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糧食危機?
糧食危機主要是指世界糧食價格大幅波動,供應量在一段時期內大幅下降或者短期的相對過剩,威脅到世界各國人民糧食安全的狀況。
糧食危機是指因糧食供應不足造成的人類困境,即人類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糧食危機與饑荒的區別在于,饑荒是指由饑餓所造成的大量死亡的惡性現象,這里就有死亡人數的界定問題。也就是說,饑荒是由糧食危機造成的,但糧食危機不一定會引起大面積的饑荒。
2、歷史上出現過幾次糧食危機?
近年來,世界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三次糧食危機,時間分別為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20年至今。

3、糧食危機爆發原因分析
2005年-2008年糧食危機爆發原因
(1)天氣因素
2005年極端天氣頻發。高強度颶風“卡特里娜”“麗塔”襲擊美國等大西洋沿岸國家;印度、東歐等地遭受特大洪災;熱帶氣旋“英格麗”和寒潮對澳大利亞造成重創。
2007年、2008年糧食生產大國受干旱、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產量下滑。氣候變暖使2007年對于大部分地區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年份。在2007年的整個8月間,美國南部和中部地區也都出現了持續熱浪天氣,創下了有史以來的幾項溫度新高。2007年溫帶風暴“基里爾”襲擊了歐洲中部地區,2007年和2008年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冬季風暴位列1980年以來十大保險損失最重的風暴。臺風“利奇馬”在越南全境造成了強降雨,導致了該國45年中最嚴重的洪災。亞洲在2007/2008年以及中國南方在2008年均出現了寒潮。據聯合國農糧組織預測,2008年度世界糧食庫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為30年來之最低;世界糧食儲備僅為4.05億噸,只夠人類維持53天。
(2)政策因素
美國對生物燃料的使用與能源政策進行調整。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能源政策法案》,規定使用的燃料至少添加一定比例的可再生燃料,預計從2006年到2012年,燃料乙醇產量將從40億加侖增長到75億加侖。因此,玉米乙醇行業迅速增長,增加了玉米等糧食的需求。2006年,《美國國情咨文》宣布,要增加22%的替代燃料研究經費,并加大對燃料用乙醇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據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2001年以來,燃料乙醇產量增長大幅加快,2005年產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還多。2001年,燃料乙醇玉米消費量占玉米生產總量的9%,而2005年燃料乙醇消費量高達3300多萬噸,比例達到了15%。同時,乙醇生產點迅速增多,根據美國酒精協會2006年5月統計數據,全美目前正在生產的工業酒精工廠共有98家,分布在19個州。
生物能源的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加了對糧食的消耗。2007年,美國政府簽署了《2007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進一步促進了生物乙醇的發展,要求其使用量在2015年燃料乙醇產量將要達到150億加侖,2020年達到360億加侖。據美國谷物協會預計,2007年美國燃料乙醇消費玉米量為8128萬噸,同比增長48.8%;2008年將達到1.016億噸,同比增長25%。
糧食生產大國實施貿易保護,出臺出口限制政策,加重了國際糧食供應的緊張局勢。印度禁止了小麥及面粉的出口,柬埔寨和埃及公布大米出口禁令。此外,2008年3月,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和印度也相繼宣布,減少大米出口量。越南下調大米出口量;印度除價格最昂貴的大米外,其它所有等級的大米均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
(3)地區沖突
2008年8月8日,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為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引爆戰爭。格魯吉亞為原油和天然氣的重要中轉站,戰爭使原油價格產生波動。
2005年-2008年糧食危機影響
(1)生產成本上升
原油價格上漲,肥料成本、運輸費用上漲。2005年8月2日,“卡特里娜”颶風直撲美國核心石油生產基地——墨西哥灣,墨西哥灣附近三分之一以上油田被迫關閉,七座煉油廠和一座美國重要原油出口設施也不得不暫時停工,原油價格每桶飆升4.67美元,達70.8美元,海運費用大幅上漲。2007年,國際油價持續走高,2008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根據WTI原油期貨歷史數據顯示,2008年7月油價最高價達到每桶147美元,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油價的上漲大大增加了糧食的生產成本以及運輸成本,對糧食流通、貿易以及加工等各個環節均造成了成本上的提升。
(2)谷物耕地面積減少
谷物耕地面積呈下滑趨勢。2006年全球谷物耕地面積由2005年的679,661,225公頃下降到673,481,951公頃,同比減少0.9%,對糧食產量造成負面影響。
(3)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加劇糧價上漲。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影響著世界糧食市場,是全球糧食危機的進一步誘導因素,導致糧食價格在短時間內迅速上漲,單月之間也產生劇烈波動。生產方面,一些主要糧食生產國,資金供應不足,糧食產量受到影響。消費者方面,受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升,人們購買力減弱,造成了糧食購買困難的局面。
(4)炒糧事件
國際四大糧商炒作糧食危機,哄抬糧價,金融巨頭以及投行也相繼買入大量農產品期貨合約。
2010年-2012年糧食危機爆發的原因
(1)天氣因素
極端天氣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2010年俄羅斯遭遇了近40年來最嚴重高溫干旱并引發了俄羅斯森林火災,印度遭嚴重高溫干旱,風暴“辛加”橫掃歐洲,巴基斯坦遭受洪澇災害。2011年,美國遭遇了過去50年間最為嚴重的旱情,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也遭遇連續干旱這些氣象災害都對糧食產生了巨大影響。
(2)政策因素
多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2010年俄國的干旱天氣和森林火災使糧食生產遭到嚴重創傷,甚至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為了抑制國內糧食價格快速上漲,俄羅斯禁止小麥和其它糧食出口。同時烏克蘭等一些黑海國家也通過配額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谷物出口。坦桑尼亞2010年豐收后,解除了自2009年1月開始實施的玉米和玉米粉出口禁令,但2011年5月1日再次禁止出口糧食至少3個月以限制價格上漲。阿根廷也對玉米出口實行了配額限制。
(3)地區沖突
敘利亞內戰的爆發影響糧食生產。敘利亞曾是中東地區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011年敘利亞僅生產了約210-240萬噸糧食,中東地區糧食供給嚴重不足。
(4)宏觀因素
貨幣供給量的急劇增長誘發滯后的糧價上漲。2009年,我國貨幣M1供給量較上年增長了32.4%,為糧食價格上漲提供了宏觀條件。
2010年-2012年糧食危機造成的影響
(1)谷物耕地面積減少
2009年與2010年谷物耕地面積快速下滑。全球谷物耕地面積從2008年的703,264,965公頃減少到2009年的690,900,518公頃,同比下降1.76%。之后2010年繼續減少至686,200,354公頃,同比下降0.68%。
(2)炒糧重現
高盛集團等美國投行再次投機,炒作糧食價格。
2020年至今
近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出警告,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多達17億人正暴露在糧食、能源和金融系統的破壞之下,導致貧困和饑餓問題的惡化。
由于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供應鏈中斷和去年干旱導致產量下降,糧食價格已然很高。在各種因素疊加制造的脆弱時刻,俄烏沖突爆發,給全球糧食市場一記重擊。
就近幾年來說,全球一共爆發了三次糧食危機,當前第三次糧食危機正在進行中。
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本文由@-YANYI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2022保障糧食安全有哪些政策?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政策一覽
什么是糧食安全?我國確保糧食安全相關政策梳理
我國關于糧食安全出臺的政策有哪些?匯總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