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院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要點GDP 增長下行壓力增大增長下行壓力增大2022 年年年報年報(總第(總第 49 期)期)報告日期:報告日期:2021 年年 11 月月 30 日日 2021 年,受出口超預期增長、新動能不斷增強和上年低基數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穩定回升,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勢。進入三季度后,由于疫情多地反復、洪澇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上升、樓市迅速降溫等多因素疊加,經濟景氣度明顯下降,下行壓力顯著增大。預計 2021 年全年 GDP 增長 8.1%左右,兩年平均增長 5.2%左右。 展望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疫情陰霾揮之不去、供應鏈修復路漫漫、國際
2、政經格局加速演變,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從國內來看,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還將存在,投資增長面臨的掣肘因素較多,消費恢復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同時經濟結構加速轉變,新動能加快培育,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傮w判斷,2022 年形勢要比 2021 年嚴峻一些,預計全年 GDP 增長 5%左右。 建議宏觀政策要加大跨周期調節和多政策協調配合; 關注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變化,加大政策支持以保市場主體進而保就業和保民生;關注潛在通脹壓力,確保能源安全和供應鏈穩定;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防止經濟過度房地產化和累積系統性風險,注意優化政策手段,避免帶來“處置風險的風險”。中國銀行研究院中
3、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組長: 陳衛東副組長: 周景彤成員: 李佩珈梁婧范若瀅梁斯葉銀丹王梅婷汪惠青劉晨吳丹邱亦霖劉翔 (中部研究中心)王東 (中部研究中心)聯系人:范若瀅電話:010-66592780郵件:%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2022 年下行壓力增大需要將穩增長置于更高位置下行壓力增大需要將穩增長置于更高位置中國銀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2 年)年)2021 年, 受出口超預期增長、 新動能不斷增強和上年低基數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穩定回升,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企業效益良好,全年呈前高
4、后低走勢,一、二、三季度 GDP 當季同比分別增長 18.3%、7.9%和 4.9%。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進入三季度后,由于疫情多地反復、洪澇災害頻發、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樓市迅速降溫等多因素疊加,經濟景氣度明顯下降,下行壓力顯著增大。預計 2021 年全年 GDP 增長 8.1%左右(維持上期報告預測值不變),兩年平均增長 5.2%左右。展望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疫情陰霾揮之不去、供應鏈修復路漫漫、國際政經格局加速演變,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外貿出口存在減速壓力。從國內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樓市預期發生方向性改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增大,
5、投資增長面臨的掣肘因素較多;結構性就業壓力增大、收入增速放緩、市場預期不穩,消費恢復依然面臨諸多困難。但與此同時,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加速轉變,新動能加快培育,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綠色低碳轉型將為中長期發展提供新動能,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傮w判斷,2022 年外需增長放緩、 內需短期或難以補位,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形勢要比 2021年嚴峻,預計全年 GDP 增長 5%左右?;谝陨吓袛?,宏觀政策要加大跨周期調節和多政策協調配合;關注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變化,加大政策支持以保市場主體進而保就業和保民生;關注潛在通脹壓力,確保能源安全和供應鏈穩定;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防
6、止經濟過度房地產化和累積系統性風險,注意優化政策手段,避免帶來“處置風險的風險”。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2022 年一、2021 年經濟形勢回顧與 2022 年展望(一)(一)2021 年年經濟經濟形勢回顧形勢回顧2021 年,中國扎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穩步復蘇,四大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完成情況良好。一是一是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21 年,受出口超預期增長、新動能不斷增強和上年低基數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穩定回升,前三季度 GDP 累計增長 9.8%,兩年平均增長 5.2%。預計全年 GDP 增長 8.1%左右, 兩年平均增長 5.2%左右,將高于年初 6%以上的預期
7、增長目標。 二是二是 CPI溫和上漲。前 10 個月 CPI 累計上漲 0.7%,核心 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累計上漲 0.8%。三是三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求人倍率小幅上升。前 10 個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 1133 萬人,提前完成年初 1100 萬人的預期目標,10 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4.9%,低于上年同期和 2019 年同期水平。三季度,100 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 1.53,同比上升 0.13。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規?;净謴椭?2019 年同期水平。四是四是國際收支顯著改善。出口超預期高增長帶動貨物貿易順差擴大,前三季度為 379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
8、服務貿易逆差縮小,前三季度為 821 億美元,同比下降 30%。直接投資呈現較大順差,前三季度中國直接投資凈流入 1636 億美元。但與此同時,國內經濟恢復不穩固、不均衡問題比較突出,困難和挑戰也明顯增多,尤其是三季度以來,疫情多地反復、洪澇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上升、樓市迅速降溫等多因素疊加,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增大。2021 年中國經濟運行特征總體上表現為“三大分化”:一是需求分化一是需求分化。其一其一,內外需分化內外需分化。外需外需超預期超預期強勁強勁。2021 年以來,海外需求回升、替代效應延續、價格上漲等因素帶動中國出口超預期高增長,1-10月份出口同比增長 32.3%(圖 1),中國在全球
9、出口中的份額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4.5%, 同比上升 0.9 個百分點。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保持較高增速。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2022 年1-10 月, 中國對東盟、 歐盟、 美國、 日本出口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 28.6%、 33.4%、31.7%、17.6%。重點產品出口保持穩定增長。1-10 月,集成電路、汽車和汽車底盤、手機、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 33%、128%、22.3%、25.2%??缇畴娚痰荣Q易新業態興起,進一步強化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 20.1%,市場采購出口增長 37.7%。內需內需相對
10、低迷相對低迷。多輪疫情沖擊疊加收入恢復不佳,國內消費恢復緩慢。全年消費兩年平均增速預計在 4.2%左右,遠未達到疫情前 8%左右的水平(圖 2)。地方財政壓力較大、房地產市場遇冷等多因素疊加,固定資產投資不及預期。1-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 6.1%,兩年平均增長 3.8%。圖圖 1:中國進出口增速走勢:中國進出口增速走勢圖圖 2:消費增速與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增速與消費者信心指數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其二其二,消費恢復消費恢復速度速度分化分化。商品消費商品消費恢復快于恢復快于服務消費服務消費。1-10 月份,商品消費兩年平均增長 3.9%, 快于消費整體增速,
11、而餐飲消費兩年平均僅增長 0.4%。2021 年主要長假的旅游收入僅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 60%-70%。 高端消費表現好高端消費表現好于普通消費。于普通消費。海南離島免稅消費額增速遠高于一般快消品消費額增速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圖 3)。波士頓咨詢報告顯示,2021 年中國內地高端消費市場規模將在 2020 年 27%高增速的基礎上繼續增長 25%。其中,90 后消費者人數占比達到 50%,貢獻了 46%的消費額。線上消費習慣持續強化線上消費習慣持續強化,增速顯增速顯%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2022 年著高于線下消費。著高于線下消費。2021 年以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
12、均增速基本維持在13%-15%,而商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僅為 3%-4%(圖 4)。圖圖 3:快消品和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增速:快消品和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增速圖圖 4:線上與線下消費增速:線上與線下消費增速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其三,投資走勢分化其三,投資走勢分化。三大投資三大投資分化明顯。分化明顯。受財政支持力度偏弱、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等因素影響,基建投資表現疲弱。1-10 月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累計增長 1%,兩年平均增長 2%,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受益于外需整體向好、企業效益改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制造業投資持續回暖。1-10 月份, 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長 14.2%
13、, 兩年平均增長 3.8%, 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表1)。在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房企融資受限、資金流緊張,房地產市場加速降溫(圖 5),房地產投資增速前高后低。1-10 月份,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長 7.2%,兩年平均增長 6.7%。區域投資區域投資差異較大。差異較大。西部地區投資增速總體不及東、中部地區。1-10 月份,西藏、貴州、青海等省份投資兩年平均增速仍是負值(圖 6)。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52022 年表表 1:三大投資兩年平均:三大投資兩年平均累計累計增速增速1圖圖 5:2021 年年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圖圖 6
14、: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情況: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情況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二是行業分化二是行業分化。在出口高增長、產業升級發展等帶動下,2021 年工業生產總體較快增長, 前 10 個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 10.9%, 兩年平均增長 6.3%,仍高于疫情前增長水平。服務業保持恢復態勢,前三季度同比增長 9.5%,兩年平均增長 4.9%,其對 GDP 累計同比貢獻率上升至前三季度的 54.2%。行業發展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工業工業增長增長呈現呈現“兩頭低、中間高兩頭低、中間高”的特征。的特征。受能耗雙控政策影響,采礦、原材料等上游行業保持低位增長。1-10 月份采礦業、石油加1
15、本表根據累計月度數據進行測算。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62022 年工、 黑色金屬加工、 有色金屬加工等行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 2.3%、 1.2%、4.4%、3.6%。受市場需求疲弱等因素影響,下游消費品制造業較為低迷,紡織、家具、文教娛樂用品等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 1%、3.7%、3.6%。受芯片短缺影響各大車企紛紛減產,乘用車庫存持續走低(表 2),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當月增速自 6 月份開始持續為負。 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1-10 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為 12.5%,通用、專用、電氣機械等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 9.3%、9.
