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注意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the Economy of Attention)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一項研究: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他就提出了當社會信息不斷豐富就會導致注意力資源短缺的思想。它基于一個基本事實:在農業社會中最為短缺的核心資源是土地;在工業社會中最為短缺的核心資源則是能源;信息社會最為短缺的核心資源就是是注意力。
注意力經濟是網絡社會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現象。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恰恰就是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網絡社會,可以說我們現階段所處的時代就是注意力經濟時代,并且將未來很長時間內社會的發展過程仍舊會受注意力經濟的影響,而且互聯網品牌塑造方法都會持續圍繞這一經濟概念來展開。進行相應的品牌塑造傳播與商業活動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用戶注意力,因為注意力就是資源,得到更多的資源才能達到利潤增長,實現在眾多互聯網品牌大軍中的突圍。

2.注意力經濟的特征
重視個人注意力的作用: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各種信息數量龐大且內容復雜,所以個人注意力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因此,個人注意力在互聯網品牌競爭中經濟價值陡然提升。在這樣的經濟背景情況下互聯網產品也是層出不窮,其中能夠表明互聯網品牌能夠引來足夠注意力有兩個重要指標:
一是互聯網產品的點擊率,另一個是該產品的線上注冊會員數量,這兩項指標的制定正式注意力經濟中重視個人主義力作用的結果。這就讓互聯網企業的宣傳活動將如何吸引個人的注意力放在了考慮因素的首位。
將注意力轉化為經濟效益:互聯網品牌通過用戶數量的增加成功的擴大了自己的市場渠道,自身產品在用戶身產生極大的經濟利潤,與此同時用戶的增加也大大該產品利用自身的平臺優勢獲得額外的廣告的收入,還能利用平臺數據建立用戶畫像,明確客戶人群,為一切商業活動提供數據支持。誰更能吸引用戶的關注
,誰就能獲得更高更大的經濟價值上升空間并且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v觀國內國外的互聯網品牌的宣傳活動,基本都是圍繞“如何能夠獲得更多的用戶注意力,增加相應的用戶增長并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而展開的。
3.注意力經濟產生的原因
人性角度:注意力是人類欲望的基礎,被注意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欲望。關注與被關注催動金融和權力的發展,由此衍生出相關經濟產業,產生注意力經濟。
新的短缺產生新的經濟:商品過剩導致商品信息過量,知識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信息過剩和學習者注意力的不足,社會變革加速導致社會信息過剩和整個社會注意力資源相對不足。信息的豐富導致注意力的貧乏因此需要在過量的可供消費的信息資源中有效分配注意力。
注意力資本化與受眾商品化:注意力資本是一種社會資本,它在社會中得以表現,而媒介正是注意力資本的運作者。媒體再通過內容吸引受眾注意,然后將受眾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
4.注意力經濟模式
立調性+建設區+提質感是注意力經濟的重要模式。
在注意力經濟下,65%的年輕一代覺得購買有調性的平臺能夠為自己人設增彩。年輕人看重品牌溝通方式,對品牌“年輕化”和“驚喜感”較為在意,60%的年輕人認為品牌溝通方式重要。認為好的品牌溝通方式體現品牌專業度,能增強信賴感。

注意力經濟下的品牌社區是重要場所:加入購物社群的年輕一代超過60%,品牌社區能產生氛圍效應,激發注意力經濟相關購買力。
吸取多元內容,提升注意力經濟相關質感:在年輕人群體中,興趣愛好是其首要關注點,搞笑內容、人生經驗、情節、生活感悟也是其注意力分布的重要部分。提升相關領域內容質量,有利于升級注意力經濟模式。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信息來源:
《騰訊營銷洞察:95后年輕人注意力洞察報告(51頁).pdf》
推薦閱讀
《GWI:丹麥和瑞典消費心理差距報告:注意力經濟是如何變化的(英文版)(22頁).pdf》
《易觀:95后年輕人群消費趨勢洞察(2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