工作因而沒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故此沒有特別應對準備。至於從事新聞記者的個案 15,雖然感到工作受經濟影響,認為只能繼續做好工作,沒有其他的應對方法。在智庫做研究,規模不算大,但恆常的經費很多是來自政府的
128、研究資助,所以經濟環境對我的工作影響不大,沒有什麼影響,亦沒有特別需準備去應對。(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行業會受到經濟情況影響,新聞業就算好景的時候都不是太好。我沒有特別可以應對的方法,自己是前線記者,不是做公司賺錢的那一部分人,就算公司因為社會大眾不願意付錢看新聞而減少收入,公司自有相應的人去處理收支問題。最簡單的話,我的應對方法就是繼續做好我現在要做的事,有些宏觀的因素我是控制不了。(個案15新聞記者)40 個案 14 也因公司營業額變差而無法加薪下,考慮尋找新工作。另個案 17 從事的法律工作受市況影響,業務有所調整,所以他對所有工作機會持開放態度,一方面協助公司發掘不同業務的可能,亦會
129、善用人際網絡多作宣傳。之前公司的營業額高的話有100萬,差的時候是80萬。但現在只有60-70萬,是兩年來最差??吹綘I業額差了,老闆不會加薪,所以我正另找新工作。(個案14零售網店營運經理)業界確實因市況問題而受影響,不少客戶因為成本問題而減少打官司,亦缺乏有關於公司上市的工作。目前,我對於所有工作機會都持開放態度,亦會與公司積極發掘業務的可能性,更多利用人際網絡及多作宣傳。(個案17法律助理)4.2.4 針對經濟轉型對個人發展或事業的影響,青年個案因對新興產業認識不足等考慮,故未有打算配合政策而轉型。有個案亦提到在經濟轉型與未來技能出現匹配問題,反映轉型的困難。針對經濟轉型對個人發展與事業的
130、影響,不少受訪個案亦表示沒有打算轉型。例如個案 8 認為自己對新興產業的認識有限,不會貿然轉型,加上朋友圈子大多從事傳統行業,因此沒考慮因政策的變化而轉型。我不會貿然轉型至新興產業,我不知何謂新興產業;其次能否賺錢我不知道,當然不會冒險。我身邊所有人是做傳統行業,沒有人做這些新興行業,不會因為政策而去轉型。(個案8人力資源經理)個案 7 認為如個人需要轉型至新興產業,自己未必有能力從事,亦意識技能與未來工作需要的匹配問題。他預視香港接下來會推動再工業化或國際創科中心的發展,而在出現較大的產業轉型時,對於人力能否跟得上轉型,並不感到樂觀。我做行政、文職的,假設有一日做不住,要我轉型做一些精密工業
131、或輔助醫療,或其他較有競爭力的工種,我未必真的做得到。我現有技能是否能匹配未來工作世界的需要呢?在未來五年,香41 港假設真的推動再工業化、推動國際創科中心,有比較大的產業轉型時,人力是否跟得上,我不抱持太大的希望。(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4.3 經濟就業觀 4.3.1 分別超過八成半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及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反映推動就業人口技能提升,是預備本港經濟轉型的重要發展。表 4.19 顯示,分別超過八成半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87.2%)及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86.7%)。數字反映推動就業人口技能提升,是預備本港
132、經濟轉型的重要發展。表 4.20 亦進一步顯示,沒有考慮到香港以外發展事業的組別,較為傾向認同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的看法。表 4.19: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同意 唔同意 非常同意 幾同意 唔係 幾同意 完全 唔同意 唔知 難講 合計 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523 87.2%77 12.8%172 28.7%351 58.5%70 11.7%7 1.2%-600 100.0%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 520 86.7%80 13.3%160 26.7%360 60.0%75 12.5%5 0.8%-600 100.0%表 4.20 交叉分析表:你有幾
133、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按有冇考慮到香港以外發展事業劃分)有冇考慮到香港以外發展事業 有 冇 合計 同意 77 80.2%446 88.5%523 87.2%唔同意 19 19.8%58 11.5%77 12.8%合計 96 100.0%504 100.0%600 100.0%*p0.05 42 有受訪個案認同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以 AI 為例,個案 14分享自己最初想幫助公司改善銷售,因而報讀社交媒體營銷的課程,並從中接觸了 AI。她認為 AI 發展至取代人之前,先學懂使用 AI 的人較不易被取代。她表示新科技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認為自己是願意學習新事物的人,亦
134、有信心應用技能到不同產業。AI不能不跟,不進則退。曾看到公司銷售率下跌,覺得情況不穩定,便想去學習一些社交媒體營銷的知識去幫助公司。早前我報讀part-time商業管理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講解用AI幫忙寫文案,剪片拍片,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接觸AI。我認為在AI科技未發展到能夠取代人之前,首先是懂得用AI的人取代不懂得用AI的人。另外,AI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如操作AI的崗位。我是個願意學習新事物的人,到了時勢適合的時候,到時有什麼新的工作職位,就能找到機會去轉變,也相信技能可以應用到不同的產業。(個案14零售網店營運經理)另外,不少受訪個案對學習方式不傾向以學校課程為主,反而認同在網上自行學
135、習的效果較好。例如,個案 14 指學校課程從設計到開課時或已滯後,相反認為透過小紅書、YouTube 和互聯網自行學習有關知識,是最好的方式。學校課程是滯後的,當你歸納完資料,發展課程大綱,到開辦課程,熱潮可能已經過去。相反,透過小紅書、YouTube和互聯網等自行去學習相關操作和應用,我認為是最好的。(個案14零售網店營運經理)因應在職人士修讀課程出現的限制,有受訪個案提出增加網課的建議。例如,個案 12 指持續進修基金的課堂增加網課,比較靈活。她亦舉例美國現時有微碩士(MicroMasters)課程,可容許網上上課。持續進修基金的課堂有計算現場出席率的要求,若有多些網課,較為靈活。我亦了解
136、證書課程一般上4至10個星期,修讀碩士至少9個月至1年,如果主要在香港工作則問題不大,但part-43 time讀遇上出trip或較難協調時間。如果網課佔課程一半以上時間,可能比較方便。以美國為例,有些碩士課程也可以在網上上課,如MicroMasters(微碩士)。(個案12保險公司高級顧問)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本,在培育人才方面,個案 7 認為,再培訓及進修對人力轉型有重要作用。他認為再培訓或專上院校提供的短期課程應更好回應未來產業的需求,建議本港可發展成為大灣區內的職業專才樞紐,提供更多不同證書的短期課程,為包括本港在內的大灣區人士提供轉型支援。人力的轉型,其實再培訓或者進修是一
137、個很重要的過程,但目前再培訓局提供的課程未必能滿足未來需要。再培訓或是各大專院校的短期證書課程,如何可以符合未來的產業規劃上的需求?我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大灣區內職業專才的教育樞紐,例如有多些不同證書的短期課程,可幫助香港乃至大灣區的朋友,透過這些中心轉型,然後去一個合適的城市發展。(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4.3.2 受訪個案認為青年需裝備自我,提升轉型的空間和能力,並要與時並進學習新技能。面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個案 7 表示要裝備自我,使自己長遠具備轉型的空間及能力。他認為每個人需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這是很重要的心態。裝備自己,令自己長遠具備轉型的空間和能力,這是迫切的,比打好一份工更重要。
138、我覺得在現時大環境下,每個人想要做的是如何令競爭力提升,這是需要具備的心態。好像我DSE數學只有3,但我要了解大數據,因為在我工作中,大數據在公共行政的討論是很關鍵,例如分析車流。大家是可以去認識,不一定說我是讀那科才認識,不認識是可以探討,這是很重要。(個案7智庫政策研究員)另個案 13 則建議要與時並進學習新技能,舉例自己曾因應工作的新需求,考取了會計師牌及學習電腦軟件技能,作為年輕人要留意社會變化,及時學習新技能來增值。44 我認為應與時並進地學習新技能,例如我之前為了工作上的新需求,考取了會計師牌照及學習一些電腦軟件技能。年輕人是應該留意社會變化,並清楚自己的弱項,把握時間盡可能地學習
139、新技能來增值自己。(個案13商務發展經理)4.4 小結 全球經濟放緩下,香港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其整體經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對香港的經濟前景傾向不樂觀。六成不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四成則持相反意見;至於對香港未來 3 年經濟前景的信心一般,稍高於 5 分的平均分。多數受訪青年同意香港經濟需要變革,亦同意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而對特區政府近期的相關措施,較多認為有助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惟受訪個案雖認同有關措施能助本港經濟,就長遠發展有所關注。雖然整體受訪青年對個人行業的發展前景稍傾向樂觀,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合共有六成受訪者對前景表達不同程度的擔憂,另逾四成半
140、亦表示在過去一年曾遇到就業不穩定情況。此外,逾八成受訪青年同意改變就業航道是在所難免。不過,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轉型,其中較多希望尋求較大發展空間;八成受訪者則表示不會考慮,其中主因是不知道轉型方向。反映青年在意識與行為出現落差。面對經濟環境轉變,逾八成受訪青年仍會選擇留港發展。此外,較多受訪者表示會調整心態以面對改變。針對經濟轉型對個人發展或事業的影響,青年個案因對新興產業認識不足等考慮,故未有打算配合政策而轉型。有個案亦提到在經濟轉型與未來技能出現匹配問題,反映轉型的困難。最後,分別超過八成半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及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反映推動就業人口
141、技能提升,是預備本港經濟轉型的重要發展。而受訪個案認為青年需裝備自我,提升轉型的空間和能力,並要與時並進學習新技能。45 第五章 對本港經濟發展及就業準備的意見 本章綜合受訪專家和學者的訪問,歸納他們對本港經濟發展及就業準備的意見。受訪者包括 5 位熟悉相關議題的專家和學者,結果闡述如下:5.1 香港現時的經濟困境 5.1.1 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受外圍因素影響,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等衝擊,香港經濟不論出口或傳統金融及地產業,已無法回到從前的增長水平;本港目前需發掘新經濟增長引擎並作出轉型,否則將被邊緣化。近年受疫情、國際供應鏈重整、貿易保護主義及中美關係緊張等一系列衝擊,香港作為一個外向
