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作為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成為化石能源的重要替代品,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光伏產業的發展,將其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本文將梳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及現狀,以供參考。

1.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
從1958年我國研制出首塊硅單晶算起,我國在光伏領域己經走過了60多年的風雨,歷經曲折。
(1)快速發展期(2004-2008年)。2004年,德國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修訂,完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歐洲國家相繼出臺激勵政策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發展,刺激了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中國光伏制造業在此背景下,利用國外的市場、先進技術、設備、資本等迅速形成規模。由于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環節進入門檻較低,所以發展初期國內制造商主要集中于光伏產業鏈中游,2007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國外市場光伏產品需求激增使多晶硅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漲,我國擴大對多晶硅的投資建設,產量迅速擴大,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此階段,我國光伏產業產能巨大,但是由于多晶硅提純技術被國外公司壟斷,我國國內應用市場尚未完全啟動,形成了原材料和需求市場“兩頭在外”的尷尬局面。
(2)首次調整期(2008-2009年)。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量急劇下滑,嚴重影響了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光伏產業發展。整個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大幅下降,2008-2009年期間多晶硅價格下降90%以上,從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暴跌至2009年的40美元/公斤。由于此階段我國光伏產業仍然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同時金融危機使金融機構失去對光伏產業的信心,多數光伏企業融資困難,陷入困境。
(3)爆發增長期(2009-2011年)》2008年11月,我國出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為幫助光伏產業度過難關,國家實施補貼政策,加速國內應用市場的啟動,與此同時,新能源產業被納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了投資者對光伏市場的信心,因此爆發了大規模投資熱潮。2011年我國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達到2900兆瓦,同比增長224.75%。
(4)劇烈調整期(201卜2013年)。2011年末以來,歐債危機爆發,德國等歐洲國家光伏補貼力度下降,光伏市場增速放緩。而2009年開始的投資熱潮使我國光伏制造業產能増速過快,太陽能電池、組件產品大量積壓,各企業為生存而競相壓價出售產品,最終導致光伏制造業陷入階段性產能過剩,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同時光伏產業遭遇歐美的“雙反”調查,使我國光伏企業失去了產業鏈中的成本優勢,大量依賴出口的企業停產倒閉,幾乎全行業陷入虧損,產業鏈各環節企業進入了洗牌階段。
(5)逐漸回暖期(2013-2018年)。2013年下半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光伏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光伏產業逐漸開始回暖。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創造了穩定的市場環境,引發光伏裝機熱潮,光伏產品價格也隨之回升,2013年開始我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穩居全球第一,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在2017年迅速擴大,新增裝機達19.44吉瓦,同比增長3.6倍。經過前一階段的劇烈調整,我國光伏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兩頭在外”的局面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6)結構調整期(2018年之后)。隨著“531新政”出臺,光伏產業補貼退坡進程加快,嚴重影響了光伏電站建設,2018年國內新增裝機量同比下滑16.58%,產業鏈價格也出現大幅下跌,部分企業應無法適應惡化的市場環境而退出。但是,政策洗禮過后,行業泡沫被戳破,大批落后產能被淘汰,光伏裝機需求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發展過熱的光伏產業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朝著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前進。
2.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我國光伏產業成長迅速,規?;?、集聚化效益凸顯成本下降,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在此背景下,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穩步增長,裝機量、發電量均不斷提高。
光伏發電穩步增長,產業鏈將加快布局。其中,分布式光伏具有安裝靈活、投入少、方便就近消納的優點,有利于解決我國發電與負荷不一致的問題,同時大幅降低傳輸損失,減少對大電網的依賴,并緩解電網的投資壓力。
據統計,2021年,我國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規模約2900萬千瓦,歷史上首次突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50%,約占55%。同時,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戶用光伏年度新增裝機規模繼2020年首次超過1000萬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萬千瓦,達到約2150萬千瓦,發展勢頭強勁。
在供應鏈端,總體保持安全穩定,全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達到50.5萬噸、227GW、198GW、182GW,分別同比增長27.5%、40.6%、46.9%、46.1%。
3.光伏產業發展趨勢
(1)智能化趨勢不可阻擋
2021年以來我國智能光伏發展迅速。隨著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光伏產業加速融合,光伏產業的智能制造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光伏試點示范初見成效,建筑、交通、農業等領域系統化解決方案推陳出新。
(2)光伏跨界融合趨勢明顯
水光互補、農光互補、漁光互補……近些年來光伏憑借光能的廣泛分布和光伏發電的應用靈活性愈發頻繁地進行跨界融合,形成光伏+制氫、光伏+5G通信、光伏+5G、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眾多應用模式。
(3)技術迭代升級速度加快
主流企業多晶硅指標持續提升,滿足N型電池需求,硅片大尺寸、薄片化技術加快進步;電池效率再創新高,量產P型PERC電池效率達23.1%,N型TOPCon電池實驗效率突破25.4%,HJT電池量產速度加快。
(4)光儲結合促進發電綠色化
光儲的結合,能夠使光伏電站從電流源變身為電壓源,以光儲協同控制算法,實現虛擬慣量等同步機特性,光伏發電技術指標向火電靠攏,可儲可控,進一步增強電網。
以上梳理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分析欄目。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光伏組件的回收方法有哪些?產業發展介紹
什么是光伏電站?有哪些設備?分類包括?
光伏組件回收政策有哪些?國家有關新政策梳理
光伏設備行業深度:碳中和政策強化光伏產業供需兩旺-211224(3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