16、9%、13.1%(圖 7)。新興產品保持較快增長。1-10 月份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 164%、50.9%、61.7%。在在能源原材料能源原材料價格暴漲影響下價格暴漲影響下,工業工業企業效企業效益益“上游熱、下游冷上游熱、下游冷”。前三季度采礦業、石油加工、化工、黑色金屬加工、有色金屬加工等上游行業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1.6、9.3、1.3、1.4、1.6 倍,均顯著高于醫藥(80.6%)、電子(38.7%)等高成長性行業,更高于一般消費品制造業(圖 8)。疫情帶來服務業分化疫情帶來服務業分化也也比較明顯。比較明顯。線上服務需求增加帶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高
17、增長,前三季度其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 17.6%。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住宿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表現不佳,前三季度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仍然為負(分別為-1.7%和-1.1%)(圖 9)。表表 2:主要汽車廠商缺芯情況:主要汽車廠商缺芯情況圖圖 7:工業行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工業行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72022 年圖圖 8:工業行業利潤累計增速明顯分化:工業行業利潤累計增速明顯分化圖圖 9:不同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不同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三是三是上下游上下游物價分化物價分化,PPI-CPI“剪刀差剪刀差”
18、擴大擴大。2021 年前 10 個月,PPI、CPI 分別累計上漲 7.3%和 0.7%。其一其一,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行導致 PPI 漲幅持續攀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能耗雙控政策趨嚴等因素推動下原材料價格創近年新高。一方面,全球供需矛盾加劇、流動性寬松、市場投機炒作等因素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另一方面,國內能耗雙控政策導致煤炭、鋼材、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品供給收縮。2021 年 10 月份,CRB 現貨綜合指數平均為 564.6,同比漲幅為 37.6%(圖 10);布倫特原油、IPE 英國天然氣、中國動力煤期貨結算價平均漲幅分別高達 101.7%、476.7%和 193.1%。其二其
19、二,豬肉價格下跌拖累 CPI 漲幅低位運行。受豬肉產能持續恢復以及上年高基數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明顯下滑。2021 年 10 月份,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為 19.9 元/公斤,同比下跌 52.1%(圖 11)。此外,由于內需表現疲弱,消費回升動力不足,對下游消費品價格也產生較明顯的壓制。其三其三,上下游價格傳導不暢通,PPI-CPI“剪刀差”不斷擴大。盡管中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較大,但由于下游市場競爭充分、終端需求較弱,PPI 高漲無法及時傳導至 CPI。2021 年 10 月當月,PPI-CPI“剪刀差”高達 12 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82022 年圖圖
20、 10:PPI 與與 CRB 現貨指數現貨指數圖圖 11:CPI 與豬肉價格與豬肉價格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二)(二)2022 年年經濟經濟形勢展望形勢展望新冠疫情暴發已近兩年,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仍沒有有效藥物和方法阻斷其傳播。不同國家和地區疫苗接種水平分化嚴重,越來越多的國家嘗試“與病毒共存”策略。展望 2022 年,新冠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還將存在。全球經濟放緩、疫情陰霾揮之不去、供應鏈修復路漫漫、國際政經格局加速演變,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從國內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樓市預期發生方向性改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增大,投資增長面臨的掣
21、肘因素較多;結構性就業壓力增大、收入增速放緩、市場預期不穩,消費恢復依然面臨諸多困難。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加速轉變,新動能加快培育,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綠色低碳轉型將為中長期發展提供新動能,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傮w判斷,2022 年外需增長放緩、內需短期或難以補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形勢要比 2021 年嚴峻,預計全年 GDP 增長 5%左右。1. 消費總體延續弱復蘇態勢,新型消費持續崛起消費總體延續弱復蘇態勢,新型消費持續崛起展望 2022 年,疫情總體可控,消費有望繼續向正常水平回升,但依然面臨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92022 年不少
22、困難。一是一是疫情仍將是影響經濟、收入和消費恢復的主要因素。二二是是住房、汽車等大額消費難言樂觀。2022 年房地產市場可能延續降溫態勢,這將影響住房相關消費。此外,汽車芯片供應鏈修復仍需時間,汽車消費恐將低位徘徊。三三是是收入增速放緩、CPI 上漲進一步制約消費恢復。疫情后居民收入恢復緩慢,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同時,PPI 上漲壓力持續向 CPI 傳導,豬肉價格止跌回升,CPI 中樞上移,消費品價格上漲將直接削弱居民消費能力。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懶人經濟、顏值經濟、寵物經濟、娛樂經濟等新消費崛起表現突出;“95 后”線上寵物消費連續三年呈倍數級增長;2021 年預計劇本殺國內市場規模和消費
23、者規模分別將超過 150 億元和 940 萬人, 其中超過 7 成用戶為 30 歲以下年輕人。這些新消費將繼續成為消費領域新亮點。綜上,預計 2022 年消費增長 4.5%左右。2. 投資保持平穩增長,三大投資投資保持平穩增長,三大投資“兩升一降兩升一降”展望 2022 年,一是一是基建投資有望企穩回升。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宏觀政策將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預計 2022 年財政支出進度將加快。這將有助于改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助力基建投資增速企穩回升。二是二是制造業投資將延續回升態勢。企業效益改善、金融支持力度增大等因素支持制造業投資持續回暖。但需要關注的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影響企業經營預期,以及未
24、來出口增速可能高位回落,制造業持續回暖動力將邊際減弱。三是三是房地產投資低位企穩。在房市明顯降溫背景下,中央重申“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預計 2022 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仍將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但實施力度或將有所調整,房地產投資可能低位企穩,但總體增速將低于 2021 年。綜上,預計 2022 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 4.8%左右。3. 出口增速高位回落,全年或將呈出口增速高位回落,全年或將呈“前高后低前高后低”走勢走勢疫情走勢是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02022 年率偏低、疫情反復,預計短期內全球要素流動仍將受限,供應鏈緊張或持
25、續到2022 年二季度前后,進口商為保障供應鏈穩定仍將偏好中國產品。同時,全球能源緊張、歐美通脹居高不下,價格因素對中國出口也有支撐。下半年,中國出口增速或將放緩。一方面,歐、美貨幣政策趨緊,財政補貼退出的影響凸顯,經濟增速向疫情前水平回歸, 需求增速將逐步回落。 IMF 預測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 4.9%,美國、歐元區(除德國外)的經濟增速將下滑。同時,隨著歐美和新興市場的生產恢復,全球供應鏈將逐步修復,中國出口替代效應或將減退。另一方面,國內供給端仍將面臨約束。2022 年,原材料價格保持高位、能耗控制、勞動力和運輸成本較高等將繼續影響中國出口競爭力,擠壓外貿企業利潤空間。綜合來看,
26、預計 2022 年出口增長 4.5%左右。進口方面,2022 年宏觀政策將加大力度提振內需,中國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和落實 RCEP 協議將推動進口多元化, 預計進口將保持穩步增長, 全年增長 6%左右。4. 工業生產壓力增大,服務業對工業生產壓力增大,服務業對 GDP 增長貢獻率提升增長貢獻率提升展望 2022 年, 工業生產壓力較大。 一是一是需求動力仍顯不足。 外需增速放緩,房地產下行趨勢難改,消費延續弱復蘇趨勢,工業生產面臨的需求動力較弱。同時工業企業庫存水平較高, 2021年9月產成品存貨累計同比增速上升至13.7%。從歷史經驗看庫存消化一般需要 1 年左右的時間,
27、需求動力偏弱將延長企業消化庫存時間,這將制約工業企業擴大生產動力。二是二是高耗能行業綠色轉型壓力持續存在。中國綠色轉型任務仍然艱巨,“兩高”(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投資和生產仍將受到限制,同時會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支持,采礦、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難有明顯改善。三是三是高成本壓力仍需時間消化。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是影響中國 PPI 的重要變量,至少在 2022 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還將維持高位,下半年或有所走弱(專題一)。原材料成本仍整體處于高位,其對中下游的傳導效應將逐步加大。2020 年 10 月電價市場化改革提出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上下浮動范圍由過去的 10%擴
28、大到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12022 年20%,高耗能企業上浮比例不受限制,這將推高企業用電成本。在需求疲弱的情況下企業仍將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與此同時,政府將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醫藥、航空航天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等高技術制造業將保持較快增長??傮w預計 2022 年工業增加值增長 4.5%左右。服務業總體繼續恢復服務業總體繼續恢復。2022 年疫情反復或仍將出現,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仍難以恢復至疫情前增長水平??紤]到消費弱復蘇、工業生產壓力增大,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將較 2020-2021 年平均增速小幅改善。房地產市場預期改變,銷售難有明顯
29、好轉,房地產業增加值將保持低位增長。數字經濟繼續加快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繼續保持兩位數高增長??傮w預計 2022 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 5.6%左右,其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將有所上升。5. PPI 高位回落、高位回落、CPI 低位抬升,低位抬升,PPI-CPI“剪刀差剪刀差”將顯著收窄將顯著收窄展望 2022 年,PPI 漲幅將高位回落。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能源供給約束逐漸緩解、美聯儲貨幣政策方向調整等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動力趨弱。進一步考慮翹尾因素,預計 2022 年 PPI 漲幅將逐季走低,四季度可能轉為負增長,全年漲幅為 5%左右(圖 12)。CPI 漲幅將低位
30、抬升。一是豬肉價格漲幅將由負轉正。截至 11 月中旬,全國豬糧比價為 6.5 左右,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豬肉價格低迷降低了養殖企業補欄積極性,自 2021 年 7 月份起能繁母豬存欄量開始環比下降,預計未來豬肉供求關系將發生變化,新一輪“豬周期”漸行漸近。二是 PPI 上漲向下游傳導,疊加電價改革后企業用電成本上升,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上升。通過對豬肉漲價進行情景預測(圖 13),在 2022 年下半年豬肉價格月均環比上漲 3%的情景下,預計 CPI 全年漲幅 2.3%左右,部分時點或將突破 3%。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22022 年圖圖 12:2022 年年 PPI 同比漲幅預測同
31、比漲幅預測圖圖 13:2022 年年 CPI 同比漲幅預測同比漲幅預測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二、2021 年金融形勢回顧與 2022 年展望(一)(一)2021 年金融形勢回顧年金融形勢回顧2021 年,中國金融運行面臨的宏觀環境較為復雜,國內經濟復蘇不穩固、不均衡問題突出,大宗商品價格步步走高,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同時,一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正?;?,全球市場流動性正在發生變化。為更好應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復蘇,中國采取了“跨周期+定向支持+嚴監管”的政策組合,以實現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的多重目標:一方面,出臺 1 次全面降準政策,繼續加大對困難企業的幫扶力度,對貨幣政