142、型經濟體,無可避免受到多重影響。儘管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 3.3%1,經濟表現穩定,但有受訪專家認為本港經濟上升速度仍無法與以往相比。另有受訪學者指出,本港經濟受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複雜性的影響,將可能是長期的影響,不是短期的調整?,F在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是很差,在國際上比不差,而香港的經濟處於一個週期性的下落階段,香港基本上出口方面是下跌,除了空運之外,基本上我們的航運和海運落後於珠三角其他港口,因此難再有發展的餘地。至於內部變化方面,金融或地產應該有機會恢復,但未必可以持久支撐上揚。所以我覺得今後的週期會上升,只是上升的速度不可以跟以前相比的。(陳文鴻教授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
143、究院院長)香港主要靠出口,如果外國經濟差,其他地方對我們的需求會減少。不過,現在跟以往很不同,以前衰退會慢慢調整,但現在各國開始不相信自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強產業政策的同時,亦限制貿易,向外來貨物增加入口難度,這樣的問題很大。1 專家訪問在 8 月期間進行,此處引自當時的最新數據??梢婌叮合愀厶貏e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8 月 16 日。二零二四年第二季經濟情況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8/16/P2024081600341.htm,2024 年 10 月 29 日下載。46 加上
144、地緣政治因素,國際上把香港當成中國一部分,面對競爭時更為攔阻。世界經濟衰退固然擔心,但我更擔心各國對自由貿易及產業政策的看法,以及政治因素限制中國的同時,亦限制了香港。以前是短期的調整,現在可能是長期的情況。(李樹甘博士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由於外在環境變化,本港目前難以憑藉過往經濟模式尋求更大的增長;發掘新經濟增長的引擎是本港面對轉型的主要挑戰。正如有受訪專家指出,香港或青年今後要實事求是,尤其需要了解不同的市場及文化,才能成功轉型,否則將被邊緣化。我覺得香港要實事求是,年輕人都要實事求是,不要只看投資銀行的業務,將來或許沒有這些高薪厚職,而那時候不懂英文以外的其他語
145、言,或其他地區的人脈,可能找不到很好的職業。我想香港在這方面是轉型中,被迫轉型,如果轉型不了,香港是被迫邊緣化。(陳文鴻教授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5.2 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出路及挑戰 5.2.1 受訪專家認為面對經濟轉型,本港要尋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青年就業前景帶來機遇及選擇。其他發展包括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等優勢,做好超級增值人,並追上跨境電子商貿的發展。香港目前正面對經濟轉型,其中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成為重要策略,藉打造多元化產業以促進經濟增長。有受訪專家指出本港無法再靠金融、地產等單一行業支撐經濟,需從供應端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港版新質生產力,包括傳統產業升級、品牌
146、創建和綠色低碳發展。該專家認為,推動新質生產力,亦有助提升青年上流的機會,擴闊發展空間。另有受訪專家指出,科技發展不但提升傳統經濟及行業的效率,亦帶動新興行業如人工智能,令產業規模變大,並增加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相關規劃也為青年帶來更多就業選擇。47 香港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傳統生產力的發展路徑,不能再單靠金融、地產等來支撐香港經濟,需要引導社會各層面和領域進行大規模 供應端變革,因地制宜打造 港版新質生產力,包括傳統產業升級、品牌創建和綠色低碳。而在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時,香港也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融入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亦是我們破解深層次矛盾的一次歷史性機遇,例如透過發展創科和先進製造
147、業,創造更多高增值的職位,增加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擴闊發展空間。(馬介欽博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科技對傳統經濟及行業只會更上一層樓,增加效率;同時帶動新興行業,如人工智能,令香港產業規模愈來愈大;香港亦想在工業方面再增值,或擴大工業對經濟的貢獻。在急速發展科技,並推動新型產業的規劃下,我覺得提供予青年的選擇將更為廣闊。(梁毓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受訪專家亦認為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創科發展,包括吸引外國企業落戶,已漸收成效。他並指出在中共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深化與大灣區的融合。香港作為超級增值人,將是重要的發展出路。雖然政府減少了開支,但
148、政府很多投資建設的項目亦上馬。在創科方面,有不少的外國企業吸引過來,證明未來短中期都有較為利好的項目,由政府主動出擊取得成果。另外,三中全會的決定說明,中央仍繼續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及貿易中心等,不斷深化大灣區的融合,把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產地。加上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香港作為超級增值人,在聯繫後為各方產生價值,是未來很重要的角色。(梁毓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因應外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傳統貿易活動逐漸減少,有受訪專家認為香港未來亦可考慮發展跨境電子商貿,而現時內地開拓東南亞市場頗為成功,本港可利用空運,促進作為跨境電子商貿的樞紐。48 香港未來有機會發展的是
149、跨境電子商貿。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宗教、語言習慣全不相同,法律亦不同,但中國透過跨境電子商貿打通這些市場,香港在這方面如何作為跨境電子商貿的樞紐,利用空運的因素,要看香港怎樣做。很多跨境商貿之類,不像以往轉口貿易,因為電子商貿包含很多技術、文化等因素。商貿及全世界的貿易與供應鏈都在轉變中,不是純粹淘寶這麼簡單,整個生產物流,乃至銷售是全面改變,大家要去了解這個情況。(陳文鴻教授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5.2.2 受訪學者及專家指出本港在轉型道路上,面對不少挑戰,包括產業政策帶來的轉變、人才短缺及數據安全與私隱問題。1.產業政策帶來的轉變 有受訪學者提到香港目前轉型不無挑戰,其中
150、需面對產業政策所帶來的轉變。香港一直著重自由貿易,然隨內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會因應目前鼓勵產業發展而有所調整,有別於以往較少引導市場的做法,相信會出現陣痛期;這是無可避免。整個經濟態度需要改變,香港一直著重自由貿易,政府習慣做的是一個市場讓你自由發揮,我制定法規,然後令它不要出錯,不要有官商勾結或私相授受。但現在跟隨內地高質量發展,追求新質生產力,其中一樣是產業政策,要決定側重支持哪個產業,這不是香港政府向來的強項。而要鼓勵某個產業,鼓勵的話不是法規,反過來不要想法規,才多一些百花齊放。我贊成要跟內地加快,現在是一個陣痛期,很辛苦?,F在競爭很大,但不可以不做。(李樹甘博士香港樹仁大學商業
151、、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人才短缺 本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確立八大中心的定位。然而,有受訪專家擔憂本港目前缺乏相關人才的供應,以支持八大中心的發展。事實上,本港現時面對人才短缺問題,人口老化及移民等亦加劇勞動人口的49 減少,令八大中心的發展變得緩慢以及一些新興領域,未必有足夠人力支持長遠發展。國家在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香港亦正積極鞏固這些中心領域和優勢,並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和經濟持續發展。八大中心每一個領域均需要相應人才配合,但現時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短缺;近年本港因人口老化、移民等問題導致勞動人口供應減少,加劇了本地人力資源短缺的窘境,或會拖慢八大
152、中心的發展。一些新興中心領域如創新科技、文化藝術、航空、知識產權貿易,及新型工業等,可能未必有足夠人才應對長遠發展。以創科為例,近年香港研發人員數目雖然持續上升,現時約有4萬人,但與深圳有44萬全職科研人員比較,仍有頗大的差距,軟硬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發展科技所需人才亦較缺乏。(馬介欽博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本港發展創科既帶來機遇,同時帶來挑戰。在人才培育方面,本港吸引人才來港之餘,亦需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如透過不斷提升高等院??萍技盎A教育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普及度及質素。除了機遇外,也有一些挑戰。第一,人才的培養。吸引人才之餘亦要培育本地人才;高等院校相應的科技
153、,基礎教育的STEM要繼續提升普及度和水準。(梁毓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3.數據安全與私隱問題 科技發展帶來更多數據交換,從而衍生安全及私隱方面的隱憂,這需要日後在現行法例及政策上的更新,以配合發展的需要??萍及l展同時多了數據交換,安全和私隱方面的隱憂。像政府不同部門之間有很多數據交換,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透過未來在法例和政策上的修改,從而獲得香港想要推動新的科技行業和數碼經濟的效果。(梁毓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50 5.3 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機遇 5.3.1 受訪學者及專家認為青年應從不同方面裝備,增加對一帶一路國家及大灣區的接觸及認識,保持開放心態,並具更包容的國
154、際視野。隨著本港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並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有受訪專家認為,不少青年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了解有限,在旅遊以外,普遍不認識當地文化、宗教及種族等方面。他建議青年可透過不同途徑接觸及認識,亦要以此作為長期人生規劃的一部分。我們年輕人能知道多少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名字?我相信熟悉的不太多。除了旅遊去過地方之外,對於一帶一路國家背後的文化、宗教、種族各方面的知識,他們未必清楚知道。最重要是接觸、認識,現在比以前好,有互聯網,而且交通成本比較低,年輕人應該多到世界各地,亦要作為一個長期人生規劃來做。有時候去到看不到什麼,讀書了解當地情況,加上實地考察,才會更深入認識,然後可在
