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器的運轉離不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運作,而公共采購作為運轉中的一項重要經濟程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公共采購到底是什么?進行公共采購的原則有哪些呢?
公共采購的定義
公共采購作為一種從市場獲取資源的購買行為,歷史久遠,但制度化的公共采購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一般來說,公共采購是指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實體為了實現公共利益,通過法定的程序,使用公共資金,購買所需的商品、工程和勞務。
有時候公共采購又被稱作政府采購,我國《政府采購法》將政府采購界定為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公共采購的財政基礎
國家財政基礎:隨著市場化改革的起步,我國的經濟活動開始從中央的計劃統籌趨向于分權,外商投資、合資企業、個體私營經濟開始出現并快速增長,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等國家公有經濟部門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缺口變大。1994年我國啟動分稅制改革,對我國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財政收入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而財政支出改革方面,尤其是政府采購支出管理相對滯后,呈現出公共財政體系市場化進程的不均衡。
公共財政基礎:我國的經濟改革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與此相適應的是,公共財政要給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施適連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平穩發展,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彌補市場失靈和不足。
公共采購原則
效益原則:政府公共采購活動中追求的效益,是在保障采購產品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前提下,依據相應采購標準進行采購的。
公平競爭原則:公平競爭原則,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則,也是維持政府公共采購活動有效開展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則。政府公共采購主要通過招投標的形式開展,政府作為招標部門,應遵循公平的原則,制定合理可行的競標程序和標準,避免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和不良競爭。政府管理機構需要加強政府綠色公共采購活動的監督管理,使參與采購的任何一方都能得到公平對待,有利于政府采購市場規模的擴大,同時也是為后期政府公共采購的更快發展鋪路。
透明原則:堅持透明原則,將政府公共采購放在陽光下,接受社會公眾對監督。為政府采購產品的供應商們提供采購項目的真實信息,既可以為供應商們準確把握政府采購的需求及采購發展方向和趨勢,又可以幫助某些單位及時改進自身的不足。
誠信原則:誠信原則在政府采購活動進行中,要求無論是采購方還是采購產品供應方,都應堅持誠信原則,提供真實的采購信息,確保所供應的采購商品符合采購標準,達到國家采購標準的要求。
可操作性原則:政府公共采購的可操作行要根據采購活動發展水平及采購參與者的情況而進行改動,無論政府采購進行怎樣的改進都需要參與者來實施,增強其可操作性是采購工作得以順利有序進行的保障。
以上就是關于公共采購的內涵和施行原則的簡單介紹,可見公共采購作為政府經濟行為,對經濟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AG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什么是政府隱性債務?2022地方隱性債務化解政策梳理
數字政府具體是指什么?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概念詳解
農銀國際:2022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宏觀、投資策略及行業分析.pdf(附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