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解讀
專家解讀之一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行動指南
近期,中辦、國辦發布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繼國務院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之后,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全面系統安排的一部重要政策性文件。這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兑庖姟穼π庞玫闹匾δ芎妥饔眠M行了高度概括和肯定。在第一部分“總體要求”中,《意見》提出要“扎實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兑庖姟愤€提出要運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等工作要求。在提出總體要求的基礎上,意見分五大方面展開,對社會信用建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由此,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信用方式等關鍵詞,將與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伴隨行,并為之注入新的能量、新的活力??傮w來看,《意見》內容全面系統,重點突出,導向鮮明,措施具體,闡述了一系列嶄新的觀念,是新時期社會信用建設高質量發展、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行動指南。
一、信用建設要服務于國家總體戰略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為此黨和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信用建設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同樣也要服從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戰略?!兑庖姟穼ι鐣庞皿w系建設的總體安排,體現了信用服務于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作用和功能。
一是立足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是近年來黨和國家提出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兑庖姟穱@這一重大戰略,在第二部分明確提出要“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在第三部分明確提出“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凸顯了信用建設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功能。
二是注重發揮信用在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作用?!兑庖姟贩从沉诵庞梅战洕鐣l展重點領域的新要求。如第四部分“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突出了金融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夯實金融信用基礎、服務實體經濟的若干重要舉措。第五部分“以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從信用監管、信用服務、誠信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出發,對信用發揮作用的領域進行相應的安排和部署。
三是注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全面協同推進。黨和國家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統籌協調發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既傳承了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金融)信用制度,也構建了涵蓋政務、商務、社會、司法各領域的廣義信用機制,形成了以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等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格局?!兑庖姟吩诓煌糠謱V義信用格局進行了肯定,也對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各領域的廣義信用建設進行了安排和部署。
順應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誠信文化建設也是本次《意見》的重要內容。誠信和信任是個體的道德品質,是社會的倫理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和聚攏作用?!兑庖姟穼iT部署了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工作,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風尚,加強行業協會、社會公眾、互聯網、個人的誠信建設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實現倫理信用和制度信用的相互促進、高度融合,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誠信基礎,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意見》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這些安排和部署,放在國家發展大局、發展戰略中來謀劃,彰顯了信用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的重要功能,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時代特征,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巨大的作為空間。
二、信用建設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信用要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笆奈濉币巹潓⒄\信守法確立為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提出“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體現出加強信用建設在市場經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出臺的《意見》用了較大篇幅部署信用服務經濟發展的相關工作。將信用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本次《意見》的鮮明特色。
在《意見》第二部分“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中,對相關重點領域進行了部署,包括: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推進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完善流通分配等環節信用制度,打造誠信消費投資環境,完善生態環保信用制度,加強各類市場主體信用建設等方面等。這些安排和部署,突出了經濟領域的信用建設要求。
在《意見》第三部分“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指出在對外發展方面要進一步強化信用環境的支撐作用,優化進出口信用管理,加強國際雙向投資及對外合作的信用建設,積極參與信用領域的國際治理。這些舉措將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放在國際大背景之下,形成信用共識,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發展體系。
在《意見》第四部分“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突出金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將信用作為金融發展的基礎,強調要運用信用功能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推廣信易貸、銀稅互動、銀商合作等模式,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強化市場信用約束等。
此外,在《意見》第六部分“以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中,對夯實信用專業服務基礎,推動征信、評級擔保、保理、信用管理咨詢等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對于促進信用服務市場乃至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如果進一步進行考察,我們發現,《意見》實際上強調了市場主體的信用建設以及經濟活動兩個方面的信用要求,從而肯定了信用在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如:企業的質量和品牌建設,市場主體信譽機制,企業誠實納稅,慈善組織依法開展活動,企事業單位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市場主體信用建設,完善企業信用記錄和信用約束等。這些舉措將誠信價值觀進一步轉化和落實到各項制度中去,是誠信價值觀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集中體現,這為進一步引領市場誠信建設,夯實經濟領域的信用基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信用支撐。
