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源自豐田,是生產方式的一種管理理念。簡而言之,精益生產就是只加工需要的,所有活動旨在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投資來按時增加價值以滿足客戶需求。與傳統生產方式不一樣,精益生產方式具有品種多,批次小的特點。
(1)“精”,是至少而精細,沒有額外的生產要素投入,并且僅在適當的時間生產了市場上急需的必要數量的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
(2)“益”,是指所有經營活動必須是有益的和有效的,具有經濟性。精益生產的核心是通過優化生產過程以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從而完全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不穩定,不合理和不必要的浪費。JUST-IN-TIME(準時化生產)
和自動化是支持精益生產核心的兩大支柱
精益生產終極目標就是七個“零”:“零”轉產、“零”庫存、“零”浪費、“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滯、“零”災害.

2 精益生產的特點
精益生產的主要特征包括:實現拉動式生產;靈活響應市場需求,實行小批量生產;產品多元化;充分發揮設備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消除重復的錯誤,最大程度地降低退貨率(全面維護等);改善公司與員工的關系,提高員工的參與熱情;使用看板作業來實行準時化生產;使用精益措施進行新產品開發;開展積極銷售,改善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變“買賣關系”為“共同利益關系”;關注市場研究并建立可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營銷系統。
3 精益生產工具有哪些
精益生產有很多種工具,包括全員“8S”、拉式生產、持續改善、價值流分析、看板管理、快速換模、全面生產維護、單元生產、單件流等多種方法
(1)標準化作業(SOP)
所謂作業標準化,就是對在作業系統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將現行作業方法的每一操作程序和每一動作進行分解,以科學技術、規章制度和實踐經驗為依據,以安全、質量效益為目標,對作業過程進行改善,從而形成一種優化作業程序,逐步達到安全、準確、高效、省力的作業效果。生產流程經過價值流分析后,根據科學的工藝流程和操作程序形成文本化標準,標準不僅是產品質量判定的依據,也是培養員工規范操作的依據。
(2)全面生產維護
全面生產維護(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簡稱為TPM,可以翻譯為:公司以提高設備生產效率為主要目標,讓全體員工參與到設備維修管理體系,并構建出優良的生產管理體系,提高設備利用率,以避免設備出現故障對生產進度和產品質量造成影響
(3)拉式生產(PULL)
拉式生產方式是指按照客戶的訂單需求,由后一道工序向前拉動生產安排,并在整個過程中及時靈活的調整設計、節拍等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4)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
持續改善是指通過運用各種工具,沿著JIT的生產方式指引的方向持續改進制造過程中不必要或無效的流程。
(5)價值流分析(VSM)
價值流分析主要是通過價值流程圖來進行的,借助繪制相關產品的圖畫以及計算形象直觀的價值流程圖來傳遞全部生產流程中的物和信息的流動性。
(6)看板(Kan Ban)
看板管理是開展精益生產管理的基礎,它是目視化管理的其中一項最基本的應用手段。通過各種標語、生產現狀、圖標等信息,讓員工清晰直觀了解生產現狀。
(7)單元生產(Cell
Production)單元生產是由幾個熟練的操作工組成,取消傳送帶并采用U型或L型進行作業生產,能夠完成工序較少的生產任務的生產布局形式。
(8)TOC技術與均衡化生產
均衡化生產是準時化生產(JIT)的前提,也是消除過程積壓和價值流停滯的有效工具TOC(瓶頸管理)。TOC認為,對于任何一個由多個相關環節構成的系統來講,是那個產出率最低的環節決定著整個系統的產出水平。瓶頸工序決定了整個流程的產能,系統中的要素不斷變化,流程中的瓶頸也永遠存在,需要持續改善。
(9)快速切換(SMED)
快速切換的理論依據是運籌技術和并行工程,目的是通過團隊協作最大程度地減少設備停機時間??s短設備的裝換與調整時間是減少瓶頸、降低成本改進產品質量和實現準時化生產方式的關鍵。將“內部操作”轉化為“外部操作”,是實現快速切換的關鍵。
(10)準時化生產(JIT)
準時化生產(JIT)就是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量、生產客戶需要的產品,JIT是精益生產的最終目的,SOP、TPM、LQM、PULL和SMED等是JIT的必要條件,JIT是應對多品種小批量、定單頻繁變化、降低庫存的最有效工具。
(11)單件流(Single Piece Flow)
單件流生產又稱一個流生產,是指每生產一件產品指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步驟,沒有其他的等待的時間
以上是關于精益生產相關知識的分享,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精益生產(LP)
什么是精益生產?七大浪費是什么?與傳統生產的區別
什么是精益管理?工具和方法有哪些?五大原則分析
通威股份-精益管理成就硅料電池龍頭穩步擴張鞏固競爭優勢-220519(2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