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st & Sullivan發布了《2021年亞太地區企業態度和信仰調查報告》。
報告包含對八個亞太經濟體的513名企業家進行的調查結果分析,提供了亞太經濟體中這一關鍵群體的概況、動機和愿望的快照。
報告還描述了企業家如何越來越多地使用技術來管理他們的業務運營,以及技術在商業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SaaS在亞太地區很普遍,近五分之三(57%)的企業家將其用于大部分或所有關鍵業務應用程序。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企業家對他們的核心業務軟件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正確的軟件被認為是幫助企業家發展業務的關鍵。
一、企業家的特征
企業家是多元化的,但國家/地區之間也出現了一些關鍵差異。日本、印度和新加坡的企業家非常男性化,盡管在其他國家更為均衡,但整個地區62%的企業家是男性。
創業者大多是千禧一代,年齡在35-44歲之間,在20多歲或30出頭的時候開始了他們目前的事業。
最常見的企業家類型是機遇型企業家,他們創業是為了利用市場上的空白或追求自己熱衷的想法。這是印度、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最常見的創業動力,而工作偏好在澳大利亞和日本更為普遍。商業規模是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大陸最成功的衡量標準,而在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商業影響更為常見,而個人財務影響在香港占主導地位。
2020年亞太地區按國家/地區劃分的典型企業家概況

二、企業家動機和抱負
研究發現,“機會創業”占41%,即創業者主要是為了追求一個熱衷的想法,或者因為發現市場上的一個缺口,這在整個地區的企業家中最為常見,尤其是在中國大陸(78%)和香港(57%)。
企業家也可能受到“工作偏好”的驅使,例如,為自己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控制權,或者成為自己的老板。這種驅動力在澳大利亞(37%)和日本(35%)最為常見。
圖1:2020年按國家/地區分列的企業家主要動機

創業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開始創業,包括白手起家、單獨創業或與其他合作伙伴創業、購買老牌企業或特許經營權或繼承家族企業。該地區超過四分之三(76%)的企業家是白手起家。
繼承家族企業是最常見的在菲律賓(18%)和印度(16%),購買特許經營在香港最常見(10%)。
創業者對企業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長期抱負,從“套現”到“非套現退出”,比如將企業私下出售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再到“轉嫁給其他家庭成員,或在不再希望繼續工作時關閉企業”。在中國內地,現金發放的百分比最高(82%)和香港(62%),而在日本(87%)和菲律賓(78%),非現金流出尤其普遍。
圖2:2020年按國家/地區劃分的企業家兌現業務的意向

文本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Frost & Sullivan:2021年亞太地區企業態度和信仰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