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匯風險是指什么
外匯風險又叫做貨幣風險,是指在國際經貿交易活動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與負債業務因匯率波動而承擔損失或者取得收益的兩面性。對外匯風險要保持理智、科學的態度,既看到其造成損失的一面,又考慮到其帶來額外收益的一面。

2.外匯風險有哪些
(1)交易風險:又稱交易結算風險,是指在以外幣計價的交易活動中,由于外幣與本幣的匯率波動引起的應收資產與應付債務價值變化的風險。
交易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即期或延期付款為支付條件的商品或勞務的進出口,在貨物裝船或勞務提供后,出口商承受出口收入的外幣匯率下降風險,同樣進口商承受進口支出的外幣匯率上升風險;即持有外幣應收和應付賬款面臨的匯率風險。
二是以外幣計價的國際投資和借貸活動,在債權債務未清償時所存在的風險。即持有外幣債務面臨的匯率風險。
(2)經濟風險:又稱經營風險,是指匯率波動所引起的,使企業在未來的債權、收益等方面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
潛在的經濟風險直接關系到跨境企業經營的效益。出口目的地國家匯率貶值,通常意味著國家經濟下行,實際購買力下降。那么對出口商來說,商品銷售數量的下降對銷售收入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經濟風險較之交易風險或會計風險引起的變化更為重要。
(3)會計風險:又稱折算風險,是指經濟體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將功能貨幣轉換成為記賬貨幣時,由于匯率波動而呈現可能的賬面損失。
一些跨國企業在對經營成果進行評價時,要將各子公司的會計報表合并為一個統一的報表,當子公司經營活動所用的職能貨幣(記賬貨幣)與母公司規定的統一報表所用的貨幣不一致時,在折算比價變化時所出現的損益就是會計風險。
3.外匯風險應對措施
(1)選擇合適的合約幣種。在與外匯相關的經濟交易中,計價貨幣選擇哪種貨幣直接關系到交易主體是否會承擔匯率風險。為避免匯率風險,商家應盡量使用自己的貨幣作為合約貨幣。
(2)通過金融市場的套期保值操作。主要方式有交易所交易、期權交易、貸款投資、外幣票據貼現、利率貨幣互換、期貨交易等。
(3)對于經濟主體在資產負債表核算過程中產生的轉換風險,一般通過實施資產負債表保值來解決。這種方法要求資產負債表上以各種記賬本位幣計算的被保險資產和被保險負債的金額相等,從而產生零換算的風險頭寸。
(4)業務多元化。也就是將其銷售、生產、原料來源分散到國際上,通過國際化經營的多元化,當匯率發生變化時,管理部門可以比較不同地區的生產、銷售、成本的變化情況進行推廣揚長避短,增加匯率變化好的枝條產量,減少匯率變化的枝條產量。
(5)財務多元化。即在多個金融市場多幣種尋找資金的來源和去向,實行多元化的外匯投資和融資,讓外幣有的貶值,有的外幣升值。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可以使大部分外匯風險相互抵消,從而達到外匯風險管理的目的。
以上就是有關于外匯風險的定義、類型及應對措施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金融行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網站。
推薦閱讀
什么是外匯期權?優點及影響因素介紹
什么是外匯儲備?包括哪些內容?作用分析
《國家外匯管理局: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指引(2022)(92頁).pdf》
《匯率與地產變局下的貨幣政策展望-221007(2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