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知識 > 什么是超老齡化社會?定義標準及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分析

什么是超老齡化社會?定義標準及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分析

1、什么是超老齡化社會?(定義標準)

有國內學者對超老齡化社會的概念定義標準做出了以下概述

老齡化問題實質是人口問題。聯合國進行人口統計,常以65歲為起點,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超過14%即進入老齡社會,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而在研究老齡問題時,多以60歲為起點,判定標準是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超過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超過21%就可被視為超老齡化社會。

在傳統語境下,提及老齡化問題,可以立刻聯系到的有養老負擔、看護問題、延長退休年齡、財政負擔增加、世代交流差異差等社會保障層面的具體體現,而超老齡化社會將不止是上述問題。從本質上講,超老齡化是老齡化的發展和延續,即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與之對應的是未成年人口和勞動人口比例的相對下降,在達到超老齡化社會階段,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1%這一閾值,國民經濟生活則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傾向性,從已經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的德國、日本等國的實際呈現來看,印證了這一論斷。

此外還要指出的是,未成年人口與老年人口,在傳統學術觀念里,可以被籠統地成為贍養人口,即需要當前勞動力贍養的對象。老年人口持續增長,在當前境遇下必然增加勞動力人口的負擔,由此降低了年青一代的生育意愿,進而降低出生率,又使得老齡化加劇,產生惡性循環的傾向性,這也是國際社會中超老齡化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

什么是超老齡化社會

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我國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更離不開“人口紅利”的集中釋放?!?a href="http://www.ccyxbj.cn/info/25075.html" target="_blank">人口紅利”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人口結構變化影響經濟發展。比如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得少兒撫養比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齡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會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社會撫養負擔相對較輕,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黃金時期。據預測,到2012年左右,我國人口撫養比將由2000年47.6%下降到39%左右,此后人口撫養比呈逐步回升趨勢,直到2025年以后才能回升到目前的水平。因此,從人口學意義上說21世紀前30年是我國人口負擔最輕的時期。當人口紅利消退,老齡化來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黨和政府必須抓緊這十幾年的有利時期,前瞻性地開展工作,構建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格局。

(1)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創造社會財富,從根本上講是由有生產能力的勞動人口創造的。我們知道生產力的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勞動者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的能力水平由勞動力數量、勞動力的年齡結構(能力結構)和勞動力人口的參與率共同決定。

人口老齡化改變了人力資源結構

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人力資源結構的重大變化,對勞動力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人口老齡化進程改變了可勞動人口的比重,勞動力的有效供給下降。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已經十分明顯,特別是在歐洲一些高度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人口老齡化改變了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很顯然,老齡化就是老年人口增多了,退出社會生產的人口增多,同時在勞動人口中,中青年勞動力的比例下降,老年勞動者比例上升。根據我國人口形勢分析,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開始發生這種變化,并且變化的速度在加快。1990年,45歲以上的勞動者比重為19%,2010年達到了29%。據預測,到2040年可能上升到37%左右,成為勞動力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勞動力的年齡結構變化會對勞動生產率產生影響,那么勞動力資源的使用過程中,必須適應這種變化,逐步改變傳統的勞動力資源開發模式,充分發揮青年、中年、老年三個年齡段勞動者的作用。

.人口老齡化使勞動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下降。上個世紀,我國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但近年來在逐年下降,并且速度在加快。16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從1990年的79.8%下降到1995年的78.8%,降幅1.1%?!?008年國際統計年鑒》中指出“2007年我國的勞動參與率是75.1%”,可見下降速度有加快的趨勢。其中老年人口對勞動力參與率下降是一個主要因素,1990年60歲以上人口中繼續從事社會生產的比例是28.34%,到了1995年只有26.16%,下降了2.17%,也就是說,同一時期,老人口勞動參與率的下降幅度遠高于其他年齡段,是勞動參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勞動參與率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是勞動者不適應生產方式,無法找到工作崗位;也可能是勞動者本身不愿意參與勞動。這一現象在老年勞動者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并且影響了一部分低齡就業人口。由于體制改革、國有企業破產、就業壓力等因素影響,我國曾推出鼓勵退休的政策,相當一部分勞動者40多歲就退出了社會生產勞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種局面。

人口老齡化意味著消費、儲蓄模式的改變

人是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不同年齡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費偏好,有不同的儲蓄傾向。進入老年人行列意味著退出生產者行列,變成了一個依靠社會保障或者子女贍養的純消費者??梢?,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社會消費與儲蓄模式的變化,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當人口老齡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使得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增加,儲蓄傾向降低。這種轉變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后果:

.一是社會消費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消費價格指數(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宏觀經濟分析與決策以及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我們知道CPI是由食品、居住、服裝、娛樂、教育、煙酒等很多成分組成,并且有各自的權重。具體到我國,食品占34%,娛樂教育占14%,居住占13%,交通通訊占10%,醫療保健占10%,衣著占9%。對于不同的經濟體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權重都會進行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筆者認為,CPI是社會平均消費價格指數,不足以反映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實際的消費偏好和生存壓力。比如城市老年人普遍擁有住房而且位置處于城市中心或黃金地段,居住和交通消費對他們來說占比較小;而年輕人則需要新購置住房或者租住房屋,普遍位置遠離城市中心,居住和交通消費的壓力較大。年輕人身體條件好,用于醫療保健的消費遠小于老年人,特別是有的老年人身體機能幾乎已經衰竭,仍然依靠先進的醫療技術維系生命??梢钥吹?,在老齡化社會,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將會大幅增加,醫藥衛生、養老服務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增加,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例減少。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面向老年人做了一個關于醫療保障的調查,結果顯示56.7%的城市老年人和49.8%的農村老人表示對醫療保障十分擔憂。

.二是個人和家庭財富大幅減少。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退休老年人收入減少,儲蓄能力降低,消費意愿被抑制。特別是在我國,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這種現象更加突出。按照經濟學理論觀點,儲蓄等于投資,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個人消費與儲蓄傾向及模式的變化,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改變了社會生產結構和需求結構

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差異巨大。老年人因其特殊的經濟條件、生理狀況、心理因素和行為特征,產生了其獨特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且在老年人群體中,高齡老人和低齡老人的消費需求又有著巨大差異。上面分析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老齡化人口的絕對數量是迅速增長的。高齡老人的增長速度大大快于低齡老人,老齡人口消費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據南開大學的李建民教授預測,2010年我國老年人的消費總需求約為10000億元,2050年左右,我國老齡市場的消費需求將達到50000億元??梢钥吹?,我國老年人的社會需求如此巨大,社會生產結構、生產方式都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從國家層面已經多次提出發展老齡產業,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還有很多因素制約了老齡產業的發展以及老年人的消費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一是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覆蓋面和覆蓋程度不高;二是老年人收入水平偏低、增長速度較慢,以及現期消費的特點共同抑制了消費欲望;三是推動老年事業發展的制度建設滯后。

(2)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養老模式的影響

養老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包含兩個重要的層面,一個是物質保障,一個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物質的保障上,我國在目前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老人主要以社會養老為主,由養老保險(退休金)保障基本生活;農村老人則以家庭養老為主,通過勞作或者子女供養來保障生活。在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方面,無論城鄉主要是由家庭承擔。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就是家庭養老,社會養老還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與子女共同生活,由子女照料贍養老人,是我國的傳統,整個社會的認同程度較高。根據多個城市的多次調查結果,有95%的老人傾向于在家養老,超過94%的老年人對子女贍養和生活照料情況表示滿意。但是,在中國社會老齡化的背景下,家庭養老模式正在面臨嚴峻挑戰。

(3)老齡化社會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和法制體系

老齡化是一個特殊的人類發展歷史階段,也是幾乎所有國家必經的發展階段。在老齡化發展的進程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老年人的養老和醫療問題,這對我們的社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從黨的十五大開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等一批社會保障制度相繼建立起來。在農村又建立了新農合制度,解決了農民基本醫療需求,但是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還十分欠缺,主要是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覆蓋程度低,保障功能差。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相兼顧,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形式多層次,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服務管理社會化的養老、醫療、服務保障體系,是人口老齡化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4)老齡化社會里老年人的社會管理發生重大變化

老齡化社會中,不同年齡群體的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老人群體和其他年齡群體之間,老人群體內部的關系都需要不斷調整和協調。

先說內部關系,我國在歷史管理方式的沿革及現行的離退休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老年人的社會管理分成了三個大的群體。一是農村老人群體。這部分老人幾乎沒有社會保障,主要依靠家庭贍養來養老,個人沒有收入,文化需求、教育需求還沒有被喚起。二是城鎮退休職工。這部分老人有較好的社會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本覆蓋,但是保障層次較低,覆蓋的不是很全面,個人收入不高,精神文化和教育的需求已經得到激發,但是消費的普遍程度不高。三是離退休干部。離休干部享受的醫療保障、生活保障比較全面,基本上醫療費用實報實銷,但是年齡普遍超過80歲,高齡、高發病率抑制了他們的其他需求。退休干部由財政擔負退休金,而不是社會養老保險,替代率普遍為90%,個別地方或者個別人能達到100%。我國的現狀是,這三大群體之間都有不同的訴求和不滿??梢哉f,農民羨慕城鎮職工,城鎮職工希望向離退休干部看齊,離退休干部又看到一些行業的退休職工更高的退休金收入。

再說老年人(60歲以上)、中青年人(18-60歲)和少年(18歲以下)群體之間的關系。在這里人口年齡的劃分不是依據人口學的劃分,是出于國內勞動人口的現狀來考量。老年人是人口還債,少年是人口投資,中青年人是社會勞動的主力群體,一個社會的發展模式主要是由中青年人創造社會財富,這部分財富分成三塊,一塊用于滿足中青年人的自身需要,一塊用于繁衍后代即人口投資,一塊用于贍養老人即人口還債??梢钥吹?,一個健康的年齡結構以及合理的財富分配結構是社會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石。我們急需找到一種管理結構,既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又不給中青年更大的債務壓力,使他們能有更多的財富去進行人口投資,只有這樣的管理結構才是合理健康的。