三、信用建設要服務于民生保障的新要求
民生問題,是黨執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源,是最大的政治?!皥猿忠匀嗣駷橹行摹笔橇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要求。本次出臺的《意見》,將信用建設對于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功能放在了重要位置?!兑庖姟窂娬{,要打造誠信消費的投資環境,鼓勵探索運用信用手段釋放消費潛力,在醫療、養老、家政、旅游購物等領域實施“信用+”工程,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進行失信聯合懲戒乃至于市場禁入,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打造誠實守信的金融生態環境,從嚴查處各類資本市場的違法行為。
《意見》對諸多重大民生問題的關切,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詮釋了信用服務于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重要功能。
四、信用建設要服務于政府治理的新要求
構建一套現代化的政府治理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向。信用機制在推動完善政府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公權力機關要誠實守信,依法行權。在現代誠信觀念中,政府誠信被稱為是“第一誠信”。依法行權、政務公開、勤政高效、守信踐諾等,都是對政府誠信建設的重要要求。政府、司法等公權力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承擔著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重要職能。誠實守信、依法行權,是建設法治政府,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兑庖姟穼φ照\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問題進行了安排部署,集中體現在第二部分“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第6條中,即: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招商引資等活動中依法誠信履約,增強投資者信心。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治理拖欠賬款等行為長效機制。加強司法公信建設,加大推動被執行人積極履行義務力度,依法懲治虛假訴訟。這些要求,對于提升公權力主體誠信意識,打造誠信政府,強化司法公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是公權力機關要依法推進信用建設,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兑庖姟返谖宀糠帧耙杂行У男庞帽O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中,要求政府運用信用手段,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健全信用基礎設施?!兑庖姟芬笳七M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構建全面覆蓋的信用信息網絡,建完善信用檔案制度,發揮“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等各類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等。其二,創新信用監管?!兑庖姟芬笳涌旖∪孕庞脼榛A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在食品藥品、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誠信缺失問題等。
總體來看,《意見》在總結和凝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安排和部署,是新時期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政策根據,更是引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行動指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教授、博導
王偉)
專家解讀之二 | 暢通內循環 支撐雙循環 信用高質量發展全新啟航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定義了全新的高度,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給予了更高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梢灶A見,《意見》的實施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戰略意義可見一斑。
回顧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歷程,社會信用體系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本次出臺的《意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有利于進一步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為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保障。
一、承上啟下的雙循環戰略迭新
從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到2014年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至今,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一些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要進展。從全面宏觀提升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到充分結合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矛盾,將信用作為有效供需銜接的保障、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信用體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選擇。一方面,依托強大國內市場,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兑庖姟穲猿謹U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重點聚焦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信用體系建設,瞄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梗阻頑疾有的放矢、精準治理,增強了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兑庖姟穲猿忠M來和走出去并重,提出優化進出口信用管理,加強國際雙向投資及信用領域國際治理。其中提及的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投資合作優化升級,更是體現了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貢獻“信用中國”智慧的深層次考慮。
二、多層次的信用理念認知革新
我國于2000年左右就提出了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并將其作為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抓手,在二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從市場體系、信用體系,到如今高質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階段。但總體上,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仍不平衡,個別地方、個別領域受到認識不統一、缺乏制度創新和應用場景等多種因素影響,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依然制約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兑庖姟芬苑ㄖ螌?、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實踐導向為引領,著力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對于進一步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動信用建設行穩致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信用體系在傳統信用的資產屬性基礎上,其特有的工具屬性被社會達成廣泛共識。在以構建和諧社會為重要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的基礎前提下,一方面,內涵外延豐富拓展、方向路徑更加明晰,以健全的信用機制、良好的信用環境、堅實的信用基礎、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為核心,培育出中國特色并不斷自我完善的沃土,擘畫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另一方面,回應社會訴求和期盼,明確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解決突出問題的有效對策?!兑庖姟妨⒆阌谶\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聚焦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信用基礎設施建設、信用監管、信用服務機構培育、誠信文化建設、權益保護等主攻方向聚力發力。
