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污染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用語和范圍”一章中對海洋污染的概念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解釋——海洋污染指的是“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灣,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海洋的其他正當用途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損壞海水使用質量和減損環境優美等有害影響?!?/p>

2.海洋污染有哪些?
與普通環境污染不同,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多、成因復雜且持續性極強,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石油及衍生品
包括原油和以原油為原料的汽油、煤油、瀝青等,國際海底油田的泄漏、油輪事故、船舶沉沒等事件是造成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每年排入海中的石油類污染物約一千萬噸,突發性的油田事故一次便可泄漏石油10萬頓以上,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2)核污染及放射性元素
污染海洋生態的核元素主要來源于軍事核試驗、核電站事故、核潛艇排污所產生的廢料等,包括鍶-90、銫-137等半衰期為30年左右的同位素,目前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總量達到了6億居里,威脅到海洋生物的安全,并通過食物鏈對人類健康產生損害。
(3)固體廢料
主要由城市垃圾、工業廢料和工程渣土等組成,通過水循環進入海洋中。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固體廢物多達百億噸,約有1%6-3%的部分會進入海洋中。
(4)重金屬和酸堿
主要包括汞、鐵、鉛等重金屬元素,比如日本水俁病便是汞中毒造成的事件;也包括一些非金屬元素,如磷、砷。
(5)農藥
農藥中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毒性成分,不僅對漁業資源造成破壞,而且會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的食物安全。全球范圍內單是因此中毒的每年便有幾十萬人,而且人類攝入農藥還會滋生新型的癌癥。
(6)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
這類物質包括生活污水中的糞便、食物殘渣、洗滌劑等物質,也包括了工業廢料中的纖維素、油脂等。有機物質過多導致的結果就是海水赤潮化,使得海平面下的魚蝦大面積死亡,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7)廢熱
工業排出的熱廢水會造成海域中的熱污染,使得局部海域水溫提高,減少水中的溶解氧,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海洋污染的特點
(1)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
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終都將匯入海洋。
(2)擴散范圍廣,全球海洋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有的后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
(3)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使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后,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4)防治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的積累過程, 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
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 更是難以徹底清除干凈。
以上梳理了海洋污染的定義、污染源及特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海洋經濟?海洋經濟包括什么?相關政策匯總
什么是藍色經濟?主要特征是?與海洋經濟的區別在哪?
什么叫海洋產業?海洋產業有哪些?包括哪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