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聯系與區別
1 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目標相同
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目標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技術(Computer
Graphic,CG)創造出外貌高度接近人類的數字化形象,賦予其特定的人物身份設定,在視覺上拉近和人的心理距離,和人類進行更加真實的情感互動。
2
數字人涵蓋虛擬人,虛擬人包含虛擬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范圍最小。
按照各定義特征的要求,數字人的范疇包含虛擬人,虛擬人的范疇包含虛擬數字人。對于不要求必須具備交流互動能力時,數字人、虛擬人、虛擬數字人這三者概念可以認為是等同的。如果虛擬人定義放棄虛擬身份設定的要求,強調其存在于虛擬數字世界的性質,那么和數字人就沒有區別。

3
虛擬數字人、虛擬人、數字人的區別
在嚴格意義下三者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虛擬人的身份是虛構的,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數字人強調角色存在于數字世界。虛擬數字人強調虛擬身份和數字化制作特性。
(1)數字人:“數字人”一詞來自于英文 Digital
Human,強調了它存在于數字世界,數字世界是人類設計運行于計算設備上的代碼和數據,它是計算設備上運行的程序,數字世界底層操縱的是0和1這樣的數據。數字人的身份設定可以是按照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進行設定,外觀也可以完全一致,按照真人還原制作的數字人也可以稱為數字孿生
(2)虛擬人:虛擬網紅、虛擬主播是虛擬人(Virtual
Human),之所以稱之為虛擬,第一點人物的身份是虛構的,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第二點虛擬人沒有現實世界中的身體,它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進行虛擬制作的,虛擬人的本體存在于計算設備中(比如電腦、手機)中,通過顯示設備呈現出來,讓人類能通過眼睛看見。第三點,它具備人類的外觀和行為模式,虛擬人具有人類身體的外觀形體結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是與人類相仿的,虛擬人的影像通常是呈現出某種人類的活動。
(3)虛擬數字人:虛擬數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計算機圖形學、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計算機手段創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類特征(外貌特征、人類表演能力、人類交互能力等)的綜合產物

4 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發展歷史
從歷史上來看,虛擬人在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經開始在醫學領域使用,人類醫學對人體結構、物理反應、生理反應數字化模擬技術開始發展,發起了一系列針對人體的研究計劃,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可視人類計劃(visible human project,VHP)、虛擬人類計劃(virtual human
project,VHP)、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HBP)。
21世紀初,美國科學家聯盟(FAS)基于上述計劃成立了數字人聯盟(digital human
consortium),目標是實現對DNA、蛋白質、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以及整體生命運作機制進行精確模擬。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總體組和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數字人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20
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中對虛擬數字人的描述是:虛擬數字人是指具有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與具備實體的機器人不同,虛擬數字人依賴顯示設備存在。虛擬數字人宜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擁有人的外觀,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別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擁有人的行為,具有用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的能力;三是擁有人的思想,具有識別外界環境、并能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

推薦閱讀:《互聯網傳媒行業:虛擬數字人元宇宙的主角破圈而來-220120(42頁).pdf》
《AIIA&ZAI: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37頁).pdf》
《2021年元宇宙應用場景分析虛擬人偶像市場需求研究報告(27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