32、策直達工具進行延期,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等;另一方面,繼續對房地產業實施高壓嚴管,強化互聯網貸款監管,規范銀行公司治理,出臺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等。這些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宏觀杠桿率穩中趨降,金融市場整體運行平穩。貨幣社融增速平穩,綠色、普惠等領域信貸較快增長,市場利率穩中有降,社會融資成本連創新低,股市維持箱體震蕩,人民幣匯率整體穩中略升,全國性碳市場正式啟航。但需要關注房地產債務違約事件頻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仍然較高等問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32022 年1高基數效應疊加疫情擾動,社融增速高開低走高基數效應疊加疫情擾動,社融增速高開低走2021 年社融增速同比放緩,10
33、 月末,M2 同比增長 8.7%,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 1.4 個和 1.8 個百分點。2021 年 1-10 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累計26.33 萬億元,同比少增 4.67 萬億元。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累計 17.6 萬億元,同比多增 2491 億元; 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 8988 億元, 同比多增 1961 億元;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少增,分別較上年同期少增 2.19 萬億元、1.69 萬億元(圖14)。政府債券少增原因包括:一是 2021 年財政赤字率安排為 3.2%,比 2020年低 0.4 個百分點;二是 2021 年地方專項債券集中于下半年發行,發行速度與上年相比明顯偏慢。
34、企業債券融資少增原因包括:一是 2020 年年底債市違約潮的負面沖擊效應仍在,投資者信心相對不足;二是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生產經營環境變化,資金需求下降。表外融資(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 1.78 萬億元,同比多減 1.4 萬億元,這與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對影子銀行的拆解工作有所提速有關(圖 14)。圖圖 14: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構成變化: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構成變化表表 3:重點領域貸款余額增速(:重點領域貸款余額增速(%)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
35、一是一是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上升。2021 年 1-10 月,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新增 8.55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42022 年萬億元,同比多增 8877 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比重為 48.7%,相比上年同期提高 3.5 個百分點。二是二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占比穩中趨降。受“房住不炒”“三道紅線”“貸款集中度”等政策影響,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2021 年 1-10 月,累計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 5.14 萬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比重為 29.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 0.23 個百分點。尤其 5 月份以來,居民中長期貸款連續出現少增。三是三是工業、普
36、惠、綠色等領域信貸增速維持高位。截至 2021 年三季度末,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 13.05 萬億元,同比增長24.1%,比上年同期高 7.8 個百分點;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綠色貸款余額分別為 25.81 萬億元、14.78 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 23.1%、27.9%,顯著高于全部貸款余額的增速(11.9%)(表 3)。2. 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企業融資成本創近年新低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企業融資成本創近年新低2021 年,貨幣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政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保持穩定,企業融資成本創近年新低。一是一是政策利率體系延續穩定。截至 2021 年 11月,7 天期逆回購利率
37、、1 年期 MLF 利率均未作調整,政策利率體系繼續保持穩定態勢。受此影響,1 年期、5 年期 LPR 同步保持穩定,已連續 20 個月未做調整。二是二是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波動性進一步降低。2021 年 1-10 月,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平均為 2.08%、2.04%,較 2020 年分別上升 0.31 和 0.33 個百分點,但比 2019 年全年低 0.23 和0.24 個百分點。截至 2021 年 11 月 25 日,主要貨幣市場利率品種,SHIBOR 1周、R007、DR007 標準差分別為 0.17、0.37、0.2,與上年全年相比分別下降
38、了0.08、0.06、0.13(圖 15)。三是三是企業貸款利率連創新低。三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5%,同比下降 0.12 個百分點,整體仍處于下降通道。 其中, 一般貸款和票據融資利率分別為 5.3%和 2.65%, 票據融資利率為 2010年以來最低。但與此同時,由于房地產融資政策持續收緊,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穩中趨升,三季度末為 5.54%,相比 2020 年末上升 20 個 BPs(圖 16)。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52022 年圖圖 15:貨幣市場利率變化:貨幣市場利率變化圖圖 16:各類貸款利率變化:各類貸款利率變化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3
39、. 國債收益率波動走低,國債收益率波動走低,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外投資者持有債券債券規??焖僭鲩L規??焖僭鲩L受經濟基本面持續走弱、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等因素影響,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繼續維持低位運行。 截至2021年11月25日, 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收于2.85%,較上年末下降了 29 個 BPs。第一第一,債券發行規模持續增加,金融類債券發行多增,非金融企業債券發行少增。截至 11 月,各類債券總計發行 55.5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3.78 萬億元。其中,累計發行同業存單和金融債共計 28.2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2.9 萬億元;累計發行企業債和公司債共計 3.43 萬億元,與上年同期基
40、本持平(圖 17)。第二第二,探索發行創新型債券產品。2021 年 10月 12 日,深圳市政府在香港地區發行了 50 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這是中國首次在離岸市場發行地方債,有利于擴大地方債資金來源。第三第三,期限利差穩定,信用利差先降后升。截至 11 月 25 日,“10 年-1 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利差為61 個 BPs,相比上年下降 11 個 BPs,這主要與經濟形勢走弱帶動長端國債收益率下行有關;3 年期低等級債券信用利差(AA 級企業債與同期限國債)為 132個 BPs,相比上年同期提高 17 個 BPs,反映市場對債券違約的擔憂情緒依然較強(圖 18)。第四第四,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
41、境內債券,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2021 年前三季度,境外機構持有的境內債券余額為 3.94 萬億元,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62022 年比增長 30.6%,占中國債券市場余額比重上升至 4.6%。第五第五,房地產企業債券違約持續暴露,離岸中資美元債融資幾近停滯。2021 年,房地產業成為債券市場違約的重災區。截至 2021 年 11 月 25 日,房地產企業債券違約余額為 613.3億元,約占全部違約債券余額(2335.3 億元)的 26%。2021 年 7-10 月,中國內地房企共計發行美元債 55 只,發行規模 155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6.7%,尤
42、其是 10 月當月,房企美元凈融資額減少 26.17 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則為 29.3 億美元。圖圖 17:各類債券發行規模:各類債券發行規模圖圖 18:期限利差與信用利差:期限利差與信用利差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4. 滬深兩市維持箱體震蕩,資本市場風格切換頻繁滬深兩市維持箱體震蕩,資本市場風格切換頻繁2021 年,A 股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截至 11 月 25 日,A 股總市值達 90.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10.55 萬億元,上市公司總數 4642 家,較年初增加 452 家(圖 19)。2021 年,在多空雙方博弈下,A 股呈現高位震蕩走勢。截至 11 月25 日,上證綜指
43、收報 3584.18 點,較 2020 年底上漲 3.2%,年內最高 3731.69點,最低 3312.72 點,整體圍繞 3500 點中樞波動,呈箱體震蕩走勢。從行業指數漲跌走勢看,2021 年市場風格切換頻繁(圖 20)。受政策頻出、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消費、周期、科技等板塊出現輪動行情。億元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72022 年圖圖 19:A 股總市值變化情況股總市值變化情況圖圖 20:行業指數漲跌幅變化情況:行業指數漲跌幅變化情況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利多因素包括:一是一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顯著增長,成為股市的核心驅動力。據統計,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
44、收入 50 萬億元,凈利潤 4.1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23.3%、26%。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 45.98%、 26.12%, 增速高于上交所主板 (20.55%) 和深交所主板 (25.28%) 。二是二是機構和外資資金不斷涌入, 投資者熱情高漲, 股市交易活躍。 據統計, 2021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發行規模達 2.34 萬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截至 11 月25 日,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約 1.55 萬億,超過歷年同期水平。三是三是多項改革舉措齊頭并進,為股市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21 年,資本市場改革圍繞“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完善
45、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方面積極推進,投資者信心持續增強。11 月 15 日,以“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為目標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開市,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又一重要標志性事件,不僅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便利,也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更多活力。利空因素包括:第一第一,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市場流動性有所趨緊。第二第二,“雙減”、房地產和反壟斷等政策引發了市場擔憂,導致相關領域負面預期加劇。第三第三,美股傳染效應加劇投資者對未來政策風險擴散的擔憂,引發市場震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82022 年蕩。5. 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總體穩中趨升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總體穩中趨升2021 年,
46、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漲有跌,整體穩中趨升。上半年,美元指數由強轉弱,人民幣匯率隨之升值;6 月以來,美聯儲不斷向市場釋放即將啟動縮減資產購買計劃(Taper)的信號,導致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人民幣匯率也一度出現貶值;但 9 月以來人民幣匯率表現卻異常強勢,表現出先貶后升的波動行情。截至 2021 年 11 月 25 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 6.3894,較上年年末升值 2.35%(圖 21)。2021 年,人民幣匯率整體波動有升,主要原因有:一是一是美元指數出現階段性回落。盡管存在美聯儲 Taper 落地的預期,但美元指數并未一路上漲,而是出現階段性回落,市場看空人民幣的情緒并不濃厚。加之 10
