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202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49頁).pdf

編號:604257 PDF 49頁 2.66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202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49頁).pdf

1、12024 年年第第02 期期22023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編者按編者按創新指數是評價經濟體創新能力的全面報告之一,其核心是提供衡量表現的指標并對經濟體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年度排名。在本期簡報中,我們選編了 2023 年國內外相關機構發布的國際、國內創新指數報告。國際方面,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瑞士、瑞典和美國領跑全球創新排行榜;創新蓬勃發展,但初創企業資金越來越不確定。2023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北京蟬聯全球第一科研城市,第二三名分別是紐約都市圈和上海。2023 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顯示瑞士,新加坡和美國排名前三,是最具人才競爭力的國家。2023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

2、力評價顯示中美競爭總體格局未變,中國城市更進一步,在創新質量與數量上實現雙增3長。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東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 10 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3顯示我國科研城市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內方面,2023 年“中國 100 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顯示創新生態指數前 20 強城市區域聚集效應顯著,長三角地區表現亮眼,江蘇、廣東入圍城市數量位居第一。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22 年中國創新指數比上年增長 5.9%。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顯示北京

3、連續保持第 1,重慶首次進入20強。4目錄錄國際創新指數年度報告國際創新指數年度報告.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5施普林格自然發布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10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2023 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10上情所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2023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1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222023.18清華大學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20國內創新指數年度報告國內創新指數年度報告.24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 2023 年“中國 100 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24國家統計局發布測算結果:2022 年中國創

4、新指數比上年增長5.9%.26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305國際創新指數年度報告國際創新指數年度報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正式發布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方面,設置了政策環境、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等7 個大類81項細分指標,對全球132個經濟體的創新生態系統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排名,突出各自的創新優勢和劣勢,由此揭曉了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經濟體。重點關注創新驅動增長的前景

5、如何,探討了滯脹和低生產力增長是否會繼續下去,還是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新的創新噴發數字時代和深度科學創新浪潮將帶動經濟上行。1 主要結論主要結論(1)科學出版物、研發、風險資本交易(不包括價值)和專利等的數量繼續增加,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增長率低于2021 年的超6常增長。(2)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在2022 年的支出達1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些企業2022 年的研發支出增長約7.4%,低于2021年的15%。(3)與近期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相呼應,信息和通信技術(信通技術)硬件領域的顯卡和芯片制造商在2022 年的研發增長最為顯著,遙遙領先。在大流行病期間削減了研發支出

6、的其他行業,如汽車、旅游和休閑,在2022 年再次出現強勁投資。(4)根據初步數據,估計2022 年全球政府研發預算有實際增長。日本和大韓民國大幅增加,德國增幅較小,彌補了其他經濟體的削減。(5)2022 年,風險資本投資總值從2021年的超高水平大幅下降了近40%,反映了風險融資環境的惡化。非洲是 2022年唯一沒有出現下降的地區。(6)2023 年和2024年的風險資本前景尚不明朗,高利率可能會繼續影響創新融資。7(7)信息技術、衛生和能源領域的指標繼續顯示出進步2022 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概述的數字時代和深度科學創新浪潮PDF,GII 2022 at a glance 正在蓬勃發展。(8)

7、總體而言,盡管電動汽車和癌癥治療等一些技術的普及率仍然較低,但技術的應用呈積極態勢。2 GII 排名排名表1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Top 203 全球創新格局全球創新格局(1)北美洲)北美洲在 2023 年GII 的 80項創新指標中,美利堅合眾國(第3 位)在13項指標上都在全球拔得頭籌。它在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接收的風險資本、高校質量、獨角獸公司綜合估值和企業無形資產價值密集度等多項關鍵指標上均位居8世界第一。加拿大(第15 位)仍然穩居全球創新15強之列。它在風險資本接收者(第 1 位)、科學出版物的影響力(H指數,第4 位)和軟件支出(第5位)等指標上排名第一。(2)歐洲)歐洲在

8、排名前25 位的經濟體中,歐洲擁有最多的創新領先者,共計16個,比2022 年多一個。在39個上榜的歐洲經濟體中,今年有19 個(比去年多7個)提升了名次,分別是瑞典(第2 位)、芬蘭(第6位)、丹麥(第9 位)、法國(第11 位)、愛沙尼亞(第16位)、挪威(第19 位)、愛爾蘭(第 22位)、比利時(第23 位)、意大利(第26位)、葡萄牙(第30 位)、立陶宛(第 34 位)、拉脫維亞(第 37位)、希臘(第42 位)、斯洛伐克(第 45位)、羅馬尼亞(第47 位)、塞爾維亞(第53位)、北馬其頓(第54 位)、烏克蘭(第55 位)和阿爾巴尼亞(第83位)。在表現有所改善的經濟體中,法國

9、在無形資產(第3 位)、全球品牌(第4 位)、工業品外觀設計(第 8位)和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第9 位)方面表9現出色。比利時在研發支出(第6 位)、研究人員(第8位)和高校產業研發合作(第9 位)方面表現出色。塞爾維亞接近前50 名,在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第11位)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第14 位)方面表現突出。(3)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有六個經濟體在創新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分別是新加坡(第5 位)、大韓民國(第10位)、中國(第12 位)、日本(第13 位)、中國香港(第17位)和澳大利亞(第 24 位)。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今年有八個經濟體提升了名