三、重點領域突破的體系創新
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誠信缺失問題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立足于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信用建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因此加快解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信用傳導問題,有序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信用建設,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面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的高質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意見》堅持重點突破,從加快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著力補齊弱勢短板,全力突破重點領域,努力營造良好信用環境。一方面,是應對當前疫情沖擊,持續做好“六穩”“六?!惫ぷ鞯闹匾e措。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充分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作用,以方方面面信用要素的嵌入和信用環境的改善來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是治理誠信缺失,規范市場秩序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動力。通過信用體系和制度的完善,進一步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平衡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訴求,構建起多主體、多向度的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意見》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在經濟、社會、政治、法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加強信用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實踐路徑,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各地各部門應積極貫徹落實,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法治化、規范化、數字化水平,努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讓信用能夠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源點信用總編、高級研究員
張子方)
專家解讀之三 | 新發展格局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使命
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肩負著怎樣的新使命,其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又該如何推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和路徑安排?!兑庖姟肥窃凇渡鐣庞皿w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成功收官后的關鍵節點發布的,是指導“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對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迄今已經走過了23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前15年的實踐探索,2014年6月,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首個重要頂層設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發布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此期間,我們在一些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要進展,不僅全面推行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建成了一大批信用基礎設施,實現了全國范圍內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而且在運用信用理念、方法和工具創新經濟社會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譬如,通過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等措施成功解決了“法院判決執行難”問題,市場監管、海關、稅收等領域探索出了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等。此外,各地區各部門還在信用便民惠企、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開展了一系列的“信易+”“信易貸”等創新實踐??傮w而言,這個階段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然,毋庸諱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存在著法治建設滯后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49號)發布為標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21年底,為加強涉企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1〕52號),標志著社會信用體系下一步的應用重點將向金融和經濟領域傾斜。剛剛發布的《意見》進一步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考慮,強調信用要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發揮信用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這既是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往成功經驗的充分肯定,也為未來一個時期更好地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以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
正如《意見》開篇所言,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制約國民經濟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基本都可以找到其背后信用缺失的原因,也都可以找到其對應的信用解決方案。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大循環是主體,因此,《意見》第二部分“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是文件著墨最多的內容。按照從研發、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的經濟循環邏輯,文件分別從科研誠信和知識產權保護、質量和品牌信用、流通分配信用、誠信消費和投資環境、生態環保信用和各類主體信用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應該說,目前我們在國內大循環中面臨的問題相對較多,其中一些問題帶有典型的發展階段特色。如科研誠信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沒有完善的信用機制保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沒有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主體創新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也很難吸引高水平的企業、技術和人才。
《意見》第三部分圍繞“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展開,分別從進出口、國際雙向投資和對外合作,以及參與信用領域的國際治理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措施。202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人民幣,5年蟬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我國多數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企業品牌質量意識不強,低價同質化競爭嚴重,外貿企業合規經營面臨較大挑戰。加強信用建設可以營造更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助力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和合規經營,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邁進。
