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 內循環“
表面上看,內循環”是相對于“外循環” 而言的。
傳統意義上“外循環”是將中國制造業生產的商品,出口到海外,獲取相應的(外匯)收入;生產商再將從海外獲得的收入用于商品的擴大再生產,再將商品出口給更多的海外客戶,獲取更多的(外匯)收入,循環流通,不斷重復以上過程,進而形成“外循環”。
在理解“外循環”之后, 可以進一步探究什么是“內循環”。
表面上看,較之“外循環”,“內循環”不改變生產端的模式,改變的是消費端,商品的消費者從國外客戶轉變為國內居民;深層次看,內循環對要求生產端自給自主,整個產業鏈實現自主可控,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強烈要求,也是提升未來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更是提升中國在制造業全球化的話語權的終極要求。
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強調“內循環”并非放棄“
外循環”。國內大循環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進而發揮中國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強調的是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發揮內需潛力,同時國際經濟循環加速推進,聯通、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2 內循環的來源
“內循環” 的相關表述始于2020年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會議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敝?,習近平總書記、劉鶴副總理也在不同場合中提到,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3 如何實現“內循環”
理想的“內循環”是生產端全產業鏈自給自足,自主可控,從原材料到生產設備、生產技術整個全流程都能夠實現不依賴于外國;而消費端需求產自國內,生產企業只需要將重點放在國內消費者身上,并獲得收入,不需要再去尋找海外客戶對接,實現了“國產替代”
和“出口轉內銷”。
因而,可從推動經濟發展的生產端、消費端兩個維度去分析如何實現“內循環”。
(1)吸引全球優勢資源,轉化成中國生產力;
(2)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釋放潛在的市場需求,拉動消費增長;
(3)加快制造業升級,實現產品更新迭代,提高產品競爭力;
(4)加大研發投入,自給自足生產設備、生產技術;
(5)完善金融配套體系、物流配套體系,提高資源流通效率。
來源:《交通運輸倉儲行業從交運角度看內循環投資方向:快遞物流日新月異離島免稅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