10、次,其中印度尼西亞(從第 75 位上升至第 61位)的升幅最大。它在信通技術相關指標方面表現優異,在高校產業研發合作(第5 位)、集群發展情況(第5位)、創業政策和文化(第5 位)以及初創企業和新創企業融資(第8位)等方面躋身全球前十。它在創新產出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在知識創造和在線創意方面。蒙古(第68 位)、文萊達魯薩蘭國(第87位)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第 110位)的排名也有所上升。10(4)中亞和南亞)中亞和南亞在中亞和南亞,印度(第40 位)是該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創新經濟體。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第62 位)、哈薩克斯坦(第81位,該地區前三名的新晉成員)和烏茲別克斯坦(第82 位

11、)接近前80名。印度總排名保持在第40 位,并在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拔得頭籌。它保持了連續 13 年在創新方面表現超出預期的記錄,并在信通技術服務出口(第5位)、接收的風險資本(第6 位)、科學和工程專業畢業生(第11位)和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第13 位)等關鍵指標上名列前茅。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保住了該地區第二的席位。它在商標(第1 位)方面全球第一,在無形資產(第13 位)方面表現出色,在科學和工程專業畢業生(第 3 位)、市場資本化(第5位)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第11 位)等指標上均進入全球15 強。哈薩克斯坦新晉級地區三強,與尼泊爾(第108位)一起成為該地區僅有的排名上升的兩個經濟體。巴基斯

12、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連續第二年在創新方面表現出色,巴基斯坦也是過去四年在GII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11(5)北非和西亞)北非和西亞以色列(第14 位)、塞浦路斯(第28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第32位)和土耳其在該地區的創新排名中名列前茅。以色列排名上升兩位,在九項創新指標上領先世界,包括研發支出、高校產業研發合作、獨角獸公司累計估值、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以及信通技術服務出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穩定在前30 名左右,在創業政策和文化、經商政策、企業研究人員數量以及私營部門供資的研發方面排名前五。土耳其仍穩居GII排名前 65 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之列,在過去十年中排名上升最快。它在

13、產業多樣化方面排名前五,在無形資產、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商標申請量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沙特阿拉伯(第48 位)和卡塔爾(第50位)進入前50 名。沙特阿拉伯在信通技術普及率(第7 位)、信通技術使用率(第10位)和經商政策(第16 位)方面表現出色。此外,沙特阿拉伯在全球企業研發投資者(第 16位)和全球品牌價值(第18 位)方面也表現優異。12巴林(第67 位)、阿曼(第69位)、約旦(第71 位)和埃及(第 86位)等經濟體的創新排名也有顯著提高。巴林和阿曼都進入前70 名,而阿曼則在科學和工程專業畢業生(第2 位)和學生人均政府支出(第9位)方面躋身全球十強。格魯吉亞(第65 位)和亞美尼亞(

14、第72位)也取得明顯進步。(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巴西于2023 年躋身50強經濟體之列。經過近幾年的穩步上升,巴西首次超過智利(第52 位),成為該地區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墨西哥(第58 位)緊隨其后,保持了地區第三。巴西今年的排名上升了五位,成為過去四年在GII方面進步最為顯著的經濟體之一。巴西在政府在線服務(第14 位)和電子參與(第11位)等指標上表現出色,均在全球前15 位占得一席;16家獨角獸公司的估值(第 22 位)占 2023 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無形資產(第31位)因其商標(第13位)和全球品牌價值(第39 位)而在全球取

15、得良好名次。牙買加(第78 位)在創新方面的表現也超出了對發展水平的預期。13除巴西外,烏拉圭(第63 位)和薩爾瓦多(第95位)是該地區今年僅有的排名有所上升的國家。烏拉圭在經商政策(第4 位)、信通技術服務進口(第 5 位)、出口(第7位)以及企業運營穩定性(第10 位)方面均位居前十。薩爾瓦多在提供正規培訓的公司(第15 位)和商標(第20位)方面排名靠前。(7)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毛里求斯(第57 位)一馬當先,南非(第59位)緊隨其后,均進入前60 名。其次是博茨瓦納(第85位)、佛得角(第91 位)和塞內加爾(第93 位)。該地區有九個經濟體的創

16、新排名有所提升。南非、塞內加爾、盧旺達(第103位,在低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尼日利亞(第109位)、多哥(第 114位)和毛里塔尼亞(第127位)等經濟體取得了顯著進步。毛里求斯在風險資本相對投資額方面居世界首位(第1 位),并在接收風險資本方面躋身前五(第5 位)。南非在軟件支出(第28位)、本國人專利申請量(第34 位)、PCT專利(第40 位)和獨角獸公司估值(第37位)等14指標上表現出色,因此在知識和技術產出方面在本地區拔得頭籌。博茨瓦納在商業成熟度方面遙遙領先,在小額信貸機構貸款方面表現出色(第12 位)。塞內加爾在獨角獸企業估值方面領先,在資本形成總額(第8 位)、小額信貸機構