47、 月份英國央行釋放緊縮貨幣政策信號,帶動英鎊與歐元升值,也對美元指數形成壓制。二是二是出口強勁,人民幣結售匯需求旺盛。2021 年中國出口表現良好,貿易順差擴大導致人民幣結匯需求上升。1-10 月,中國出口累計增長 22.5%,貿易順差 3.31 萬億元,同比增加 25.5%;1-9 月銀行結售匯順差累計 1800 億美元(圖 22)。三是三是中美利差仍處于相對高位,人民幣資產對跨境資金吸引力較強。雖然美國國債收益率出現上漲,中美利差有所收窄,但仍處于相對高位。截至 2021 年 11 月,中美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仍保持在 130 個 BPs 以上。北上資金在 10 月下旬恢復凈流入,跨
48、境資金向境內回流,推升人民幣匯率短期升值。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192022 年圖圖 21: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指數: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指數圖圖 22: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6全國性碳市場正式啟航,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全國性碳市場正式啟航,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啟動上線以來運行平穩有序。截至 2021 年 11 月25 日,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突破 14 億元,成交量達 3312 萬噸(圖 23)。一是一是碳市場交易工作穩定開展。自開市以來,全國碳市場每個交易日均有成交,單日最高成交量為 847.44 萬噸,日均成交量約 3
49、0 萬噸,首批重點排放單位已基本完成交易賬戶的開立。二是二是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逐漸增強。據統計,全國碳市場配額價格以 48 元/噸開盤,目前最高成交價格 61.07 元/噸,最低成交價格 38.50 元/噸,平均成交價格約為 48.13 元/噸(圖 24)。整體來看,碳價在合理范圍內波動,初步體現市場供需變化。三是三是碳市場配套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根據規定,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負責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市場的交易系統相關工作。目前,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保障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同時,不斷強化對重點排放單位的碳交易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市場規則體系完善
50、和機構組建工作。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02022 年圖圖 23: 碳配額價格變化碳配額價格變化圖圖 24:碳配額成交量及成交金額變化:碳配額成交量及成交金額變化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二)(二)2022 年金融形勢展望年金融形勢展望展望 2022 年,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經濟金融潛在風險較多,這需要宏觀政策發揮好跨周期調節作用。 預計 2022 年主要金融指標增速有望穩定增長,綠色、低碳等領域的信貸增速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市場流動性整體合理充裕,但需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正?;瘞淼耐庖缬绊?,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繼續呈寬幅震蕩態勢,股市結構性行情仍將延續,人民幣匯率
51、雙向波動,碳交易市場金融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1. 主要金融指標增速低位企穩,助力企業穩健經營主要金融指標增速低位企穩,助力企業穩健經營展望 2022 年,預計融資環境將維持穩健略寬。一是一是貨幣社融增速有望穩中有升。 考慮到 2022 年經濟或將維持穩健運行, 企業生產經營有望逐步回歸正軌,信貸需求將回暖,尤其中長期信貸需求將上升。預計 2022 年 M2、社融增速分別為 8.5%和 11%左右。二是二是信貸結構繼續優化,持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將繼續加大對工業、中小企業等的支持力度,夯實經濟恢復基礎。另一方面,“雙碳”目標下金融支
52、持經濟轉型力度將繼續加大, 綠色低碳等領域信貸增速將保持較高水平。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12022 年三是三是在房住不炒以及房產稅改革預期等政策影響下,2022 年房地產信貸增速大概率將保持低位。四是四是企業融資成本將保持較低水平??紤]到 2021 年企業融資成本已創下近年新低,短期內降息可能性較低,預計 2022 年企業融資成本將保持穩定或略有下行。2. 市場流動性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維持合理充裕,需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正?;耐庖缬绊?,需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正?;耐庖缬绊懻雇?2022 年,市場流動性將繼續保持合理充裕,DR007、R007 等關鍵利率品種將維持穩健運行,但也
53、存在部分擾動因素。一是一是 MLF 到期量將呈“微笑曲線”走勢。2022 年 MLF 到期主要集中于一、四季度,年初和年末流動性需求壓力相對更大。二是二是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節奏將更加平滑。三是三是美聯儲縮減購債將結束,需密切關注其后續影響。2021 年 11 月初,美聯儲已正式宣布將從 11 月逐月減少 150 億美元資產購買規模,如果縮減速度不變,2022 年 6 月份將完全結束購債計劃。這將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緊,在推動全球美元融資成本上升、資產收益率走高的同時,也將對中國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帶來壓力,需要密切關注。3債券市場難以明顯走強,繼續呈現寬幅震蕩格局債券市場難以明顯走強,繼續
54、呈現寬幅震蕩格局從外部環境看從外部環境看, 考慮到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或將帶動全球資產收益率上行,中國債市收益率存在被動上升的可能。這一趨勢已初顯端倪,當前美、英、德、日、俄等多個國家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相比 2020 年末均出現明顯上升,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上升幅度更大(接近 500 個 BPs)。從經濟基本面看從經濟基本面看,由于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或將帶動債市收益率繼續下行,但考慮到當前通脹預期抬頭,利率難以出現明顯走低。從資金面看從資金面看,考慮到防風險任務依然艱巨,貨幣政策難以明顯寬松,流動性將維持在合理水平,對債券市場影響偏中性。從信心面從信心面看看, 考慮到債券違約金額仍在上升, 未
55、來對信用債的投資會更趨謹慎。 盡管 2022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有望邊際緩和,但融資環境短期內難以大幅好轉,部分依賴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22022 年高杠桿、高周轉的大中型企業發生違約的可能性依然較大。綜合來看,2022 年債券市場難以明顯走強,料將呈寬幅震蕩格局。預計 2022 年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將在 2.9%-3.3%區間運行,中位值約為 3.15%,相比 2021 年中位值(3.1%)略有上行。4. 資本市場震蕩趨勢不變,結構性行情仍將延續資本市場震蕩趨勢不變,結構性行情仍將延續展望 2022 年,A 股整體將維持震蕩趨勢,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政策支持帶動下,結構性行情
56、仍將延續。一是一是以清潔能源、新能源車、半導體、5G 應用、物聯網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新基建以及“專精特新”等將是 2022 年重點發展方向,相關板塊存在結構性機會。二是二是房地產稅“試點”和相關立法工作的推進可能加速資金流出房地產市場,為 A 股帶來增量資金。據統計,目前中國房產市值約為股市市值的 6 倍,未來從房地產流出的部分資金將通過股市對實業“輸血”。三是三是資本市場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隨著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注冊制的順利實施,滬深主板注冊制進程有望加快。這一改革不僅能提升直接融資的比重、再融資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時也將進一步提高交投市場的活躍性。但是但是,在全球經濟增速趨于回落,產業鏈
57、瓶頸制約仍然存在,發達國家勞動力供需錯配等因素影響下,外部金融市場風險外溢或對 A 股帶來下行壓力。5. 人民幣匯率面臨階段性貶值壓力,雙向波動將是常態人民幣匯率面臨階段性貶值壓力,雙向波動將是常態展望 2022 年,人民幣匯率升值動力不足,或面臨階段性貶值壓力,但仍存在支撐人民幣匯率走強的因素,人民幣匯率或將呈雙向波動走勢。具體來說,貶值壓力主要體現在,其一其一,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正?;瘑?,美元指數有繼續上行的空間。其二其二,全球供應鏈緊張的局勢將逐步緩和,海外需求旺盛局面或將減弱,中國出口增長將放緩,人民幣結售匯需求或將下降。其三其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或導致中美經濟增速差在 2022
58、 年出現收斂,市場對 2022 年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發生變化。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32022 年升值動力在于,其一其一,中美關系存在緩和跡象,有利于緩解避險情緒,提升投資者市場風險偏好,導致人民幣短期走強。其二其二,一籃子 CFETS 指數穩定增長,已突破 100 點的關口,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仍屬強勢貨幣。其三其三,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穩步推進,跨境交易環境更加成熟,資本市場對境外資金的吸引力加大,中國債券納入國際指數也會加大外資配置人民幣債券需求。截至 2021 年 10 月,滬深股通對 A 股凈買入超過 3200 億元,外資持有 A 股市值占總市值 4.3%,較 20
59、19 年初顯著提高。6. 碳交易市場金融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碳交易市場金融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在流動性不足的碳市場中,碳價往往無法反映真實的供需,缺乏合理性,無法為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投資提供足夠激勵,也難以充分發揮碳市場的減排作用。因此要加快碳市場的市場化機制建設,推動碳市場朝金融化方向發展,通過提升金融參與程度,提高碳市場有效性。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為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系統謀劃、總體部署。意見提出的“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60、,完善配額分配管理”等都是提高碳價合理性的有效方式。隨著市場化建設機制不斷完善,如果碳市場金融屬性得到進一步明確,未來碳配額將有望被列為金融工具;碳配額現貨、衍生品及其他碳金融產品可能被納入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的渠道有望被打通;碳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和市場有效性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碳價將朝著更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但也需要特別重視碳市場金融化的潛在風險,保障碳市場穩定發展。初步估計,未來中國碳市場現貨交易金額約為每年 50-150 億元,如果加上期貨,交易金額可能達到 6000 億元。但是,從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來看,碳市場的金融化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碳金融市場依托相關政策建立,配額分配
61、、履約規則、項目審批、減排量審核等相關政策的不合理變動易引發市場風險;由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42022 年于信息披露機制尚不健全,碳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顯著,更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為此,中國需結合自身國情,避免碳市場的金融化發展帶來的金融風險。表表 4:2022 年中國經濟金融主要指標及預測(年中國經濟金融主要指標及預測(%)指標2019(R)2020(R)20212022(F)Q1(R)Q2(R)Q3(R)Q4(E)全年全年(E)GDP6.02.318.37.94.93.98.1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2.824.59.04.94.010.04.5服務業
62、增加值7.22.115.68.35.43.98.05.6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5.42.925.612.67.35.05.04.8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累計)9.97.025.615.08.84.74.74.5消費品零售總額8.0-3.933.914.15.15.013.04.5出口0.53.648.830.724.415.727.64.5進口-2.7-0.629.444.426.316.828.06.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2.92.50.01.10.81.70.92.3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0.3-1.82.18.29.712.78.25.0廣義貨幣(M2,期末)8.710.19.