155、當地結交朋友。文化需要長時間跟人交往接觸,建立別人的信任,然後才可做到其他各種活動。(陳文鴻教授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另有受訪學者指出,大灣區發展並非單為香港而有,而是涉及整個國家發展策略,透過灣區融合讓中國從外圍挑戰中突圍。香港及青年需要慢慢融入大灣區,同時保持開放態度,需放眼於更大的客群,才有生存空間。內地不是特意為香港才有大灣區,而是中國面對世界挑戰,用cluster economy(簇群經濟)的策略發展,然後灣區內互相融合,從而更好應對外圍環境。香港要慢慢走入大灣區,畢竟工業或創科,本地市場很小,需要放眼於更大的客群,才有生存空間。不論香港或青年都需要改變心態,融入
156、時要放開眼界,才有更大的發展可能。(李樹甘博士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51 此外,有受訪學者認為香港青年的優勢在於國際視野,但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優越感,對不同國家的人應平等對待,互相尊重,展現包容性。另一受訪專家也建議青年要主動了解其他地區文化,並認為在職業裝備以外,需注重個人修養及心態的提升。香港的年輕人有很多優點,有比較豐富的國際性視野,但不應該產生不必要的優越感,如果是在一個地球村,不管是什麼國家的人,你應該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不應差別對待,最重要是工作能力及品德。年輕人不知為何有些偏見,覺得內地不好並有很多缺點,而來自發展中的國家相對來說沒有個人衞生,與他們一起可
157、能有一股味道;反之覺得美國、英國或者歐洲人是高人一等,所以很尊重及遷就,這樣的心態絕對要改變。(麥萃才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青年人的心態要改變,可以有多些興趣到當地了解文化是怎樣,而不是對當地沒有任何的接觸,甚至對當地的人民不尊重,只用香港的眼光去批評其他地方。我想這需要在靈魂深處去改變思想,除了是進取的職業考慮外,亦是做人的心態。(陳文鴻教授香港珠海學院黃廷方信和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5.3.2 針對青年應對未來經濟環境,受訪專家及學者認為要增進青年對當前發展及政策的認識,建議可提供多些內外地交流及實習機會,當中包括一帶一路地區,並優化各項政策支援。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
158、之大變局,香港亦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青年如何為未來的經濟環境有所準備,成為重要的課題。有受訪專家認為青年先要有政策方向的認知,了解不同的發展定位,並且它們如何相輔相成。他認為要推動在學校以外的認識和了解,讓年輕一代對發展與自身關係有更深入的看法。這包括在內外地交流外,可考慮在一帶一路地區舉辦多些實習計劃,讓青年了解當地文化和發展機遇,並有不同產業的體驗,以緊扣生涯規劃。另有受訪學者指出,未來發展的前景既屬於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政府亦應思考在政策上多撥資源,或者提供協調促進青年與重點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不論讀書或短期工作,能有更多機會建立人脈經驗回港發展。52 青年人先要知道這些是甚麼,例如八大中
159、心下國家對香港的定位;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國家也希望香港在大灣區打造一個互利互通的城市群。青年人要知道該些事物不同的定位以及如何相輔相成。如何推動在學校以外的認識和了解是十分重要,而了解之後亦要年輕一代感受到這些發展及和自身的關係,這是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內、外地交流是否可以更深入,例如在一帶一路地區多舉辦實習計劃,讓青年了解當地文化和發展機遇,或是推動不同產業的體驗,緊扣生涯規劃。(梁毓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將來的發展不是歐美,而是一帶一路沿線地方,哪些國家有較大發展,青年會否有機會做交換生、政府有什麼政策協助。如果想培養國際性視野,就算是交流也要錢,還有一些協調,才可前往重點
160、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果特區政府希望將來有這樣的關係,應該花多些資源,起碼年輕人過去有機會交流了解,甚至讀書,短期工作,獲取人脈經驗回來進一步發展。(麥萃才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有受訪專家則表示,政府除透過培訓資助、稅務優惠等協助青年轉型升級外,亦可考慮不同的政策支援,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適用對象由剛畢業的大學生,延伸至在社會工作 10 年內的青年;STEAM 比賽增設成人組別,啟發青年潛能及給予認可,以及在政府科技升級的資助計劃範疇,涵蓋相關技術的培訓。政府除了可以提供更多培訓資助、稅務優惠等,協助青年轉型升級外,亦可以在啟發和提供機會方面給予支持。例如,近年政府推出
161、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許多大灣區就業機會給剛畢業的大學生,政府可以把這一計劃的適用對象延伸至已在社會工作10年內的青年,吸引更多年輕人擁抱大彎區機遇;又例如一些STEAM比賽,不應只限於學生,也可以增設成人組別,讓青年也可以發揮創新意念。(馬介欽博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53 5.4 青年提升自我裝備的具體建議 1.透過旅行,了解當地新興行業 有受訪學者認為,青年可透過外地旅行的機會,多了解當地文化及作出思考,以提升國際視野。他舉例青年不妨在旅行時觀察當地人專長及其他地區的行業情況,包括較香港優勝的行業或新興工作,讓自己可在旅程學到新事物,而不是純粹的消費性質旅行。旅遊需要有反思,國
162、際視野其中一點是包容,純粹去旅行的心態,未必做到這點。去旅行不妨了解其他地方有什麼值得學習,不只是消費性,而是生產性,讓自己可以增值。例如,旅行時給自己一個任務,去觀察別人在其他地方的專長,或者有哪些行業等;可以寫一份報告,留意別人比香港哪些行業做得較好,或者有哪些新興工作可以做。多一些望別人,不要只望風景,望別人特別的地方,要有一個目標學習到新事物帶回香港。(李樹甘博士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善用香港常舉辦國際展覽的優勢,擔任兼職,以了解新興市場資訊 另有受訪學者表示,即使身處本港,年輕人亦可爭取機會與外地人交流,從而裝備未來事業。尤其香港經常舉辦國際展覽,吸引全球
163、商家參展,當中不乏非英語人士,只用中英文以外的語言溝通。他認為本港可善用海外其地地區的在港學生,聯同香港青年,擔任臨時翻譯的兼職,接待該些地區的商務人士。透過互動交流,青年可了解外地商人的興趣,掌握市場資訊。政府值得在政策上推動青年善用短期兼職作訓練,以擴闊視野。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展覽中心,經常有國際展覽,全球商家來港有些尋求生意或過來買貨,他們未必懂得用中文或英語,是用一些非英語、非中文的語言,中間有翻譯。而香港有很多海外學生,可以善用這些在香港培訓的人才,讓有興趣的香港年輕人,54 只需要聯合這些外地學生一起參與做一些兼職,做臨時翻譯,接待他們國家的商業人才。這些經驗可能很表面,有一些簡單
164、介紹,或是想找會場,問攤位在哪裡,但過程跟人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或者他們來做生意時,可了解哪些類型的公司他們會接洽多一點,都是市場資訊。香港有這些機會,但有否機會給年輕人參與,不一定是正職,短期兼職也是一個訓練,或者擴闊年輕人的眼界,這些是政府的政策可以推動。(麥萃才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3.在環境轉變及挑戰下擁抱機遇,並裝備軟實力 面對當前環境的轉變,有受訪專家寄語青年在挑戰以外,亦可把握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包括新興產業、國家及新興市場所帶來的機遇。另外,各行各業現時缺乏人手,僱主亦樂於給予經驗較少的年青人更多機會。另外,他建議青年要做好準備,不宜過於保守,需對新事
165、物敢於探索、發掘及嘗試,例如接受跨界或跨地域的發展機會;亦要培養終身學習及創意思維,藉此提升競爭力,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個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下,雖充滿著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新機遇的時代。不論是新興產業發展、國家經濟穩健向好的勢頭,還是新興市場例如一帶一路經濟體急速發展等,均帶來了許多以往沒有的機遇。此外,香港正面對人力荒,令僱主更樂意給機會予經驗較少但有熱誠的青年人。因此,我建議青年人要抱有開放的心態,主動發掘、嘗試新事物,甚至可以跨界或跨地域尋找發展機會,並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及創意思維,裝備好自己,發展空間自然更廣闊。(馬介欽博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最後,有受訪學者表示青年
166、在關注未來行業趨勢以外,亦應重視職業觀,如準時及人際關係等。青年除提升硬實力外,裝備軟實力是在培訓上不可或缺。未來趨勢常說是人工智能(AI),環境、社會及管治(ESG),,金融科技,資訊安全,醫療保健,big data(大數據)等有關職業。第一,可以看現在行業的趨勢,然後作出打算;另外我覺得55 最重要是職業觀,例如準時,又或者是如何跟人相處,或是怎樣去present(表達),這在高科技或任何時期都需要。我想軟實力是最重要,年輕一代學習能力很快,硬實力不是問題,考證書難不倒他們,反而裝備軟實力,訓練他們有正確的mindset(思維),比較關鍵。(李樹甘博士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
167、心主任)5.5 小結 本章綜合受訪專家、學者及青年個案的訪談結果,了解對本港經濟發展及就業準備的意見。就本港現時的經濟困境,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受外圍因素影響,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等衝擊,香港經濟不論出口或傳統金融及地產業,已無法回到從前的增長水平,需要發掘新經濟增長引擎;本港需要轉型,避免被邊緣化。至於出路方面,受訪專家認為面對經濟轉型,本港要尋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青年就業前景帶來機遇及選擇。其他發展包括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等優勢,做好超級增值人,並追上跨境電子商貿的發展。然而,他們指出本港在轉型道路上,面對不少挑戰,包括產業政策帶來的轉變、人才短缺及數據與私隱的問題。針對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
