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其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具有改善民生福祉的重大作用。那么實體經濟包括第三產業嗎?實體經濟和第三產業的關系是怎樣的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做詳細介紹。
1、實體經濟包括第三產業嗎?
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除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和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之外的經濟活動被稱為第三產業(服務業)。
第三產業主要包括直接服務業、工業化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
直接服務業是以人的體力及其技能直接為社會提供的各種服務,其勞動生產率往往難以持續提高,而服務的單位產出價格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趨于上升。
工業化服務業是以工業技術為支撐的為生產活動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其勞動生產率一般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提高,而單位產出價格可能趨于下降。
金融服務業是金融服務機構為社會提供各種資金融通服務的經濟活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但金融服務業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可能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膨脹和循環,最終危及實體經濟的發展。
通常情況下,第三產業中的直接服務業被稱為“傳統服務業”,工業化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則被統稱為“現代服務業”。
我國的第三產業既包含實體經濟屬性的部分,也包含虛擬經濟屬性的部分。
最廣義的實體經濟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中扣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服務業。

2、第三產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實體經濟是第三產業穩健發展的基礎
自古以來,人類所從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最具現實意義的經濟活動終究是實體經濟。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任何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第三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做大做強實體經濟這一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才能產生對第三產業的真實需求,從而拉動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以穩健的實體經濟帶動金融等第三產業中的虛忙空濟部分大發展,而這種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的虛擬經濟才是健康、適度的虛擬經濟。
同時,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其對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從而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反之,如果過早強調第三產業與虛擬經濟,大量資本不是投入實體經濟而是投入服務業和資本市場,一旦第三產業中的虛擬經濟屬性的部分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并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經濟結構將嚴重失衡,最終導致產業空心化現象的出現,那么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就逐漸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甚至陷入完全自我循環的狀態,最終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會出現貌似繁榮實則“體虛”的狀況。那么,第三產業最終也只能成為無源之水而逐漸衰退,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的中國來說,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把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第三產業占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6.1%,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并且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生產性服務業實質上也是實體經濟,它是一條連接其他產業發展的好紐帶。
目前,第三產業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現代物流業、商務咨詢以及許多從事設計和研發的生產性服務業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服務業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具有雙重性。
如果金融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匹配,其提供的服務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反之,如果金融服務業過度自我擴張和衍生膨脹,甚至帶動實體經濟的產品和資產過度金融化,將催生巨大的虛擬經濟“泡沫”,而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就會成為吸納社會資源的引力“黑洞”,最終嚴重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和經濟危機。但是,目前服務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我們要在持續創新中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使其成為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強大“助推器”,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不斷增強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總而言之,實體經濟是第三產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而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更多實體經濟、第三產業相關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重要性
什么是實體經濟?是第一產業嗎?特點有哪些?
第三產業是什么?包括哪些產業?我國第三產業gdp占比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