63、48.68.38.28.28.5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期末)10.713.312.311.010.010.510.511.01 年期 MLF3.252.952.952.952.952.952.952.951 年期 LPR4.153.853.853.853.853.853.853.85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6.976.546.566.466.466.386.386.45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三、宏觀政策建議第一第一,加大跨周期調節和多政策協調配合加大跨周期調節和多政策協調配合。2022 年財政收支矛盾將更加凸顯,一方面,財政增收存在一定困難,房地產降溫導致土地收入縮減,減稅降費政策仍需維持一定力度
64、,另一方面,在共同富裕目標下,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具有一定剛性,地方政府債務到期規模進一步增加?;趪鴥韧猸h境更加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在增大,2022 年可考慮適當提高赤字率。同時適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繼續完善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52022 年注重提高地方政府積極性,推進重大工程、基本民生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提高政策實施的系統性,加強財政、金融、產業、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因地制宜推動培育新動能,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進行持續創新探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二,貨幣政策第二,貨幣政策可穩中略寬可穩中略寬,高度關注外
65、部風險對金融體系的沖擊。,高度關注外部風險對金融體系的沖擊??紤]到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貨幣政策宜穩中略寬,以確保金融數據增速不出現較大波動,為實體經濟提供合意的融資環境??紤]到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增大,建議繼續發揮再貸款、再貼現以及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的牽引作用,引導資金向普惠、綠色、低碳減排等領域流動,在加大對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關注全球流動性逆轉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密切跟蹤美聯儲貨幣政策正?;M程,關注其將帶來全球市場流動預期的逆轉及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預警,防范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出現過度波動。第三,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助力消費能力提高和內需釋放。第三,
66、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助力消費能力提高和內需釋放。經濟下行、中小企業經營困難、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新高,2022 年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建議堅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通過完善供需對接、加強轉崗培訓等方式促進就業。根據不同中小企業的特點分類制定相應的紓困政策,保持中小企業就業吸納能力。針對高技術、新業態等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對產業鏈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小企業,鼓勵金融機構持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幫助其穩健經營和加快恢復。針對關系國計民生的中小企業或行業,加強托底政策的支持,可定向減稅或延遲繳稅,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和保民生。加強疫情防控政策的科學性、精準性,減少疫情對接觸類消費恢復的影響。第四
67、第四,房地產調控要穩字當頭房地產調控要穩字當頭,優化政策手段優化政策手段,避免避免“處置風險的風險處置風險的風險”。短期內,在保持房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充分考慮 2022 年經濟下行壓力,合理實施房地產企業融資調控政策,滿足剛需和改善型購房者合理的貸款需求,防止出現房地產企業在融資收緊與銷售下行雙重擠壓下,違約情況擴散蔓延,甚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62022 年至引發流動性危機。同時,穩妥推進房產稅試點工作,綜合考量政策推出時機;探索人地掛鉤等房地產業治理長效機制,促進解決房地產長期供需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問題。第五,關注潛在通脹壓力,強化市場預期管理。第五,關注潛在通脹壓力,強化
68、市場預期管理??紤]到中國仍將面臨較大輸入型通脹壓力,疊加豬肉價格企穩回升將推動 CPI 中樞上移,未來通脹形勢或更加復雜。宏觀政策需要把握穩增長與防通脹之間的平衡。加強對糧食、大宗商品、豬肉等重點產品的生產、供應、流通、價格監測,及時發現苗頭性、潛在性問題,妥善采取應對措施。加大與市場的溝通,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大市場研判,通過權威機構發布經濟預測,清晰地向市場傳遞宏觀經濟前景。及時解釋市場異象,傳遞政策意圖,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第六,高度關注能源安全,制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低碳綠色轉第六,高度關注能源安全,制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低碳綠色轉型路線。型路線。煤炭目前仍是中國主要
69、能源供給,通過優化煤電結構、淘汰高排放的工業鍋爐窯爐等方式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水平,不搞“一刀切”或“運動式”減排,避免對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帶來不必要的沖擊。重視平衡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關系,增強能源系統應對沖擊能力??茖W把握能源變革的規律,制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轉型計劃路線,給市場主體留下一定的調整時間和余地。豐富能源來源渠道,以夯實國內能源產量為基礎,推動中長期儲能建設,擴大能源國際合作。積極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鼓勵社會資本發展碳捕獲技術,支持能源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儲備技術研發,加強與先進能源科技大國的技術合作。四、專題研究專題一:專題一:全球
70、能源短缺問題還將持續多久?全球能源短缺問題還將持續多久?在疫情沖擊、極端氣候、綠色轉型、流動性泛濫等因素影響下,全球能源市場出現大規模供需缺口,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本輪全球能源短缺及價格暴漲問題不僅影響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而且還波及通脹水平、經濟金融運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72022 年和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展望未來,預計能源價格高位將持續至 2022 年年中,全球經濟通脹風險將上行。全球正在經歷能源結構轉型的陣痛期,未來能源市場脆弱性將提升。建議將能源穩定提高到戰略高度,穩步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積極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關注未來通脹并穩定通脹預期。(一)近期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愈
71、演愈烈(一)近期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愈演愈烈近期,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與歷史上不同的是,本輪能源危機表現為一次、二次能源(圖 25)的雙重短缺和價格上漲。圖圖 25:能源分類:能源分類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一方面,天然氣、原油、動力煤等一次能源價格暴漲,紛紛創下近年來新高。天然氣成為本輪能源價格上漲的領頭羊。截至 10 月底,IPE 英國天然氣、中國動力煤、 布倫特原油期貨收盤價分別報 167.5 便士/色姆、 1130 元/噸、 84.38美元/桶,同比漲幅分別高達 303%、91%和 125%(圖 26)。圖圖 26:傳統一次能源價格上漲:傳統一次能源價格上漲資料來源:Wi
72、nd,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82022 年另一方面,受主要化石能源價格暴漲的推動,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電力價格出現大幅上升。 2021 年 8 月, 美國電力平均零售價為 11.65 美分/千瓦時,2021 年 6 月,歐盟居民用戶電價為 21.92 歐分/千瓦時,均刷新近年來的最高紀錄(圖 27)。同時,中國動力煤價格與電價倒掛導致發電企業虧損嚴重,多省市出現供電緊張、拉閘限電,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問題凸顯。圖圖 27:歐盟(左)與美國(右)電價上漲:歐盟(左)與美國(右)電價上漲資料來源:Eurostat,EIA,中國銀行研究院(二)本輪能源危機是長短期多重因
73、素作用的結果(二)本輪能源危機是長短期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1.1. 疫情沖擊全球能源生產疫情沖擊全球能源生產、運輸等環節運輸等環節,導致疫情后出現大規模能源供需導致疫情后出現大規模能源供需缺口缺口從供給端看,疫情期間工作人員感染病毒、隔離防控舉措,給能源項目建設、能源設施運維帶來較大影響。這導致天然氣、原油等能源的產能出現明顯下降。2020 年底,全球天然氣鉆機數僅為 279 部,同比下降 34.04%;全球石油鉆井平臺數僅為 1170 個,同比下降 46.45%(圖 28)。2021 年以來雖有所恢復,但仍處于歷史低位。在本次能源危機震中的歐洲,天然氣儲量比近 5 年平均水平低 16%,處于歷
74、史新低。2021 年 9 月底,歐洲天然氣儲存設施的負荷水平僅為 74.7%,遠低于 2019 年的 97%,為近十年來最低水平。從需求端看,隨著疫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292022 年情形勢好轉,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帶來能源需求增長,能源需求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圖 29)。但由于能源供給彈性小、恢復速度慢,導致能源供需缺口持續擴大,進而推動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圖圖 28:疫情后石油、天然氣產能下滑:疫情后石油、天然氣產能下滑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圖圖 29:主要經濟體石油需求量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主要經濟體石油需求量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資料來源:OPEC,中國銀行研
75、究院同時,全球供應鏈受阻,大幅提高了能源運輸成本。受疫情影響,全球港口運作效率明顯降低,物流時間拉長、貨物周轉率變慢,塞港、塞船現象漸成常態,海運費用暴漲。2020 年 5 月以來,全球集裝箱運價指數(WCI)大幅上漲 38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供應鏈問題還反映在食品方面,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英國超市貨架被搶購一空,韓國部分餐館食材短缺,美國學校食堂面臨雞肉、面包等貨源斷供的問題。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02022 年2. 極端氣候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極端氣候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夏季罕見高溫驅動居民部門用電需求大幅增長。2021 年夏季,全球經歷了一輪罕見的高溫天
76、氣,顯著提升了居民部門的用電需求。歐洲氣溫異?,F象尤為突出。哥白尼氣候變化中心報告顯示,歐洲 6-8 月的平均地表溫度較前 20 年間的平均值高出接近 1,成為歐洲歷史上溫度最高的夏季。極端氣候還導致新能源發電量驟降,火電的替代需求激增。歐洲電力能源結構中新能源占比較大,風力、水力、核能共占 52.5%。但新能源發電受天氣影響較大。 從 2021 年初以來, 歐洲長時間出現超高壓天氣, 海上風速大幅下降,導致風力發電量驟降。同時,美國遭遇百年難遇的干旱天氣,水力發電大幅下滑(圖 30)。風電、水電供給的明顯下降,導致火電的替代需求激增,最終導致天然氣、原油、動力煤等傳統能源價格大漲。圖圖 30
77、:美國水力發電量:美國水力發電量 2021 年以來明顯下降年以來明顯下降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3. 全球綠色轉型更是加劇了能源結構性矛盾全球綠色轉型更是加劇了能源結構性矛盾全球的能源結構正逐漸從傳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尤其在受到疫情沖擊后,大量能源企業為維持自身現金流而大幅縮減傳統能源相關業務資本開支,開采意愿低迷(表 5)。2021 年起,全球碳中和進程加速推進,碳排放管控愈發趨嚴。以歐盟為例,2020 年末,歐盟議會提出 2030 年溫室氣體減排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12022 年目標從 40%提高為 55%。表表 5: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削減開支情況:全球主要
78、石油公司削減開支情況公司公司傳統能源業務的削減開支的主要情況傳統能源業務的削減開支的主要情況殼牌(Shell)將上游部門的石油、天然氣生產支出減少 30%40%英國石油(BP)2030 年前將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從 2019 年的 260 萬桶油當量/天降至 150 萬桶油當量/天,煉廠產能從 2019 年的 170 萬桶/天降至 120 萬桶/天雪佛龍(CVX)下調長期資本支出,從 190-220 億美元壓縮至 140-160 億美元??松梨冢╔OM)削減約 1/3 的新項目資本支出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研究院能源轉型期天然氣需求的明顯增大,天然氣成為本輪能源價格上漲的領頭羊。天然氣的碳排放量低于
79、煤炭、石油,且比可再生能源穩定,是能源轉型過渡期的理想選擇。 近年來, 天然氣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2016-2019年間,全球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速為 2.94%,明顯高于煤炭(-0.15%)和原油(1.07%)。中國天然氣用量也呈顯著增長態勢,“十三五”期間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從 5.9%提高至 8.5%。隨著中國供暖領域煤改氣進程的不斷深入,疊加“雙碳”目標下壓減燃煤發電的剛性要求,未來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進一步上升。4. 全球流動性泛濫進一步增強了能源的金融屬性全球流動性泛濫進一步增強了能源的金融屬性為對沖疫情影響,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幣政策,全球
80、流動性處于極度充裕的狀態。2020 年,美國和歐元區 M2 同比增速分別高達 24.93%和 11.7%。疫情后全球經濟恢復、寬松的貨幣政策等因素推升了金融市場活躍度,金融市場炒作投機加劇。大量資金涌向了能源期貨市場,全球期貨交易量明顯增多,對能源價格上漲產生顯著的放大效應。天然氣期貨管理基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22022 年金多頭持倉量從 2020 年 1 月的 15.7 萬手提升至 2021 年 9 月的 27.8 萬手; WTI原油期貨管理基金多頭持倉量從 2020 年 2 月的 23.14 萬張提升至 2021 年 2 月的 42.93 萬張。(三)未來全球能源問題的幾大
81、判斷(三)未來全球能源問題的幾大判斷1.1. 能源價格高位或將持能源價格高位或將持續至續至 2022 年年年中年中短期來看,能源供需缺口仍將持續。一方面,可能到來的極寒冬季將進一步推升用電需求。隨著冬季供暖季到來,整體用電需求、尤其是火電發電需求,往往迎來明顯的季節性回升(圖 31)。美國大氣與海洋管理局(NOAA)、能源信息署(EIA)的最新預測顯示,2021 年冬季大概率出現極寒天氣??紤]到傳統能源品供應短期難以放量,極寒冬季的到來可能使得全球能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脆弱的全球供應鏈短期內難以修復。不同國家間疫苗接種程度不均衡,疫情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給供應鏈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將持
