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給您帶來最全最新各類數據研究報告
2018 年,中國經濟一方面穩中求進,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勞動力市場平穩,價格基本穩定,部分行業利潤高增長帶動制造業投資繼續回升,房地產市場過熱現象有所緩和;另一方面穩中有變,正如課題組 2017-2018 年度報告所預測,受家庭債務累積、收入差距擴大、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的影響,消費持續下滑,基建投資增速大幅下降也拖累了整體投資。(原文來自皮匠網,關注“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分享最新行業報告)
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僵尸企業,特別是國有僵尸企業,出清滯后造成的社會資源錯配使勞動力市場活力下降,降低勞動參與率的同時更使得失業率上升,對“穩就業”帶來較大挑戰。僵尸企業還加速了中部和東北地區人才的流出,桎梏了區域協調發展進程。勞動力市場低迷以及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速下降導致家庭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疊加家庭為教育醫療等提前儲蓄的動機,家庭更加“不敢”消費。正如課題組 2018 年中報告所預測的,總需求不足進一步增大了企業經營的困難,短期債務增速遠超預期,去杠桿出現反復,企業信用風險釋放的同時流動性風險持續累積。受此拖累,商業銀行尾部風險居高不下,且風險溢出率持續走高。實體經濟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導致銀行利息收入增速下降,盈利未見改善。金融系統不穩定因素仍未消退,“穩金融”任重而道遠。與此同時,外部經濟環境亦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增速見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常賬戶順差基本消失,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大,外匯儲備小幅下降。
縱觀目前我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因素及外部局勢的不可控性,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得異常錯綜復雜、挑戰空前的大背景下,課題組認為,我們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智慧、更大的定力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擴大經濟全球化開放,并且這樣的改革一定是綜合性改革,是政府、市場和社會三位一體及其各個層面互動互補的綜合改革治理,以有能、有為、有效、有愛的有限政府定位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作為改革目標,促進新時期民營經濟的大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當前世界變局中,我們需要從大的格局、長遠視角、國際視野來把握機遇,化解挑戰,以深層次改革助推高水平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最大限度地融入和鞏固國際自由貿易體系,處理好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中美雙邊經貿及整體關系,避免出現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全面遏制中國的局面。
課題組對不同情景下的經濟走勢、短期政策應對和中長期治理,有如下主要結果和觀點?;谏虾X斀洿髮W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預測模型(IAR-CMM)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擬結果,課題組測算,在基準情景下,預測 2019 年全年實際 GDP增速約為 6.4%,經校正后的 GDP 增速約為 6.1%?;鶞是榫跋?,CPI 增長 1.8%,PPI增長 1.6%,GDP 平減指數增長 1.7%,消費增長 7.6%,投資增長 6.9%,出口增長2.2%,進口增長5.9%,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貶至 7.0 CNY/USD。根據外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的程度以及個稅政策調整的力度不同,課題組作出如下 6 種情景分析:
1) 保守悲觀情景1――假設外需下降,導致2019 年我國出口低于基準3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 增長 6.4%,校正 GDP 增速為 6.1%;
2) 悲觀情景1――假設外需大幅下降,導致2019 年我國出口低于基準5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 增長 6.3%,校正 GDP 增速為 6.0%;
3) 保守悲觀情景 2――假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至 4.4%,低于基準 2.5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 增長 6.2%,校正 GDP 增速為 5.9%;
4) 悲觀情景 2――假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至 1.9%,低于基準5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 增長 5.9%,校正 GDP 增速為 5.6%;
5) 保守樂觀情景 1――個人專項抵扣針對各個項目提高抵扣金額,以及美國汽車進口關稅下降,使得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上漲 0.5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增長 6.5%,校正 GDP 增速為 6.2%;
6) 樂觀情景 1――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進一步下調,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停止加征,使得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上漲 1 個百分點。此時全年實際 GDP 增長 6.6%,校正 GDP 增速為 6.3%。
課題組結合情景分析探討政策力度的選擇。根據 IAR—CMM 模型的分析,若要實現 GDP 增速 6.5%,或校正 GDP 增速 6.2%的目標,在不同情景下所需的政策力度分別為:基準情景下,貨幣政策不需要在基準政策額外降準,但財政赤字需要增加 552.5 億元,全年赤字率約為 3.12%;保守悲觀情景 1 下,貨幣政策不需要在基準政策額外降準,但財政赤字需要增加736.7 億元,全年赤字率約為 3.14%;悲觀情景1 下,需在基準貨幣政策之上降準1 次50 個基點,同時財政赤字需增加1473.4億元,赤字率約 3.21%;在保守悲觀情景 2 下,需在基準政策之上降準 2 次,每次50 個基點,同時財政赤字需增加 2210.1 億元,赤字率約達 3.29%;在悲觀情景 2 下,需在基準貨幣政策之上降準 3 次,每次 50 個基點,同時財政赤字需增加 4420.2 億元,赤字率約達 3.51%。
