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財經:保險IT vs 證券IT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龍頭博弈(2022)(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零壹財經:保險IT vs 證券IT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龍頭博弈(2022)(15頁).pdf(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報告名稱報告名稱報告名稱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保險 IT vs 證券 IT, 中科軟、 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龍頭博弈 | 2022.06 研究機構: 發布機構: 報告主編:柏亮 于百程 報告編審:李昕 執筆團隊:胡艷 1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近年來,在數字經濟、資本市場改革、技術發展等多因素催化下,金融 IT領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 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根據 IDC 數據,金融行業在 2015 年至 2020 年持續保持 15%復合增速以上的 IT 投入,預
2、計 2022 年在金融信創的引領下,金融 IT 領域的投入與發展有望進一步加速。 中科軟(603927.SH)作為保險 IT 龍頭企業,深耕保險 IT 二十余年,依托中國科學院雄厚的人才優勢和領先的科研成果,多產業布局信創,積極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恒生電子(600570.SH)作為證券 IT 龍頭企業,則是專注于金融領域, 同時進軍海外市場, 背靠螞蟻集團, 與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Finastra 開展戰略合作。 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21 年營業收入與歸母凈利潤均保持上漲, 恒生電子營業收入增幅達 30%。 在毛利率方面, 中科軟連續四年穩定上漲但仍低于恒生電子。中科軟與恒生電子均重視企
3、業的研發投入與創新,2021 年恒生電子研發投入增長率超 40%。 2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導語導語 . 4 一、一、 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 4 (一)保險 IT 龍頭&證券 IT 龍頭,市占率遙遙領先 . 5 (二)中科軟多點開花,恒生電子深耕金融行業 . 6 (三)聚焦金融云領域,加快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 . 8 (四)背靠中科院、阿里兩大巨頭,與華為、Finastra 開展戰略合作. 8 二、財務數據比拼:誰的盈利能力更強?二、財務數據比拼:誰的盈利能力更強? . 9 (一)營業收入
4、均保持上漲,恒生電子增幅達 30% . 9 (二)中科軟毛利率連續四年上漲,但低于恒生電子 . 11 (三)中科軟研發支出穩步上漲,恒生電子研發支出增長率超 40% . 12 三、戰略對比,誰的前景更廣?三、戰略對比,誰的前景更廣? . 13 (一)中科軟聚焦業務深化,恒生電子并購投資海外市場. 13 (二)政策利好推動金融 IT 發展,恒生電子進入加速成長期 . 14 3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四、結論四、結論 . 14 4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導語導語 金融 IT 是中國信
5、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行業之一,包含了銀行、證券、保險等企業全部的 IT應用。中國金融 IT 發展起步于 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其整體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近年來,在數字經濟、資本市場改革、技術發展等多因素催化下,金融 IT 領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根據 IDC 數據,金融行業在 2015 年至 2020 年持續保持 15%復合增速以上的 IT 投入,預計 2022 年在金融信創的引領下,金融 IT 領域的投入與發展有望進一步加速。 金融 IT 又可細分為銀行 IT、證券 IT、保險 IT 等領域,中科軟和恒生電子均為金融
6、IT 細分領域的佼佼者。具體來看,中科軟深耕保險 IT 二十余年,依托中國科學院雄厚的人才優勢和領先的科研成果, 為大型保險企業提供核心業務系統解決方案, 已成為保險領域的龍頭企業,據上交所調研報告顯示,2019 年中科軟保險行業綜合市場覆蓋率超過 96%。 恒生電子則是專注于金融領域,為證券、期貨、公募、信托等 9 大金融行業提供金融科技全面解決方案,通過卡位核心交易系統,穩坐證券 IT 高位,據國信證券研究數據顯示,恒生電子證券交易系統和資管交易系統市占率分別達到 50%和 90%。 近年來,中科軟開展多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證券、銀行等其他金融類業務,恒生電子也不斷拓展新業務和新領域, 20
