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科技供應鏈風險哪些?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控制的基礎。銀行對可能的風險因素進行判斷和分類。這部分方法與傳統的信貸業務基本一致,但在識別風險時,要注意傳統業務風險類型之間的差異。
(2)風險衡量
風險計量使用定量分析來分析和評估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傳統的信貸業務擁有多年積累的數據庫,每家銀行都有完整的數據庫,并且有成熟的定量分析模型。供應鏈金融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金融服務領域,數據積累較少,客戶群中的中小企業較多,因此目前尚無定量模型評估的條件。這就要求銀行關注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計量中的數據積累,逐步推進風險量化和模型建設。
(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銀行采取適當措施,在一定范圍內控制分析結果中的風險。一般而言,銀行可以采取的風險措施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防范,風險抑制,風險轉移和風險保險。在中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風險轉移和保險并不常見。風險防范和風險控制主要通過運營控制來實現,因此,風險控制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
2、金融科技相關政策一覽
2015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主要內容是提升金融機構科技運用水平。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信息、資金、產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發揮互聯網促進誓惠金融發展的有益作用。
2016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了《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主要內容是全面提升信息科技治理現代化水平.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持續深化信息科技治理機制建設,健全信息科技管理體系,加強信息科技隊伍建設。
2017年6月央行發布了《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其主要內容是推動新技術應用,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深化金融標準化戰略,支持金融業健康發展;優化金融信息技術治理體系,提升信息技術服務水平。
2018年1月央行發布了《農村普惠金鬲出月-支付服務點技術規范》,其主要內容是對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類型之一的農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點的技術要素進行規范,用以加強對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技術引導。
2019年9月央行發布了《金融科技(
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其主要內容是明確提出:金融科技成為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機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新利器。
2019年10月央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批目錄包括客戶端軟件、安全芯片、嵌入式應用、可信應用程序、聲紋識別系統、云計算平臺等。
2020年10月央行發布了《金融科技發展指標》,其主要內容是標準由機構指標、行業指標、區域指標三大指標構成,旨在形成一套科學、全面、可量化的金融科技發展評價標準,適用于不同機構、行業、地區金融科技發展。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完整版請點擊《用友金融-行業“保穩”信創“提速”-210701(20頁).pdf》
推薦閱讀
浙江AIF:“一帶一路”金融科技發展指數研究報告(12頁).pdf
【精選】2021年金融科技行業各業務監管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19頁).pdf
【精選】2021年金融科技公司盈利模式和發展趨勢分析報告(5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