168、機遇,受訪學者及專家認為青年應從不同方面裝備,增加對一帶一路國家及大灣區的接觸及認識,保持開放心態,並以更包容的態度,拓闊國際視野。在支援青年應對未來經濟環境方面,受訪專家及學者認為要增進青年對當前發展及政策的認識,建議可提供多些內外地交流及實習機會,尤其一帶一路地區,並優化各項政策支援。至於青年提升自我裝備的具體建議,他們指出青年可循多方面裝備:(1)透過旅行,了解當地新興行業;(2)善用香港常舉辦國際展覽的優勢,擔任兼職,以了解新興市場資訊;以及(3)在環境轉變及挑戰下擁抱機遇,並裝備軟實力。56 第六章 討論及建議 研究綜合上述章節的結果,歸納值得討論的要點,闡述如下。討 論 1.全球經
169、濟環境轉變,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面對內外不少挑戰。八成半受訪青年同意香港經濟需要變革,六成對就業前景表達不同程度的擔憂。然隨產業結構變化、人力資源短缺與滯後等問題,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關鍵在於人才。全球經濟環境急速轉變,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香港面對內外多重挑戰,需積極尋求新經濟增長點。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推動產業升級。然而,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變化、人力資源短缺與滯後等問題,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關鍵在於人才。是次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半(87.2%)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數字反映推動就業人口技能提升,是預備本港經濟轉
170、型的重要發展。結果亦顯示,八成半(84.5%)受訪青年同意 香港經濟需要變革,亦有七成九(78.7%)同意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合共有六成(59.5%)受訪青年對就業前景表達不同程度的擔憂,包括 薪金下調(18.5%)、專業知識技能追不上時代(16.3%)、自己從事的行業需求下降(15.2%)等;另有逾四成半(46.8%)也表示在過去一年曾遇到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包括 被增加工作量(18.8%)及薪金下調(10.3%)等。根據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2028 年本地勞動人力缺口將擴大至 18 萬人,推算預計所有選定產業均會面對不同程度的人力短缺,而其中熟練技術人員的短缺
171、將更明顯,佔該年整體短缺人數超過三分之一1。隨著各行各業應用科技越趨普遍,未來勞動人力亦要因應產業轉型而學習新技能。1 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11 月 14 日。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highlights/manpower_projection/2023mp_report_tc.pdf,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57 在預視經濟轉型浪潮下,加上未來勞動力短缺,如何裝備本地青年掌握相關技能及知識,在個人職涯規劃上未雨綢繆,而有關當局如何推行適當措施,加強本地人才培訓,以提升本地人力的質和量,確保本地人力資源的競爭力,值
172、得關注。2.儘管受訪青年對香港未來經濟環境不太樂觀,逾八成受訪青年仍會選擇留港發展。本港青年為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特區政府宜以更積極策略培育本地人才,正視他們技能提升的需要。研究顯示,不少受訪青年對香港經濟前景傾向不樂觀,逾六成(60.3%)不同意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只有四成(39.7%)持相反意見。其中按行業劃分,從事貿易及物流業的受訪青年亦佔較多比率(73.2%)不同意香港經濟發展前景理想,此或受外貿環境變差影響。另外,受訪青年對香港未來 3 年經濟前景的信心一般,平均分為 5.59 分(0-10 分,10 分為非常有信心),稍高於調查所設 5 分的一般水平。不過,縱使受訪青
173、年普遍對經濟環境感到不樂觀,逾八成(84.0%)仍會選擇留港就業。情況反映不少青年願意紮根香港,視香港為發展事業的基地。各地求才若渴,這些對香港有歸屬感的青年是重要的人力資本,值得有關當局對他們的需要予以重視。研究亦顯示,沒有考慮到香港以外發展的受訪青年,相對有較高比率同意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88.5%)。受訪專家指出香港在轉型道路上需要有相應人才供應支持,如八大中心定位、新型工業化、創科機遇等新發展策略,均需在相關領域有足夠的人力應對發展;本港在吸引人才來港之餘,亦要致力培育本地人才?,F時經濟發展需多管齊下,採取不同策略推動經濟增長。特區政府以不同政策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
174、聚高地,並有相應措施引入專才以推動產業發展;與此同時,本地青年是香港重要的人力資本,如何以更積極的策略兼顧本地人才的培訓需要,亦是長遠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3.受訪青年意識到經濟環境的變化。逾八成同意面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道在所難免;然而若置身的行業需要配合轉型時,卻未必採取實際行動,意識和行動出現落差;其中不了解轉型方向是重要原因。58 面對經濟環境的變局,在職涯發展上如何為未來有所準備?研究顯示,逾八成(82.2%)受訪青年同意面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道是在所難免;然而若面對經濟帶來行業的轉變,只有兩成(19.7%)受訪青年表示會考慮轉型,而八成(80.3%)則表示不會。數
175、據反映青年雖然認同改變就業航道是應對變化的途徑,然而若置身的行業有轉型需要時,願意採取實質行動的不多,可見青年意識與行動存在落差。研究亦發現,在兩成有考慮(118 名)轉型的受訪青年中,較多受正面因素推動,包括尋求較大發展空間(33.9%)、了解不同行業(33.1%)、累積個人資本(29.7%)、學習新技能(28.0%)及增加個人就業能力(25.4%)等;另有青年個案表示希望為就業帶來更多保障,是轉型的考量。至於八成不會考慮(482 名)轉型的受訪青年,主要原因為不知道轉型方向(29.9%);其次是對其他行業冇興趣(25.7%)及欠缺相關行業的技能和知識(21.8%)。其他考量因素也包括不想放
176、棄本身的專業經驗(18.7%)、轉型成本太高(12.2%)以及不知道相關資訊及轉型機會(12.0%),分別佔由一成二至一成八不等。上述情況反映,影響青年轉型的最主要因素為不清楚轉型方向,其他因素如轉型的成本及對行業趨勢不了解等,亦限制了青年轉型意向。類似情況亦在受訪個案出現,有受訪個案表示有想過尋求轉型,但未有具體的方向及可實踐的計劃,認為單靠熱誠而沒有足夠的裝備,轉型並不容易。另有個案認為自身的就業技能與未來市場需求配合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然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跟上轉型。青年圍繞轉型背後的想法及憂慮,反映他們面對轉型的信心不足,並遇到實際的轉型困難。面對經濟環境轉變,青年在行動未能配合,而當中不
177、了解轉型方向是主要阻礙,如何進一步為有轉型需要或動機的青年提供具體方向及支援,值得深思。4.香港經濟發展面臨樽頸,尋找新方向和擁抱機會是關鍵。受訪青年認同特區政府近期經濟政策,但關注經濟長遠發展及事業能否受惠。青年如何把握經濟轉型的機遇,開拓個人就業空間,值得進一步關注。適時適地進行經濟轉型,是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歷程。香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服務及金融中心,當中經歷產業結構的轉變,為經59 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今日香港經濟發展面臨樽頸,本港經濟面對什麼桎梏,同時有什麼機遇,青年人置身其中應如何準備?研究顯示,受訪青年傾向認同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及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分別佔七成半(
178、75.8%)及六成三(63.2%)。至於認為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減弱佔六成(60.3%)。本港經濟仍依賴傳統支柱產業,缺乏多元經濟基礎,應對上出現左支右絀。香港若要走出當前經濟困境,尋找新方向是關鍵。另方面,研究又顯示,分別有超過八成認為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83.2%)及鞏固八大中心建設(81.5%)有助促進本港經濟發展;另分別有六成三及七成半認為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63.3%)及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75.3%)為經濟帶來幫助。情況反映不少青年認同特區政府近期的經濟措施。近年特區政府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等成為未來經濟重要策略。有受訪專家指出因時制宜的傳統產業
179、升級、推動創科帶動不少新興行業,加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深化與大灣區融合,香港作為超級增值人,有助擴闊青年發展空間。事實上,青年對香港經濟的未來發展亦有期望,不少受訪個案對未來經濟發展提出相關意見。有青年個案認為國家出臺政策如發展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等,若能把握機會,將能受惠於政策紅利。有個案對發展數字經濟有期望,相信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另有個案認為八大中心未來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青年上流。反映青年期望政策展現成效,並能受惠於實際的經濟成果。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青年置身其中如何應對就業市場的挑戰?調查顯示,有三成受訪青年表示會調整心態以面對
180、改變(30.7%)。另有受訪學者及專家寄語青年發揮具國際視野的既有優勢,同時宜從不同方面裝備自己,包括增加一帶一路國家及大灣區的接觸及認識,如文化、宗教及種族等,同時把握機會了解當地新興市場及機遇,保持開放心態,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國際視野,並透過讀書、實習或工作,建立當地的人脈經驗,與職涯規劃相輔相成,將有助開拓未來的發展機遇。60 5.八成半受訪青年同意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惟不少受訪青年關注進修方式需與時並進,期望社會對網上學習形式持更開放態度,以配合職青進修需要及迎合進修模式的轉變。全球朝向創新及科技發展的趨勢,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科技,正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在推動人力配