7、21 年收購國內保險 IT 服務商保泰科技, 持續發力保險 IT 業務領域,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那么在業務領域擴張與碰撞下,誰能拔得頭籌?接下來零壹智庫將具體分析中科軟與恒生電子這兩家企業。 一、一、 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科軟,603927.SH)成立于 1996 年,隸屬中科院軟件所。2000 年 10 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2019 年 9 月 9 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中科軟以行業應用軟件開發為核心,業務涵蓋應用軟件、支撐軟件、系統集成等應用層次,可為客戶提供大型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保險、公共
8、衛生等行業細分應用領域也已形成領先優勢。2021 年中科軟的營業收入為 62.81 億元,同比增長 8.65%;歸母凈利潤為 5.77 億元,同比增長 21.15%。 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恒生電子,600570.SH)成立于 1995 年,2003 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恒生電子聚焦金融行業,為證券、期貨、基金、信托、保險、銀行、交易所、 私募等機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 據公司年報, 2021 年恒生電子的營業收入為 54.97億元,同比增長 31.73%;歸母凈利潤為 14.64 億元,同比增長 10.74%。 5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
9、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一)保險 IT 龍頭&證券 IT 龍頭,市占率遙遙領先 中科軟深耕保險行業二十余年,是國內最早開發保險核心系統的軟件企業。據年報顯示,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提供服務的國內保險公司客戶數量達 180 家,88 家國內財產保險公司中87 家為公司客戶,其中 72 家財產保險公司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財險核心業務系統;92 家國內人壽保險公司中90家為公司客戶, 其中75家公司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壽險核心業務系統。IDC 數據也顯示,中科軟在國內保險行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和 IT 服務競爭力評估中連續多年第一,在 2021 年全球金融行業科技公司百強榜單中排名第 42 位,是
10、名副其實的保險 IT 領域龍頭企業。 恒生電子以證券 IT 起家,經過二十余年發展,已覆蓋了主流的金融客戶。據年報顯示,截至2021 年,恒生電子客戶包括 129 家證券公司、126 家公募基金、104 家期貨公司、129 家保險及資管公司、104 家三方理財公司、66 家信托公司、307 家商業銀行以及超過 800 家私募基金,證券交易系統市占率 50%左右,資管交易系統市占率 90%以上。恒生電子也被 IDC 評為證券業軟件、 銀行中間業務軟件供應商第一名; 在 2021 年在全球金融科技百強榜單中處于第 38位。 表 1:中科軟部分客戶目錄 業務領域 主要客戶名稱 財產保險 中國保險監管
11、機構(5 家):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保險交易所、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等; 內資財產保險公司(66 家):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銀保險有限公司等 外資保險公司(20 家):安盛天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現代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等 再保險公司(6 家):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保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再保險有限公司、亞太再保險有限公司等 人壽保險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恒安標準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瑞泰人壽
12、保險有限公司、德華安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6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二)中科軟多點開花,恒生電子深耕金融行業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 等新一代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各行業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持續增長,信息化對各行業生產力的賦能進一步深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直接面向各行業企業信息化需求的應用軟件開發行業迎來