82、續。同時,前期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直接財政補貼、國家間的邊境封鎖等原因導致勞動力參與率明顯下降,全球勞動力短缺問題嚴峻,對供應鏈修復形成明顯制約。圖圖 31:美國天然氣(左)和煤炭(右)消費均呈季節性特點:美國天然氣(左)和煤炭(右)消費均呈季節性特點資料來源:EIA,中國銀行研究院長期來看,能源市場正朝再均衡方向發展。隨著能源產能逐漸恢復、全球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32022 年流動性拐點到來,能源價格或將高位回落。其一,能源供給約束已有所放松。俄羅斯已承諾向歐洲提供更多天然氣, OPEC+在 11 月份維護增產計劃、 北美頁巖油復產也在持續推進,中國政府加大了煤炭市場調控力度,三
83、大傳統能源產量有望穩步提高。同時,在冬季取暖季過后電力能源需求將趨弱,能源市場短缺問題有望緩解。其二,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拐點正在到來。美聯儲已于 11 月份宣布開啟縮減購債計劃,此外,已有韓國、俄羅斯、智利等國家開始加息。未來全球流動性將逐步收緊,投機資金將從能源期貨市場撤出,可能引起能源價格快速下滑,需要后續重點關注。2. 全球正在經歷能源結構轉型的陣痛期,未來能源市場脆弱性將提升全球正在經歷能源結構轉型的陣痛期,未來能源市場脆弱性將提升在全球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類似本輪能源短缺現象將更為頻繁地出現。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做出承諾(表 6),傳統能源產能的下滑將
84、是大趨勢。但風力、水力等綠色能源存在更易受氣象因素影響、波動較大的劣勢??紤]到儲能設備高額的成本,距離大規模投入、使用或仍需一段時間。在此過程中,綠色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并不成熟,未來能源穩定性可能將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的新因素。表表 6:全球已規劃碳中和的部分國家和地區情況:全球已規劃碳中和的部分國家和地區情況承諾類型承諾類型國家和地區國家和地區規劃時間規劃時間已實現不丹、蘇里南已立法瑞典2045 年英國、法國、丹麥、新西蘭、匈牙利2050 年立法中韓國、歐盟、西班牙、智利、斐濟、加拿大2050 年政策宣示烏拉圭2030 年芬蘭2035 年奧地利、冰島2040 年美國加利福尼亞2045 年
85、葡萄牙、哥斯達黎加、馬紹爾群島、斯洛文尼亞、南非、日本、中國香港2050 年中國2060 年印度2070 年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42022 年政策如何把握實現碳中和目標與維護經濟運行穩定間的平衡,將是考驗各國政府的重要命題。就中國而言,2021 年以來中國推進綠色轉型的速度顯著加快,出現了部分地區對于減碳減排的節奏和力度未能合理科學的安排,為完成目標而采取不切實際的“運動式”減碳做法。這導致國內煤炭產量的急劇減少,發電企業因煤炭價格上漲而承受巨大成本壓力,供電不足,出現全國多省限電限產現象,對企業正常經營帶來較大沖擊,甚至影響到居民的正常
86、生活。3. 未來全球經濟通脹風險上行未來全球經濟通脹風險上行歐美 CPI 構成中能源占比大,能源價格上漲會直接推升 CPI 漲幅。在美國CPI 構成中,能源占比較大,約為 6.5%左右。2021 年 9 月,美國 CPI 同比漲幅為 5.4%,其中,能源 CPI 同比漲幅為 24.8%,可估算出 9 月當月能源價格上漲對美國 CPI 漲幅的貢獻約為 1.6 個百分點。歐洲通脹也明顯走高。2021 年 10月,歐元區調和 CPI 同比漲幅為 4.1%,核心 CPI 同比漲幅為 2.1%,均創 13 年以來新高(圖 32)。圖圖 32:美國(左)、歐元區(右):美國(左)、歐元區(右)CPI 情況
87、情況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能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價格上漲將進一步傳導至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其一,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發電成本增加,電價上漲,進而推升整體制造業成本。其二,日常生產生活中常見的農藥、化肥、清潔劑等用品的原材料中均需要用到原油等能源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將明顯推升相關產品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52022 年成本。其三,能源價格還體現在交通運輸、通信等服務成本上,推動相關服務價格上漲。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將加劇通脹預期。通過美國國債名義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 (同期限美國通脹保護國債 TIPS 收益率) 得到的盈虧平衡通脹率是衡量市場對未來通脹水平的常用
88、指標。2021 年以來,該指數明顯走高。10 月份,美國國債市場 5 年期通脹預期有紀錄以來首次升至 3%,10 年期通脹預期也升至歷史高位(圖 33)。此外,根據 2021 年 11 月美聯儲紐約銀行消費者預期調查,市場預期美國通脹率將于一年內上升至 5.4%,創近年來新高。通脹預期容易自我強化,并推動通脹螺旋式上漲,未來值得進一步關注。圖圖 33:美國:美國 TIPS 收益率與通脹預期情況收益率與通脹預期情況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專題專題二二:中國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測算:中國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測算房地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上下游行業多、金融關聯大等特征
89、,是國民經濟系統性重要行業。2022 年,在經濟本身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若過快下滑,不僅將通過關聯產業傳導進一步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打擊,還將大幅減少土地財政收入,加大財政收支壓力。因此,本專題從房地產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系統研究了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直接和間接拉動作用,分情形預測了 2022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放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62022 年上,對未來短期和中長期房地產調控政策制定提出相關建議。(一)供給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供給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過去 40 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
90、,房地產增加值的年均增速為 17.7%左右,明顯快于同期 GDP 年均增速(8.3%)。同時,房地產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圖 34),從上世紀 80 年代 3%以下水平,上升到 2020 年的 7.3%。 房地產增加值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2的變化大致可分為 2個階段(圖 35)。1979 年至 2007 年,房地產增加值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波動上升;2009 年后,房地產增加值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穩中有降,除 2016 年和2020 年外,基本保持在 3%以下。圖圖 34:房地產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和:房地產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和 GDP 比重(比重(%)資料來源
91、: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圖圖 35:供給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供給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2房地產對 GDP 增長貢獻率=不變價房地產增加值/不變價 GDP100%; 房地產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的計算同理。不變價計算以 1978 年為基期。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72022 年(二)需求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二)需求視角下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 房地產相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房地產相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采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居住類消費支出來估算房地產消費,因不包含居民自有住房虛擬租金部分,
92、因此存在一定的低估。自 2013 年以來,房地產消費支出占支出法 GDP 比重呈現上升趨勢,2013 年為 6.88%,2018 年及以后則保持在 7%以上。此外,除個別年份外,房地產消費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 7.5%-8.5%左右。表表 7:房地產消費對:房地產消費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增長的貢獻率(%)年份房地產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房地產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支出比重房地產消費支出占支出法 GDP 比重房地產消費支出對支出法GDP 增長的貢獻率201319.3013.376.886.71201418.6513.036.817.34201518.1812.726.8
93、38.77201618.0712.706.998.38201717.9312.606.947.04201818.4412.907.138.26201918.4112.907.197.56202019.0213.227.18-2.91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2. 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一是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測算。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測算。本文通過支出法 GDP中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 GDP 增長的貢獻,來推算房地產開發投資對 GDP 增長的貢獻。由于土地購置費不計入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因此,在推算中予以扣除。研究發現,20
94、02 年至 2020 年期間,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的波動相對較大。2009 年,因金融危機后的投資刺激政策,房地產開發投資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13.08%;近些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基本穩定在 6.5%-7.5%左右。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82022 年表表 8: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支出法: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增長的貢獻率(%)年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扣除土地購置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GDP 比重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 GDP 比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支出法
95、GDP增長的貢獻率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支出法GDP增長的貢獻率200215.0635.175.3051.057.69200315.1538.335.8162.599.48200415.5939.656.1847.097.34200515.1439.355.9637.555.69200615.1038.705.8434.845.26200715.4137.845.8334.125.26200815.1139.215.9247.007.10200913.8343.926.0794.6213.08201015.8344.327.0246.597.37201116.7944.217.4243.627.32
96、201216.4744.217.2844.247.29201316.7544.277.4244.787.50201415.6943.656.8536.385.71201514.3941.906.0316.972.44201614.2641.585.9337.445.34201714.0242.025.8945.976.44201813.7743.015.9252.487.22201917.4342.647.4338.176.65202020.0942.478.5337.587.55注:1.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扣除土地購置費)=(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土地購置費
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土地購置費)100%。2.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 GDP 比重=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扣除土地購置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 GDP 比重。3.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扣除土地購置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支出法 GDP 增長的貢獻率。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二二是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測算。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測算。
98、房地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關聯行業多的特征。本文根據投入產出模型,以及最新的 2017 年 149 個部門的投入產出基準表,測算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392022 年表表 9: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增加值情況: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增加值情況行業行業拉動的增加值拉動的增加值(單位:億元)(單位:億元)拉動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拉動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單位:(單位:%)年份年份20172018201920202017201820192020合計:合計:GDP675306530970519751738.127.107.157
99、.40第一產業第一產業37053583386941255.975.535.495.30農林牧漁業621006474570474777546.095.655.605.41第二產業第二產業4172640354435734644812.5811.0611.4512.09采礦業2102624129255082519111.409.619.8110.59制造業2338772559372641372659447.626.737.047.4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67971927620378201259.898.338.519.19建筑業5790665493706487299634.5129.5
100、129.5430.48第三產業第三產業220992137223077246005.044.364.314.44批發和零售業811578890495651956866.856.056.076.4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71224033742466415628.697.747.948.64住宿和餐飲業150561652117903159714.413.893.884.6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38092873433392379514.994.003.723.49金融業648447061076251840706.445.725.725.53房地產業57086646237044574553