推薦閱讀

《老齡化社會到來蘊含無限商機(41頁).pdf》

《蔚邁:中國老齡化社會潛藏價值——產業價值篇(139頁).pdf》

《Wavemaker: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45頁)(景略咨詢).pdf》

《胖鯨智庫: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銀發經濟的基本盤和常態(65頁).pdf》

更多老齡化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

本文由作者-YANYI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禁止轉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本文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報告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選擇適應數字時代的“超級平臺+稀缺供給”-20201116(79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選擇適應數字時代的“超級平臺+稀缺供給”-20201116(79頁).pdf

在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迭代過程中,資本和牌照不再稀缺,服務效能正在構筑商業壁壘。得用戶者得天下,以用戶為中心重新組織金融資源、構建金融生態、重塑商業倫理正當其時。在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迭代過程中,在資管新規和公募投顧牌照等政策加持下,金融行業正在以用戶為中心重新組織資源。金融生態和商業倫理正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交易所專題一:論退市制度的邏輯-210113(22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交易所專題一:論退市制度的邏輯-210113(22頁).pdf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條款部分 全球視野全球視野 本土智慧本土智慧 行業行業研究研究 Page 1 證券研究報告證券研究報告深度報告深度報告 非銀行金融非銀行金融 交易所專題一交易所專題一 超配超配 (維持評級) 2021 年年 01 月月 13 日日 一年該行業與一年該行業與滬深滬深 300300 走勢

2021年中日美非銀行金融行業養老體系分析報告(31頁).docx
2021年中日美非銀行金融行業養老體系分析報告(31頁).docx

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國民年金+厚生年金)日本養老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恩給制度,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軍人和官吏進行恩給。此后,日本以各類職業的互助共濟制度為基礎,設立了獨立的養老金制度,例如針對私營部門雇員的厚生年金,針對公務員和教師的共濟年金,以及針對其他非雇員(自營者、農民和學生)的國民年金制度。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利率帶動估值修復長期仍看健康養老-210314(29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利率帶動估值修復長期仍看健康養老-210314(29頁).pdf

對償付能力影響利率上行對償付能力產生正向影響。準備金是公司最主要負債,因此利率變動對壽險的影響較大程度體現在準備金上。由于利率上升時,保單利率滯后調整,不會立馬跟隨市場利率上行,而準備金折現率上行將導致負債規模下降,利好償付能力充足率。根據償二代監管體系,償付能力充足率=(認可資產-認可負債)/最低資本,因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對比美國、日本分析:時不我待我國三支柱養老體系建設-210406(35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對比美國、日本分析:時不我待我國三支柱養老體系建設-210406(35頁).pdf

(二)借鑒海外經驗稅收優惠力度不足。稅收遞延優惠是美國第二和第三支柱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401(k)在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均給予繳費稅收優惠,同時投資獲得的增值部分也獲得稅收減免。對于傳統型IRA,IRA 賬戶全部或部分免稅,可在應稅收入中扣除,50 歲以上每年繳費上限為7000 美元,同時繳費和投資收益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養老金系列報告三:國內養老金產品深度研究養老金融改革加速第三支柱養老金蓄勢待發-210410(43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養老金系列報告三:國內養老金產品深度研究養老金融改革加速第三支柱養老金蓄勢待發-210410(43頁).pdf

養老消費信托:提供全面養老服務消費體驗養老消費信托指信托公司通過與養老服務機構合作,為投資者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和養老保障服務。養老消費信托不僅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收益回報,滿足老年人財富管理需求,還能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醫養服務、機構養老服務以及緊急救援服務等,滿足養老需求。此外,消費者還可選擇享受一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2020年年報綜述及2021Q1展望:負債端受疫情+綜改影響承壓投資業績表現良好-210414(28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2020年年報綜述及2021Q1展望:負債端受疫情+綜改影響承壓投資業績表現良好-210414(28頁).pdf

2020 年,上市險企 NBV margin 均較去年同期下滑。其中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和中國太平的 NBV margin 分別為33.3%、19.7%、38.9%和24.6%,同比變動-14.0pct、 -10.6pct、-4.4pct 和-3.8pct。中國平安加大易于銷售但價值率相對較低的線上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保險長期空間專題報告(一):稅優破局在望養老萬億空間可期-210615(24頁).pdf
【研報】非銀行金融行業保險長期空間專題報告(一):稅優破局在望養老萬億空間可期-210615(24頁).pdf

老齡化加劇和養老缺口加大,第三支柱建設迫切性日益提升。老齡化: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為 1.91 億人,占比已達到 13.50%,較上年同期提升 4.63pct。聯合國數據測算 2025 年我國 65 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到 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發展報告 2020預測,2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