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內學者對我國第四方物流進行了SWOT分析
1、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的優勢(S)
(1)全國物流經濟發展形勢良好
2006年,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億大關,達到2094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5年增加10.7%。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帶動了物流總量的擴張,2006年中國各項物流總量指標均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社會物流總額達59.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84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按現價計算),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3%,比上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物流業增加值為141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5%,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17.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2)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發展初具規模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在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在儲運設施方面,中國目前己經建成了由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5個部分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運輸線路和場站建設方面以及運輸車輛及裝備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在倉儲設施方面,除運輸部門的貨運樞紐和場站等倉儲設施外,中國商業、物資、外貿、糧食等行業及軍隊中的倉儲設施相對集中,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年投資規模出現了快速增長趨勢。
在信息通訊方面,目前中國已擁有電信網絡干線光纜超過30萬千米,并己基本形成以光纜為主體,以數字微波和衛星通訊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數字干線傳輸網絡,其覆蓋范圍包括全國地市以上城市和百分之九十的縣級市及大部分鄉鎮,并與世界主要國際信息網絡連通。此外電子數據交換(EDI),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物料需求計劃(MRP),全球定位系統(GPS)等一些圍繞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進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裝與搬運設施方面,現代包裝技術和貨物搬運技術在中國己擁有廣泛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物流活動中的貨物運輸的散亂狀況和傳統的手工搬運方式,并帶動了包裝、搬運等機械設備制造業的發展。
因為第四方物流的技術基礎是IT技術,因此國內的信息通訊方面的快速發展也給第四方物流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2、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的弱勢(W)
(1)國內的第三方物流發展不夠成熟
西方國家的物流業實證分析證明,獨立的第三方物流業占社會物流產業的以上,物流產業才能形成。在中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還處于初始期國有的以物流為主體的公司也尚未完成經營機制的轉換,民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雖在崛起卻還沒有羽毛豐滿,同時制造企業把物流外包給第三方也剛剛開始形成氣候。第三方物流與第四方物流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健康發展的第三方物流市場是第四方物流的發展的一個基礎。
物流業發展的管理體制的設立不科學
中國著名物流學家王之泰說,“物流的靈魂在于系統,物流的水平在于科技,物流的關鍵在于管理,物流的成敗在于體制”。中國的物流要素是由政府部門分割的,造成物流企業無法有效地開展跨地區的物流運輸網絡,帶來了重復建設增加、物流資源大量浪費的不良后果。而第四方物流強調統籌規劃,注重多式聯運,這樣的體制是發展過程中一個比較大的障礙。
(3)缺乏第四方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作
第四方物流雖然在國外開展得如火如茶,但是在國內還是物流行業的發展前沿,其理論認識沒有統一,而且成功的實踐運作有,但是還不多。而且目前物流人才匾乏,物流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了要在一段時間內能夠被潛在用戶群理解和接受,還是有點困難。
(4)物流人才稀缺
除了信息平臺的劣勢之外,在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還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目前中國物流人才奇缺,據權威機構調查,物流專業人才已成為中國類緊缺人才,缺口達萬余人。雖然,近年來,隨著物流熱在中國的興起,國家開始很重視對物流人才的培養,但相比較而言,中國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還非常落后?,F在,開設物流專業和課程的高等院校為數并不多,研究生層次教育規模更小職業教育更加貧乏,通過委托培訓方式培訓員工的企業也不多見,遠遠不能滿足專業人才的需求。而就是目前的一些為數不多的物流專家主要是從交通運輸、倉儲、管理工程、營銷學、宏觀經濟、機械工程等領域轉行而來,缺乏真正掌握現代物流知識,尤其是既掌握有豐富的現代物流知識,又具有豐富的物流運作和管理的實踐經驗的物流專家。而歐洲有所大學開展物流高等教育,所大學有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碩士和本科培養方案,另有所大學在其他專業中涉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沒有物流人才作保障,發展第四方物流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3、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的機遇(O)
(1)各級政府重視現代物流的發展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山東等地政府極為重視本地區物流產業發展,并己開始研究和制定了地區物流發展的規劃和有關促進政策。其中,深圳市己明確將物流產業作為支持深圳市世紀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產業發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物流設施系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規劃天津市把發展物流作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大力度建設天津的物流環境,努力把天津市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和國際性物流中心城市上海市為了充分發揮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作用,對上海市物流系統的建設給予了極大重視,在《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把現代物流同生物醫藥、新材料、環境保護列為上海市四大新興產業,并由市計委牽頭會同各業務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交通部、外經貿部等國家有關部門,也從不同角度關注著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并積極地研究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