13、廣闊的增長空間。 在此背景下,中科軟除了專注于其核心業務保險,還覆蓋非保險金融、政務、教科文衛等多個領域。據年報顯示,中科軟 2021 年非保險金融 IT 實現收入 5.91 億元,擁有 88 家銀行機構客戶;在政務領域提供涵蓋軟件開發、軟硬件系統集成、運維服務等綜合信息化服務,實現業務收入 8.71 億元;在醫療衛生領域,報告期內承擔了多個省級醫療保障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助力醫院信息化建設,2021 年公司醫院端客戶數量增長至近百家,實現銷售收入 2.05億元,毛利率 35.65%;在教科文領域,中科軟積極參與智慧校園、助學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等方向的 IT 建設,客戶涉及各級學校、科研機構、
14、教育主管部門。2021 年中科軟教科文領域軟件類業務占比達 56.80%。 表 2:中科軟業務領域及解決方案(不完全統計) 業務領域 主要產品及解決方案 保險 財產保險 承保管理子系統、審核管理子系統、銀郵保通平臺、保險產品工廠等 人壽保險 個險核心業務系統、健康險核心業務系統、分布式保險核心業務系統等 健康醫療 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管理系統、掌上中醫院、體檢管理信息系統(PEIS)等 政府領域 中宣部統一用戶管理系統、財政部門戶及政府采購網門戶系統等 金融領域 電子銀行系統、資金管理系統、理財產品信息管理系統等 媒體領域 多媒體新聞采編系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圖表)、新聞發布系統 能源領域
15、 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海南省建設項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應用支撐平臺等 交通領域 SinoAll2One 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系統 V1.0、道路工程綜合管理系統 2.0 郵政領域 中心局生產作業系統配套速遞信息平臺建設項目、郵件存儲查詢系統等 7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相較于中科軟的多產業布局,恒生電子則是深耕金融行業,主營業務可分為大零售 IT 業務、大資管 IT 業務、銀行與產業 IT 業務、數據風險與基礎設施 IT 業務、互聯網創新業務和非金融業務六大類, 從流程數字化逐步深入到業務數字化,
16、 并不斷進行金融科技智能化應用探索。在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方面,恒生電子先后推出集中交易系統、金融服務平臺 UF3.0、CRM 及呼叫中心、估值系統 6.0 等核心產品。據年報顯示,2021 年公司在保險、私募市場拓展情況良好,證券、基金、期貨、信托等行業保持穩定增長;核心產品 O45、估值 6.0、TA、理財銷售、投顧產品等推廣順利,UF3.0 實現全業務上線,分布式云原生架構與多家券商取得了深度合作, 并推出金融科技數字化服務平臺Light 云平臺, 助力客戶實現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 表 3:恒生電子業務與核心產品介紹 業務類別 核心產品系列 產品簡介 大零售 IT UF2.0/3.0 集中交
17、易系統及相關的融資融券、滬深港通、理財銷售系統 TA5.0 開放式基金登記結算系統,用于登記投資者的基金份額 理財銷售 5.0、呼叫中心、 投顧運營系統等 大資管 IT O32/O45 基金、券商、保險、信托、期貨等行業投資管理系統 估值系統 6.0 覆蓋全行業、全產品類型、全投資品種,實現全流程自動估值 PB2.0 新一代機構經紀投資管理系統 銀行與產業 IT 現金管理平臺、金融 C9 票據業務產品 企業財資管理、票據交易管理 數據風險和 基礎設施 IT 證券與資管機構的數據中心 合規管理產品 風險監控、合規報告、流程管理、信息報送管理、反洗錢服務等 互聯網創新業務 一站式云服務解決方案 I
18、aaS+PaaS+SaaS 層云計算服務 基于云的投資交易、估值、托管清算、投資監督、信息披露、績效評估及風險管理、算法交易等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8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三)聚焦金融云領域,加快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 2020 年疫情導致經濟活動被迫停擺,體現了線上服務的重要性;2022 年 1 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要求“加快數字經濟建設,全面推進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在多重因素疊加下,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成為當前發展的重要方向,而以金融云為方向的數字化轉型正成為金融 IT
19、中增速最快的領域。根據 IDC 的數據,2021 年中國金融云整體市場規模達到 65.5 億美元,2019-2021 年間 CAGR 達到 40%。 在此背景下,中科軟提出“保險+”戰略,與騰訊、華為、阿里、AWS 等主流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在保險領域率先成功實施了多項將核心業務系統遷移到云端的項目,向云端轉型。2019年聯合華為推出云銀保平臺解決方案,2020 年攜手華為發布了中科軟-華為云鯤鵬云服務保險行業解決方案,滿足保險企業的需求。根據 IDC 報告,中科軟在 2021 年上半年金融云(應用)解決方案市場份額占比繼續保持第一。 面對金融云的快速發展,恒生電子則是在 2016 年先后設立了