《意見》第四部分“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對當前穩增長、防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然而長期以來,由于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我國中小微市場主體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資本市場不發達也與誠信建設滯后有直接關系。與此同時,金融是信用交易最活躍、信用風險最大的領域,如何充分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作用,建立健全“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非常關鍵。
《意見》第五部分圍繞“以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強調了健全信用基礎設施、創新信用監管、培育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和加強誠信文化建設等方面內容。這既是對已有信用建設的成功做法在更多領域加以推廣規劃了路徑,也是對之前信用建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還對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和誠信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三、以高質量的信用建設賦能國民經濟、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經濟復蘇前景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雖然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但同時也面臨著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理應大力釋放信用紅利,讓社會信用體系為穩增長、促改革和防風險作出應有的貢獻?!兑庖姟穲猿謫栴}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要求積極探索創新,進一步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為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保障。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切市場交易行為都是建立在信任和信用基礎上的,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易,也就沒有經濟發展。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有效降低市場交易風險、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交易規模,從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信用交易比例已達到90%以上,我國企業信用銷售的比例也在80%左右,即使在消費領域,信用交易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是,信用交易是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擴大交易規模,也會帶來信用風險。近年來,我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持續增長,賬款回收期不斷延長,對企業的資金周轉形成了巨大壓力,疫情發生后使得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1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余額為6.99萬億元,到2021年末增長到18.87萬億元,相較2011年末增長了170%;從賬款回收期看,2011年為29.8天,到2021年延長到了49.5天,凈增加了19.7天。相較于大企業,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體系內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話語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應收賬款被拖欠情況。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到信用經濟時代,類似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賬款拖欠這樣的經濟循環堵點、難點和痛點問題,迫切需要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來破解,也惟其如此,新發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
可以預見,隨著《意見》的貫徹落實,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在自身高質量發展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從而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韓家平)
專家解讀之四 | 以高質量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日前,中辦
國辦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緊扣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及時、科學、系統部署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作。簡單概括,《意見》主要部署了三方面工作,實際上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三個表現:
一是推動體系自身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總體設計指引下,在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領域的努力推進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來,在統一信用代碼、信息歸集共享、信用產品開發應用、聯合獎懲機制、信用市場培育、城市信用建設、誠信宣傳教育等環節取得積極進展。針對推進實踐中暴露出的法律法規依據不足、規范性不夠等問題,2020年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
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法治化、規范化建設,進而拉開了社會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大幕。此次《意見》繼續對信用體系基礎性建設作出部署,要求健全信用基礎設施、培育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強化信用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有序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信用建設、加強誠信文化建設等;也進一步強化了規范發展理念,要求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規范完善各領域各環節信用措施。如,提出堅持穩慎適度,編制清單、準確界定適用范圍,確保過懲相當。
二是推動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根據我國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社會信用體系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當前,各方面對如何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來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下一步推動工作的思路和重點還不夠清晰,也缺少切實可行的工作抓手?!兑庖姟穼⑸鐣庞皿w系建設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框架下,圍繞暢通國內大循環,對科研誠信、質量和品牌信用、流通分配等環節信用、誠信消費投資環境、生態環保信用、各類主體信用建設等領域作出部署,將信用建設貫穿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循環中,充分發揮信用機制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圍繞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瞄準我國對外雙向開放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部署推動進出口信用、雙向投資及對外合作信用以及參與信用領域國際治理等工作??梢哉f,《意見》直接回答了社會信用體系如何支撐新發展格局這一重要問題,有利于統一認識、理順思路、明確重點、凝聚合力。
