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

目錄

無廢城市是什么

“無廢國際聯盟(NGO)”定義無廢是通過負責任地生產、消費、回收,使得所有廢棄物被重新利用,沒有廢棄物焚燒、填埋、丟棄至露天垃圾場或海洋,從而不威脅環境和人類健康。在國際上,“零廢棄”(Zero Waste)于1973年首次被提出,主要是增加了物料的使用次數,以達到重復使用的目的,減少了物料的消耗速度,從而間接提高物料的使用率。

“無廢城市”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無廢城市提出之后并沒有帶來太大的反響,即使很多城市也先后采納了無廢城市的政策,但是都離不開無廢國際聯盟的范疇,主要都是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消費環節以及回收環節進行轉變,用以達到提高廢物使用率的目的,實現廢棄物的零填埋和零焚燒,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隨著“零廢棄”理念在國際上的推廣,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12月頒發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將“無廢城市";定義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我國通過吸取國際上優秀的無廢理念和實踐經驗,提出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無廢城市概念。通過對廢物的價值重新考量,運用系統、整體的方法,對固廢的整體流程進行管理,從而對固廢進行源頭減量、終端填埋減量,達到有價值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無廢城市”概念的提出經過五次變革,從隨意丟棄到焚燒發電、生物處理、資源循環利用,是城市固廢管理系統不斷變革的成果。

無廢城市

注:零廢棄(Zero waste)

Zero Waste(ZW),又被稱為零垃圾、零浪費、零廢物等。最早于1972年被保羅·帕爾默以一家公司名稱所使用,該公司以再利用為主要業務,以提高化學品的使用率為主要手段,往往將化學品進行回收處理后再進行加工和利用。2002年,零廢棄國際聯盟建成,此機構成立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制度來引導國際零廢棄工作的發展。2004年11月29日,零廢棄國際聯盟規劃小組通過了第一個國際公認的零廢棄定義。2009年8月,該定義進行第一次修訂;2018年12月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傲銖U棄”的最新定義與其層次結構的指導原則是一致的,零廢棄的內涵包括廢棄物處置、生產者責任和消費者責任共3個環節。2018年,零廢棄管理的層級管理和原則被零廢棄國際聯盟進一步界定,并通過了《零廢物社區全球原則》(The Global Principles for Zero Waste Communities)、《零廢物商業原則》(Zero Waste Business Principles),來指導企業、社區的零廢棄工作開展[1]。

無廢城市的目標

“無廢城市”涉及了城市發展中的各個方面,也沒有可以參考和復制的經驗案例,在未來的實踐中將面臨諸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為了探索無過無非城市建設的具體模式,設立了無廢城市的試點工作,并篩選了具有各自典型代表意義的城市進行無廢方案探索?!盁o廢城市”建設試點是“無廢社會”建設的前期探索階段,是為了研究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無廢社會”建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

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建設框架

以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為導入實行體制創新,分類實施減廢活動,積極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模式;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事件零發生,培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偨Y經驗做法,持續推進鞏固無廢城市建設成果[2]。

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政策解讀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將“無廢城市”建設的宏觀工作方向和具體指標要求都做了細致的定位和解讀主要明確了3個建設指標、6個主要任務以及4個建設體系。2019年4月,政府陸續組織開展了多次試點備選城市和具體實施政策的商討,確立了“11+5”模式(11個城市和5個發展特例區)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試點。另外,近期被社會各界人士廣泛討論的、從上海試點到全國實行的“垃圾分類”政策,也是政府各部門在工作方案的指導下,引導居民做好固體廢棄物的分類和回收。在方案的帶動下,產業內開始逐步根據產業特點開展相應的“減固”工作,而作為“污染大戶”的服裝產業也開始積極響應政府和市場的號召,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競爭和刻不容緩的環境問題中探尋綠色、節能、高效的創新發展之路

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指出要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到2025年,“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以下是“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無廢城市

國外無廢城市的實踐

(1)日本“循環性社會”

