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t模式運作模式
現階段國內運用較多的BT模式包括 4 種,具體表現為:
第一種是完全BT模式,就是政府沒有直接參與項目的建設管理,而是要求投資方組建具有法人資格的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去履行業主相應的管理職能。
第二種是總承包BT模式,即政府選定的投資人同時具有投融資能力和建設施工能力,這樣的投資人一般不單獨設立項目公司,而是按照合同約定承包項目全過程的建設工作,即實行全過程的總承包或者部分承包。
第三種是施工承包BT模式,政府作為業主將項目拆分為若干個小標段,與多個建筑方簽署施工合同,建筑方同樣具備投融資和建筑施工兩項資質,整個項目施工過程的監督和管理權由業主承擔。
第四種是施工型BT模式,政府選定的投資人要具備投資、建設、施工、管理等多項職能,BT項目的建設管理方為投資人設立的專業管理機構,但這一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項目具體的勘察、設計與施工、監理等工作由投資人另行招標引資。

2.bt模式與bot模式
BT模式是由BOT模式發展而演變出來的一種新的模式。其與BOT模式有著不少相同的地方,比如充分利用社會資金進行投融資、適用于公用事業項目等。但是,BT模式與BOT模式對比后發現兩者之間存在以下幾點區別:
(1)客體不同
BT模式的客體主要是非經營性的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為政府工程;而BOT模式的客體則是經營性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2)項目運作周期不同
BT模式沒有經營環節,那么這種模式下的項目運作周期比BOT模式下的運作周期縮短很多。比如 BOT
模式運作周期為15年以上,那么BT模式則只需3-5年左右。
(3)項目所有權與運作方式不同
BT模式由于不需要進行經營,項目竣工后承包商就喪失了項目的產權和使用權,項目發起人按照合同規定支付投資方工程建設費用和一定的利潤。而BOT模式在經營過程中就一直擁有項目的使用權和產權直至移交給政府。
(4)項目風險承擔方式不同
由于運作方式與運作周期的不同,BT模式投資方就免去了經營風險,只有項目建設風險和融資風險,這樣子其投資風險相對減少;與BT模式對比而言,BOT模式中投資方承擔的風險有經營風險、融資風險和建設風險,那么風險數量就較多,相應的風險系數較大。
以上梳理了BT模式的運作模式及其與BOT模式的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工程承包模式有哪些?7大工程承包模式梳理
什么是工程造價管理?內容包括?特點梳理
全過程工程咨詢特點、優勢及原則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