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發布了《通過在菲律賓的技能發展收獲工業4.0好處》。
行業4.0技能挑戰
4IR是一個被廣泛使用但經常被誤解的術語,指的是一系列影響工作場所的新技術。這個術語最初被概念化來描述在制造中使用的數據交換技術?,F在它指的是應用于結合物理、數字和生物世界的所有領域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網絡物理系統、物聯網、人工智能(AI)、云計算和認知計算。
業務流程外包可以通過4IR進行轉換。數字技術為IT-業務流程外包和其他4IR技術創造了市場機會,以大大提高生產力。然而,考慮到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進步,這些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自動化,勞動力市場的中斷可能是顯著的。這項研究估計,4項紅外技術可能會取代當今該行業24%的就業機會,即超過28.6萬名員工。
圖1 菲律賓IT-業務流程外包行業對4IR的敏感性

培訓環境的概述
大多數機構都對4IR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是,許多人要求提供額外的技術和財務支持。例如,超過80%的機構認為他們對將畢業生與4IR技術一起為職業生涯做好準備所需要開發的技能有很好的理解。此外,有63%的機構聲稱已經擁有與4IR技能相關的專門課程,其中83%的機構計劃在2025年前開發或擴展此類課程。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方面是課程的內容。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挪威和瑞士等國家花費50%-75%的高中教學時間進行實踐或現場培訓。菲律賓在這方面的結果令人鼓舞:43%的培訓時間花在工作場所,另外29%用于課堂學生項目。
圖2 按培訓類型分配的課程時間共享

國家政策響應
一項全球4IR戰備狀態評估表明,菲律賓目前正處于早期計劃階段,有可能在三個方面改善其績效:改善體制框架,投資人力資本以及增強技術平臺。一個特殊的挑戰是籌集資金對需求技能的意識。
在最近的一項旨在了解菲律賓雇主及其工人對再技能化人工智能(AI)態度的調查中,有45%的雇主認為沒有針對其工人的適當培訓計劃,而48%的工人表示不知道
,這兩個調查結果都表明,盡管政府做出了努力,卻對國家的技能再培訓機會缺乏了解。
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業務領導者及其員工在重新獲得AI技能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無法負擔培訓課程。
圖3 與4IR菲律賓工作和技能政策相關的實施挑戰

文本由@云閑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亞洲開發銀行:通過在菲律賓的技能發展收獲工業4.0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