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碳匯
海洋碳匯也被稱為“藍色碳匯”、“藍碳”,用以顯示海洋在一定時間段內的儲碳能力/容量。具體而言,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來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主要分為漁業碳匯和濱海生態系統碳匯兩種類型。

2.海洋碳匯核算方法
當前常用的海洋碳匯核算方法有市場價值法、替代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收益價值法、旅游費用法、碳稅法、碳交易價格法和意愿價值法等。
(1)市場價值法
直接采用產品市場參考價格。
(2)替代成本法
以人工成本作為替代參考價格。
(3)直接成本法
以投入成本衡量其價值。
(4)收益價值法
以成果出售的總收益衡量其價值。
(5)旅游費用法
旅游價值等于游客旅游總費用與消費者剩余價值之和,用以測算海洋碳匯價值。
(6)碳稅法
以對排放單位二氧化碳征收的稅額來衡量二氧化碳價格,用以測算海洋碳匯價值。
(7)碳交易價格法
以碳交易所市場交易價格作為二氧化碳的價格,用以測算海洋碳匯價值。
(8)意愿價值法
根據人們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或者能夠接受的最大賠償價格來衡量海洋碳匯價值。
3.海洋碳匯核算難點
(1)指標核算邊界不明晰,分類核算可能導致重復或者遺漏
分類核算割裂了各項價值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復雜的相互依賴性,導致重復或者遺漏計算。例如,貝類、甲殼類產品既可直接食用,具有食用或藥用價值;另一方面,其又可作為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原材料,具有重要的醫藥科研價值,其直接食用或藥用價值與科研文化價值之間的界限難以清晰界定,在核算中就容易產生重復或遺漏。
(2)部分指標無明確市場價值,評價具有主觀性
生物多樣性價值等指標沒有能夠直接表現其價值的市場或近似相關的市場,其價值核算只能采用意愿調查法,過程中有較大的主觀因素,受問卷設計、被調查者的素質影響較大。
(3)核算指標體系不完善,核算價值未能如實反映經濟價值
指標體系雖然可以納入當前科技測量條件下能夠獲得,且與實際生產生活有較大關聯的指標,并盡可能地考慮較多的相關指標,但限于測度技術以及對海洋碳匯認知的限度,指標體系中窮舉出所有指標并不現實,使用此方法核算的價值仍會小于實際價值。
以上梳理了海洋碳匯的定義、核算方法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碳匯?林業碳匯項目介紹
全國碳匯產業政策匯總(2022)(35頁).pdf
CIECC:碳交易與林業碳匯開發解析(2022)(3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