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鼠烏托邦
在1968年7月,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的實驗室有一個生態學博士——約翰·卡爾霍恩(John
Calhoun),他為了觀察老鼠們的行為,設計了一個邊長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屬空間,并取名叫“模擬城市”,又被稱為“老鼠烏托邦”。在模擬城市中,每一邊都設有隧道、老鼠窩和自動投喂器。
博士將8只老鼠放進了實驗人員精心準備的“模擬城市”里。在這里,老鼠只有空間限制,其他沒有任何約束,它們可以無限獲得食物、水和筑窩材料,也沒有天敵。實驗一開始進展得很順利,不多久,第一窩“烏托邦公民”——小老鼠便出生了,之后每隔大約55天,老鼠的數量便會翻上一番,隨后老鼠們在模擬城市中不斷建立家庭、擴張家族勢力、發展自己的“王國”,一年不到,老鼠的數量便激增到了610只。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件發生了。老鼠越來越多,年輕鼠沒辦法發揮自己的作用,無法交配,成為了“多余鼠口”,年長的老鼠“族長”們依舊把持著老鼠王國。鼠媽媽們也開始將自己的未長成的小鼠早早踢出了鼠窩。
新生代的雌鼠狂暴不愿意交配,而雄鼠們僅在飲食、睡覺和打扮花時間,不再愿意接觸同類,似乎它們全都患上了狂躁癥和抑郁癥。
用顏料“化妝”的雄鼠們它們混吃等死,不再關心種群的未來,隨著老一代老鼠的日漸式微,鼠群的數量不斷減少,1970年5月,最后一個老鼠“公民”出生,從此鼠群便再也沒有增長過,“老鼠烏托邦”走向了末日。
卡爾霍恩博士崩潰了,他完全沒想到是這種實驗結果,他斷言:“人口密度繼續上升,后果將不可控?!?There could be no escape from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rising population
density)“老鼠烏托邦”消亡了,關于它的故事卻沒有結束。
2 奶嘴樂的來源
1995年全球500名政治經濟領域的精英集合在一起探討全球化的世界分析和規劃的問題。會上,隨著人口增長和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社會“邊緣化”,當初“老鼠烏托邦”中的情景似乎就要變成現實了。精英們擔憂,一旦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是被上流中心所拋棄的“多余人口”,社會動蕩就無可避免。最后,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給出了一個計策,一錘定音:“給那些人塞上奶嘴?!?/p>
因為為了阻止嬰兒持續哭鬧,安撫嬰兒的情緒,父母會給他們塞上奶嘴,雖然奶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但奶嘴有很好的安撫情緒的作用
但聯想至我們的現實生活,盡管現在的我們不需要奶嘴,但類似視頻娛樂、電子游戲、獵奇故事、狗血八卦等一切沒營養但又極易讓人滿足、讓人上癮的垃圾快樂型的隱形“奶嘴”卻隨時隨地牽制著我們,人們的時間被碎片化,滿足于用廉價的快樂填滿現實的空虛,不再思考,再也不會意識到自身的窘境,也不會挑戰精英的權威。
因此,這個故事創造了一個新詞——tittytainment(奶頭樂、奶嘴樂),是英文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
(娛樂)的組合。
3 奶嘴樂理論的內容
“奶嘴樂理論”被公認為是由美國布熱津斯基——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提出來的理論。首次出現在《全球化陷阱》(Die
Globalisierungsfalle: Der Angriff auf Demokratie und
Wohlstand)一書中,指的是時代的發展,生產力在不斷提升,競爭也在同步加劇,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80%的人口不必也無法參與產品的生產和服務,他們將被邊緣化,由此可能引起社會動蕩,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企業大批量制造“奶嘴”,這些“奶嘴”就是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短視頻),讓他們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