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字經濟概念
英國研究委員會認為,數字經濟是通過人、過程和技術發生復雜關系而創造社會經濟效益。在數字經濟中,數字網絡和通信基礎設施提供一種全球化的平臺,促進個人和組織的相互交往、通信、合作和信息分享。
《澳大利亞的數字經濟:未來的方向》中認為,數字經濟是通過互聯網、移動電話和傳感器網絡等信息和通訊技術,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球性網絡化。
簡單來說,數字經濟指由數字化產品構成的一個經濟系統。在這個經濟系統當中,數字通過被使用在企業的研究活動、生產活動、銷售活動或者是最終的產成品中而產生經濟價值。并且通過和傳統行業的結合,借助數字技術的特點,為傳統行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或商業模式,從而影響原有的傳統經濟環境。數字經濟突出表現在經濟領域的數字化。
近幾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大規模市場已經形成。2005-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由2.6萬億元增長至39.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0%。

2、數字經濟包括哪些?
整體來看,數字經濟主要包括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四大內容。
(1)所謂的數字產業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通信產業(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專門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等。
(2)所謂的產業數字化也就是指將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數字經濟發展主要陣地),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加產量的目的。
(3)數字化治理是數字經濟的發展保障,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行政體制更加優化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3)數據價值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指將價值化的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
3、數字經濟核心產業
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數字經濟的七大重點產業,分別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

4、我國數字經濟相關政策
2019年8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在河北省(雄安新區)、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等啟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創建工作。通過3年左右的探索,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顯著成效。明確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2019年11月十九屆四中全會,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
2020年4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據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
2020年4月《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2020年7月《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培育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加快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
2021年11月《“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軟件對融合發展的有效賦能、賦值、賦智,全面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持續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夯實設備、網絡、控制、數據、應用等安全保障,加快產業數字化進程,為數字經濟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