由于中長期改革難以一蹴而就,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較大不確定性,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可能持續的當下,為應對外部風險,在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和金融市場改革的前提下,仍需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短期調節作用。一方面,要加大企業稅費減免力度,優化減稅方式,通過全面的減稅降費措施,減輕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負擔,迅速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深化稅制改革,優化稅收結構,改善營商環境,釋放經濟活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宏觀審慎政策適時的預調微調,改善政策傳導機制,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把握政策方向力度,防止政策疊加風險。不過,也要注意擴張性政策的中長期負面效應。課題組根據宏觀結構模型的模擬測算發現,擴張性的宏觀審慎政策在經濟下行時能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但同時會提高抵押品價值令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造成長期資源錯配。同時,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存在國企壟斷和金融抑制的情況下,會惡化金融抑制效果,放大國企和民企的貸款利差。
課題組認為,對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困局不能僅停留在要改的層面,還要明確怎么改、誰去改,靠政府全面干預或靠產業政策顯然無法達到目標,需要短期貨幣、財政政策調整與中長期結構性體制改革雙管齊下加以突破,尤其是需要對金融體制、財政體制以及地方政府官員考核晉升體系進行結構性改革,促進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提高金融運行和信貸配置效率,打破民企融資難和地方債務高企關聯困境,促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激勵相容,營造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而競爭的良性局面。從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課題組認為,應當繼續深化國企改革,打破國企壟斷,全面發揮市場力量,從而提高社會福利和經濟運行質量。只有這樣,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全球化開放才能真正走向深入。
站在改革開放 40 年的歷史關口,結合短中長期的視角,課題組對中國下一步如何通過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全球化開放,以推動高質量發展,應對內外部復雜局面,有以下主要觀點:
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币獙崿F上述目標,需要采用一個動態聯動的一般均衡的綜合治理框架,做到科學性、嚴謹性、時代性、現實性、前瞻性、思想性的有機平衡,從理論、實踐和歷史視野三個維度來分析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風險傳導機制,避免出現此消彼長的不平衡問題。展望 2019 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世界和中國經濟面臨機遇挑戰并存、困難與機會同在的復雜局面,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及其他領域的關系如何發展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中國自身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許多內在風險因素尤其是金融風險和經濟大幅下滑因素。
2. 當前,我國經濟中的家庭債務、民企融資和地方債務問題,并非周期性短期問題,而是與金融體系和財政體系不完善密切相關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梢?,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金融和財政體系結構性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實現平衡充分良性發展的主要根源,為此,需要處理好短期財政貨幣政策調整與金融體制、財政體制等中長期結構性改革之間的辯證關系,必須處理好部門局部均衡和總體一般均衡之間的關系。一要加強政策協調,促進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效配合,解決民營企業稅費負擔重和融資貴的問題。二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打破民企融資難和地方債務高企關聯困境。三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促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激勵相容,營造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而競爭的良性局面。
3. 目標設定或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提出往往較為簡單,關鍵是如何執行和實現目標和弄清解決面臨問題的路徑、舉措及方法。艱難改革過程中,正確的路徑往往很少,需要在五花八門的改革方案建言中找到真正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前瞻性的方案,摒棄弱邏輯思維和難以精致化習性,否則將難以擺脫泥潭,導致改革無法真正深入,給予政府無限作為的空間,出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反復循環怪圈。在這方面我們學者要負很大責任,因為我們沒有將改革的內在邏輯和路徑及其方式方法講清楚。如果只是說要深化改革,而不談今后如何深化改革,不談改善有利于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發揮好的恰當的而不是多的作用的制度環境的重要性,那么改革開放的共識有可能會消解而無法凝聚?,F在許多學者提出的建議是和西方世界全面對抗,如果真按照這種思維去制定國策,風險更加大。
4. 新時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應加上明確定語,即要堅持市場化改革與經濟全球化開放,這也正是過去 40 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條根本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夠旗幟鮮明、綱舉目張,避免改革往回走、開放往里收,才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爭取更多的同盟軍,實現包容性崛起。當然,現實中不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成功的,這不代表市場經濟的失敗。市場經濟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還需輔以其他條件方能發揮作用。我們不能因為其他額外條件的不滿足,而否定必要條件的必要性。作為學者,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將改革的內在邏輯和路徑及其方式方法講清楚,且不能只說要改什么,也要考慮如何落地,將事情做成而又沒有或有很少的負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應是理論、實踐和歷史三位一體的分析建議,這樣才能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使之解決措施具有科學性、嚴謹性、時代性、現實性、前瞻性及思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