101、2.512.152.132.1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52732946932638316166.895.725.576.1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619919460215442231217.0613.7413.4013.7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47635722633565601.681.351.321.35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147041766519557202544.403.543.453.55教育299183594139791412110.200.160.160.16衛生和社會工作190272285825306262090.150.120.120.1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664879
102、86884291572.211.781.731.79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340244087345251468650.130.100.100.11注: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采礦業中的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屬于第三產業。2018 和 2019 年部分細分行業增加值未公布,按 2017 年投入產出表中各細分行業增加值比重估算。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房地產開發投資包括建筑安裝工程、設備工器具購置和其他費用。其中,其他費用中主要是土地購置費、 舊建筑購置費等不能直接形成固定資本的費用,因此將其予以扣除
103、。2020、2019、2018 和 2017 年扣除了其他費用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分別為 89197.68、83675.99、77493.83 和 80128.4 億元。根據投入產出模型計算,2020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各相關行業增加值合計達到75172.97 億元,占當年 GDP 的 7.4%。從細分行業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對建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02022 年筑業的拉動作用最大。 2020 年, 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建筑業增加值 72995.74 億,占當年建筑業增加值的 30.48%。(三)房地產及相關行業拉動就業情況(三)房地產及相關行業拉動就業情況為了衡量房地產業對
104、就業的促進作用,本文參考“中國 2007 年投入產出表分析應用”課題組的方法,以 2017 年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為依據,構建了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來進行定量分析,并估算房地產業的直接和完全非農就業系數。研究發現,各行業的就業拉動能力相差較大(圖 36)。圖圖 36:各行業就業人數、直接非農就業系數和完全非農就業系數:各行業就業人數、直接非農就業系數和完全非農就業系數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7 年投入產出表,中國銀行研究院具體來看, 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三個行業中 (建筑業、 房地產業、 金融業) ,建筑業的就業拉動能力最大。建筑業每增加一億元總產出,可拉動各行業就業總計 635 人,其中直接拉動
105、就業 262 人(圖 36)。建筑業間接拉動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一億元建筑業總產出間接拉動制造業就業 130 人(表 10)。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每增加一億元總產出, 可分別拉動各行業就業 511 人和 351 人。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12022 年表表 10:建筑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單位總產出拉動就業情況(人:建筑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單位總產出拉動就業情況(人/億元)億元)行業分類建筑業單位總產出拉動就業人數金融業單位總產出拉動就業人數房地產業單位總產出拉動就業人數農、林、牧、漁業000采礦業1532制造業130301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732建筑業27113批
106、發和零售業5716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1157住宿和餐飲業1326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593金融業2530538房地產業52322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7533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611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121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16125教育141衛生和社會工作00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261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11合計合計635511351注:表 5 中建筑業對自身拉動就業人數 271 人,既包括直接拉動 262 人,也包括通過其他行業間接拉動自身就業 9 人,而直接非農就業系數僅表示直接拉動(為 262 人);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解釋相同。資料來源
107、:國家統計局,2017 年投入產出表,中國銀行研究院(四)房地產業波動與金融(四)房地產業波動與金融風險深度風險深度關聯關聯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從貸款角度來看,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例不高,且近年來在政策控制下呈下降趨勢(圖 37)。2021 年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 12.16 萬億元, 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 6%。 個人住房貸款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例較高且呈上升趨勢。2021 年前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 37.4 萬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 20%。需要注意的是,銀行業還可能還持有房地產行業相關的表外影子信貸等,郭樹
108、清曾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表示,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22022 年當前,中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 39%。此外,銀行業還持有以房地產為抵押品向非房地產行業提供的貸款等,因此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信貸敞口遠超過表內貸款敞口。除銀行業外,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托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因此房地產業波動過大將引發金融風險。圖圖 37: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五)房地產投資下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估算(五)房地產投資下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估算房地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研究發現,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
109、增速與同期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和滯后半年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 0.73 和 0.81??梢姺康禺a資金來源不僅影響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還對半年后的房地產開發投資有較大影響(圖 38)。圖圖 38: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增速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增速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32022 年從資金來源的角度看,銷售回款、自有資金和外部融資是房地產企業主要資金來源(圖 39)。2021 年以來,在“三條紅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下,房地產企業外部融資困難加大,疊加三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走弱以及
110、基數因素影響,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增速持續放緩,其對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影響將在 2022 年上半年持續顯現。 預計 2021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 6%左右,在悲觀、中性和樂觀情況下,2022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分別為 2.5%、4%和 5.5%左右。圖圖 39: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據此計算,在悲觀、中性、樂觀情形下,2022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分別為 153677.77、155926.71 和 158175.65 億元;扣除其他費用后(按 2020 年其他費用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 36.94%扣除),根據投入產出模型,可得到在悲觀、中
111、性和樂觀情形下,2022 年房地產投資將分別拉動 GDP81672、82867.2和 84062.4 億元。 悲觀和中性情況下, 將分別下拉 2022 年 GDP 增速 0.18 和 0.07個百分點,樂觀情況下,將拉動 GDP 增長 0.05 個百分點左右3(表 11)。32021 年和 2022 年 GDP 增速分別按 8.1%和 5%計算,2021 和 2022 年 GDP 平減指數(1978 年=100)分別為 4100 和 4300。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42022 年表表 11:2022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降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測算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降及其對宏
112、觀經濟的影響測算202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6%拉動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4372拉動第二產業增加值(億元)49233拉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26075拉動GDP(億元)79680拉動GDP增速(百分點)0.28悲觀情形中性情形樂觀情形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2.545.5拉動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448145474612拉動第二產業增加值(億元)504645120351941拉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267272711827509拉動GDP(億元)816728286784062拉動GDP增速(百分點)-0.18-0.070.05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六)研究結論與政策
113、建議(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根據上文測算,當前房地產業仍在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保障等方面仍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由于無論是房地產調控短期政策還是長期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充分考慮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短期來看短期來看,防止房地產投資過快下滑防止房地產投資過快下滑、維持房地產市場相對穩定對于經濟維持房地產市場相對穩定對于經濟企穩十分重要企穩十分重要。建議:一是一是在堅持房住不炒總基調的同時,更加強調“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多措并舉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二是二是推動房地產金融政策微調,供給端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由全面收緊轉向松緊適度,支持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逐步引導房企融資環境回暖。三是三是因地制
114、宜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恢復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市場信心,在控制房價穩定的基礎上,促進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保持穩定。中長期來看中長期來看,無論是從人均居住面積無論是從人均居住面積,還是新型城鎮化等角度來看還是新型城鎮化等角度來看,未來未來中國房地產仍具有健康發展的空間。中國房地產仍具有健康發展的空間。但未來房地產發展要堅決避免走過去催生泡沫和金融風險的老路,而是通過住房制度改革,房產稅、遺產稅等相關稅收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52022 年制度完善等方式,促使房地產回歸居住屬性,并且更好地發揮房地產拉動實體經濟的功能,實現行業良性發展。建議:一是一是穩妥推動房產稅試點,積極研究遺產稅,引導市場
115、預期轉變,引導房地產逐步回歸居住屬性。二是二是著重緩解房地產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更好地滿足居民合理的居住需求。針對區域房地產發展的結構性差異,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推動各地房地產價格與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情況相匹配。三是三是加大共有產權房、限價房等多種保障性住房建設投入,靈活創新更多住房保障模式,滿足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專題三:為實現專題三:為實現“雙碳雙碳”目標注入金融力量目標注入金融力量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支持。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過程,也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如何為實現“雙碳”目標注入金融力量,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本專題梳理了金融支持碳減排的相關政策,分析了“雙碳”目標下金融
116、業發展的新機遇,從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增加和促進碳吸收、具體項目助力碳中和等三個維度出發,描繪了金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的全景圖,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一)金融支持碳減排的政策梳理(一)金融支持碳減排的政策梳理中國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 為金融支持碳減排提供了基礎保障 (表11)。2015 年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第一次明確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 年 8 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對綠色金融體系做出了總體規劃,也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具有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2021 年以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步入“快車道”
