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伏銀漿行業產業鏈
光伏銀漿行業產業鏈上游是光伏銀漿的原材料供應,主要包括銀粉、玻璃粉和有機載體。其中,銀粉幾乎被海外廠商壟斷。相較于銀粉,中國國內玻璃粉與有機載體獲取渠道更多。
光伏銀漿行業產業鏈中游是光伏銀獎制造商,整體來看,光伏銀漿制造企業原材料主要從海外進口,銀漿生產多根據下游電池片需求或相關工藝需求定制,議價能力較弱,高溫銀漿領域國內廠商正逐漸追趕。
光伏銀漿行業產業鏈下游是電池片應用,主要應用于P型與N型的光伏電池片。

2.光伏銀漿市場規模
2016-2021年,我國光伏銀漿行業總體保持增長。CPIA數據顯示,我國光伏銀漿消耗量從2016年的1585噸增長至2021年的3074噸,年復合增長率11.69%,幾乎是全球光伏銀漿需求量增長的兩倍(2016-2021全球光伏銀漿CAGR為6.42%);隨著光伏電池生產規模在光伏裝機需求拉動下的增長以及N型電池的生產,預計到2026年,中國光伏銀漿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358.18噸,CAGR=12.56%。

3.光伏銀漿行業競爭格局
中國電子漿料行業與光伏銀漿行業起步較晚,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子漿料行業在海外發展已經較為成熟,海外企業形成了品種豐富,應用范圍廣泛的產品體系。在光伏領域,德國賀利氏、美國杜邦、三星SDI、臺灣碩禾等企業憑借其先發優勢占據中國光伏銀漿行業市場份額。
自2016年起,中國光伏銀漿生產企業開始逐漸提升市場占有率。目前,光伏背面銀漿已全部實現國產化,正面銀漿國產化程度可進一步提升,2020年正銀CR3=55.73%。2021年,中國光伏銀漿生產企業CR3為54.74%,據CPIA統計,正面銀漿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達61%以上,另外據全球光伏調研,常州聚和成為2021年光伏銀漿出貨量最高的企業,出貨量達944.32噸。

2020年全球正銀市占率排名情況如下:
賀利氏:總部位于德國,業務涉及環境、電子、醫療、建筑等多個行業。
常州聚和:2020正面銀漿銷量500.76噸,2021年出貨量達944.32噸 。
帝科股份:2020年銀漿銷量328.28噸,2021年達509.04噸。
碩禾電子:位于中國臺灣,2020年銀漿銷售收入79.40億新臺幣, 2021年為53.07億新臺幣。
杜邦:成立于1802年,產品涉及行業廣泛。2019年,企業將光伏產業歸為非核心部門。
晶銀:2020年HJT銀漿出貨量達1.6噸,2021年銀漿出貨量達 229.33噸,HJT銀漿出貨量達5.14噸。

N型電池用正面銀漿國產化程度分化明顯,據CPIA統計,TOPcon電池用正銀國產化程度約70%,而HJT電池用主柵銀漿僅10%左右,細柵用銀漿則全部依賴進口。HJT電池用低溫正面銀漿的國產化程度依舊有待提升。
以上梳理了我國光伏銀漿行業產業鏈、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分析欄目。
推薦閱讀:
2022年我國光伏產業最新政策匯總一覽
我國光伏逆變器企業有哪些?2022年光伏逆變器TOP10企業梳理
什么是光伏銀漿?龍頭上市公司有哪些?種類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