三是推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應用。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不是為建而建,而是為了用。在社會信用體系初步框架搭建后,必須進一步強化應用、以用促建,這是促進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表現?!兑庖姟访鞔_提出,要扎實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運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兑庖姟穼⑦\用社會信用體系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強化資本市場信用約束、推動信用監管等作為工作重點,很好契合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也是信用體系能夠更好發揮作用的突破口。
總的看,《意見》立意高遠、導向清晰、部署周密,構成了下一階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指南。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領會《意見》精神,貫徹落實工作部署,持之以恒深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保障,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李清彬)
專家解讀之五 | 以高質量信用體系建設,營造高水平營商環境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國務院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之后,時隔多年,我國又一次發出的信用體系建設最強音。
有目共睹的是,近年來,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成就斐然:標準規范相繼出臺,制度規則日趨細密,應用場景極大豐富,有力提升了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此番《意見》站高望遠,開宗明義:“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毫無疑問,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視為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是這部綱領性文件的創造性表述。
細細揣摩,社會信用體系與優化營商環境之間,之所以關系緊密,是因為兩者均以降低制度性成本為價值追求。
在“指導思想”部分,《意見》稱,“進一步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發端于2003年的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評估體系,也是主權信用評級、國際發展資金分配的重要政策影響因素,實質上影響著全球資本流向的重要風向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正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亙古不變的主線。
何謂制度性交易成本?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率先在“生產成本”之外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他發現,運用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并非毫無成本,產權保護、談判簽訂合同、監督合同執行等都存在著交易成本。沉寂多年之后,“交易成本”終于引發了高度關注,并獲得了進一步的闡釋。后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羅提出,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實際上就是“一個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而不是單純的商業成本。說得直白點,制度性成本是指與個人無關、而與制度及其執行息息相關的成本。
與科斯同時代、當時也很年輕的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在20世紀30年代研究時發現,當時湖南、江西等地的中國農民很窮,生產糧食的成本極低,但在沿海城市的糧食市場上,他們的大米卻競爭不過遠道而來的泰國大米。經過調查,張培剛發現,地方割據、關卡敲詐等大大降低了內地大米的競爭力。這種成本即世行所稱的制度性成本,即無論市場主體如何努力,怎樣聰慧,都必須承擔的成本,這也正是世行評估著力于削減的。
而無論是科斯還是張培剛,他們描述的影響合同履行、關卡敲詐等種種違法違約行為,都構成了失信行為,因為,信用記載的,就是相關主體遵守法律規定與合同約定的狀態。而《意見》所強調的正是減少失信行為,進而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意見》指出,圍繞市場經濟運行各領域各環節,對參與市場活動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組織、機關事業單位以及自然人等各類主體,依法加強信用建設。不斷完善信用記錄,強化信用約束,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長效機制,使誠實守信成為市場運行的價值導向和各類主體的自覺追求。
2022年2月8日,世行發布了全球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概念書。2023年1月將正式啟動新一輪評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所關注的諸多維度,與世行營商環境的方法論高度契合。
《意見》的實施,將全面推進我國營商環境的優化。
其一,《意見》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的“辦事便利度”水平。企業辦事便利度,即減環節、壓時間、降費用,是世行營商環境評估的三大維度之一?!兑庖姟窂娬{,要健全信用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構建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建立標準統一、權威準確的信用檔案。充分發揮“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網站、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的信息公開作用。進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高數據覆蓋面和質量。也就是說,那些守法踐諾的誠信主體,將獲得良好的信用檔案,在獲取政府的公共服務方面,將更為迅速便捷。舉例來說,以前經常被要求開具的無犯罪記錄證明,以及企業申請上市的無重大違法記錄證明,也終將被信用記錄所替代。
其二,《意見》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世行新的營商環境評估體系,增加了評估政府在促進良好的營商環境中的積極功能的指標?!兑庖姟窂娬{創新信用監管,加快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全面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在食品藥品、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醫療衛生、生態環保、價格、統計、財政性資金使用等重點領域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深入開展專項治理,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誠信缺失問題??梢韵胍?,以上措施的貫徹落實,將持續優化我國政府的監管框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力促營商環境優化。
其三,《意見》的實施,將直接提升若干營商環境指標的水平。新的世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系,將原來的“保護中小投資者”與“獲得信貸”指標,合并為“獲取金融服務”指標。對此,《意見》著墨尤多,在“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部分,從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強化市場信用約束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闡述。例如,《意見》提及,發展普惠金融,擴大信用貸款規模,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難題。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推廣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數據開發利用的“信易貸”模式,深化“銀稅互動”、“銀商合作”機制建設。發展訂單、倉單、保單、存貨、應收賬款融資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這些以信用為基礎的金融產品的推出,有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獲得銀行間接的融資。
在直接融資方面,《意見》指出,進一步夯實資本市場法治和誠信基礎,健全資本市場誠信檔案,增強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壓實相關主體信息披露責任,提升市場透明度。建立資本市場行政許可信用承諾制度,提高辦理效率。督促中介服務機構勤勉盡責,提升從業人員職業操守。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打造誠實守信的金融生態環境。這些表述,與近期我國司法部門加大對獨立董事、中介機構等履職行為的問責,可謂一脈相承。
