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數字養老?
數字養老是一種新型的老齡社會數字化治理模式,基于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機構、居家、社區養老等等領域,對傳統的養老服務進行重構和賦能。數字養老在養老服務各類場景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全面、方便且快捷的養老服務,統籌抓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質量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從全球形勢來看,根據聯合國的《世界人口趨勢報告》,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會達到98億,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15億,占總人口的16%。而在全球范圍內,到2060年勞動人口(15至64歲)將減少約10%。
在我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達到了2.64億人,在過去10年間增加了8600萬人,占比高達18.70%;65歲以上人口1.91億人,占比達13.5%,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會升到14.2%。

隨著這些年我國老年撫養比逐年上升,到2019年已達19.6%。高撫養比之下,年輕人的壓力與日俱增,空巢老人的比例不斷攀升,老年人的照料問題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老齡人口的“醫與養”日益引發社會和國家關注。
二、數字化養老的發展歷史
1、2012-2013年:萌芽期
2012年,國家老齡辦首先提出了“智能化養老”這一理念,鼓勵各單位開展有關智慧養老的實踐探索;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亞的若干建議》,成立“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
2、2014-2015年:探索期
2014年,國家民政部發布通知,要求在全國7家養老機構開展國家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工作。
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3、2016-2018年:快速發展期
2016年,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和民政部三部門聯合召開信息技術和健康養老融合發展論壇,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2017年,國家出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
2018年,國家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18年版)》等政策。
4、2019年-至今:深度推廣期
2019年,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聯合主辦了第二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大會,提出“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再次明確智慧養老相關產業政策及智慧養老發展路徑;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三部門聯合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進一步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智慧養老產業進入深度推廣期。
三、數字養老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從國家到省市層面已經制訂了養老行業標準體系,但是在數字養老政策標準體系建設、數字養老服務適配效能、數字養老生態治理能力以及數字養老風險控制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養老服務市場長期、有序、健康的發展帶來一定困難。
1、數字養老標準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對于傳統養老體系的建設已經日益成熟,數字養老作為新興產業,還缺乏統一的數字養老產品、服務等標準。
目前全國尚未形成關于數字養老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F行的文件制度多為建設性或指導性的意見,更多關注的是服務內容,而在準入資質、質量監管、風險預防、糾紛處理等方面缺乏具體的說明和操作標準,從而致使整個行業內部失序、混亂。
2、數字養老服務適配效能有待提升
當前數字養老服務與技術結合度普遍較低,很多數字養老服務仍在數據監測階段,供需存在錯位。數字養老產品在設計初期有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和需現實需求。探索各類企業間的協同方式也有助于提升效能。
雖然通過科技賦能后,養老服務能力有所提升,但養老服務與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仍存在脫節、不匹配,當前科技賦能后的養老服務及產品的供給不能夠滿足需求,同時老年人的需求也不能夠與供給相適應。
四、數字養老發展意義
1、現有養老服務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我國養老形成“9073”格局,未來仍將側重“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模式;與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和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相比,現有養老服務機構及設施分布不均、服務供給社會化程度不高、從業人員專業性欠缺,服務質量和可及性還有待提升。
課題組:老年人的需求與供給

2、“數字養老”崛起為養老服務注入新動能
數字養老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以居家社區場景為重點提供數字賦能,提升機構、居家、社區養老的專業性、便利性、可及性和安全性,推動服務降本、提質、增效,為養老服務注入新的動能和溫度。
課題組:傳統養老與數字養老對比

內容來源:
《億歐智庫:上海市長寧區數字養老研究報告(39頁).pdf》
推薦閱讀:
《2021年美國及日本養老政策與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前景分析報告(4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