17、貸款(第10 位)、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第13位)和接收的風險資本(第 19 位)方面表現出色。盧旺達、馬達加斯加(第107位)、南非、塞內加爾和布隆迪(第 130位)在創新方面的表現均超過對經濟發展水平的預期,表現優異,其中盧旺達的表現連續11 年可圈可點。資料來源:資料來源:WIPO 中國中國 2023-09-27 新聞新聞施普林格施普林格自然發布自然發布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自然指數科研城市11 月 22 日,全球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在線發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其中全球領先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最新名單顯示,北京排名仍居世界第一。進入前十名的其他科研城市分別是紐約都市圈

18、、上海、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灣區、南京、巴爾的摩華盛頓、廣州、東京都市圈和武漢。中國另有 5 個城市躋身全球前 20 強,包括合肥(第 13 位)、杭州(第16 位)、天津(第 18 位)、深圳(第 19 位)和西安(第 20 位)。這意味著中國共有 10 個城市居于全球科研城市前 20 位,比去年又增加 2 個。在這些中15國科研城市中,根據調整后的份額,增幅最快的 4 個城市是西安(38%)、深圳(33%)、廣州(29%)和天津(26%)。據介紹,全球科研城市及都市圈的最新排名依據,是這些地方 2022 年在自然指數所追蹤的 82 種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產出情況。根據自然指數主要指標之一的

19、份額,2021 至 2022 年,中國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數中的表現持續上升。其中,北京貢獻了中國在自然指數總份額的近20%。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增刊還顯示,地球和環境科學研究,包括與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相關的研究,正在幫助中國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數中的排名快速上升。北京和南京是該學科領域增長最快的中國城市,2021 至 2022年調整后份額的絕對增長值分別為165和 71。資料來源:科技日報資料來源:科技日報2023-11-23 新聞新聞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2023 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在近期,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2023 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以下簡稱指數

20、),指數由歐洲管理學院(INSEAD),卡爾未來研究所(Descartes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以及新加坡人力資本領導力研究所(Human Capital Leadership Institute,簡稱HCLI)聯合撰寫。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針對 134 個國家的監管、教育,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衡量各國的人才競爭力。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設六個關鍵指標,即國內環境、人才吸引、人才培養、16人才保留、技術與職業技能,及全球知識技能。丹麥、荷蘭、芬蘭、挪威、澳大利亞、瑞典和英國在 2023 年躋身前十。在前 25 名中,歐洲國家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其中有 1

21、7 個國家排名第一;除了歐洲,今年加入前 25 名的還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阿聯酋、韓國和以色列。阿聯酋從第 25 位上升到第 22 位,而日本則跌出了榜單,被韓國取代,排在第 24 位。在今年的排名中,中國排名第 40,綜合表現首次進入“人才冠軍”組,連續第二年成為表現最好的中高收入國家。中國人才市場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過去十年在人才增長中所作出的卓越表現。在“成長”這一指標中,中國排名 15,在“正式教育”這個“子指標”中排名第 9。這主要是受益于中國全球水準的優質大學,以及社會為終身學習(全球排名第 5)所提供的各種機會,包括雇主提供的內部培訓機會。中國在人才技能與經濟需求匹配方面

22、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就業能力”“子指標”中名列前茅?;仡欉^去十年,一個顯著的亮點是前十名的國家基本保持不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排名前十的國家中有八個在2013 年該指數推出時就位列前十。17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TOP25:資料來源: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公眾號資料來源: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公眾號2023-11-17 新聞新聞上情所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上情所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2023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價2023 年 10 月,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全球知名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在 2023 競爭情報上海論壇上發布了2023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自 20

23、15 年起,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和科睿唯安每年發布新一版的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此次為該報告連續發布的第9 年。今年的報告發現,中美競爭總體格局未變,中國城市更進一步,在創新18質量與數量上實現雙增長,特別是在創新質量上有較明顯的提升。報告首次通過統計論文的引用數據,揭示了中國論文的國際影響力現狀;通過對高質量論文與 PCT 專利的分析,描繪出當前火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中國、美國和歐洲的競爭態勢。在對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后,報告發現:相比去年,上??萍紕撔戮C合排名提升 2 位,位列全球第四;上海創新質量排名有所提升,在新興技術領域前景可期,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極其注重高端乃至

24、頂尖人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來說,上海的高被引科學家人數有待提升。主要發現主要發現中美競爭總體格局未變,中國城市更進一步中美競爭總體格局未變,中國城市更進一步今年報告的 50 座城市排名中,中國與美國上榜城市數量與去年相比未有變動,仍為 11 座和 12 座,雙方在全球十大科創城市中占據的“席位”也保持穩定(見表 1),分別為中國 4 座、美國 3 座,其他 3 座城市分別是倫敦、東京與新加坡。排名顯示,中美兩國是頂尖科創城市版圖上最主要的競爭者。歐洲雖然上榜城市數量最多(14 座),但頂尖科創城市數量較少。中國城市在頂尖科創城19市競爭中再進一步,4 座進入前十位的城市均實現排名提升,