181、合經濟轉型發展上,各地政府亦推出不同的技能提升支援計劃,當中尤以科技為主的技術轉型計劃為多,針對特定人口,加速技術轉型。研究顯示,超過八成半受訪青年同意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86.7%)。有受訪個案表示在人工智能(AI)發展至取代人之前,先學懂AI有助把握新的工作機會。反映青年對學習新科技抱持正面態度,並意識到相關技能有助於未來就業準備。根據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隨著各行各業應用科技越趨普遍,未來勞動人口亦要因應產業轉型及運作模式改變而不斷學習新作業技能。事實上,有青年個案指出培訓或進修需追上產業規劃的步伐,並擔心現時課程未足以應付未來產業需要,為更好地配合產業轉型,他建議有關課
182、程應針對技術性工種提供更適切轉型支援。面對市場激烈競爭、產業迅速發展及科技應用普及化,勞動人口持續學習尤其新技能至為重要。研究有不少受訪個案關注到進修學習的方式,有受訪個案認為網上學習更具彈性,透過社交媒體、互聯網等方式自行學習,有助掌握行業最新情況。另有受訪個案則認為在職人士較難協調進修時間,建議增加網課及參考現時流行的微碩士做法,方便在職人士修讀短期課程以增值。特區政府亦關注本地人才培育,提供相關進修轉型計劃,並不斷作出優化,如最新施政報告表示會改革僱員再培訓局,提升其角色和定位,由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提升至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2,此舉值得肯定。人才培育是經
183、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未來在培育上須持續與時並進,優化政策措施,為本港經濟轉型創造有利條件。2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 年 10 月 16 日。行政長官 2024 年施政報告。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4/public/pdf/policy/policy-full_tc.pdf,2024 年11 月 20 日下載。61 建 議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及討論要點,香港經濟轉型需要多方配合及到位的人力資源政策,尤其針對本地人才的培育需要。循進一步支持本港經濟轉型並為社會及青年做好準備,我們認為值得考慮下列建議:1.推動應用科學大學與企業合作,
184、提供未來產業所需的技術培訓課程,同時鼓勵企業引入帶薪學習假期,並配合退稅的誘因,以加強培育本地人才。根據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2028 年本地勞動人力缺口將擴大至 18 萬人,而其中熟練技術人員的短缺將更明顯,佔該年整體短缺人數超過三分之一3。意味香港須迫切培訓相關技術人員,以配合未來產業升級所需,不然拼經濟難以持續。隨著香港都會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相繼成為應用科學大學,建議當局可推動應用科學大學與企業合作,配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培育更多本地所需技術人才。參考新加坡 TechSkills 加速器計劃下的項目技術沉浸及就業計劃(TIPP),由認可機構開辦一些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編程等短期
185、密集培訓課程,協助外行人轉型,並提升技能;建議應用大學與業界可合作提供類似的培訓課程,加速本港人口向重點領域的產業轉型。而相關課程亦可多考慮納入內地科企作為提供培訓的合作夥伴,畢竟中國內地的高端科技日趨先進,熟悉內地技術將增強在市場的競爭力。此外,現時外地不少地方如德國、南韓等,已引入帶薪學習假期。本港企業亦可考慮相關措施,為員工提供一至三天的有薪學習假期;而當局可為企業僱主提供退稅誘因,以鼓勵職場共建持續進修的文化。3 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11 月 14 日。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highlights/manpower_pr
186、ojection/2023mp_report_tc.pdf,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62 2.當局可鼓勵開辦更多一帶一路專上學位課程及短期課程,涵蓋東南亞、中東及南美洲等新興地區,並協調提供實習及短期工作,以培育通曉新興市場的人才,提升就業能力。近年本港除發展歐美市場外,亦積極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更多聯繫,包括不同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港府亦剛與秘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開拓南美洲市場。隨著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及經濟體的聯繫變得密切,本港有需要裝備本地人口具備相關地區的認識,加深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及培育通曉新興市場的人才。為迎接一帶一路地區的機遇,建議當局可鼓勵更多本地大專院校開辦與一
187、帶一路地區相關的專上學位課程,涵蓋如東南亞、中東及南美洲等新興地區,讓學生及早認識不同地區的文化及語言,有助日後成為熟悉新興市場的人才。另外,部分本地機構亦會提供學習語言及文化的短期課程,建議當局可鼓勵民間組織或專業團體推出更多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課程,提供有意到當地發展的人士獲得了解相關國家與文化的機會。當局亦可協調提供本地實習,如有受訪專家提出,善用香港常舉辦國際展覽的優勢,安排學生擔任翻譯兼職,掌握新興市場資訊;甚至提供到當地短期工作的機會,讓他們更好認識當地及建立人脈、經驗,提升就業能力。3.為進一步推動青年網上進修,建議當局檢視合資格網上課程的審批條款,納入更多成為持續進修基金課程;並考
188、慮將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納入扣稅範疇,減輕青年進修的負擔。隨著工作環境轉變,不少在職人士對網上學習方式較為接受,本港可迎合進修潮流及模式的轉變,檢視合資格網上課程的審批條款,納入更多成為持續進修基金課程。根據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網頁,現時持續進修基金合資格網上課程只有 5 個,鑑於申請成為合資格網上課程的門檻不少,包括培訓機構需在提供網上授課的設備、查核出席率及安排考核等方面符合多項要求並確保教學質素,才可開辦佔50%-75%線上授課的課程;建議當局可檢視在平衡教學質素63 下放寬一些規限,並了解培訓機構申請時的困難與障礙,提出相應支援,以鼓勵更多有意開辦不同類型線上課程的培訓
189、機構申請為合資格課程,從而提供更便利在職人士透過線上持續進修的機會。另外,鑑於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漸受更多青年歡迎,為鼓勵參與持續進修,建議當局可考慮納入相關課程為可扣稅的範疇,容許在現行薪俸稅下可扣除此類個人進修開支,藉此讓在職青年減輕進修負擔。而隨著 MOOCs 認受性提升,建議加入更多國際知名課程,如 Coursera 線上學位及Google、IBM 提供的證書課程等。64 參考資料 Brand Hong Kong。2024 年 5 月 20 日。創新及科技。網址:https:/www.brandhk.gov.hk/docs/default-source/factsheets
190、-library/hong-kong-themes/2024-05-20/innovation-and-technology_tc_may-20.pdf,2024年 9 月 2 日下載。Finance730。2024 年 3 月 4 日。甲廈空置法律界掀裁員潮 律師樓唔夠生意縮中環 Office 樓面。網址:https:/.hk/2024/03/04/香港-甲廈-空置-危機/,2024 年 7 月 18 日下載。Generation Hong Kong,網址:https:/hongkong.generation.org/,2024 年 11月 1 日下載。hket。2021 年 5 月 24
191、日。港大鄧希煒倡第三次經濟轉型 香港在金融地產以外還可以做甚麼?。網址:https:/ 香港在金融地產以外還可以做甚麼?,2024 年 11 月 13 日下載。hket。2024 年 4 月 22 日。裁員潮200 名香港銀行家去年被裁 人工高成為詛咒、薪酬較新加坡同行高 40%至 70%。網址:https:/ 名香港銀行家去年被裁%E3%80%80 人工高成為詛咒、薪酬較新加坡同行高 40-至 70-,2024年 7 月 16 日下載。hket。2024 年 9 月 23 日。李家超: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網址:https:/ 各界要識變求變、推動產業升級轉
192、型,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載。SkillsFuture SG,網址:https:/.sg/wp-content/uploads/2021/11/EEO_Engagement_Deck_Bilingual_20210129.pdf,2024 年 10 月 3 日下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2 年 2 月 10 日。技能中國行動,瞭解一下。網址:https:/ 年 11 月 14 日下載。人民日報。2022 年 1 月 8 日。我國首次編制國家級職業技能培訓五年專項規劃。網址:http:/ 年 11 月 14 日下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 年 10 月 16 日
193、。行政長官 2024 年施政報告。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4/public/pdf/policy/policy-full_tc.pdf,2024 年 11 月 20 日下載。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17 年 11 月 17 日。香港的持續進修情況。網址: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rb01-continuing-education-in-hong-kong-20171117-c.pdf,2024 年 10 月 3 日下載。有線新聞。2024 年 11
194、月 15 日。政府修訂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 2.5%經濟顧問:美對華關稅不利全球經濟。網址:https:/www.i- 2-5-經濟顧問-美對,2024 年 11 月16 日下載。65 吳芳、郝理想、吳芒。2022 年。以需求促發展,以技能贏未來:新加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歷程、架構與特徵。成人教育第 9 期,79-87。李秀珍。2023 年。韓國終身教育改革新舉措。成入教育第 3 期,81-86。李迅雷。2023 年 5 月 12 日。中國經濟如何二次轉型。網址:https:/www.tkww.hk/a/202305/12/AP645d7a4be4b0c614abad4a29.html,2024
195、年 11 月 13 日下載。林麗惠、林秀儀。2020 年。韓國終身教育的推展策略及其對臺灣的啟示。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1(5),95-112。政府統計處,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press_release_detail.html?id=5471,2024年 10 月 28 日下載。政府統計處,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br.html?ecode=B10500142023AN23&scode=210#section_2,2024 年 10 月 28 日下載。政府統計處,網址:https:/www.censtatd.
