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來,我國多地陸續發布限電限產通知,多地工業企業被要求“開三停四”甚至是“開一停六”錯峰用電,后期,東北地區居民用電受到影響,“拉閘限電”也是成為了民眾熱議的對象。
為什么會拉閘限電?
“拉閘限電”的背后既有行政性調控因素,也有體制機制的結構性扭曲。
1、地方政府試圖突擊完成 成“能耗雙控”目標。
“能耗雙控”是一個常規的考核項目,但是2021年前期執行的進度較慢,今年又只剩下一個季度,除此之外,冬季是采暖季減少能耗比較困難,所以選擇在9月、10月突擊性的完成“能耗雙控”是最適合的。
2、能源和產業結構加劇了問題嚴峻性。
在我國的電力供給結構當中,火電占比約7成,水電占比約1成半,其他的是新能源?;痣娔芎母?,水電,今年缺水,水不足,新能源不穩定,所以不能夠有效的彌補供需缺口,由此,電力緊張局勢加劇。
在電力需求結構當中,第二產業用電約占7成,東部地區高耗能企業占比較低,為了可以達成降低能耗的目的,限電就此擴展到了一般制造業,甚至是居民用電。
3、 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隨著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發電企業的成本也是大幅度的上升,發電企業不愿意虧損增加電力供給。
4、電價未能市場化。
電力短缺不能夠通過價格機制進行調節。
拉閘限電會造成什么影響?
推高通脹、經濟放緩、利益再分配、影響居民生活。
1、價格和PPI顯著上行并傳導至居民端,通貨膨脹嚴重;
2、工業品短缺,經濟增速下行,經濟滯脹嚴重;
3、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率攀升;
4.對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出行、生活受到影響,最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影響民生。
除此之外,限產是利益再分配,導致國企民企、大中小企業、南北差異,這種利益再分配對全局不利,降低經濟效率。限產主要限的是上游,上游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中下游利潤承壓,小型企業抵抗風險能力弱;限產的資源型省份主要是在北方,限電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下面再來看一下詳細分析
用電需求未大幅上漲,并不是造成電力短缺的主要原因。
2021年1月-8月,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5.5萬億千瓦時,同比+13.1%,兩年復合平均+7.0%,三次產業和居民用電均保持增長。在這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最大,占據了全社會用電量的66.8%,第三產業用電占比為17.4%,居民用電占比為14.6%,和2019年同期的用電結構相比變化不大。
今年以來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較快

第二產業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7%

夏季居民用電量上升,但是和歷史同期相比變化不大。
2021年7月-8月,8月份居民用電比重較6月份相比上升了3.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用電量下降了4.9個百分點,看似為了保障居民用電,對第二產業用電進行了限制,實質上,今年夏季居民用電增幅并不算高,1月-8月,居民用電兩年復合平均增長為6.9%,較2019年1月-9月累計同比和同期全社會用電量基本一致。
工業用電表現平穩的背后,在于需求已經受到限制。
因為工業用電占第二產業比重高達98%,所以這里我們可以認為第二產業的用電基本上就是工業用電。1月-8月,第二產業占據全社會用電的比重為66.8%,保持了2016年以來的逐年下降趨勢。但是要注意的是,二季度以來,工業企業已經受到了限電措施的影響。從限電影響較小的一個季度來看,第二產業用電比重為65.7%,高于2019、2020年同期。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年初國內工業生產活動已經恢復到了較高的熱度,但是,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限電措施明顯壓制工業用電需求。
機械電子、原材料行業生產走強為工業用電需求帶來增量。
機械電子、原材料作為主要的用電領域,其生產活動的增加帶動了整體工業用電需求的增加。以機械電子為例,1月-7月電子、電氣、通用設備制造用電量兩年復合平均分別增長18.7%、15.8%、11.9%,與此同時,工業增加值兩年復合平均增速也均超過10%,遠遠高于全部工業的6.7%,這或許和相關產品出口需求旺盛有關系。
水電供給下降、火電受動力煤供給影響短期不能夠緩解用電緊張的格局。
2021年1月-8月,我國總發電5.4萬億千瓦時,兩年年復合平均+5.7%。在這當中,火電占比為71.%,較2020年同期高出了0.5個百分點,比重上升。水電占比14.1%,較2020年同期低1.9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低2.5個百分點,是2021年以來同期的最低水平。風電占比6.7%。就結構上來看,我國的水電發電缺口較大,火電比重有所反彈。
水電發電量持續負增長

火電、水電是我國主要電力來源

國內主要水電站今年來水量減少,導致水電發電量不足。
2021年1月-8月,水電發電量同比下降了1.0%,兩年的復合平均下降了1.7%。據長江電力公告,2021年二季度長江上游溪洛渡水庫來水總量較上年同期偏枯44.68%,三峽水庫來水總量較上年同期偏枯6.67%,兩座水庫發電量較上年同期減少31.85%、0.01%。
非水新能源供應穩定性較差。
2021年1月-8月風電、光伏發電量兩年復合平均同比增長18.5%、8.8%。但是,要利用新能源彌補傳統火電、水電的缺口,依舊還存在較大的困難。
火電供給壓力大,短期內不能夠彌補用電格局的緊張。
8月發電量同比增速大幅回落9.4 個百分點,至0.2%,在這當中火電同比增速由7月的12.7%下降到了 0.3%。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內供應方面,保供增產的速度受安全檢查和環保等制約無法滿足缺口,供給放量效果不足。雖然7月份以來,各種支持政策頻繁發布,但是,因為煤炭事故頻發,安全生產檢查力度加大,一定程度阻礙了煤炭產量的提高,供不應求導致動力煤價不斷上漲,火電供給壓力增大。
供弱需強導致煤價持續走高

7月以來增產保供政策加碼

近期煤礦生產事故頻發

二是國外供應方面,日韓印度等外需迅速回升導致海外煤價大幅上漲,進口利潤收窄,疊加疫情及降水的影響,煤炭進口量受限。
煤炭產量和進口數量累計同比

三是電價非市場化導致電廠無法向下游傳導成本,火電企業虧損導致其發電意愿不強。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上半年煤電企業虧損面明顯擴大,部分發電集團6月煤電企業虧損面超過70%、煤電板塊整體虧損。京津唐電網燃煤電廠成本已超過盈虧平衡點,與基準電價嚴重倒掛。
能耗雙控目標下,上半年未達標地方政府開始加大政策力度。
“能耗雙控”政策下,部分地方政府由于上半年目標完成不足,近期采取強力手段,定指標、壓任務,對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進行限產停工、拉閘限電。
部分地區能耗雙控舉措


推薦閱讀
《化工行業:云南限電影響持續農化景氣度繼續上行-20210530(27頁).pdf 》
《化工行業:限電收縮供給看好黃磷-草甘膦和工業硅-20210523(23頁).pdf 》
《【研報】有色金屬行業:碳中和政策加速貫徹能耗雙控擾動內蒙古電解鋁供給-210314(22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