25、北京更是連續 6年蟬聯榜首,深圳首次排名第二位,上海首次進入前四之列,杭州取代南京首次躋身全球前十位。此外,全球十大科創城市中有 6 座來自亞洲,這表明亞洲城市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已與歐美城市并駕齊驅。表 12023 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綜合排名前十位城市中國城市創新質量與數量實現雙增長中國城市創新質量與數量實現雙增長長期以來,創新質量不高一直是中國城市的普遍短板。今年報告發現,中國城市在創新質量上有較明顯提升,整體專利質量與論文質量均已提升至報告所列城市的平均水平(見表2)。尤其在往年短板較為明顯的專利質量方面,由于高質量專利占比的提升,顯著提升了整體專利質量。表 2 11 座中國城市專

26、利和論文質量排名及變動20創新成果數量一向是中國城市的優勢。在今年的報告中,以深圳、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城市PCT 專利數量在50座城市中排名領先。同時,中國城市的 SCI、CPCI論文數量整體也呈現大幅增長,以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為代表城市論文數量在50 座城市中排名前列(見表3)。表3 11 座中國城市 2022 年PCT 專利和論文數量排名及變動中國城市強于“量”,美國勝于“質”,歐洲擅長“合作”中國城市強于“量”,美國勝于“質”,歐洲擅長“合作”中美歐洲城市在五個創新維度中各有優勢。在50 座城市中,中國城市共11 座,美國12座,歐洲14 座??傮w上看,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強于“量”,

27、美國城市更勝于“質”,歐洲城市創新優勢體現在“合作”上。中國城市在創新趨勢維度中,有8 座城市進入前十位,體現在有大量PCT21專利和 SCI、CPCI論文產出及較好的增長趨勢。而創新趨勢是歐美城市的短板。美國城市在創新質量維度中,有6 座城市進入前十位,體現在較高的PCT專利和 SCI、CPCI論文質量以及較多的核心專利及高質量論文方面。歐洲城市在創新合力維度中,有4 座城市進入前十位,體現在論文國際合作、專利產學研合作等方面。表 4 中美歐創新優勢對比重點關注重點關注首次統計論文的引用數據,揭示中國論文的國際影響力首次統計論文的引用數據,揭示中國論文的國際影響力今年報告首次對論文的引用方情

28、況進行了統計,選取了11 座城市作為統計對象(見表5),揭示中國城市論文領先背后的深層次現象。數據顯示,雖然北京、上海的高質量論文數量在11 座城市中排名第1位和第3 位,但“他引論文數量”上北京的優勢被縮小,上海則落到了第5 位?!捌凰龜盗俊笨梢灾庇^體現這一現象,即中國城市平均每篇高質量論文被他引數量排名12 座城市的倒數3 位,表明中國城市頂尖論文的影響力和學術價值相較國外城市尚22有差距。而代表論文國際影響力的另一個重要數據“國外引用率”上,中國城市全部低于60%,美國兩座城市接近80%,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的城市在這一數據上更是超過了95%,表明這些城市的學術研究

29、成果更受國際關注,而非僅在本國的學術研究圈內產生影響。而相對應的,中國城市高質量論文的國內引用率遠高于國外城市,亦即中國城市的學術影響力更多體現在國內。這組數據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語言導致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要謹防學術研究質量滑坡的風險,同時也可能存在“中國引用折扣”現象(由于國外研究人員的主觀認知、研究領域以及國際關系等多種因素導致被引用次數減少)。表 5 2022 年全球 11 城市 ESI 高質量論文被引情況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中美歐競爭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中美歐競爭隨著2022 年底美國人工智能企業OpenAI 正式發布ChatGPT,生成式人23工智能(AIGC)成為人工智能領域中

30、最引人注目的熱點技術。在這一領域,中國、美國與歐洲國家展開了激烈競爭(見表6)。在 AIGC 相關論文領域,中國以8769篇的總量超過美國與歐洲論文數量的總和,領先優勢明顯,這表明中國在AIGC 領域的學術研究更為活躍。但觀察論文被引數量后可以發現,美國的論文被引次數更多,且篇均被引次數遠超中國與歐洲,這體現出美國在AIGC 領域的學術研究整體質量較高,中國的學術研究整體質量相對美國和歐洲有一定差距。而在ESI 高質量論文上,中國的數量超過美歐之和,優勢明顯,但在高質量論文占比上又落后于美歐。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AIGC 領域學術研究活躍,在頂尖學者的高質量研究方面具備優勢,但整體學術研究能力

31、落后于美國與歐洲。在 AIGC 相關 PCT專利領域,中國在總量上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但相比歐洲仍有優勢。在施引專利數量、平均單項PCT 專利被引次數以及高質量專利總量方面,呈現同樣的態勢??梢哉f,在與AIGC 實際應用直接相關的PCT專利方面,美國具有全方位的優勢。表 6 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中美歐比較24上海表現上海表現上海創新質量仍有提升空間上海創新質量仍有提升空間上海創新質量在近年得到提升,今年報告中排名第三十位,已接近50座城市中游水平。其中,PCT 專利質量排名第二十七位,提升的主要因素為高質量專利占比增加。論文質量排名第三十位。但在國內11 座城市中,上海整體創新質量排在中國香港地

