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發展的工業經濟、急速增長的人口數量、毫無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引發了諸如環境逐漸惡化、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等一系列問題,世界環境氣候惡化的情勢變得愈發嚴峻。
為了緩解這種情況,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加強公約的實施,1997年通過了《京都議定書》,2015年通過了《巴黎協定》。截至2016年6月底,該項公約共有197個締約方。該公約明確了應以國際合作來面對氣候變化危機的基本原則,并且制定出低碳行動的終極目標。
如今社會,低碳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生產和生活的主要發展趨勢。低碳供應鏈在嚴峻的環境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綠色低碳的理論融入了低碳供應鏈運營的每個環節。1996年,綠色供應鏈的概念首次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環境責任制造”的研究中提出,后來Drumwright又提出了可持續供應鏈的概念。
低碳供應鏈則是在“可持續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這兩個概念上應運而生的,而低碳供應鏈對生產運作中關于碳排放的標準更為嚴格。在我國,“打造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是在制造強國戰略的十年行動綱領中提出的,該綱領由國務院在2015年簽發。繼而,《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了“主要產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的指導方針,而綠色制造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是綠色供應鏈。2018年,我國又成立了“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
如今,低碳發展如火如荼,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已經逐步向低污染低耗能轉型,更多的企業開始加入低碳生產的行業。例如:格力集團早在1998年首創的“空調無氟技術”就順利拿到了歐盟通行證,采用了新型綠色空調技術和無氟制冷劑的空調節省了約51%的電量。不僅如此,還開展了“以舊換新”等一系列線下活動。格力集團對低碳家電的研發和推廣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為家電行業的低碳化的生產樹立了行業榜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