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發經濟面臨的機遇
1)政策利好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基礎設施方面的缺失逐漸顯現,近年來,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踏入銀發藍海:
2015年,衛計委等部門提出《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提倡到2020年,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的養老體系基本建立,基本適應銀發群體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表《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提升養老服務的若干意見》,放寬養老產業的準入條件,促進老年產品優化升級,進一步優化銀發人群的生活環境;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期實現銀發產業供需有效對接,滿足銀發人群差異化的服務需求。
2)銀發群體消費潛力巨大
銀發群體的消費潛力主要體現在旅游、互聯網、家政服務等領域。
旅游方面,銀發群體自勞動一線下來后,多選擇以旅游來打發閑暇時光,據國家老齡委調查顯示,老年旅客占比總是超過全國旅客人數的五分之一,僅在2018年,中國老年旅游市場規模就已高于4000億元。
互聯網方面,銀發群體在互聯網上的參與度不斷提升,對網購與互聯網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中心發展狀況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在2019年6月達到了8.54億,50歲以上的網民達到了13.6%,相比2018年12月上升了1.1%;其中50歲~59歲的網民從原來的5.9%上升到6.7%,60歲及以上的網民從6.6%上升6.9%。
家政服務方面,銀發群體不斷刺激家政服務需求。由于我國養老觀念的影響,相比國外老人選擇敬老院與養老院的養老方式,我國銀發群體更偏愛居家養老,據《2019年中國城市養老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我國自己獨居或兩口子生活的銀發群體占的比重高達75%;與子女居住的銀發老人占的比重為21%;住在養老院的比重占2%。獨居的方式為家政養老服務創造市場。
2、我國發展銀發經濟的挑戰
1)養老服務隊伍不夠健全
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都存在不足,有待提升。我國現有養老護理人員僅30萬,相比于2.49億老年群體和4000
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養老服務隊伍難以滿足龐大的養老市場需求。
2)銀發群體財產隱患多
由于銀發群體對網絡的熟悉程度不高,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對稱對老人實施消費欺詐或詐騙,繁雜的信息讓老人無法辨別真偽,導致上當。近年來,老人在網上被騙的例子層出不窮。
3)銀發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銀發產業存在經營成本較高、盈利有天花板的特點,因而產生銀發產品與服務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不適合、技術質量不過關、口碑差等問題。當前我國老年產品專賣店少之又少,有些雖然產品覆蓋范圍廣,但多以外國引進產品為主,存在價格高、不適用的缺點;養老金融產品方面,我國現有的許多養老金融產品只是借著“養老”的名號,實則換湯不換藥,與大眾化的金融產品相差無幾,許多養老的金融產品都具有短期性的特點,不符合養老的長期性。
3、發展銀發經濟的對策
1)推動養老服務隊伍的建設
以良好待遇、榜樣宣傳鼓舞人才的方式,吸引更多專業人士加入養老護理行業,打造高素質、極專業的養老護理隊伍,彌補當前我國在該行業的人才缺失情況。
2)加強銀發領域的監管
生活中,成立養老產品評估機構,加強保健、養老服務等相關產品與服務行業的監督與管理,對養老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嚴格把關,充分保障銀發群體的合法權益;網絡上,加快網絡監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規范網絡使用者的言行,對于網絡詐騙等違法失信、損害老年人利益的行為主體予以沉重打擊,嚴厲懲罰。此外,應加強對銀發群體的普法教育及電子產品的使用培訓,從根源上杜絕老人上當受騙的可能。
3)推進“養老+”模式,形成銀發產業良好布局
針對銀發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積極推進養老行業與其他行業相融合的“養老+”新型模式,如:“養老+科技”,依據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深度分析銀發群體的消費習慣與偏好,研究適合我國銀發群體的老年產品,促進產品升級,并注重提高產品的品質和信譽度。
參考資料:許銀珊.銀發經濟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現代商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