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城市是什么
可持續城市有著多個定義。Richard
Register首先在他1987年的書《可持續城市伯克利:建設城市為健康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城市(Sustainable
City)”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2年對可持續城市的定義為:城市經濟發展和誠信更加穩定,但資源消耗相對減少。1994年,在《Sustainable
Cites》一書中,F.Haughton和C.Hunter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基礎上,城市人口不斷改善其自然、人工和文化環境的行為。
可持續城市的特征
可持續城市代表21世紀城市發展的主體方向,具有以下生態學基本特征:
①城市內人口素質較高??沙掷m的城市中居民及外來人口的生態環境意識普遍較高,人人都對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有較高的自覺性和較深的認識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會落到實處,通過智慧、雙手和行動,在利用和改造城市生態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會或最低限度地出現破壞和污染城市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
②城市中物質和能量運轉效率較高。從城市外部輸入的農產品、漁產品和日用品等物流能源源不斷地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城市中工業生產的物流和能流易于獲得封閉性能,產品的產出和投入比值較高,物質循環再生能力強,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及各種廢熱能都可得到充分利用。
③城市基礎設施完備
可持續城市案例分析
1、生態新城:中新生態城簡介
中新生態城是全球首座跨國合作建設的生態城,是我國生態城建設的經典案例。在項目合作之
初,新加坡提出了人與人、自然、經濟的“三個和諧”概念,以及能復制、能實行、能推廣的“三
能”概念。中方則提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政企分開的“四項要求”,明確選址靠近中心城市、資源條件優化
“兩條原則”。按照上述要求和原則,2007 年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確定在天津濱海新區進行建設,規劃范圍面積 34.2 平方公 里。2008
年完成總體規劃設計開始進行建設,2012 年 8 平方公里起步區基本建成。
2、中新生態城的特點
(1)中新生態城在選址上進行了獨特的考慮。其選用的地塊原先 為廢棄的農田用地,附近有被污染的無法直接使用的水源,缺乏淡水。在這樣不占用土地資源的同
時,中新生態城對于該地進行了改造,將原先的不利地理環境進行處理,治理污水、污泥、鹽堿地, 結合當地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先對自然環境進行處理。
(2)使用先進的水循環和給 水系統,通過污水處理、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方式,為該地區的生產生活供水,解決了 50%以上
的水資源供給問題,是我國首個嘗試的生態城市建設區,為水資源短缺地區提供了示范。
(3) 中新生態城在能源利用上采用新興技術,利用多種可再生能源,并大規模建立完備的電網傳輸體系,并運用一系列相關新管理方法等。
(4)在交通運輸方面,物流運輸和可持續能源相結合,建立智能電網 等系統,構成較為完備的一體化物流網絡;
(5)在人流上,提倡公共交通,在開發期就將交通出行和土 地利用相聯系,運用類似 TOD 模式的方法,在交通節點設置高密度高容積率住區和辦公區,鼓勵使
用公共交通,減少私人轎車的使用。
3、中新生態城的作用及嘗試
從地塊選取到后期規劃建設,中新生態城都起到了良好的表率 作用,為我國生態城建設實踐做出了示范。
中新生態城對單體建筑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要求全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開發商在拿地時需
要簽署綠色建筑的相關硬性指標協議,在材料、技術上達標,并在建設、使用、維護提交完整的方案。特別是在各小區的“智能小區”建設中,每家每戶都會連接到清潔能源,鼓勵多使用可再生能
源,例如每家每戶都鼓勵使用太陽能,從而參與到整個“智能電網”的體系之中,在家用電器等的 使用方面采用智能家電或者電源智能控制系統,避免能源的浪費。這在 2008
年,國家還未大力推行 “智慧城市”時,率先進行的有力嘗試,為之后的生態城市建設做出了示范。
中新生態城還嘗試提出了首個生態城的指標體系。中方借鑒了新加坡的先進經驗,將指標分為
控制性和引導性兩個類型,進行體系的搭建。最終,形成了一套天津生態城的指導體系標準。這套
體系不僅僅適用于天津生態城,更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價值,包含了核心要素、生態指標、控制目標、
控制措施以及相關實施方法在內的諸多內容,包含了設計、實施、管理的全過程。

以上是關于可持續城市是什么及其相關知識的分享,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節能建筑?
什么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概念內涵、基本原則、意義介紹
什么是可持續消費?定義是什么?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