20、云毅、云紀等子公司,2018 年完成對大智慧(香港)的收購,實現云轉型的加速和境外市場的探索;在數據領域,除聚源的業務繼續探索,公司在 2017 年設立鯨騰、2020 年收購安正軟件,進一步整合和升級公司產品線,并基于數據中臺,涉獵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領域。 (四)背靠中科院、阿里兩大巨頭,與華為、Finastra 開展戰略合作 從企業持股股東情況來,中科軟與恒生電子分別背靠中科院、阿里兩大巨頭。據公司年報顯示,中科軟的控股股東是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持股比例為 23.45%。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是一家從事軟件集成開發的大型國企,中科軟作為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控股的大型行業應用軟件與綜合解決方案提
21、供商,依托中國科學院強大的研發實力與技術背景,為其承接各類項目奠定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用基礎。中科軟還獲得了中科院強大穩定的客戶資源,中科軟已積累了包括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 、國家開發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客戶。與此同時,中科軟與華為開展合作,攜手推出云銀保服務平臺,推動代理保險營銷模式的創新。 2020 年, 中科軟-華為云鯤鵬云服務保險行業解決方案發布, 實現全系統國產化。 恒生電子當前的控股股東是杭州恒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 20.72%。而 2014 年螞蟻金服(后更名為螞蟻集團)旗下子公司浙江融信通過收購控股股東恒生集團 100%股權入股恒生電子,并于 2019
22、 年將該股權全部轉讓給螞蟻集團,恒生電子早已成為阿里系的一員。螞蟻集團入股成為控股股東,恒生電子享受到了技術助力與資源協同。利用螞蟻和阿里云在云計算領域的優勢, 推動恒生電子加速向“大中臺”、 SaaS、 AI、 大數據等金融科技加速落地。2020 年,恒生電子與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Finastra 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并推出 Finastra 投資組合管理系統 FusionInvest 新版本。 9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表 4:恒生電子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情況 股東名稱 持股比例 杭州恒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螞蟻科技 10
23、0%持股) 20.72%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 15.31% 蔣建圣 1.90% 周林根 1.77%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1.31% 彭政綱 1.03%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銀施羅德新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1.00%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發多因子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0.88% 劉曙峰 0.83% 陳鴻 0.82%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二二、財務數據比拼:財務數據比拼:誰的盈利能力更強?誰的盈利能力更強? (一)營業收入均保持上漲,恒生電子增幅達 30% 近年來, 受金融創新政策和數字化轉型影響, 證券 IT 和保險 IT 發展迅速。 據 ID
24、C 報告, 2020年保險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 121.4 億元。 中科軟和恒生電子作為保險 IT 和證券 IT 的龍頭企業,2021 年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均實現一定程度的上漲。 公司年報顯示,2018 年至 2021 年中科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48.50 億元、54.99 億元、57.82億元和 62.81 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9.00%;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3.21 億元、3.86 億元、4.77 億元和 5.77 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21.59%;受疫情影響,中科軟 2022 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 12.64 億元,同比下降 2.15%,歸母凈利潤為 0.07 億元,同比
25、增長 7.77%。 而恒生電子 2018 年至 2021 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32.63 億元、 38.72 億元、 41.73 億元和 54.97 10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18.99%;歸母凈利潤分別 6.45 億元、14.16 億元、13.22 億元和14.64 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31.42%。2022 年同樣受疫情影響,但收入增速不減,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 9.73 億元,同比增長 29.59%,歸母凈利潤-4129.58 萬,同比下滑 124.49%,主要系 Q1 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減