日本于2000年公布《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并以此法為基礎建立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通過促進生產、物流、消費以至廢棄的過程中資源的有效使用與循環,將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負擔降到最低程度。日本自2003年起實施《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每5年為一個階段,目前已完成第三階段(2013—2018年)。第三階段的總體目標是:進一步遏制廢物產生和開展循環利用來減少廢物的土地填埋處理量;提高回收質量;進一步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環境負擔,通過回收金屬、使用可再生資源和生物質作為能源來保障資源供應和安全等。具體目標為:到2020年,資源生產率達到46萬日元/噸(約27000元人民幣/噸,比2000年增加約80%),循環利用率達到17%(比2000年增加約70%),最終處置量為1700萬噸(包括1275萬噸工業廢物,比2000年減少約70%)。

第三階段《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確定了8個領域的國內措施,包括建設循環型社會并重視廢棄物減量化和再利用的質量、建立低碳和諧共存社會的綜合努力、推進地方資源回收區建設、促進廢物和生物質資源能源化利用、發展廢物回收利用工業、合理處置廢物、切實落實廢物減量及循環處置等法律要求、推動環境教育及信息分享和提高公眾意識。此外還有2個領域的國際努力措施,包括促進“3R”國際合作和支持日本回收工業的海外發展、完善促進廢物資源循環國際轉移的進出口措施。

(2)新加坡“可持續發展藍圖”

新加坡于2015年提出了“新加坡可持續藍圖2015”(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 2015),通過減量、再利用和再循環,努力實現食物和原料無浪費,并盡可能將其再利用和回收,給所有材料“第二次生命”,使新加坡成為一個“零廢物”國家。政府、社區和企業將一起落實基礎設施和項目,使這種生活方式成為可能。保持新加坡的清潔健康,節約寶貴資源,騰出本來用于填埋的土地為子孫后代享用。

“新加坡可持續藍圖2015”的主要目標是:到2030年,新加坡的廢物回收率達到70%,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30%,非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81%。

“新加坡可持續藍圖2015”提出了邁向“零廢物”國家的四項基本措施和五項具體計劃。四項基本措施包括:一是在所有新組屋中為可回收廢物建設中央垃圾溜槽,并通過更好的基礎設施支持促進私人住房垃圾的回收;二是在更多組屋中引入氣動垃圾運輸系統,為垃圾便利、衛生地處理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一個綜合的廢物管理設施將可回收物品從廢物中進行分離;四是采取更多措施減少食品飲料行業的食品垃圾,改善電子電器廢物回收利用。

五項具體計劃包括:一是新加坡包裝協議(Singapore Packaging Agreement, SPA),通過與行業協會、公司、非政府組織和廢物管理公司簽署協議,努力減少包裝廢物的使用量;二是大型商業場所強制性廢物報告,鼓勵業主和管理人員采取行動改進廢物管理,提高廢物回收率;三是設立“3R”基金,重點關注食品、塑料和玻璃等回收率較低的廢物流,通過共同資助計劃鼓勵機構開展廢物最小化及回收利用項目;四是建立食品垃圾回收策略,通過在酒店、商場和食品中心就地處理食品垃圾,有效減少和回收食品垃圾;五是制定實施全國資源回收電子垃圾伙伴關系計劃,通過全國性的自愿合作計劃提高公眾意識,以回收所有需要回收的電器和電子設備[3]。

參考資料:

[1]楊丹丹.山西省無廢城市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

[2]王明明.資源型城市建設無廢城市路徑與評價體系研究以XZ市為例

[3]陳瑛.【聚焦“無廢城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的內涵、目標和建設路徑分析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無廢城市相關報告:

萬科公益基金:Z世代零廢棄生活報告(49頁).pdf

無廢城市”建設下的新思考(1)-光大國際.pdf

瀚藍環境-公司深度報告:“規模優先、資本優先”打造全面對標無廢城市的“瀚藍模式2.0”-220510(28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會展經濟
下一篇:數字化城市管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