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政策倡議組織在2021年2月發布了報告《中國擴大氣候金融規模的潛力》。
中國擴大氣候金融規模重點總結如下:
1.“十三五”期間,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高層政治支持、中央銀行領導、綠色分類和實質性激勵等關鍵因素都有助于這一成功。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尤其成功,在過去五年動員了數萬億人民幣用于綠色項目。
2.2017/2018年,中國綠色金融總體年均規模為2.1萬億元人民幣(3200億美元)。它將需要擴大至少四倍的規模,以滿足估計的綠色投資需求。中國在2015年制定的氣候目標和環境保護標準,未來10年每年需要1.4萬億美元的投資。
圖1 中國的綠色金融情況,從融資來源到部門配置:

3.公共部門扮演著巨大的角色。公共來源至少占綠色金融總額的51%,其中近95%來自中央國有企業(CSOEs)、政策性銀行和其他主要國有銀行。綠色PPP項目提供了五分之一的氣候融資。
4.氣候融資有巨大的增長潛力。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綠色滲透率”在4%左右。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參與者對綠色金融工具的熟悉,市場對綠色金融工具的吸收將會增加。中國一直在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優惠資本的新來源正在開發中,對探索創新結構的興趣日益濃厚。
5.中國在擴大私人氣候融資方面面臨幾個關鍵障礙。盡管自上而下實施綠色金融改革的方式已經動員了大量綠色資本,但獲取渠道仍然集中在公共行為者身上。私人資本對實現投資目標至關重要,但私人參與者并沒有從不斷增加的可用綠色資本中受益。
6.綠色中國對外融資存在重要機遇。2013-2019年,中國對外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對“一帶一路”伙伴國家投資7390億美元,占37%。同期,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相關投資約為2920億美元,其中一半投資于化石燃料。
圖2 金融資產中綠色份額比較:

文本由@木子日青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氣候政策倡議組織:中國擴大氣候金融規模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