26、少所致。 從業務構成來看,中科軟核心的保險 IT 業務 2021 年實現收入 35.03 億元,占總收入比例為56%,同比增長 18.64%,其中軟件類業務收入 34.30 億元,占比達到 97.94%, 集成業務占比有所降低;恒生電子的兩大主營業務大零售 IT 及大資管 IT 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40%。公司業務結構的不斷優化充分帶動了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 圖 1: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18 年-2021 年的營業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48.50 54.99 57.82 62.81 32.63 38.72 41.73 54.9713.38%5.14%8.65%
27、18.66%7.77%31.73%0.00%10.00%20.00%30.00%40.00%5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軟營業收入(億元)恒生電子營業收入(億元)中科軟營業收入增長率(%)恒生電子營業收入增長率(%) 11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圖 2: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18 年-2021 年的歸母凈利潤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二)中科軟毛利率連續四年上漲,但低于恒生電子 2021 年,中科軟的毛利潤
28、和毛利率均有所上升,但仍較大幅度低于恒生電子。據公司年報顯示,2018 年至 2021 年中科軟的毛利潤分別為 11.16 億元、13.84 億元、16.20 億元和 18.54億元,毛利潤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18.44%。中科軟還實現了連續四年的毛利率提升,系公司軟件收入占比持續提升,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所致;而恒生電子 2018 年至 2021 年的毛利率分別為 97.11%、96.78%、77.09%和 72.09%,毛利率雖有所下降但一直處于高位,毛利潤和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數字化需求快速上升帶來了人力成本的增加,也給公司盈利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人員增加和薪酬的上漲造成了期間費用率的上升
29、。 造成中科軟和恒生電子毛利率差異如此巨大的原因是下游客戶的議價能力。中科軟所處的保險行業產品非標準化嚴重,且保險公司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客戶議價能力較強;而恒生電子在覆蓋主流基金、 券商后不斷更新自身軟件系統, 核心產品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且證券、基金行業對接證券交易所,產品標準化程度高,為恒生電子節省下大量再開發人力成本,因此毛利率隨公司議價能力提升而不斷增強。 3.21 3.86 4.77 5.77 6.4514.1613.2214.6420.34%23.57%21.15%119.40%-6.64%10.74%-20.00%0.00%20.00%40.00%60.00%80.00%10
30、0.00%120.00%140.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軟歸母凈利潤(億元)恒生電子歸母凈利潤(億元)中科軟凈利潤增長率(%)恒生電子凈利潤增長率(%) 12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圖 3: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18 年-2021 年的毛利潤、毛利率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三)中科軟研發支出穩步上漲,恒生電子研發支出增長率超 40% 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21 年的研發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尤其是恒生電
31、子,研發支出增長超過 40%。 由此可以看出兩家公司對于創新與研發的重視以及投入力度。 據公司年報顯示, 中科軟 2021 年研發費用為 8.43 億元,較 2020 年增長 8.86%,占營收比重為 13.42%,研發人員增加至 5118 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為 26.33%,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強對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軟件技術的研究,同時不斷提升保險、醫療等應用領域的產品及服務能力。 恒生電子的研發費用一直維持在 40%左右的高位,近 4 年累計研發費用達到 66 億元。2020 年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 2021 年研發費用迅速回升, 研發支出高達 21.93 億元, 同比增長 43