32、區、武漢、深圳、杭州、北京和廣州之后(見表7)??傮w上看,上海創新質量接近國內11城市的中游水平,創新質量提升速度有待加強。表 7 20202022 年中國 11 城市創新質量對比上海在新興技術領域前景可期上海在新興技術領域前景可期25在新興技術學術研究領域,上海排名第二,與上年度報告持平。有8 個領域論文數量排名前5 位。其中,區塊鏈、石墨烯和氫能技術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位。在新興技術研發領域,上海排名較上年度上升5 位,排名第十四位,雖然十項新興技術均未進入前五位,但有7 項進入前十位,比上年度多2項(見表 8)。表 8 上海在十項新興技術的論文與研發領域的排名上海需持續引進重點產業高端人才

33、上海需持續引進重點產業高端人才近年來,上海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已由2016 年的14人增長至 2022 年的97人,但與美國劍橋、北京和紐約等全球主要科技創新城市在高端人才總量上仍有明顯差距。報告依照ESI 學科分類將所有高被引科學家按研究專長分為22 個學科領域,通過比較發現,上海在數學領域并列50 座城市中的首位,在化學、材料科學領域所擁有的高被引科學家人數排名前26三(見表9)。課題組認為,上海發布的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了“9+X”產業發展體系,對于極其注重高端乃至頂尖人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來說,上海的高被引科學家人數有待提升,這樣才能

34、更好支撐“9+X”產業發展。表 9 美國劍橋、北京、紐約以及上海擁有最多高被引科學家的學科領域資料來源:競爭情報雜志公眾號資料來源:競爭情報雜志公眾號2023-11-06 新聞新聞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222023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11 月 21 日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27東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 10 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

35、采訪時說,這得益于近年來中國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知識產出能力進一步凸顯,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環境逐步改善,有力支撐和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23年間中國國家創新指數上升年間中國國家創新指數上升 28位位該報告選取與我國具有可比性的 40 個國家作為評價對象,從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 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結果顯示,2023 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 10 位,較上年提升 3 位,是唯一進入前 15 位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創新能力取得顯著進步,從2000 年的第38位快速提升至2011 年的第20位,隨后穩步上升至第10 位。就具體得分而言,中國國家創新

36、指數得分為 72.7 分,比上年提高 1.9 分,與荷蘭、瑞典、德國等排名第59 位國家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皬母鲊鴩覄撔轮笖档梅旨鞍l展態勢來看,中國創新能力總體穩步提升的28趨勢沒有變?!毙纵x說。中國知識創造表現亮眼中國知識創造表現亮眼國家創新指數5 個分指數呈現的數據,表明我國在各個維度均有不俗表現。其中,創新資源得分為 61.1 分,排名第 21 位。從 2020 年數據看,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占全球的 18.5%,穩居世界第 2 位,相當于美國研發經費投入的49%。創新績效 54.5 分,排名第 17 位。2020 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占世界比重為34%,排名第 1位。創新環境 7

37、7.1 分,排名第 23 位,中國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仍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我國知識創造 83.7 分,排名第 3 位。2020 年,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 3.7萬篇,占世界份額為23%,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2。企業創新 41.2 分,排名第 12 位。2020 年,萬名企業研究人員 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排名第16 位?!吧鲜鰯祿砻?,中國知識創造表現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痹谛?9兆輝看來,面向科技強國建設目標,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強度,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更加有效支撐和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報告指出,全球創新

38、發展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格局。北美地區仍是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一極;歐洲地區整體表現強勁;東亞、太平洋地區主要國家表現優異,上升趨勢明顯。中國創新能力超越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中國創新能力超越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創新指數得分與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意志密切相關,各國創新指數排名與人均 GDP(國內生產總值)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綜合排名前 20 位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屬于中等收入國家,其他均為高收入國家?!鞍绹?、日本、韓國和中國都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即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創新戰略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毙纵x分析說,美國將創新作為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障全球領先地位的核心戰略;

39、日本實施重視技術立國和知識產權立國的發展戰略;韓國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扶持大企業集團在特定領域30重點突破;中國政府則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報告表明,中國創新能力大幅超越處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從人均GDP 指標來看,與中國發展階段相近的中高收入國家有俄羅斯、墨西哥、土耳其和阿根廷。中國人均 GDP相對較低,但創新能力綜合表現遠高于其他國家,是唯一一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 GDP 的比值)超過 2%、綜合排名領先的中等收入國家。從不同國家經濟發展階段比較來看,2020 年,中國人均 GDP 為 10409美元,在 40 個國家中僅高于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

40、、墨西哥和俄羅斯,但是,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得分已接近人均 GDP 在5萬美元左右的歐洲國家。資料來源:科技日報資料來源:科技日報2023-11-22 新聞新聞清華大學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清華大學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3由 清華 大學 產業 發展 與環 境 治 理研 究中 心(Center for Industrial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CIDEG)和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團 隊 聯 合 開 發 的 國 際 科 技 創 新 中 心 指 數(GlobalInnovation Hubs Index,以下簡稱

41、 GIHI),自 2020 年開始逐年跟蹤全球創31新發展最新趨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3(GIHI2023)“繼續秉承 科學、客觀獨立、公”正 的基本原則,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三個維度,綜合評估國際科技創新城市的發展態勢,為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和實踐者提供參照依據。GIHI 評估的概念模型本報告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三個方面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在指標體系上力求平衡歷史與前沿,考慮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與環境等綜合因素選取測量指標,以挖掘影響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績效的重要因素,探索創新變革的重要力量。整體而言,當今國際創新版圖持續向多極化方向深入發展,體現為歐美城

