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工業看,工業在名義 GDP 的比重下降,但對 GDP 實際增長的拉動率上升。我國工業經濟量漲價跌,PPI 連續兩年負增長,工業占名義 GDP 的比重下降。2024 年,全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 6.8%、36.5%、56.7%,第二產業占比較 2023 年修訂數下降0.3 個百分點。但工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工業經濟發展發揮“壓艙石”作用??鄢齼r格因素,工業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2024 年,工業拉動 GDP 實際增長 1.7 個百分點,較 2023 年上升 0.5 個百分點。除了山西、黑龍江外,全國 29 個省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一是西部省份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西藏積極建設綠色工廠,推進水泥、石材產業優化布局,2024 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8.3%,位居全國第一;甘肅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省屬企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10.8%,位居全國第二。二是中部省份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制造業集群。河南引入和培育比亞迪、中州時代等產業鏈主導項目,吸引相關上下游企業集聚,電子、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成為增長引擎;安徽 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 93.4%,汽車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 26.7%,是工業增長的最大貢獻來源。江西借助“兩新”政策,推動裝備制造業和電子制造業快速增長,2024 年江西智能手機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同比增長 44.2%。三是東部省份加快壯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江蘇、浙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7.7%、7.5%,行業大類增長面分別達 85%、82%。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 4 年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 5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 41.8%。浙江提升數字經濟優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 7.6%,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