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綠色農業正是傳統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表現;那么綠色農業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特點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介紹。
綠色農業的定義
綠色農業是以維護和建設產地優良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產出安全、優質產品和保障環境為目標,達到人與自然協調,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促進的農、林、牧、漁、工(加工)綜合發展的施行標準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
綠色農業在生產和流通農產品過程中,通過綠色高科技手段,嚴格控制生產資料的投放,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傳統農業是小型農業經濟,可以節約資源與能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投入資金少節約生產成本,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加有機肥料對農業生態環境影響較小,但是會存在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糧食出產量低下,農業經濟收益小等問題。綠色農業將傳統農業中的糟粕去除,將傳承下來的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生產經驗的和相關生產資料,與現代農業的先進科學技術,科學的農業培育知識,專業的技術人才的投入,兩者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更突出了綠色農業當前的時代特征。
綠色農業特征
(1)開放性的生態農業模式。綠色農業的“開放性”要求充分利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切優秀科學成果和科學技術,在條件允許、安全可控的情況下投入到綠色農業生產實踐中,來提高生產率和農產品品質,滿足人們的需求。
(2)整體的協調性。一是實現生物與環境相協調,強調按照生物的自然生態狀況合理布局、合理種植和合理養殖,實現種養結合。二是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資源、環境、生態的發展起到相互作用。
(3)標準化是保障,是現代農業的發展的重要環節。綠色農業的“標準化”要求實行
“全程監控”和“全程綠色”即生產源頭標準化、生產過程標準化及終端產品的標準化。
(4)高效性。綠色農業強調“綠色安全”提倡“綠色技術”應用,從而合理進行資源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對環境保護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益,即達到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生態三者效益的高度統一。
(5)多樣性。即生物的多樣性、結構多元化、功能的多樣性、技術多樣性、產品多樣性及效益多元性。
(6)農業的可持續性。綠色農業可以說在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發展。綠色農業注重資源的合理規劃和節約應用,對資源的可持續性起到保障作用。
以上就是關于綠色農業的定義、特點及與傳統農業的區別的相關介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農業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有什么標準?
什么是精準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區別是?技術、作用與產業鏈梳理
農業農村部:2019-2028中國農業展望報告.pdf(附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