196、gov.hk/tc/web_table.html?id=655-821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政府統計處,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655-83001,2024 年 11 月 12 日下載。香港 01。2024 年 10 月 28 日。施政報告推產業多元 4 大支柱貢獻逾半 GDP 6 優勢產業仍無優勢?。網址:https:/ 年 11 月 13 日下載。香港公共圖書館。2024 年 11 月 6 日。都會香港專題講座:香港新時代:經濟轉型及青少年心理。網址:https:/ 年 11 月 12 日下
197、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funding_schemes/pilot-programme-to-enhance-talent-training-for-the-insurance-sector-and-the-asset-and-wealth-management-sector.html,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policy_highligh
198、ts/financial-technology.html,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址:https:/www.fstb.gov.hk/fsb/tc/business/funding_schemes/pilot-green-and-sustainable-finance-capacity-building-support-scheme.html,2024 年 9 月 2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網址:https:/www.wfsfaa.gov.hk/tc/ce/cef/overview.php,2024
199、年 10 月 25 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5 月 29 日。立法會:署理教育局局長就發展數字教育議員議案開場發言。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5/29/P2024052900516.htm,2024 年 9 月 6 日下載。66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7 月 11 日。行政長官出席高質量發展 提升港優勢研討會暨香港經濟日報企業大獎頒獎禮 2024 致辭。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7/11/P2024071100335.htm,20
200、24 年 7 月 26 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8 月 16 日。二零二四年第二季經濟情況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8/16/P2024081600341.htm,2024 年 10 月 29 日下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0 月 28 日。二零二四年九月份對外商品貿易統計。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0/28/P2024102800385.htm,2024 年 10 月 29 日下載。香港
201、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4 年 11 月 15 日。二零二四年第三季經濟表現及二零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和物價最新預測。網址: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1/15/P2024111500514.htm,2024 年 11 月 16 日下載。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1 年 1 月。中國的技能轉型。網址:https:/ 年 11 月 14 日下載。創科香港基金會,網址:https:/talent.hkxfoundation.org/,2024 年 10 月 3 日下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4 年 2 月 27 日。數碼港的工作進展。網址:h
202、ttps:/www.legco.gov.hk/yr2024/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20240227cb1-217-2-c.pdf,2024 年 9 月 4 日下載。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6 月 24 日。招攬人才及輸入勞工的推行情況。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4/chinese/panels/mp/papers/mp20240624cb2-883-3-c.pdf,2024 年 9 月 2 日下載。勞工及福利局。2024 年 11 月 14 日。2023 年人力推算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
203、k/tc/highlights/manpower_projection/2023mp_report_tc.pdf,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黃月純。2024 年 4 月 11 日。韓國終身教育政策推動現況與分析。終身教育期刊第 27 期,31-50。黃健群。2024 年 5 月。解析大陸新質生產力及其對臺商可能影響。網址:https:/www.tkww.hk/a/202305/12/AP645d7a4be4b0c614abad4a29.html,2024 年 11 月 13 日下載。楊翠麗。2024 年 10 月 18 日。香港經貿概況。網址:https:/ 年 10 月 28 日
204、下載。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022 年 11 月 7 日。新加坡 TechSkills 加速器計畫 促進產業自主培訓資通訊人才。網址: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7/ePaper20221100002,2024 年 11 月13 日下載。67 僱員再培訓局,網址:https:/www.erb.org/corporate_information/detail/ERBlaunchestheLoveIT/zh/,2024 年 11 月 22 日下載。僱員再培訓局。2024 年 10 月 16 日。僱員再培訓局策略性檢討報告:摘要。網址:https:/www.er
205、b.org/SRreport/ExSummary/ERB%20Strategic%20Review%20Report_Executive%20Summary_chi.pdf,2024 年 10 月 27 日下載。僱員再培訓局。2024 年 10 月 16 日。僱員再培訓局歡迎施政報告來年將全力推進改革工作為全民提供持續培訓。網址:https:/www.erb.org/corporate_information/detail/ERBwelcomesthePolicy369/zh/,2024 年 11 月 15 日下載。鄧希煒、吳延暉。2022 年 10 月 18 日。創建優質工作之城。網址:ht
206、tps:/www.hkubs.hku.hk/wp-content/uploads/2022/09/green_papers_2022_chi_s.pdf,2024 年 10 月 28日下載。鄭寶生。2024 年 7 月 23 日。香港要改革 夏寶龍見陳茂波 促改革求發展。網址:https:/ 年 8 月 4 日下載。聯合早報。2022 年 6 月 29 日。政府推出新的工作技能速成課程。網址:https:/ 11 月 12 日下載。Fiveable.(2024).Economic Restructuring.Retrieved November 12,2024,from https:/libr
207、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economic-restructuring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24).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4.Retrieved November 12,2024,from https:/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研究中心 青年創研庫 經濟就業專題研究系列 經濟轉型下青年的應對與準備調查 調查對象:18-34 歲在職或待業香港居民 樣本數目:600 人 調查方法:實地意見調查 調查期間
208、:2024 年 9-10 月 題目範疇:範疇 題目 1 對香港整體經濟前景的看法 V03-V14 2 對事業發展前景的看法 V15-V17 3 對個人事業發展的考量 V18-V23 4 經濟發展及就業觀 V24-V28 5 個人資料 V29-V35 簡介 你好,我係社會政策研究嘅訪問員,代表香港青年協會搜集青年對社會整體經濟前景與個人事業發展嘅意見。我哋而家誠意邀請你協助填答本問卷。問卷只需約 5-7 分鐘完成。你所提供嘅資料會絕對保密,只供研究分析用途。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絡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3755 7022/yrhkfyg.org.hk 第 1 部分 選出被訪者(V01-V02)V
209、01 請問你係唔係 18-34 歲香港居民,並且係在職或者待業?1 係(跳至V03)2 唔係(跳至V02)第 2 部分 非合適被訪者 V02 謝謝。你唔屬於本次研究嘅訪問對象。我哋期望日後有機會再邀請你填答問卷。(跳至 完結)第 3 部分 問卷內容 3.1 對香港整體經濟前景的看法(V03-V14)請問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1 非常 同意 2 幾同意 3 唔係 幾同意 4 完全 唔同意 88 唔知難講 V03 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 V04 香港嘅國際競爭力減弱 V05 本港經濟增長只集中少數行業 V06 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停滯不前 68 附錄一 你認為以下措施,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有幾大幫助?係
210、 非常有幫助、幾有幫助、唔係幾有幫助,定係完全冇幫助?1 非常有 幫助 2 幾有 幫助 3 唔係幾有幫助 4 完全 冇幫助 88 唔知難講 V07 推盛事經濟 V08 推高才通計劃(引入專才)V09 鞏固八大中心建設 V10 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 V11 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合 V12 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V13 你對自己從事行業嘅發展前景有幾大信心?(請以 0-10 表示:0=完全無信心,5一半半,10=非常有信心)0 1 2 3 4 5 6 7 8 9 10 88 唔知難講 V14 你對香港未來 3 年嘅經濟前景又有幾大信心?(請以 0-10 表示:0=完全無信心,5
211、一半半,10=非常有信心)0 1 2 3 4 5 6 7 8 9 10 88 唔知難講 3.2 對事業發展前景的看法(V15-V17)V15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你對就業前景嘅最大擔憂?(讀選項 1-9,最多選 3 項)1 整體職位空缺減少 6 未能累積所屬專業的經驗 2 專業知識技能追不上時代 7 薪金下調 3 自己從事的行業需求下降 8 沒有擔憂 4 自己從事的專業需求下降 9 其他,請註明:_ 5 未能累積職場經驗 88 唔知難講 V16 過去一年,你曾遇過以下邊啲情況?(讀選項 1-9,可選多項)1 薪金下調 6 被增加工作量 2 找不到工作 7 員工福利被削減 3 被解僱裁員 8 未遇
212、過上述情況 4 放無薪假 9 其他,請註明:_ 5 減少工時 88 唔知難講 69 V17 過去一年,你如何面對行業環境嘅轉變?(讀選項 1-10,最多選 3 項)1 在相同行業轉工 7 休息旅行 2 轉行業 8 創業 3 開拓新產品服務 9 不需面對 4 持續進修 10 其他,請註明:_ 5 轉做斜槓一族(Slasher)88 唔知難講 6 調整心態以面對改變 3.3 對個人事業發展的考量(V18-V23)V18 面對經濟環境帶來行業嘅改變,你有冇考慮過轉型?1 有(跳至V19)88 唔知難講(跳至V22)2 冇(跳至V21)V19(有考慮)你有考慮轉型嘅原因?(讀選項 1-9,最多選 3
213、項)1 目前行業停滯不前 6 累積個人資本 2 尋求較大發展空間 7 了解不同行業 3 學習新技能 8 沒有原因 4 增加個人就業能力 9 其他,請註明:_ 5 開拓新產品服務 88 唔知難講 V20(有考慮)你打算轉去邊啲行業發展?(跳至V22)1 金融服務業(銀行、金融機構、保險)2 貿易及物流(進出口貿易、批發、貨運、貨倉及倉庫、郵政及速遞)3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法律、會計、核數、商業管理及顧問、工程、設計、廣告相關、建築、測量、會議及展覽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4 旅遊業(旅客餐飲零售、住宿、入境旅遊相關活動、過境客運服務、出境旅遊)5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電訊相關、軟
214、件出版、電腦系統整合及資訊技術、資訊基礎設施、資料處理、網站)6 創新及科技產業(與科學、技術和創新有關的活動,如:研發、新技術培訓、研發成果商品化)7 檢測及認證業(技術測試和分析、驗貨、抽樣檢驗及稱量)8 文化及創意產業(廣告、建築、藝術品、設計、傳媒、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9 環保產業 10 體育及相關活動 11 其他行業,請註明:_ V21(冇考慮)你冇考慮轉型嘅原因?(讀選項 1-9,最多選 3 項)1 不知道轉型方向 6 不想放棄本身的專業 經驗 2 欠缺相關行業的技能和知識 7 難以調整心態重新適應 3 不知道相關資訊及轉型機會 8 沒有原因 4 轉型成本太高
215、 9 其他,請註明:_ 5 對其他行業冇興趣 88 唔知難講 70 V22 面對經濟環境帶來行業嘅改變,你有冇考慮過到香港以外發展事業?1 有(跳至V23)88 唔知難講(跳至V24)2 冇(跳至V24)V23(有考慮)你會考慮到香港以外邊個地方發展事業?1 中國內地-大灣區城市(除香港)11 法國 2 中國內地-大灣區以外城市 12 俄羅斯 3 一帶一路國家(除中國)13 南韓 4 新加坡 14 日本 5 臺灣 15 馬來西亞 6 美國 16 印度 7 英國 17 杜拜 8 澳洲 18 沒有固定地方 9 新西蘭 19 其他,請註明:_ 10 德國 88 唔知難講 3.4 經濟發展及就業觀(V
216、24-V28)你有幾同意以下看法:1 非常同意 2 幾同意 3 唔係幾同意 4 完全唔同意 88 唔知難講 V24 拼經濟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 V25 香港經濟需要變革 V26 培育本地人才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V27 學習新科技是未來就業的關鍵能力 V28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改變就業航道是在所難免 3.5 個人資料(V29-V35)V29 年齡:_歲(實數)V30 性別:1 男 2 女 71 V23(有考慮)你會考慮到香港以外邊個地方發展事業?1 小學或以下 4 專上非學位 2 初中(中一至中三)5 大學學位或以上 3 高中(中四至中七,包括毅進)88 唔知難講 V32 入咗職場