42、市領先優勢依然存在,同時亞洲城市群體奮起追趕。灣區集群優勢凸顯,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進入榜單前 10 位并且各具發展“”“”特色。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具有 人口體量小、創新能量大 的發展特征。分維度來看,在科學中心方面,亞洲城市(都市圈)的得分顯著提升;在創新高地方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頭部引領效應更為顯著,在地緣政治沖突和自然災害等非經濟因素沖擊下逆勢上揚,推動全球經濟實現韌性增長;在創新生態方面,排名前列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普遍擁有較好的創新生態?;?2礎設施服務和創新文化支撐歐美城市(都市圈)獲得全球領跑優勢,亞洲城市(都市圈)則依靠新興產業發展和政策體系支持持

43、續追趕。全球學科策源地呈現北美、東亞與西歐三足鼎立的態勢。綜合觀察入榜城“”“”“市學科策源能力、學科卓越度表現和 超級明星城市、學科冠軍城市、成長”型科學城市 的分布,北美、西歐的城市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城市則處于快速成長時期,在部分學科領域的策源能力表現強勢。具體而言,北美與西歐城市在醫學、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等領域具有相對較高的學科策源能力,東亞城市則在科學、技術工程領域有所突破并具有相對較高的學科策源能力。2020 年以來,全球人工智能專利呈爆炸式增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優勢技術具有顯著差異。東京、舊金山-圣何塞掌握重要基礎技術并全方位布局,在許多領域都

44、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城市則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重要推動力量,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的應用,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系統的應用等。一、GIHI指數綜合排名綜合創新能力而言,舊金山-圣何塞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中排名再次奪魁,實現四連冠,其得分依然遠遠超過其他城市(都市圈);紐約以 88.65 分蟬聯亞軍,北京以83.18 分位列三甲,倫敦和波士頓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其余綜合得分排名前二十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東京、巴爾的摩-華盛頓、巴黎、上海、首爾、新加坡、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達拉斯-沃斯堡、慕尼黑、圣地亞哥、教堂山-達勒姆-洛麗、

45、蘇黎世。綜合 2021-2023 三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評估結果發現,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北京、倫敦、波土頓持續位列前茅,展現出穩定目強大的綜合創新能力。3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前 19 城市(都市圈)二、科學中心在科學中心方面,歐美城市(都市圈)相對領先,占據前 20 強的 13 個席位;亞洲城市(都市圈)奮勇追趕,排名有顯著提升。33 個城市(都市圈)成為全球學科策源地,舊金山-圣何塞、波士頓、紐約、倫敦、巴爾的摩-華盛頓和北京成為學科策源的超級明星城市。紐約和北京在學科表現上占據絕對優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中心排名與得分前15城市(都市圈)三、創新高地34在創新高地方面,國際科

46、技創新中心城市的頭部引領效應更為顯著,在地緣政治沖突和自然災害等非經濟因素沖擊下逆勢上揚,推動全球經濟實現韌性增長。2020 年以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爆炸式增長。焦點報告展示了人工智能專利的總量、質量、趨勢和技術細分領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高地排名與得分前15城市(都市圈)四、創新生態在創新生態方面,排名前列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普遍擁有較好的創新生態?;A設施服務和創新文化支撐歐美城市(都市圈)獲得全球領跑優勢,亞洲城市(都市圈)則依靠新興產業發展和政策體系支持持續追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高地排名與得分前15城市(都市圈)35資料來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資料來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3-

47、11-22 新聞新聞國內創新指數年度報告國內創新指數年度報告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 2023 年“中國年“中國100 城”城市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創新生態指數構建創新生態是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世界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之舉。中國 100”城 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由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牽頭,協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秋菊團隊、南京審計大學于娛團隊、清華大學陳勁團隊、南京郵電大學朱衛未團隊、江蘇科技大學吳潔團隊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華社中國財富研究院張慶源、上??茖W院李萬等近百人,經過幾十次論證,近百次的數據測試完成,

48、自 2017年底開始研究,2020 年首次對外發布。2023“年 中國 100”城 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包括 12 份指數報告系列指數排名,及長三角、江蘇省、g60 科創走廊 3 份分析報告。本次開篇將揭曉 2023“年 中國 100”城 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年度排名 20強。36城市是創新的載體,創新是城市的動力。促進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涵養培育和演進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城市發展的普遍共識和戰略抓手,是城市創新發展能級提升的必由之路。根據課題組測算,對創新生態指數前 20 強城市的區域、梯度、位差與維度進行如下分析:一、區域分析:長三角集聚效應顯著,江蘇、廣東入圍城市數量位居第一創新生態指數前

49、 20 強城市區域聚集效應顯著。創新生態指數排名前 20 強的城市中,長三角地區表現亮眼,入圍的城市較多,占 7 席,其中江蘇省尤其突出,占 3 席,與廣東省并列第一。浙江省和山東省并列第二,各占榜 2 席。湖北省、四川省、陜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和福建省各有 1 個城市入選。四大直轄市均進入前 20 強。江蘇省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均 gdp 自 2009 年起,連續穩居全國第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其與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同構筑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更是成為 6 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江蘇省在創新生態中的突出表現與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超強的人才匯聚力以及打造“”的 熱帶雨林式 創新創業生

