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發展戰略層面
(1)市場進入型
主要是規避國際貿易壁壘以及開辟新的市場。由于關稅和非關稅等貿易壁壘仍然存在于國際貿易活動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不僅能夠解決國內生產過剩,而且還可以拓展市場。對于新產品而言,同時占領國內和國外市場,企業就可以在產品生產的初期獲得領先優勢。
(2)資源獲取型
主要是尋求國內稀缺的資源以及維護原料來源的穩定性。由于自然資源分布在國際間存在非均衡性,而產品生產對資源需求具有剛性,所以為了獲取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只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貿易的方式。
(3)技術接近型
主要是指通過在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收購企業或建設經營場所,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管理,吸收其先進技術,學習有效的管理經驗和方法,這有助于提高投資國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
(4)優勢延伸型
如果企業擁有其競爭對手所不具有的各種資源和技能優勢,而它又不想通過權利許可等方式讓渡其優勢,就會通過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保持其競爭優勢,維持其壟斷利益。如一個特定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這一優勢成功的在本國市場上應用,它就可能試圖在其他國家市場上也通過控制性投資的方式加以利用。
從企業降低生產與物流成本層面:
(1)利用營銷渠道紅利
基于物流成本和營銷渠道的考慮,跨國公司總是避免進口某一國家的原材料,尤其是當其計劃再將生產加工好的產品返銷給該國的消費者時,更可行的方法是在這些原材料所在國進行生產加工。
(2)利用市場規模紅利
試圖為其主導產品拓展新的市場領域,以擴大其市場銷售規模,以提高公司因市場規模擴大而產生的收益,這就是利用市場規模所產生的紅利。
(3)利用生產要素紅利
各國間的要素資源稟賦有巨大的差異,跨國公司常常在勞動力和土地價格相對便宜的國家投資建廠,也可能在勞動力素質高的國家和研發技術水平高的區域投資,就是利用生產要素的紅利。
(4)利用研發技術紅利
由于國際研發技術水平不均衡,各公司都競相在研發水平高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目的就是學習利用國外的研發技術,然后將這些技術在全球子公司普及,以提高整體技術水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