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
從歷史上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主要可分為三階段:
1、互聯網金融1.0,也即金融IT,這階段主要是金融的信息化,通過使用軟硬件提高金融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2、互聯網金融2.0:金融的互聯網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相對線下渠道,線上渠道的邊際成本較低以及流量優勢明顯,其規模優勢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渠道改革;
3、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已進入互聯網金融3.0階段,也即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對金融業務進行重構和再造,使金融業務向縱深發展,實現數字化、智能化;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
1、支持技術的非安全性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和發展是建立在互聯網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之上的,互聯網系統的開放性、系統本身的缺陷使得互聯網金融的支持技術帶有很大的非安全性和不穩定性,進而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2、互聯網金融機構或平臺專業能力和信用水平的欠缺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準入門檻是比較低的,除此之外,也并沒有設定完全統一的規則和規范來對這個行業進行管理,由此,市面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平臺也是參差不齊,這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很大風險。
3、監管法律法規空缺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還正處在了野蠻生長階段,互聯網金融模式眾多,且更新速度較快,所以,相對的一些監管法律和法規的出臺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我國金融行業分業監管的體制下,制定出具有正對性、統一性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當前短時期內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一片繁榮,但是長期過后,會給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互聯網金融機構或平臺本身,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帶來巨大的風險。
4、信息來源非真實性和非可靠性
互聯網金融通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虛擬化的金融服務,所有的活動都發生在由電子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當中,雖然,互聯網金融的這種虛擬性使得交易雙方不需要直接見面就能夠通過網絡達成交易,克服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得交易更加的便利,但是,這也會導致我們不能夠確認交易者的身份和交易者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從而構成了信息來源的非真實性和非可靠性。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2021年 互聯網金融行業 研究專題報告合集(共94套打包)
2021年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趨勢及監管特點分析報告.pdf
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哪些?六大模式及主要形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