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展覽經濟
展覽業經濟是一個內涵比較廣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因展覽活動的存在和展覽產品的交易而引發的經濟活動以及為促進展覽業的發展和促成展覽產品的交易而引發的經濟活動。其中包括展覽本身的直接經濟現象以及關聯產業的間接經濟現象。
(1)直接經濟現象是由于展覽活動引發的與展覽項目直接相關的展覽業內部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展覽項目的組織者、服務商、展覽場館運營商、參展單位、參展觀眾等主體間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同時也包括展覽企業內部的各種財務門類的收入和支出。
(2)間接經濟現象是由展覽活動衍生的經濟現象,主要是與展覽業相關聯的產業因展覽活動的發生而獲得的各種商業機會和經濟效益,這是展覽業經濟拉動力的一種體現,其中所涉及的行業包括餐飲、酒店、物流、媒體、通訊等。
由于展覽業對促進主辦地經濟增長和知名度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所以不少城市期望把展覽業列為重點發展的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

2 展覽經濟產業帶
展覽業經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日趨成熟和完善后出現的綜合性更廣、關聯性更強、收益率更高的經濟形態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展覽經濟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并逐漸成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以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成都五大展覽城市最為活躍,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中西部”5個展覽經濟產業帶。
(1)“珠三角展覽經濟帶”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交會為助推器,形成了深圳、珠海、廈門、東莞等展覽城市群,國際化和現代化程度高,展覽業結構特色突出、展覽地域及產業分布密集的展覽經濟帶。
(2)“長三角展覽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為依托,該產業帶起點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規劃布局合理、貿易色彩濃厚,受區位優勢、產業結構影響大,發展潛力巨大。
(3)“環渤海展覽經濟帶”以北京為中心,天津、廊坊等城市為重點,其展覽業發展早、規模大、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門類齊全,知名品牌展會集中,輻射廣
(4)東北展覽經濟帶,依托東北工業基地的產業優勢及區位優勢,形成了長春的汽博會、大連的服裝展等品牌展會。
(5)中西部展覽經濟帶,通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了武漢的華中國際汽車展、成都的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品牌展會。
3 中國展覽經濟發展現狀
根據CCPIT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
2021年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恢復發展,展覽數量和展覽面積較上年均實現較快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在已采集到面積信息的展覽中,中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覽2949個,同比增長48.6%;展覽總面積929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2%。
從行業分布看,不同行業展覽辦展規模差異化明顯,輕工業類展覽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均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共舉辦1224個,占已知行業分類展覽總數量的41.5%;展覽總面積約3819萬平方米,占已知行業分類展覽總面積的41.1%。專項類展覽辦展數量和面積增幅最大,同比分別增長83.8%和105.3%。
2021年中國展覽館的數量與面積較2020年均保持微弱增勢,但尚未恢復至2019年水平。據統計,2021年國內展覽館數量達到151個,比2020年增加2個,增幅約1.3%;室內可租用總面積約1034萬平方米,比2020年增加約76萬平方米,增幅約7.9%
數字展覽成為線下展覽的重要補充:2021年,展覽界將其稱為展覽業“元宇宙”元年,根據UFI發布的《UFI全球展覽行業晴雨表》數據,全球58%的受訪者在現有的展覽產品中增加了數字服務和產品。中國各地積極借助數字展覽融匯線上線下,聯結國內國際,推動“貿促云展”,該平臺累計服務展覽項目20多項
以上是關于展覽經濟的定義及其相關知識的分享,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參考來源:CCPIT: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1(135頁).pdf
推薦閱讀:什么是會展旅游?會展旅游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