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貸危機是什么?
據相關文獻顯示,根據借款人信用條件的評級情況,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優質抵押貸款,二是“一”抵押貸款,三是次級抵押貸款伽。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簡稱“次級貸款”或者“次貸”。所謂次貸,顧名思義,即次級按揭貸款,是相對于給資信條件較好的按揭貸款而言的。因為相對來說,按揭貸款人缺失收入或者還款能力證明,所以他們的資信條件較“次”,對這類人群提供的按揭貸款,被稱為次級按揭貸款。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

2、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2001年,隨著網絡泡沫的破裂,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危險。此后,美聯儲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儲基金利率,直至將利率降到1%的超歷史最低水平,并維持了整整一年。這一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低利率讓美國人更喜歡買房和負債消費了,為了讓他們借到更多的錢,有關機構不斷放寬放貸標準,造成許多人盲目借貸。由于優質抵押貸款市場門檻太高,大量信用程度較差或償還能力較弱而被銀行拒絕提供優質貸款的購房人,往往轉向次級貸款,該類貸款對信用要求程度不高,但利率通常要比優質貸款高2%-3%,次級抵押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可是香餑餑。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使得信貸市場也日漸火爆,而作為信貸市場一個組成部份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在此次房地產繁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房地產市場大量的投資刺激了房價的上漲,2001-2005年,美國的房價平均翻了一番。特別是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洛杉磯地區和東部經濟中心紐約、費城等地區的房屋價格節節攀升,導致了美國房地產投資泡沫產生。"在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對于房地產金融機構而言,發放次級貸款可以獲得更高的貸款利率,即使發生違約,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而回籠貸款本息。但自2005年以后,美聯儲在資產泡沫逐漸明顯,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開始提升利率,并且在兩年之內連續17次將聯儲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了5.25%。隨著利率的不斷提高,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終于開始逐步降溫,一些地方的房價甚至開始下跌。然而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購房者的熱情仍未冷卻,以至于次級抵押貸款占美國全部房貸的比例從2001年的不到5%躍升至2006年的20%。
但是,隨著美聯儲不斷提高基準利率,房地產價格出現下跌趨勢時,一方面那些通過浮動利率貸款購房的次級按揭貸款人,心理預期與償付能力下降出現大量違約,而其違約風險通過次級按揭貸款衍生產品迅速放大,動搖了市場信心,最后引發了大面積的次級貸款信用危機。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即使拍賣抵押的房產也難以得到本金的金額償付,一些放貸機構因此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引發以其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次級債風波。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終于在2007年8月爆發,并席卷了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危機的擴散和蔓延
次貸危機爆發后,沖擊波傳導到了“次級債券”,引爆了“次級債危機”。實際上,次貸危機就是包括次級貸款和次級債兩個層面,“次級貸”和“次級債”都屬于金融產品和工具范疇,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彼此之間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從次貸危機到次級債危機的演變過程,集中體現了金融產品的資金鏈條、信用及風險傳導的內在本質。
住房抵押貸款可以說是現代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它具有借短還長的特點,進而影響著其資產負債結構和久期的匹配。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流動性,并分散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銀行,通常愿意出售部分或全部住房抵押貸款,而發達的資本市場為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應運而生了。
而次級債是基于次級抵押貸款的資產證券化債券,最典型的就是債務抵押債券CDO。這種債券一般是由投資銀行打包次級抵押貸款,然后由信用評級機構對債券進行評級后在債券市場發行。債券的購買者可能是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機構,也可能是國外機構或投資者。通過發放次級抵押貸款──貸款證券化-—獲得新的資金---再發放次級抵押貸款,銀行業通過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可以很快獲得新的資金來進行下一筆抵押貸款的發放。如此循環的結果就是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發放的金額和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發行的數量相伴激增。
因為次級債券的投資收益一般要高于優先級債券和國債等較低風險的債券,高回報率吸引了歐洲、亞洲(特別是日本)、澳洲以及其它國家的許多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退休基金、保險基金、教育基金、政府托管的各種基金和對沖基金等保守型機構和激進型機構都參與進來。市場規模在短期內迅速擴大膨脹,這些次級債券投資者成為利益的獲得者,也必然成為損失的承擔者,以美國著名的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為代表的貸款機構、以美林公司為代表的投資銀行,以及以花旗集團為代表的金融超市和以全球財富管理著稱的瑞銀集團成為這場“金融颶風”的直接風眼。而一些大大小小的對沖基金、海外投資者等都受到波及,一場原本只涉及單一地區、單一金融產品的危機已經通過蝴蝶效應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颶風。
更多金融行業知識,敬請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