第四方物流應該抓住這樣的一個良好機遇,積極發展自身優勢,努力參與物流運作。
(2)全國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在“兩會”提及
物流專家王之泰曾在“兩會”期間上作了一個書面發言,建議國家把全國性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納入信息化工程之中,得到了強烈相應。而且國家也支持現有數據和公用運營平臺的建設。而第四方物流的運作是基于電子商務等IT技術的運作,因此建立全國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對于第四方物流能否健康發展是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國內的移動和聯通公司掌握了搭建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的網絡資源,而且在將來的高速無線網絡上,實現現代物流的各項信息應用都是很容易的,因此兩大公司對提供物流信息平臺增值服務的運營模式也比較歡迎。
(3)物流市場發展的內在迫切需要
中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壯大和一些倉儲運輸企業遍地開花的時候,地方性物流標準差異和各地復雜的交通狀況,都為第四方物流有效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中國整個物流行業之間競爭的層面僅限于簡單的運輸和倉儲服務,而無法整合物流供應鏈,更沒有向客戶提供物流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這為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提供了很好的市場機遇。
(4)國外先進物流理念和技術的涌入
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中國企業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壓力下,將加大對物流外包的需求,加速物流業務的釋放,有益于第四方物流的業務發展國外的第四方物流組織的進駐,也將激發本土企業借鑒和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需求新的發展空間。
(5)第三方物流良好的發展勢頭
雖然中國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少,但是應該看出,不管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還是政府都在積極發展該市場,這對于規范和發展第三方物流是有益的,而且對工商企業進一步釋放其物流需求,外包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市場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良好的物流市場發展形勢給第四方物流的發展也提供了契機,因為有更多的物流業務要求整合。而且在國內發展第四方物流應該與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同步進行。
4、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的威脅(T)
(1)第三方物流在中國發展還不是很充分
在上面的問題分析中,可以看到第三方物流在中國發展的不成熟成為制約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瓶頸,近幾年來,3PL在中國雖然以較快的速度發展,但是還不夠充分,而4PL是在3PL發達且企業供應鏈外包業務極為流行的基礎上才能得以發展。
第四方物流在中國的市場需求不足
Tibbett&ritten的總裁約翰哈維說“大宗的國際貿易合同是產生4PL需求的前提,4PL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國際間的采購、生產和銷售的管理上?!?/p>
GIST的邁克弗萊恩的說法和約翰哈維如出一轍“真正的4PL市場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物流機會,因為所有的生產商、零售商,甚至運輸商都無法完全控制國際供應鏈中的所有因素,而這正是4PL的用武之地。如果僅僅是對國內的供應鏈部分進行監管,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4PL”。
由此可見第四方物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跨國貿易。然而,中國現實的情況是,在中國物流市場化程度不高,物流產業還不成熟的環境下,大部分企業還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經營模式,對物流效率缺乏重視,物流需求大多是通過企業自身完成的,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尚處在初始期。據統計,在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中由傳統的倉儲運輸企業轉化而來的物流企業就占到48%,這些企業大多還是提供一些倉儲、運輸這類物流基礎性服務。用中郵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的留美博士田學軍的話來說,就是“現在中國的企業仍然是以1PL,2PL為主的,連3PL的需求都不多。其表現,一是很多3PL的公司提供的是2PL的服務二是潛在的需求也是以2PL為主的”。而從對第四方物流的產生分析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的產生,得益于第三方物流市場的高度發展。第三方物流是對供應鏈部分功能的整合,而4PL是對整個供應鏈的整合,4PL應該源于3PL,是3PL服務內涵的拓展。
(3)后發優勢的不確定性
中國目前處在跨越式的物流發展階段,雖然有后發優勢,但由于物流發展的時間很短,基礎比較薄弱,一味的強調與國際接軌的物流大環境會給中國發展第四方物流帶來風險,中國物流市場從歐美物流企業來看,是個充滿希望的幾乎是空白的市場,但我們是否具備后發優勢、基礎是否夯實、現在發展第四方物流是否將來還要回頭補課等問題制約著中國第四方物流的發展。
(4)加入WTO后第四方物流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中國已經加入WTO,無論是國際的還是中國的物流企業都開始在中國活躍起來。據國家經貿委與相關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表明,中國物流領域的擴大與對外開放,將與加大WTO的對外承諾中有關運輸服務和分銷領域的開放同步進行。由此幾乎所有國際著名的物流服務商都己在摩拳擦掌,瞄準中國的物流市場,劃分著自己的勢力范圍。以下是2001年以后國際物流企業登陸中國情況一覽全球最大物流企業—丹麥馬士基獲準在廣州開辦獨資附屬公司,馬士基中國航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掛牌成立。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田首次自航中國大陸,此后每周將有個航班自飛北京和上海。美國總統輪船物流公司分別與中國東方鐵路運輸及沈陽運輸集團簽定協議,建立物流合作聯盟。新加坡港務集團與廣州港合資億元,建立廣州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新加坡美集物流公司,與上海、沈陽兩家大型運輸企業達成合資、合作協議,共同開拓中國物流市場。
這些國際物流企業在資金實力、技術開發能力、供應鏈管理成熟度三個方面都比中國同類型企業擁有絕對的優勢。同時物流系統集成、軟件企業,硬件、終端產品產銷企業,供應鏈管理咨詢公司也人錄涌入。而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中小企業,在系統技術方面人多信賴國際大公司,由此物流系統的業務被國際大公司把持一大半,即使是被稱為中國民族企業旗幟的聯想集團也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