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人造石墨
人造石墨指的是把石墨化炭進行高溫處理然后得到的石墨。在工業中,石油焦是人造石墨的主要來源,以瀝青作為黏結劑,根據需要再加入其相應的材料,再對以上多種復合材料采取高溫處理,進行高度石墨化。

2.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的區別和聯系
(1)制備方法和性能對比
天然石墨成本低、比容量和壓實密度高,人造石墨在長循環、高溫、高倍率上有優勢。
成本:天然石墨一般無石墨化工序,成本更低。從二者生產流程來看,人造石墨需要進行石墨化工序,且高端產品需進行炭化,用電能耗比和碳排放較大,故人造生產成本高于天然石墨。
能量密度:天然石墨更有優勢,但人造在逐漸逼近。核心指標看克容量(天然在355-370mAh/g,人造在280-365mAh/g)、壓實密度(天然在1.6-1.8g/cc,人造在
1.4-1.7g/cc)、首次充放電效率(天然在 95%以上,人造在 92%以上)。
其他性能:天然石墨具有規則的層狀結構,鋰離子在嵌入時速度十分緩慢,且由于材料各向異性較高,極易導致活性物質與集流體接觸不充分,從而造成天然石墨倍率性能較差,但目前也在運用各種改性工序改進。
(2)晶體和組織結構
天然石墨的晶體發育較完善,天然鱗片石墨的石墨化度通常在98%以上,而天然微晶石墨的石墨化度通常在93%以下。人造石墨的晶體發育程度取決于原材料及熱處理溫度,一般來說,熱處理溫度越高,其石墨化程度也越高。目前工業生產的人造石墨,其石墨化程度通常低于90%。天然鱗片石墨是一種單晶體,組織結構較簡單,僅存在結晶學上的缺陷(點缺陷、位錯、層錯等),宏觀上表現出各向異性的結構特征。天然微晶石墨的晶粒較小,晶粒之間雜亂排列且存在雜質脫除后的孔洞,宏觀上表現出各向同性的結構特征。人造石墨可看作是一種多相材料,包括石油焦或瀝青焦等炭質顆
粒轉化的石墨相、包覆在顆粒周圍的煤瀝青粘結劑轉化的石墨相、顆粒堆積或煤瀝青粘結劑經熱處理后形成的氣孔等。
(3)物理性質和物理形態
天然石墨通常以粉體形態存在,可以單獨使用,但通常與其它材料復合后使用。人造石墨的形態較多,既有粉狀,也有纖維狀和塊狀,而狹義的人造石墨通常為塊狀,使用時需加工成一定形狀。天然石墨與人造石墨既有共性,也存在性能上的差異。如天然石墨與人造石墨都是熱和電的良導體,但對于相同純度和粒度的石墨粉體來說,天然鱗片石墨的傳熱性能和導電性能最好、天然微晶石墨次之,人造石墨最低。石墨具有的較好的潤滑性和一定的可塑性,天然鱗片石墨的晶體發育較完善,摩擦系數較小,潤滑性最好,可塑性最高,而致密結晶狀石墨和隱晶質石墨次之,人造石墨較差。
以上就是有關于人造石墨的定義及其與天然石墨的區別與聯系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材料行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網站。
推薦閱讀
石墨電極是什么?用途和性能有哪些?生產廠家一覽
什么是人造衛星?分類有哪些?原理介紹
《2021年負極行業石墨化市場供需格局研究報告(20頁).pdf》
《璞泰來-人造石墨龍頭膜材料新星-220408(1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