217、工作有幾多年:_年(實數,不足一年亦當一年計算。)V33 現時行業:1 金融服務業(銀行、金融機構、保險)2 貿易及物流(進出口貿易、批發、貨運、貨倉及倉庫、郵政及速遞)3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業(法律、會計、核數、商業管理及顧問、工程、設計、廣告相關、建築、測量、會議及展覽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4 旅遊業(旅客餐飲零售、住宿、入境旅遊相關活動、過境客運服務、出境旅遊)5 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電訊相關、軟件出版、電腦系統整合及資訊技術、資訊基礎設施、資料處理、網站)6 創新及科技產業(與科學、技術和創新有關的活動,如:研發、新技術培訓、研發成果商品化)7 檢測及認證業(技術測試和分
218、析、驗貨、抽樣檢驗及稱量)8 文化及創意產業(廣告、建築、藝術品、設計、傳媒、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9 環保產業 10 體育及相關活動 11 料理家務者 12 待業、失業 13 其他行業,請註明:_ 88 唔知難講 V34 現時職位:1 經理及行政級人員 7 機臺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 2 專業人員 8 非技術工人 3 輔助專業人員 9 待業、失業 4 文書支援人員 10 其他,請註明:_ 5 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 88 唔知難講 6 工藝及有關人員 V35 每月就業收入(若無固定月薪,請計算過去 6 個月內平均每月收入):1$0 6$30,000-$39,999 2$1-$9
219、,999 7$40,000-$49,999 3$10,000-$14,999 8$50,000 或以上 4$15,000-$19,999 88 唔知難講 5$20,000-$29,999 完結 問卷已完成。非常感謝您嘅參與。72 73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org.hk m21.hk 香港青年協會(簡稱青協)於 1960 年成立,是香港最具規模的青年服務機構。隨著社會瞬息萬變,青年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時有不同,而青協一直不離不棄,關愛青年並陪伴他們一同成長。本著以青年為本的精神,我們透過專業服務和多元化活動,培
220、育年青一代發揮潛能,為社會貢獻所長。至今每年使用我們服務的人次接近 600 萬。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我們全港設有 90 多個服務單位,全面支援青年的需要,並提供學習、交流和發揮創意的平臺。此外,青協登記會員人數已達 50 萬;而為推動青年發揮互助精神、實踐公民責任的青年義工網絡,亦有超過 25 萬登記義工。在青協有您需要的信念下,我們致力拓展 12 項核心服務,全面回應青年的需要,並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包括:青年空間、M21 媒體服務、就業支援、邊青服務、輔導服務、家長服務、領袖培訓、義工服務、教育服務、創意交流、文康體藝及研究出版。青年創研庫 Youth I.D.E.A.S.香港青年協會(簡稱
221、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於 2015 年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透過科學研究和政策倡議,為香港社會的發展建言獻策。自成立以來,創研庫共完成 70 項研究,並與政策制定者及社會各界積極交流。新一屆(2023-2025 年度)青年創研庫由近 80 位專業才俊、青年創業家與大專學生組成。五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就各項研究提供寶貴意見。青年創研庫是年輕人一個獨特的意見交流平臺。他們就著青年關心和有助香港持續發展的社會議題或政策,以求真求實的態度,探討解決對策和可行方案。青年創研庫將持續與青年研究中心,定期發表研究報告。新一屆創研庫以連繫創見為主題,透過三項專題研究系列:(一
222、)經濟就業;(二)社會民生;以及(三)青年發展,連繫青年、社區與社會各界,以研究和行動推動社會轉變。74 青年研究中心 Youth Research Centre yrc.hkfyg.org.hk 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思維和新事物不斷湧現。在知識型經濟社會下,實證和數據分析尤其重要,研究工作亦需以此為根基。青協青年研究中心一直不遺餘力,以期在急速轉變的社會中,加深認識青年的處境和需要。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於 1993 年成立,過去 30 年間,持續進行一系列有系統和科學性的青年研究,至今已完成超過 400 項研究報告,當中包括香港青年趨勢分析及青年研究學報,讓社會各界掌握青年脈搏,並為香港制定
223、青年政策和策劃青年服務,提供重要參考。為進一步強化研究領域和青年參與,中心於 2015 年成立青年創研庫,由本地年輕專業才俊與大專學生組成智庫,至今已就青年發展、經濟、管治、教育及民生等專題,完成超過 70 項研究報告,以青年角度為香港社會持續發展建言獻策。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簡介 The HKFYG Leadership Institute LeadershipInstitute.hk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簡稱領袖學院)致力為本港培養和訓練高質素的領袖人才,以支持及推動香港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秉承過去近 20 年的青年領袖培訓經驗,領袖學院於 2019 年 3 月正式開幕,重點培訓領袖技巧
224、、提升傳意溝通、加深認識國家發展、開拓全球視野,以及推動社會參與的機會。領袖學院至今為本港超過 20 萬名學生領袖提供多元化培訓、交流項目,以及開拓視野的機會。此外,社會領袖、各界專家及學者亦與領袖學院秉持相同信念,與學員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及領導睿智,啟發青年在社會各個領域上發揮領導角色。領袖學院更與政府部門、企業、學校及專業團體等合作,設計適切實用的學習項目,為社會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庫。75 研究報告一覽 系列編號 Serial No.題目 Titles 日期 Date YI001 人盡其才如何開拓青年就業出路 The Opportunitie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225、for Youth Employment 7/2015 YI002 年輕一代可以為高齡社會做什麼?What ca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Do for an Aged Society?8/2015 YI003 誰願意參與公共事務?Who is Willing to Take up Positions in Public Affairs?9/2015 YI004 促進青年參與創新科技的障礙與對策 Encouraging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10/2015
226、YI005 如何促進科技創業的發展條件 Enhancing the Conditions for Technology Start-ups 11/2015 YI006 輸入人才的機遇及影響 Attracting Talents to Hong Kong:Impact and Opportunities 12/2015 YI007 青年看公眾諮詢的不足與障礙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 on Public Consultations 1/2016 YI008 翻轉教室有助提升香港學生自主學習?Do“Flipped Classrooms”Motivate Students t
227、o Learn?2/2016 YI009 香港擔任超級聯繫人的挑戰與機遇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Hong Kongs Role as a Super-Connector 3/2016 YI010 年輕一代為何出現悲觀情緒 What Makes Young People Feel Negative 4/2016 YI011 青年看立法會的職能與運作 Young People s Views on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5/2016 YI012 青年對持續進修的取態 Young Pe
228、oples Views on Continuous Learning 6/2016 YI013 多元發展香港旅遊業 Diversifying Hong Kongs Attractions to Boost Tourism 8/2016 YI014 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的困境 Challenges Fac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Hong Kong 9/2016 YI015 青年對公務員及其所面對挑戰的意見 Young Peoples Views on Civil Servant Challenges 10/2016 YI016 中學生對體育教育的意見和取態 Atti
229、tude of Secondary Stude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11/2016 YI017 新生代的彈性就業模式 Flexible Employment of Todays Youth 12/2016 YI018 青年對香港城市規劃的願景 Young peoples Views on“Hong Kong 2030+”1/2017 YI019 青年對政治委任官員的期望 Young Peoples View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litical Appointments 2/2017 YI020 小學創科教育的狀況與啟示 STEM Ed
230、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3/2017 YI021 香港創意工藝產業化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Craftsmanship in Hong Kong 4/2017 YI022 青少年如何處理壓力 How Young People Cope with Stress 5/2017 YI023 香港青年看社會團結 Young Peoples Views on Togetherness 6/2017 YI024 高中學生對休學年的取態 Views of S
231、enior Secondary Students on Taking a Gap in Their Studies 7/2017 YI025 如何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Building Public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12/2017 YI026 改善中學 STEM 教育的資源運用 STEM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1/2018 76 系列編號 Serial No.題目 Titles 日期 Date YI027 電競業在香港的發展機遇 e-Sports in Hong
232、 Kong 1/2018 YI028 提升香港器官捐贈率 Promoting Organ Donation in Hong Kong 2/2018 YI029 促進特區政府電子服務 Enhancing e-Government in the HKSAR 4/2018 YI030 改善高中通識科的教學與評核 Improving Liberal Studies in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6/2018 YI031 推動耆壯人士就業 Encouraging Young-Olds Employment 6/2018 YI032 提升香港生育率 Boosting Birt
233、h Rate in Hong Kong 7/2018 YI033 培養香港管治人才 Nurturing Talent for Governance 8/2018 YI034 創科生活應用與智慧城市 Living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Building a Smart City 9/2018 YI035 釋放香港女性勞動力 Improving Incentives for Womens Employment 10/2018 YI036 促進高學歷特殊需要青年的就業機會 Enhancing Career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234、Educated Youth with SEN or Disabilities 11/2018 YI037 促進市民參與公共財政管理 Involving the Community in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12/2018 YI038 改善中學生涯規劃教育的效能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1/2019 YI039 消除港青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的障礙 Overcoming Career Challenges of Hong Kong Young People
235、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2/2019 YI040 改善香港減廢與資源回收狀況 Stepping up Efforts in Reducing and Recycling Waste in Hong Kong 3/2019 YI041 優化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 Advancing the Honours and Awards System of the HKSAR 4/2019 YI042 提升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效能 Increasing the Efficacy of ICT Education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5/2019
236、 YI043 吸納多元化年輕人才來港就業 Attracting Diverse Young Talents to Hong Kong 6/2019 YI044 共居 香港青年住屋的可行出路?Co-Living:An Alternative Hong Kong Housing Solution for Youth?8/2019 YI045 強化區議會的角色與職能 Strengthening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District Councils 9/2019 YI046 改善青年理財教育 Improving Financial Education for Youn