32、%,占收入比例為 38.92%,比上年同期提升 3.07 個百分點。另外,恒生電子 2021 年研發人員達到 6065 人,占整體員工比例達到 46%,而在歷史上公司研發人員比例基本保持在 60%以上。持續的研發投入保證了恒生產品的領先性,恒生電子先后推出 JRES 開發平臺、數據庫、云原生底座,打造 LIGHT 技術品牌,持續引領行業技術演進方向。 11.16 13.84 16.20 18.54 31.69 37.47 32.17 40.12 23.01%25.17%28.02%29.52%97.11%96.78%77.09%72.99%0.00%20.00%40.00%60.00%80.0
33、0%100.00%12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軟毛利潤(億元)恒生電子毛利潤(億元)中科軟毛利率(%)恒生電子毛利率(%) 13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圖 4:中科軟和恒生電子 2018 年-2021 年的研發支出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數字化講習所、零壹智庫 三三、戰略對比,誰的前景更廣?戰略對比,誰的前景更廣? (一)中科軟聚焦業務深化,恒生電子并購投資海外市場 中科軟和恒生電子作為龍頭企業,產品和服務遍布
34、全國各地。以中科軟為例,年報顯示,中科軟擁有 27 家參股控股子公司,遍布上海、廣州、深圳、合肥、成都、南京等多個城市。中科軟的營業收入按地區進行分析,其中國內地區的營業收入達到 61.36 億元,占總營業收入比例為 97.7%。海外營業收入為 1.45 億元,占比為 2.3%,系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等因素的影響,公司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業務在項目實施、客戶開拓方面出現一定停滯影響。從發展戰略來看, 中科軟將持續深化公司“保險+”戰略, 聚焦在“保險+大健康”、 “保險+大交通”、“保險+大消費” 、 “保險+大安全”等重點方向,一方面借助公司在保險 IT 領域的競爭優勢切入與保險行業關系密切的其他
35、領域,積極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農業、氣象、能源、電力等領域進行業務布局;另一方面與保險客戶合作,共同探索保險行業通過技術手段嵌入多種應用場景,提供數字化保障的業務機會,協助保險公司產品及服務創新,助力保險公司的業務開拓。 而對恒生電子的營業收入來源按照地區進行劃分,其境內營業收入為 52.69 億元,占總營業收入比例為 95.85%。境外營業收入為 2.23 億元,占比 4.15%。2021 年公司繼續保持了適度的投資并購力度,收購了 Finastra 在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的資金管理系統 Summit 和 Opics4.406.187.758.4314.0515.6014.9621.3
36、99.06%11.24%13.40%13.42%43.05%40.29%35.85%38.92%0.00%10.00%20.00%30.00%40.00%5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軟研發費用(億元)恒生電子軟研發費用(億元)中科軟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恒生電子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 14 保險 IT vs 證券 IT,解讀 2021 年中科軟、恒生電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相關業務及知識產權,并與控股子公司云贏網絡進行業務整合,完善了公司在資金交易系統領域的布局。同年通過控股子公司恒云控股收購了馬來西亞領先的交易解
37、決方案供應商 N2N Connect 23.66%的股份,為公司在東南亞市場拓展進行業務布局。 (二)政策利好推動金融 IT 發展,恒生電子進入加速成長期 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 持續改革, 包括資管新規、 理財子管理辦法、 設立科創板、開展滬倫通等政策,2022 年央行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 ,政策紅利不斷,驅動金融 IT 行業需求增長。 全面注冊制時代到來,我國對于注冊制的探索最早于 2013 年提出,此后,2019 科創板試點順利后改革開始加速,2020 年創業板注冊制改革、 2021 年北交所注冊制陸續出臺, 2022 年,“全面注冊制”在證監會和兩會區間多
38、次提及。注冊制改革,是對資本市場 IT 基礎設施的又一次重構,制度變動對于券商經紀業務和買方投資端業務都帶來業務邏輯改變,國內金融機構 IT 投入力度加大, 公司作為金融 IT 龍頭將持續受益。 深主板&中小板合并、 北交所成立、REITs 產品上線、投顧業務發展等都將帶動公司業績增量。 四四、結論結論 中科軟和恒生電子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 IT 廠商,深耕金融科技多年,其市占率和市場排名遙遙領先。近年來,受金融政策創新利好、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等多因素驅動,金融數字化轉型被推上新的發展階段。中科軟和恒生電子也全力聚焦金融云,助力相關客戶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家企業的經營績效均表現良好,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均實現增長;但因細分領域(保險 IT 和證券 IT)的不同,恒生電子的毛利率高于中科軟。在地區和行業布局方面,恒生電子偏向拓展海外市場,中科軟則偏向多行業涉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