117、。目前已確立了“三大功能”4“五大支柱”5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 在綠色信貸方面, 制度框架逐步建立,4指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5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三是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四是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五是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62022 年規模穩步增長;在綠色債券方面,發行主體持續增多,產品創新加快推進;此外,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 PPP 等綠色金融工具齊頭并進,也實現快速發展。11 月 8 日,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
118、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 11 月 17 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 再設立 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 專項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業清潔燃燒和清潔供熱、民用清潔采暖、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低碳項目。表表 12:金融:金融支持碳減排支持碳減排的的主要主要政策政策梳理梳理政策名稱政策名稱發布機構發布機構出臺時間出臺時間綠色信貸指引中國銀監會2012 年 2 月 24 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 年 9 月 11 日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2016 年 8 月 31 日廣東省廣
119、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2017 年 6 月 23 日江西省贛江新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2017 年 6 月 23 日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2019 年 2 月 14 日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2020 年 10 月 26 日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21 年 2 月 22 日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深圳人民銀行、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深圳銀保監局2021 年 3 月 1 日關于明確碳中和債相關機制的通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2021 年 3
120、 月 18 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 年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證監會2021 年 4 月 21 日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 6 月 9 日環境權益融資工具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 7 月 22 日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 7 月 22 日碳減排支持工具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 11 月 8 日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中國銀行研究院(二)(二)“雙碳雙碳”目標下金融業發展的新機遇目標下金融業發展的新機遇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的推進,中國的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將進一步深化,這為相關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衍生出多領域、多樣
121、化的投資機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72022 年遇。根據中國投資協會(IAC)和落基山研究所發布的零碳中國綠色投資藍皮書,雙碳目標將催生七大投資領域(圖 40),撬動 70 萬億的綠色產業投資機會,涉及再生資源利用、能效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和數字化等多個方向。金融機構需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持,不斷挖掘可持續發展新機遇。圖圖 40:零碳中國催生七大投資領域:零碳中國催生七大投資領域資料來源:零碳中國綠色投資藍皮書,中國銀行研究院(三)金融助力(三)金融助力“雙碳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的全景圖目標實現路徑的全景圖為了清晰地展現金融助力“雙碳”目標實
122、現路徑,本文圍繞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增加和促進碳吸收、具體項目助力碳中和三個維度,從制度、行業、技術、項目四個方面繪制了全景圖(圖 41)。1. 控制和減少碳排放控制和減少碳排放控制和減少碳排放主要包括調整能源結構和實現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兩個方面。一一是是調整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結構。一方面,通過制定碳稅制度、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等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82022 年制度路徑限制化石能源使用。另一方面,支持光伏、風能、氫能、核能、水電發展,增加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充分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清潔能源發電的經濟性和穩定性。圖圖 41:金融助力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全景圖:金融助
123、力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全景圖碳碳中中和和目目標標減少/控制碳排放增加/促進碳吸收具體項目助力碳中和能源結構調整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碳匯CCUS限制化石能源使用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整體工業建筑行業交通行業電力行業植樹造林 、森林管理 、植被恢復碳捕集(集中在電廠行業 )、利用、轉存碳定價:碳稅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光伏、風能、氫能、核能、水電等能耗雙控 ,優化結構 ,提高電氣化水平等新型建材 ,降低運營能耗 ,零碳建筑等道路、航空、鐵路等運輸方式實現減排火電、水電、風電、光電能源供應端項目能源消費端項目人為固碳端項目太陽能、風電、特高壓、儲能、沿海核電 、嚴控煤電等項目電爐鋼、電制原材料 、乘用新
124、能源汽車 、綠色建筑等項目城市綠道綠廊 、CUSS、能源互聯網 、零碳城市等項目制度路徑技術路徑能源供應端能源消費端人為固碳端行業路徑項目路徑綠色保險等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證券等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中國銀行研究院二是推動重點行業節能減排二是推動重點行業節能減排。電力、制造、建筑和交通行業的碳排放較高。金融機構可以集中精力在這四大行業發展綠色投資,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和綠色證券等金融工具,為此類碳減排重點行業發展低碳轉型技術和項目給予資金支持。例如,在電力領域,為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布式海上風電開發、沿海核電等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在制造業領域,重點關注生產環節的節能降耗,支
125、持傳統制造業在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方面進行改造;在建筑業領域,支持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學建材、環保裝飾裝修材料等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研發和投產;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492022 年在交通領域,支持新能源汽車、車聯網、車載蓄電池等行業的發展。2. 增加和促進碳吸收增加和促進碳吸收現階段增加和促進碳吸收的實現路徑包括碳匯, 碳捕集、 利用與封存 (CCUS)等技術,金融機構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碳匯方面。碳匯方面。重點關注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固碳的領域,創新研發“森林險”“碳匯貸”等金融產品
126、和服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方面。技術方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減排技術。金融機構應持續關注相關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在精準識別相關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前提下,為優質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便利。3. 具體項目助力碳中和具體項目助力碳中和2021 年 5 月,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院士丁仲禮作了題為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的專題報告,提出“三端發力” (即能源供應端、能源消費端、人為固碳端)的減排體系。金融企業可以通過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和綠色證券,支持“三端”相關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金融企業的服務
127、功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能源供應端。能源供應端。大力支持太陽能、風電、特高壓和儲能等項目。如支持西部太陽能發電、北部風電基地和西南水電基地建設項目。據統計,到 2028 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將達 21 億千瓦,年均新增太陽能發電 7000 萬千瓦、風電 5200萬千瓦、水電 1600 萬千瓦。到 2030 年、2050 年和 2060 年,光伏總裝機分別達到 10 億千瓦、32.7 億千瓦和 35.5 億千瓦;光熱總裝機分別達到 0.25 億千瓦、1.8 億千瓦和 2.5 億千瓦,形成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開發格局;風電總裝機分別達到 8 億千瓦、22 億千瓦和 25 億千瓦,形成西北
128、陸上、東南海上風電并舉格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502022 年局;常規水電總裝機分別達到為 4.4 億千瓦、5.7 億千瓦和 5.8 億千瓦,形成西南水電集約開發格局。大規模的新能源項目建設所需資金投入在萬億以上,需要金融機構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支持能源低碳項目建設。能源消費端。能源消費端。大力支持能源消費的電氣化(以電力、氫能、地熱、太陽能等替代化石能源消費)和高效化(提高終端用能領域的能耗效率)的相關項目。如支持新能源汽車、氫能煉鋼等。根據預測,到 2030 年中國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率相比 2017 年將提高 11 個百分點;到 2060 年,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 3
129、.9億輛。為能源消費端相關行業企業和居民消費提供金融支持,能夠實現碳排放的大幅下降。人為固碳端。人為固碳端。大力支持城市綠道綠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和能源互聯網等項目。例如,為零碳城市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融資便利,支持集清潔能源、綠色設施和低碳農牧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四)金融助力實現(四)金融助力實現“雙碳雙碳”相關建議相關建議以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全景圖為指引,金融企業應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密圍繞碳減排的重點行業,強化客戶服務和項目儲備,建設碳減排金融服務場景和生態,通過加快自身綠色轉型和創新業務模式,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第一,突出重點行業布局。第一,突出重點行業布局。關注
130、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動向,積極圍繞清潔能源、綠色低碳交通、綠色建筑、低碳智能制造、生態固碳和技術固碳、碳交易等領域,提前謀篇布局。統籌助力“雙碳” 目標與服務鄉村振興業務,圍繞農村地區清潔能源、低碳產業、生態固碳等領域,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第二,加快綜合一體化轉型。第二,加快綜合一體化轉型。加快綜合化轉型進程,創新綠色投融資產品和服務,通過綠色銀團貸款、綠色并購貸款、綠色資產支持票據等方式為企業融資,提高綠色金融產品的融資總量,滿足客戶個性化、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國銀行研究院512022 年將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等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第三,
131、提高綠色金融業務能力。第三,提高綠色金融業務能力。完善綠色信貸體系,明確綠色產業界定、明晰綠色信貸服務范圍與服務定價模式。在綠色信貸指引的框架下,將項目碳排放量作為核心要素,進行信貸資產配置的綜合權衡。提高綠色信貸項目篩選、盡職調查、評審、貸后投后管理、合同約束等方面的業務能力,引導信貸資源真正流向綠色低碳項目和企業。第四第四, 加強綠色產品創新加強綠色產品創新。 一是設計包括綠色債券、 綠色資產支持證券 (綠色 ABS)、綠色產業基金在內的多種綠色金融產品的發行方案,做好發行窗口期的把控;二是開展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促進產業鏈綠色發展。三是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國際組織,創新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綠色產
132、品模式。第五,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第五,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一是從源頭上防范綠色項目信貸風險,建立全流程的綠色金融風控體系。二是加強與專業的第三方綠色評估機構的合作,完善綠色融資審查機制,實時追蹤綠色項目的進展情況。三是健全智能風險防控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智能風控管理系統。第六,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第六,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強化經營管理者的綠色金融專業能力,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二是做好綠色金融項目相關人員的從業資質培訓和認證工作,持續提高履崗能力。免責聲明免責聲明本研究報告由中國銀行研究院撰寫,研究報告中所引用信息均來自公開資料。本研究報告中包含的觀點或估
133、計僅代表作者迄今為止的判斷, 它們不一定反映中國銀行的觀點。 中國銀行研究院可以不經通知加以改變,且沒有對此報告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責任。本研究報告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投資盈虧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本研究報告版權僅為中國銀行研究院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和發布。如引用發布,需注明出處為中國銀行研究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中國銀行研究院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報告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研究院研究院中國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中國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號號郵編:郵編:100818電話:電話:+86-10-66592780傳真:傳真:+86-10-6659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