50、態系統是密切相關的?!啊倍?、梯度分析:北京、上海、深圳依舊扮演 引路人 角色根據創新生態指數標準得分可見,北京、上海、深圳依舊占據前三。北京市、上海市 2 個城市屬于第一組,領先優勢顯著。北京市人文底蘊深厚,科教資源豐富,科研院所數量和實力在全國排名第一,具有發展科技產業,打造創新生態的獨特優勢。上海市位于長江口,是中國的超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37大的工業基地之一,智力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深圳市屬于第二組,在得分上雖然與第一組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顯著高于其余城市。深圳市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始終堅持市場化方向,將科研活動融入產業經濟發展,全面

51、發揮人才的關鍵核心作用,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三、位差分析:城市創新生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關聯性較強城市創新生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保持一致,同時和人均經濟水平差距較大。深圳市和合肥市 2 個城市的創新生態排名與城市 gdp 完全一致,創新生態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度非常高。北京市、上海市、蘇州市、廣州市、杭州市、武漢市、成都市、天津市、青島市、寧波市、無錫市、濟南市和長沙市 13個城市的創新生態排名與城市 gdp 排名僅相差在 2 個位差以內。同時,蘇州市的創新生態排名與城市人均 gdp 排名完全一致,北京市和南京市 2 個城市的創新生態排名與城市人均 gdp 排名相差在 2

52、個位差以內??梢?,城市創新生態與城市的經濟規??偭坑休^強的相關性?!啊彼?、維度分析:創新發展各有千秋,瞄準 痛點 是關鍵良好的創新生態是城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有力支撐。聚焦創新生態指數的 8 個二級指標可見,不同的城市在二級指標維度上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 痛點。北京市和上海市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城市體量大、公“”共資源緊張等 大城市病 是阻礙其創新生態發展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具體表現在北京市和上海市在創新生活環境維度的表現與其他 7 個二級指標維度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深圳市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在創新生態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在創新國際合作維度

53、排名第一,創新主體規模、創新主體投入、創新主體產出、創新投資環境、創新生活環境五個維度也均位列全國前五,但創新協同互動方面和創新協同平臺維度表現一般,仍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其他城市在 8 個不同維度發展各有所長,創新“”生態建設存在不均衡現象。因此,各地方政府應瞄準 痛點,實施差異化的創新戰略,為城市創新生態注入新活力。資料來源:交匯點資料來源:交匯點2022-10-17 新聞新聞38國家統計局發布測算結果:國家統計局發布測算結果:2022 年中國創新指數比上年增長年中國創新指數比上年增長5.9%為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決策

54、部署,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創新指數編制方法并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我國創新能力較快提升,創新發展新動能加速聚集,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一、我國創新能力較快提升一、我國創新能力較快提升測算結果顯示,以2015年為基期,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為 155.7,4個分領域指數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為160.4、146.7、187.5和128.2。與2015 年相比,中國創新指數年均增長6.5%,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快0.8個百分點;4個分領域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 7.0%、5.6%、9.4%和3.6%。與202

55、1 年相比,中國創新指數增長5.9%,4個分領域指數分別增長5.7%、7.0%、9.2%和0.7%(詳見表1)。圖2015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及分領域指數39表 1 2015-2022 年中國創新指數情況二、創新環境明顯優化二、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創新環境”領域包括每萬人就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人均GDP、理工類畢業生占適齡人口比重、科技撥款占財政撥款比重、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所占比重等5個指標。以 2015年為 100,2022年我國創新環境指數為160.4,年均增長7.0%。分指標看,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所占比重指數大幅提升,年均增速達18.7%,2022年指數值達332.4,在

56、中國創新指數的全部18 個指標中位列第一;理工類畢業生占適齡人口比重指數、人均GDP 指數、每萬人就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指數、科技撥款占財政撥款比重指數的年均增速分別為7.1%、5.4%、3.6%和1.0%,2022年指數值相應為161.7、144.6、128.2 和107.2(詳見表2)。表 2創新環境指數40三、創新投入穩步提高三、創新投入穩步提高“創新投入”領域包括每萬人研究與試驗發展(R&D,下同)人員全時當量、R&D 經費占GDP 比重、基礎研究人員人均經費、企業 R&D 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等 4 個指標。以 2015年為 100,2022年我國創新投入指數為146.7,年均增

57、長5.6%。分指標看,每萬人R&D 人員全時當量指數增長相對較快,年均增速為7.5%,2022年指數值為165.6;企業R&D 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指數、基礎研究人員人均經費指數、R&D 經費占GDP 比重指數的年均增速分別為 7.0%、5.0%和 3.1%,2022年指數值相應為 161.0、140.5 和123.7(詳見表3)。表 3創新投入指數四、創新產出大幅增加四、創新產出大幅增加“創新產出”領域包括每萬人科技論文數、每萬名R&D 人員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所占比重、技術市場成交合同平均金額等4個指標。41以 2015年為 100,2022年我國創新產出指數為187.5,