237、g People 9/2019 YI047 豐富職青的海外視野與就業經驗 Enriching the Experiences of Working Youth through Overseas Exposures 10/2019 YI048 改善香港的跨代關係 Strengthening Intergenerational Understanding 12/2019 YI049 善用社交媒體提升管治 Improving Governance by Maximising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Media 4/2020 YI050 加強支援電子學習的發展 Enhancin
238、g Support for e-Learning in Schools 7/2020 YI051 促進虛擬銀行服務惠及青年 Facilitating Young Peoples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through Virtual Banking 7/2020 YI052 優化彈性工作安排應對職場新常態 Maximizing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Working Arrangements 9/2020 77 系列編號 Serial No.題目 Titles 日期 Date YI053 改善諮詢組織運作促進青年參與 Improv
239、ing Operations of Advisory Bodies to Better Facilitate Youth Engagement 9/2020 YI054 疫情下為青年就業尋出路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Employment Amid the Pandemic 11/2020 YI055 新常態下促進學生實習經驗 Enriching Student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in the Next Normal 11/2020 YI056 全民抗疫對促進公共衞生的啟示 Public Health Lessons Learnt from
240、 COVID-19 1/2021 YI057 從青年去留抉擇看改善特區管治 To Stay or To Leave?A Critical Question for Good Governance 1/2021 YI058 為香港年輕人才流失作準備 Tackling Hong Kongs Brain Drain 3/2021 YI059 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 Supporting Teachers in Facing Educational Challenges 4/2021 YI060 大數據時代下保障個人私隱 Balancing Privacy Protection and Big Dat
241、a Development 5/2021 YI061 促進公務員隊伍的人才發展 The Challenges of Civil Servant Talent Development 6/2021 YI062 擴闊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機遇 Navigating Career Opportunities for Young People 8/2021 YI063 更新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挑戰與應對 Preparing for the Chang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8/2021 YI064 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 Unleashing the Pot
242、ential of Loca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9/2021 YI065 強化教育以維護法治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Education 11/2021 YI066 促進產業化推動體育發展 Sustaining Sports Development by Strengthening its Industry 12/2021 YI067 支援初中 SEN 學生電子學習需要 Effectively Supporting SEN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Learning 9/2022 YI0
243、68 假新聞現況與應對的探討 A Study on the Rise of Fake News 5/2022 YI069 青年對香港未來的願景 What Young People Want for Hong Kong 7/2022 YI070 捕捉元宇宙的新經濟機遇 Tapping into th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of the Metaverse 7/2022 YI071 青年眼中的世界視野 Why a Global Perspective Matters to Young People 5/2023 YI072 生成式 AI 時代下的就業與挑戰 Career
244、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of Generative AI 8/2023 YI073 促進可持續消費的實踐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7/2023 YI074 連繫青年參與地區治理 Increasing Youth Involvement in District Governance 11/2023 YI075 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 Supporting Wellness of Young People Transitioning into Work 5/2024 YI076
245、促進綠色就業發展 Exploring Green Employment for the Future 1/2024 YI077 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 Engaging Young People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5/2024 YI078 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 Reasserting Hong Kongs Reputation as a Culinary Capital 6/2024 YI080 從參與制服團隊看青年培育 Youth Uniformed Groups in Nurturing Young People 11/2024 YI081 經濟轉型下青
246、年的應對與準備 Preparing Young People for Hong Kongs Economic Transition 11/2024 捐款表格Donaon/Sponsorship Form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for all donaons over HK$100 and are tax-deducble.I am/My organizaon is interested in donang 本人/本機構 願意捐助所有港幣100元或以上捐款,將獲發收據作申請扣稅之用。The Hong Kong Federaon of Youth Groups(the F
247、ederaon)respects the privacy of individuals.We do our best to ensure the collecon,use,storage,transfer and disclosure of your personal data comply with the Personal Data(Privacy)Ordinance.You have the right to access and correct your personal data and request a copy of the said data.You can make you
248、r request to personaldatahkfyg.org.hk.Your request will be answered in 40 days.A fee may be charged for processing a data access request.Your personal data may be used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parcipaon in various programmes and acvies,issuing of receipts,collecon of user feedback,conduct of analysis
249、,and any other iniaves related to the aims and objecves of the Federaon.Please indicate below if you agree to being contacted for these purposes.Should you wish to stop receiving news and informaon from the Federaon and its service units,please contact us at unsubscribehkfyg.org.hk.香港青年協會(青協)非常重視個人私
250、隱,並確保轄下之服務於任何情況下收集、使用、儲存、轉移及查閱個人資料之程序均符合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要求。您有權要求查閱和改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及索取有關資料的複本。如需查詢或改正個人資料,可電郵至 personaldatahkfyg.org.hk。在收到您提出的要求後,本會將在40天內給予回覆,並將可能就此收取合理的費用。您提供之個人資料將用作參與活動的相關用途、簽發收據、收集意見、資料分析,及其他配合本會宗旨及使命的事項。請在下面的方格上填上剔號,表示您是否願意收到本會通訊。如需取消接收青協及有關單位的資訊,請電郵至 unsubscribehkfyg.org.hk 與青協職員聯絡。I
251、/We do not wish to receive communicaon through the channels below*:本人/本機構 不希望從以下渠道接收通訊*:Please send this form with your crossed cheque/the banks receipt/screenshot of the donaon record to:捐款表格、劃線支票/銀行存款證明/捐款截圖,敬請寄回:Partnership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fficeThe Hong Kong Federaon of Youth Groups21/F
252、,The Hong Kong Federaon of Youth Groups Building21 Pak Fuk Road,North Point,Hong Kong香港北角百福道21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21樓 香港青年協會伙伴及資源拓展組Tel 電話:3755 7103/9455 4305(WhatsApp)Fax 傳真:3755 7155Email 電郵:partnershiphkfyg.org.hkPlease ck()boxes as appropriate 請於合適選項格內,加上“”:HK$10,000HK$5,000HK$1,000HK$800HK$500HK$200Other
253、 其他 HK$HK$2,000Cheque No.支票號碼Crossed cheques should be made payable to:The Hong Kong Federaon of Youth Groups劃線支票抬頭祈付:香港青年協會支票ChequePPS Payment(The merchant code for The Hong Kong Federaon of Youth Groups is 9345.Please use your contact number as the bill account number.)繳費靈(本會登記商戶編號:9345;請以您的電話號碼作為
254、賬單/賬戶號碼)Date of Payment 轉賬日期PPS Payment 繳費靈Direct Transfer 銀行轉賬 Direct transfer to the Hang Seng Bank,account no.存款予本會恒生銀行賬戶:773-027743-001Internet Banking“Bill Payment”or“Charity Donaon”Services本地銀行網上理財繳費或慈善捐款Date of Payment 轉賬日期Please use your contact number as the bill account number(if applicabl
255、e).If you need a receipt,please send us the banks receipt/transacon record together with this form.請以您的電話號碼作為賬單/賬戶號碼(如適用),並將存款證明/交易紀錄連同本表格交回。Monthly direct debit(We will send you the Authorizaon Form.)銀戶口每月自動轉賬(表格將另函寄上。)Donor Informaon 捐款者資料Name of Donor/Organizaon 捐款人/機構Name of Contact Person(if ap
256、plicable)聯絡人姓名(如適用)Telephone/Mobile 電話Fax 傳真Email 電郵Donaon receipt?捐款收據?Yes 是No 否Name for Receipt 收據抬頭Address 郵寄地址I/My organizaon wish(es)to remain anonymous.青協毋須就是項捐款於任何電子及印刷品鳴謝本人本機構。Email 電郵Mail 郵寄Phone 電話For donaon receipt,please send us the screenshot of the donaon transacon record with the name
257、 for the receipt,contact number and address via text message,fax,email or by post.請將捐款截圖,連同收據抬頭、聯絡電話及郵寄地址,以短訊、傳真、電郵或郵寄方式交回本會,以便發放捐款收據。Card Number 信用卡號碼Expiry Date /有效期至 (MM月/YY 年)Signature of Card Holder持卡人簽署Name of Card Holder 持卡人姓名HK 港幣$Credit Card 信用卡VISAOne-off Donaon 單次捐款MasterCardRegular Monthly Donaon 每月捐款giving.hkfyg.org.hkFPS轉數快PayMe支付寶HKAlipay HKOctopus八達通電子捐款e-Dona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