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和技術密集
高技術產業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更為復雜、先進尖端的科學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才能順利進行的產業。高技術產業中高層次的科技研發人員所占比重非常大,對勞動者的素質、技術水平要求高。
(2)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
高技術產業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就是研發創新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投入和高素質科技人才的投入,研發創新活動還需要一定的研發周期,其周期往往較長。其良好的創新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還需要各類生產要素、法制環境、基礎建設等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共同發揮作用。
高技術產業的高風險在于其研發活動開發難度大、水準高、輻射范圍廣,技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首先各企業或機構不能確定某項技術從研發前及研發過程中可以按照預期的效果發揮其應達到的功能,高技術產業在于過程的不確定不可控導致的技術失敗和創新終止數量的例子不在少數,往往投入大量的資本、人力和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有效的產出。高技術創新失敗或終止的原因還可能是在研發過程中缺乏相之匹配的管理經驗,管理不善往往會導致創新活動無法順利進行。不僅如此,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活動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從而帶來風險,例如外部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等因素。
但是一旦創新研發活動能夠順利通過這些難題所獲得成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高技術一旦得到研發并廣泛投入使用,就能夠迅速轉化成生產要素和生產力,迅速深入的滲透各個產業,從而促進工業的發展為其帶來極高的工業增長率。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信息產業在發達國家的年增長率已達到普通傳統行業的三到五倍,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高技術產業極具智力性、創新性、戰略性,并且環境污染少,這些特點和優勢都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極為積極的意義。
(3)高戰略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蓬勃發展的高技術產業不僅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為人類社會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美好未來。高技術產業從前期的科技投入到后期的經濟產出是一個相當耗費人力物力且及其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雖然需要前期投入高額的資本、人力等各種生產要素,但是一旦創新研發技術得到開發和使用,后期不僅能夠為各產業帶來巨大的效益,還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我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我國繼續我國對未來作出如此的戰略部署都是由于高技術產業是高戰略性產業,需要大力支持和發展[1]。
(4)高滲透性
高技術產業發展屬于縱向型,即在原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創新與開拓新型科學領域,融合已有的科學技術與創新知識。同時實現科研成果共享,對相關傳統產業具有引導帶動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落后技術更新改造,優化低端粗放型產業結構,助推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