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邦魏理仕(CBRE)發布了《2021年生命科學發展報告》。
報告指出,亞太地區幾個主要市場已將生命科學確定為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并出臺了扶持政策,以促進該行業的發展。
這些政策刺激了國內制藥公司的激增,并支持了尋求在該地區設立總部的國際制藥公司的擴張。本土公司的數量增長尤其迅速,亞太地區的公司目前占上市生命科學公司全球收入的28%。在亞太地區上市的生命科學公司中,中國大陸和日本公司的收入最高。
上市生命科學公司的全球收入細分

以下是亞太地區各國最新政策分析:
一、中國
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倡議都將生命科學列為七大戰略性增長產業之一。未來幾年,有關部門將加大對自主技術開發的支持力度,提高國內市場的醫療生產能力。研發能力將集中在一線城市,并具有全球競爭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國內地企業的重要籌款中心。自從2018年4月,香港證券交易所推出了一項吸引生物技術公司上市的新制度,共有43家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中國公司在主板上市,共籌資370億港元(合48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香港特別行政區上市的總市值的0.6%。位于香港香港大學科技園的生物醫學技術集群,作為中國的產業中心,通過與大海灣地區的合作和整合,未來幾年藥品生產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二、印度
在印度,卡納塔克邦2017-2022年生物技術政策簡化了行政和審批流程,以吸引對生命科學部門的投資。該政策還簡化了對更大投資的財政獎勵和優惠,支持新興技術的研發,并幫助組建初創企業。最新的Telangana生命科學政策還為研究提供租金和投資補貼以及財政激勵,包括與行業贊助者共同資助特定產品的開發。
三、新加坡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一直為大型制藥公司和小型生物技術初創企業提供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在第六個科學和技術計劃(RIE2020)中,政府承諾將40億新元(30億美元)用于衛生和生物醫學科學,包括研究項目撥款和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工資支持計劃。
四、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政府自2011年起提供研究與開發稅收優惠(RDTI)。該計劃的特點是,每年總營業額低于2000萬澳元(1500萬美元)的合格實體可享受43.5%的退稅抵免。澳大利亞還提供澳大利亞創新和制造業(AIM)激勵措施,允許降低知識產權合格利潤的稅率。
由于人口老齡化,日本面臨諸多健康挑戰,它正在探索如何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保健產品,同時也在提高研發投資。
本文由@云閑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世邦魏理仕(CBRE):2021年生命科學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