最后,《意見》與世界營商環境評估方法論的契合之處還在于,世界銀行新的評估體系,更加注重考察現實世界,而不僅僅是法理規則,同時改變以往基于“假設案例”進行評估的方法,引入大量的企業調查?!兑庖姟窂娬{的正是提升全社會的信用水平,建立以守法與履約實際狀況為基礎的信用機制,也就是說,以結果為基礎、全面客觀、真實真誠。
徒法不足以自行?!兑庖姟冯嫷暮陚ニ{圖,還有待于我們共同努力,以謙卑務實的作風,將目標要求轉變為良善而精微的制度規則,切實踐行,久久為功,必有大成!(華東政法大學
教授 羅培新)
專家解讀之六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里程碑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收官后、在“十四五”開局乃至更長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又一重要頂層設計,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里程碑。
《意見》開宗明義,對社會信用體系做了高定位,從三個方面指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意見》從總體要求、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加強組織實施等六大部分提出了二十三點意見,構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格局,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創新性、融合性、法治性等五大特點。
一、系統性: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
首先,《意見》的指導思想明確,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完善信用系統制度、兼顧發展和安全理念,貫穿于《意見》始終。第二、三、四部分,覆蓋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系統,并內在地形成了征信與信用信息共享、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實施各行業、各領域的信用評價,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共享運用;建立健全信用承諾、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信用激勵懲戒、信用修復等制度;完善信用標準體系;加強誠信文化建設,打造誠實守信的營商環境等信用系統。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安全。
再次,第二十三項專門加強安全保護。嚴格落實信息安全保護責任,規范信用信息查詢使用權限和程序,加強信用領域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管理。依法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貫徹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維護個人信息合法權益。依法監管信用信息跨境流動,防止信息外流損害國家安全。
二、整體性:立足整體布局,提升整體效能
《意見》在總體要求中即提出,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整體布局、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信用建設。為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保障。
第二部分“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與第三部分“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全局展開,按照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的邏輯,分別從科研誠信和知識產權保護、質量和品牌信用、流通分配信用、誠信消費和投資環境、生態環保信用、各類主體信用、進出口、國際雙向投資和對外合作,以及參與信用領域的國際治理等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信用建設。第四部分突出重點“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對當前穩增長、防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創新性:科研誠信領先,不斷探索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蒲姓\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潛心探索。而科研人員最基礎、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誠實守信。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在工作機制、制度規范、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也時有發生,如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偽造研究數據、代寫代發研究論文等。
知識產權信用是科研誠信制度化、體系化的依托;科研誠信是知識產權信用的基礎和動力。知識產權信用體系建設是實施知識產權和品牌戰略,推進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
《信用建設新格局意見》第三項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全面推行科研誠信承諾制,加強對科研活動全過程誠信審核,提升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誠信意識。依法查處抄襲、剽竊、偽造、篡改等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打擊論文買賣“黑色產業鏈”。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鼓勵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探索開展知識產權領域信用評價。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對商標搶注、非正常專利申請等違法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凈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
第二部分“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將“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放在首位,凸顯了科技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其中圍繞推進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完善生態環保信用制度,優化進出口信用管理,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強化市場信用約束,創新信用監管等各項均提出了創新要求和具體措施,不斷探索創新。
四、融合性:扎實推進信用理念,發揮信用融合作用
《信用建設新格局意見》在指導思想上即明確,扎實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靶庞萌谔煜隆?。當前制約國民經濟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基本都可以找到其背后信用缺失的原因,也都可以找到其對應的信用解決方案?!兑庖姟穱@打造誠信消費投資環境、強化市場信用約束、加強誠信文化建設等方面作出的部署都充分體現了信用系統長效機制的融合作用。
五、法治性:強化制度保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意見》在總體要求中提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規范完善各領域各環節信用措施,切實保護各類主體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征信市場積極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組織協調、示范引領、監督管理作用,形成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合力。
在“加強組織實施”部分中,《意見》還提出加快推動出臺社會信用方面的綜合性、基礎性法律,堅持失信懲戒穩慎適度等要求。
總之,《意見》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整體布局,提升整體效能;科研誠信領先,不斷探索創新;扎實推進信用理念,發揮信用融合作用;強化制度保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里程碑,必將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中國政法大學
教授 劉瑛)
來源:國家發改委
更多政策解讀,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
推薦閱讀
《信用算力:2018年中國零售金融信用體系報告(42頁).pdf》
《新世紀評級:2021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信用研究(下):行業信用表現與信用展望(18頁).pdf》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2019信用卡與消費者信用評估白皮書(7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