58、年均增長9.4%。分指標看,每萬名R&D 人員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數、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所占比重指數實現大幅提升,年均增速分別達12.5%和11.9%,2022年指數值分別為 227.7和 219.3,在全部18 個指標中位列第二和第三;技術市場成交合同平均金額指數增長也較快,年均增速為9.9%,2022年指數值為193.2;每萬人科技論文數指數年均增速為3.6%,2022年指數值為128.3(詳見表 4)。表 4創新產出指數五、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五、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創新成效”領域包括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貨物出口額比重、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三

59、新”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全員勞動生產率等5 個指標。以 2015年為 100,2022年我國創新成效指數為128.2,年均增長3.6%。分指標看,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指數增長相對較快,年均增速為8.8%,2022年指數值為181.0;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數、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數、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貨物出口額比重指數的年均增速分別為6.2%、2.3%、2.1%和-1.1%,2022年指數值相應為152.2、117.5、115.7和92.3(詳見表 5)。表 5創新成效指數42中國創新指數最新測算結果表明,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

60、內外形勢,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創新能力持續較快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奮斗。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23-10-20 新聞新聞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2023 年2月12 日,“2023首科新年論壇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創新模式”在京成功舉辦。

61、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發布年度品牌研究成果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 年,中國城市科技43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 20 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廣州市、杭州市、南京市、蘇州市、武漢市、天津市、西安市、合肥市、長沙市、成都市、珠海市、常州市、東莞市、無錫市、濟南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北京連續多年保持第 1;上海首次超越深圳,躋身全國第 2;重慶市首次進入20 強;東莞市和濟南市重返20強。從地級市排名看,2022 年,中國地級市科技創新發展總指數排名前 20 位的城市依次是蘇州市、珠海市、常州市、東莞市、無錫市、佛

62、山市、舟山市、嘉興市、湖州市、蕪湖市、南通市、鎮江市、麗水市、紹興市、揚州市、惠州市、溫州市、威海市、綿陽市和東營市。其中,蘇州市連續多年保持地級市排名第 1。報告對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總指數排名前 50名城市的 2021-2022 年排名變化進行對比,發現城市排名整體相對穩定,排名波動超過 20 個位次的城市僅有 4 個。其中,排名躍遷較大的城市由高到低依次為拉薩市、麗水市、舟山市、東營市、呼和浩特市、馬鞍山市、綿陽市、太原市、長春市和威海市,上述城市躍遷位次均超過10 位。442022 年,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南京市、廣州市、杭州市、武漢市、蘇州市、西安市、珠海市、成都市、合肥市、天津

63、市、無錫市、青島市、常州市、長沙市等17 座城市依然占據前20強,整體波動相對平穩。東莞、濟南重返 20 強,重慶首次躋身前 20 強,重慶排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指標排名上升。廈門市、寧波市和鄭州市 3 座城市跌出前 20 名。廈門市、寧波市跌出 20強的主要原因是創新資源指標排名有所下降,如萬名從業人口中科學技術人員數、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等指標得分明顯下降。鄭州跌出 20強的原因是創新環境排名有所下降,例如平均融資披露金額、人均地方財政教45育支出等指標排名出現下降。按照人口規模,中國城市可以劃分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型小城市和型

64、小城市 7 種類型。報告顯示,超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顯著領先于其他規模類型城市。從 9 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武漢市、天津市、西安市、成都市、重慶市和鄭州市。9 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總指數均值為 0.3971,為全國均值的 2.7倍,除鄭州市以外,其余 8個國家中心城市均排名全國前 20,說明國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科技創新方面具有明顯優勢。46國家中心城市排名波動相對穩定,部分城市穩中有進,鄭州市排名下滑較多,由第18 名下降到第 23名?!耙粠б宦贰惫濣c城市是“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推進廣闊跨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和行動者,包括新絲綢之路經濟

65、帶的 10 個城市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 16 個城市。2022 年,26 個節點城市均值為 0.2654,高于全國均值0.1454,整體創新實力較強。除西寧市、三亞市和湛江市外,其余的節點城市總指數得分均高于2022 年全國均值。報告按31 省區(市)、7大區域和19 個城市群對城市進行歸類分析。47從省區(市)排名來看,2022 年,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 5 的省區(市)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江蘇。從地理區位看,省區(市)的科技創新水平整體呈現“東南強、西北弱”的特征。2022 年,19 個城市群總指數均值為 0.3064。其中,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具有領先優勢,總

66、指數得分為 0.8143;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緊隨其后,總指數得分分別為0.6599、0.5453。思考與建議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思路,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應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創新模式,意義更加重大。當前,中國各城市科技創新實力差距較大,創新資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存在較大優化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改革,打破資源流動鴻溝,充分激發市48場動力,真正釋放創新要素活力。此外,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創新挑戰,中國城市科技創新必須堅持“走出去”,加強與世界主要創新城市的鏈接,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探索形成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最后,人是創新之本,城市科技創新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建設人才友好型的創新城市。資料來源:澎湃新聞資料來源:澎湃新聞2023-03-02 新聞新聞49地址:上海市永福路265號郵編:200031編輯:劉曉莉責編:路煒編審:林鶴電話:021-64455555郵件:網址: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202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49頁).pdf)為本站 (AG)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