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首次提出是在1990
年,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文中首度提出“去中心化”的概念,“在信息方式的第三階段,即電子傳播階段,持續的不穩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995
年,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時代》一書中把“去中心化”的焦點從自我意識的消解轉移到傳播方式的改變上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環境變得開放、多元,有且僅有一個核心節點的傳播模式已經不太符合實際。如圖所示,若中心 M 換為
A、B、C……N,會出現類似的節點傳播網絡,這就說明在整個傳播生態當中,各信源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把這些以單個信源為中心的節點傳播網絡整合起來,最終呈現的是“處處皆中心”的分布式網絡傳播結構。

在這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并影響其他節點,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被稱之為去中心化。
2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在于有無中心機構。中心化是指將各種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產生一個中心結構來管控所有,這樣集中處理事物更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去中心化是指個性化,將事物分散開,各自發展各自的特性,避免同化。效率不同:去中心化效率比中心化網絡效率高,中心化網絡安全性更高。

3 去中心化的典型案例
過去很多人將去中心化誤解為不要中心,沒有中心,但實際并非如此,去中心化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心,且中心并非永久不變,中心對每個人沒有強制作用。微博是去中心化典型例子。
在微博中,任何人都能去連接別人影響別人的節點,成為某一領域的中心。微博粉絲量巨大的明星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能夠影響眾人,但并非一家獨大,在微博上有著很多明星是影響眾人的中心,每個明星依靠著粉絲的力量,在一定時期內影響著別人,但是此類人沒有強制影響粉絲的權力,他的影響力會隨著他自身的發展而變化,當其不紅的時候,他的中心影響力便會不斷削弱。同樣微博上還存在著眾多現在具備潛力的新人,他們最開始默默無聞,但通過微博他們自身不斷發展,也能漸漸產生自己的影響力并且在某個時期內成為一個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去連接和影響別人,當自己的發聲和價值主張吸引了別人的關注和支持,那么他就成了一個中心,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每個中心都依賴于每個個體的支持擁簇,離開個體便不存在中心。

推薦閱讀:《去中心化應用:DApp安全指南(41頁).pdf》
《天下秀-公司深度報告:乘風而起領航紅人經濟-211130(21頁).pdf》
《【研報】商業貿易行業深度研究:去中心化還是再中心化?從人和平臺解構紅人經濟-20200701[1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