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人口等因素推動我國 OTC 藥物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公司深耕的維生素類OTC以及已獲批的消化道和代謝類 OTC藥物均占有較大規模。政策維度看,健康中國 2030 規劃將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此外,《2017 年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計劃》的發布鼓勵發展非處方藥,有效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有效抵抗仿制藥競爭等。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結構變遷,居民自我藥療意識的增強,我國 OTC藥物市場規模也逐步增長。根據中國非處方藥協會統計,中國非處方藥市場規模從 2018年的 2286億元,增長至 2025年(預測)的 3061億元(CAGR:4.3%)。根據 IQVIA艾昆緯統計,OTC產品中,中藥品種約占 59%,化學藥品約占41%,其他(生物制品和藥械結合)不超過 1%。從藥物作用的器官或系統分布來看(ATC1),TOP3分別為消化道和代謝類,占比約 17%,呼吸系統用藥類,占比約7.5%,神經系統用藥類,占比約 5.2%,其他類別用藥注冊的 OTC 數量均不超過3%。從藥物的治療角度(ATC2)看,A11-維生素類藥,占比最高,為 6.6%,其次為咳嗽和感冒制劑,占比為 5.9%,再次為抗酸藥、治療胃腸道脹氣的藥物和消化性潰瘍藥,占比為 4.8%,以及鎮痛藥占比為 4.8%,其他類別用藥注冊的 OTC 數量均不超過 3%。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公司深耕的維生素類 OTC領域,還是在公司已獲批的消化道和代謝類 OTC領域,均占有較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